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华中学术传播论坛(第3辑交流融合创新文学出版与文学传播)/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2019年10月26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华中学术传播论坛(交流·融合·创新:文学出版与文学传播)”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论文集涉及文学传播的途径、模式和历史研究;文学经典化、普及化中媒介传播的效应研究;文学书籍与文学期刊的出版活动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研究;文学跨国界传播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影视传播的关系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研究等,以重溯文学传播的沿革与进路,理清其未来走向。 目录 深化文学出版与传播的理论研究 ——在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文学生产与文化传播的相互制约 ——在“文学出版与文学传播”大会上的即兴演讲 交流·融合·创新:文学出版与文学传播 ——第三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综述 【第一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期刊对外国文论的评介与本土化重构 ——以《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为例 新文学翻版书谫论 ——以仿古书店所出的新文学选本为例 宋闽刻唐宋集考述 刘光第诗文写本管窥 ——“后写本时代”文学出版与传播的个案研究 论新诗发生期文体观的传播接受 ——以校园期刊《新潮》《清华周刊》为中心的讨论 副文本:作为新思想传播的媒介力量 中国现代文学英译的历史镜鉴 ——以民国时期的英文报刊为例 试论科普小说的内涵、出版与价值 【第二篇】文学出版史与传播史 西洋杂志文:报刊时代“论语派”的文体改革 压抑、接受与顺从:抗战时期沦陷区民众的生存叙述与精神书写 ——以《华文大阪每日》部分通俗小说为中心的考察 1923年8月的海上雅集 ——文学史上的“杰克逊总统”号 双向启蒙:现代印刷技术与晚清市民文学 文学传播与中国文学史建构问题 选本编纂与文学经典化命题的再阐释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系列为中心的考察 古文制度与自我赋权机制的建立 ——北宋古文运动的媒介学考察 论民国《戏杂志》的时代特征与传播价值 文以载教:现代童书译介出版与新式国文教育(1919-1949) 作为传播的文学:中国宋代文学传播研究的格局、评价和展望 中国近现代文学广告研究综述 论文字媒介与口述文学的发展 ——以中国汉族口述文学为例 【第三篇】编辑出版实务与经营管理 简论大数据时代古籍数字化的若干问题 总-分社制度实验及迟缓实施的背后 ——上海文艺出版社合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综析 出版作为方法 ——以开明书店为视点 从为师到为鉴:陈原接受苏联文化的嬗变分析 世界主义者鲁迅的书刊装帧实践、探索与意义 浅论丰子恺的封面设计艺术风格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日据时代作家文学全集之出版分析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创造性转化 ——张三夕教授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版)读后 2019年出版文化史研究论著目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华中学术传播论坛(第3辑交流融合创新文学出版与文学传播)/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范军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29430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21-08-01 |
首版时间 | 2021-08-01 |
印刷时间 | 202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48 |
CIP核字 | 2021135429 |
中图分类号 | G23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