图书 | 越华文学的整理与研究/文学系列/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所称的越华文学,指的是越南的华人用华文写作的新文学作品。越南的华人主要聚居于南方的西贡(今胡志明市)堤岸(今第五郡),越华文学主要生成、发展于越南南方。越华文学是在中国抗战文学的激发下,由同步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成长起来的。越华文学的发展史就是越南华人与异族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它的价值就在于其独立的主体性和多元文化的内涵。 作者简介 涂文晖,1972年生。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该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201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主持省社科基金1项,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及研究意义 二 越华文学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越华文学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创作概况 第一节 不同民族制约下越华社会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越华作家的文化认同及其文化取向 第三节 越华文学创作的构成及其演变 第二章 越华文学的文化传统与创作主题 第一节 民族意识与战争纪实的想象 第二节 家国观念与地域乡土的描绘 第三节 伦理道德与爱情婚姻的书写 第三章 越华文学的文化融合与审美取向 第一节 多元文化交汇的审美底蕴 第二节 传统田园牧歌的审美情趣 第三节 文学含蓄幽默的审美心理 第四章 越华文学中跨文化先锋:现代诗潮诗群 第一节 现代主义诗潮的兴起和演变 第二节 现代诗人审美诉求的移植与改造 第三节 风笛诗社民族文化的探索与守望 第五章 越华文学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重构的意义 第一节 时代嬗变中的越华文学的主体精神 第二节 文化融合中的越华文学的发展姿态 第三节 双重家园的越华文学与本土特色的不懈追求 结语 附录1 越南统一之前越华主要文艺期刊 附录2 《远东日报》“越南狩猎谈奇”专栏1~110期 附录3 《应毋庸议斋随笔》(单行本)第1辑序言(2篇) 附录4 《远东日报》“学风”发刊词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基于越华文学的特点,本书选择跨文化作为研究视角。越华文学的跨文化现象源自越南特殊的文化语境。西贡华人经济的繁荣支撑了华校与华报的发展,培育出了越华作家队伍。越华作家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同时他们又必须适应越南的文化语境。西贡自近代以来就是东西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华人处于多重异族文化的包围之中。为了民族文化的生存,越华作家一方面通过华文写作传承民族文化,一方面又主动吸纳异族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越华文学因而具有了丰富的跨文化内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越华文学的整理与研究/文学系列/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涂文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8467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5 |
出版时间 | 2022-02-01 |
首版时间 | 2022-02-01 |
印刷时间 | 202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02 |
CIP核字 | 2022030375 |
中图分类号 | I333.06 |
丛书名 | 文学系列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