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
内容
内容推荐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系统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和历史计量分析法,以中国体育近代化进程中媒介舆论的建构为逻辑起点,下延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采用媒介与体育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解析1840-1927年中国体育近代化发展历程。本研究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主要对近代媒介舆论和体育近代化的内涵、近代中国的研究范式、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变迁的思路和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
第二部分主要是探寻这一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历史阶段的界限。
第三部分则通过整理和挖掘1840-1927年的报刊等媒介中的体育信息文本,对4个历史阶段的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剖析。
第四部分是对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历史变迁的解读。
第五部分为结语。
作者简介
廖慧平(1973-),男,汉族,江西抚州人。1996年获南昌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江西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广州体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16-2017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访学。先后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史、媒介与体育。
目录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评介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 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5 研究框架——一种“看的方式”
1.6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2 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的历.史所段划分
2.1 近代媒介舆论、体育变迁概述
2.2 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的4个历史阶段
3 不同历史阶段的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剖析
3.1 萌芽阶段的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1840-1894年)
3.2 转型阶段的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1895-1904年)
3.3 生长阶段的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1905-1914年)
3.4 重构阶段的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1915-1927年)
4 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历史变迁解读
4.1 体育话语的演变:技术主导-精神诉求-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
4.2 议程设置的嬗变:兵操-“尚力、贵武”-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4.3 传播方式的变迁:“不自觉”-“自觉”两种不同方式的呈现
4.4 舆论引导主体的变化:士绅精英-思想家精英-知识精英
5 结语
5.1 对当代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启示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序言
对于历史上曾经强大自
信而近代却遭受百年挫败的
中国而言,现代化转型是一
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
具有某种神圣使命意味的奋
斗与崛起,中国体育近代化
是中国体育走向初步现代化
的过程,它的变迁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
的进程。本研究运用文献资
料法、历史系统分析法、历
史比较分析法和历史计量分
析法,以中国体育近代化进
程中媒介舆论的建构为逻辑
起点,下延到1927年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前。采用媒介
与体育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
,解析1840-1927年中国体
育近代化发展历程。本研究
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
主要对近代媒介舆论和体育
近代化的内涵、近代中国的
研究范式、媒介舆论与中国
体育近代化变迁的思路和基
本框架进行了探讨。
第二部分主要是探寻这
一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依据
和具体历史阶段的界限。以
近代媒介舆论的阶段划分为
主体框架,循着媒介不同阶
段体育舆论的特征,结合中
国近代史和体育史发展脉络
的关键点,把媒介舆论与中
国体育近代化划分为萌芽、
转型、生长和重构4个阶段

第三部分则通过整理和
挖掘1840-1927年的报刊等
媒介中的体育信息文本,对
4个历史阶段的媒介舆论与
中国体育近代化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剖析。
第四部分是对媒介舆论
与中国体育近代化历史变迁
的解读。研究发现:从身体
的视角看,中国近代体育话
语经历了从技术主导到精神
诉求再到文化启蒙的“身体
话语”演变路径;从议程设
置的嬗变看,近代媒介所设
置的体育议程经历了从洋务
时期的西洋兵操,到维新时
期的“尚力、贵武”,再到清
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
五四运动时期的体育则成为
社会公共议题,在媒介舆论
的引导下,国人逐步认识到
体育的竞技、健身、娱乐价
值;从传播方式的变迁看,
中国体育近代化历程在一定
程度上是在报刊舆论的引导
下,国人迫于现实的“不自
觉”传播与自我意识觉醒的“
自觉”行为和外报无意识的“
不自觉”传播与有目的的“自
觉”文化传播两种不同传播
方式交互融合,共同推进;
从舆论引导的主体看,中国
近代体育舆论引导主体则经
历了从士绅精英到思想家精
英再到知识精英的变化轨迹

第五部分为结语,笔者
认为,在现代化命题与社会
转型的时代背景下,1840-
1927年媒介舆论与中国体
育近代化变迁的过程与特点
对当代体育现代化有两点启
示:第一,应始终注重体育
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
正确舆论引导;第二,应以
媒介为支点,整合政府、公
众和媒介舆论场,引导中国
体育现代化持续、良性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媒介舆论与中国体育近代化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慧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431013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图书小类
重量 256
CIP核字 2018298577
中图分类号 G812.9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58
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