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徐皓峰撰写的《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讲述者王建中,1955年生于北京,八卦掌、大成拳传人,是一代内家拳实搏大家、传奇人物崔有成的义弟,内定的拳学撑旗人。书中谈及的一众武林人物,在当代武术界皆有影响:王芗斋、于永年、张国盛……尤其是浓墨重写的崔有成。崔有成以辉煌战绩在武行享有大名,但他生前排斥媒体宣传,不留著作,本书是对他真实生活和武学的首次揭示。

内容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猛烈的习武风潮,血气方刚、精力过剩的年轻人广受影响。徐皓峰撰写的《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讲述者王建中即是其中之一。

受习武风潮影响,王建中由一名先进工人,变为街头茬架的“不良青年”;受商品大潮推动,王建中又由一名“茬架勇者”,转而下海经商,开店练摊。

得意失意,起伏坎坷,大成大败之后,王建中最终回归武术,重新以内家拳学为人生归宿。

他独立思考,潜心钻研,在八卦掌、大成拳领域,求出了自己的体系。

《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中谈及的一众武林人物,在当代武术界皆有影响:王芗斋、于永年、张国盛……尤其是浓墨重写的崔有成。崔有成以辉煌战绩在武行享有大名,但他生前排斥媒体宣传,不留著作,《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是对他真实生活和武学的首次揭示。

《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承续《逝去的武林》风格,在时代信息方面,以前所未见的角度和生活细节,展示了八十年代武林、群架、经商的不同规矩。在武学方面,用口语化的文字,揭示了传统内家拳实战的奥妙。

目录

1.义兄崔有成/1

2.师父张国盛/21

3.茬架/39

4.熬四关/57

5.立场子/75

6.不摔之摔/101

7.练拳改拳,练步改步/117

8.浑圆冲氧/135

附录 王芗斋窍要谈/167

试读章节

我生于1955年,是杂耍、中医的家庭,四岁开始练功,钻圈、大顶、学小丑。练功得挨打,父亲用烟袋杆一般粗的藤条棍打我,别看细,由于藤条有韧劲,打上去火烧火燎的,随便一下,就钻心地痛。

父亲下手狠,训练小孩就跟训练小动物似的,也没法讲理,就是打。现在回想,我这辈子为什么迷恋练武啊?觉得是因为从小练功练习惯了。我痴迷于这一艺,幼年理解不了,反正每天出一身汗,就觉得活得有意思。

过去讲“艺不压身”,多会总是好,人人有这意识。比如打算盘,过去的掌柜手里没有算盘,也空着练指法,叫“剥皮”。打算盘也是一技之长,凭这个就能有饭吃。

我八岁练少林拳,功夫没忘,天一黑就练。长成小伙子了,我在酒仙桥遇上一个练尹派八卦的师父,叫郑三。尹派是八卦掌祖师董海川大徒弟尹福所传,尹福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皇族西逃的路上是光绪皇帝的贴身侍卫。

尹派简洁,就是八个式子来回转。尹派的掌法叫牛舌掌,大拇指不是撑起来的,而是内扣,如牛舌一般,其中有内在的理法。有人说,尹福的手受过伤,大拇指筋断了,所以耷拉着——这是外行人的异想天开。

学了一段时间尹派,有个在附近练小洪拳的人,跟我处得来,推荐我去学程派八卦,说:“你知道东单有个八卦张吗?”

八卦张叫张国盛。我早知道他的大名了,他练的是程派八卦,程庭华是董海川的另一个有名的徒弟,他为人豪侠仗义,一辈子广交朋友、广收徒弟,清末时八卦掌在民间推广,他居功不小。

尹派是掰脚,回转时,前脚尖往外掰。程派则是扣步,回转时,前脚尖向内扣。尹派就是八个式子,程派有六十四手、七十二绝招、游身掌等项目,还有许多兵器。程派比尹派丰富,越简单的越吃功夫,越丰富的越引人兴趣,这是程派门庭广于尹派的缘故吧。

七八十年代,京城最火的是八卦掌,高子英。是程派的第一把交椅,徒子徒孙众多,张国盛便是他的徒弟。张国盛在东单公园的场子,算是首屈一指,有“八卦张”的大名。

我到了东单公园,见练功的人山人海,练什么拳的都有。八卦张的场子占地大,徒弟一个人围着一棵树转。

练小洪拳的朋友给我当介绍人,是自告奋勇,向我显摆有关系有面子,其实跟张国盛也是间接关系,根本不熟。说的时候,他是把我镇住了,但到了人家的场子,他就尴尬了。

他提了几个认识的人,张国盛听了,那反应是说客气不客气,说冷淡不冷淡。张国盛没说不收我,但也不理我们,他的徒弟们更不理睬我们。

我知道小洪拳的朋友指望不上了,我是真喜欢,想学就得靠自己了。

别人给你尴尬,自己不能尴尬。我就在张国盛场子的外围找了棵树,开始转圈,转的是尹派的,边转边看,看熟了他们程派的式子,也照猫画虎地转程派的。

我起得早,早晨四点就到了东单公园,翻铁栅栏进去。每天张国盛来了,都看到我比他还早。几个月过后,我成了场子里的熟人,一天张国盛走过来问:“你多大了?”问我岁数,这就是要开始指点了。

我老实说了,心中暗喜,苦心没白费。晾着不理我,我揣摸,是他看我能否坚持,在测我的恒心。

当年老一辈武术名人都去东单公园,师父的场子人多,别的场子人练完了,也爱到师父的场子边观看。师父说:“一块练吧。”他们下场子练,大伙就鼓掌。他们说:“张师父特别仁义。”我们练得起劲,觉得在师父的场子里痛快。

老前辈来了,给我们说说,临走的时候,师兄弟们身上带钱的,就拿出来,也就是块儿八毛的,凑出好几块,由师兄交给老前辈。不是学费也不是好处费,就是晚辈向长辈孝敬的意思。师父的场子人气旺,老前辈们来得多,我们也饱长见闻。

师父是个喜欢徒弟的人,我们跟师父私情重。他节假日还带我们这拨徒弟出去玩,一次在颐和园,表演过“水上漂”。我们在颐和园租了条船,都穿了泳衣,颐和园水浅,深了也就到胸口,我们站在水里,用手托在水面上,一字排开,从船边排出去,师父从船头走我们的手,在水面上能走出五六步。

八卦操掌要砍树,我砍树砍得手掌是黑的,师父的手掌也是黑的。师父的“铁背靠山”厉害,后背稍发力,靠一下墙,房梁上的尘土都下来。我练后背撞树,开始练,一撞上,就震得头晕。后来,王家大院中有几棵树便是我靠死的。

师父不狭隘,不阻碍我们学别门的东西,反而希望我们得东西越多越好。他还主动带我们去求艺。他知道河北农村有一人会轻功,想让我们得此艺,带我们一伙人长途跋涉去了河北。

访到那位高人,见他家的院子几步便是一个深坑,估计是夜里秘练轻功用的。师父表明来意,此人不愿教,为了不让我们白跑一趟,给师父面子,就给表演了一下。起码,师父让我们长见闻的愿望,他满足了。

我亲眼所见,他一下便蹿上了房梁,在房梁到房顶的那么窄的空间里,做了个移身,灵活如猫,从另一侧跃下。落地时轻盈极了,鸟归巢一般,好像有一对无形的翅膀在兜着风,脚尖一点,就着地了。

没学到此艺,遗憾了,此人现在应过世了,不知他的艺有没有传下来?

回来的路上,师父说,现在的高楼大厦墙面笔直,老北京的城墙不是直的,下一层砖会比上一层的砖往外错一点,凭着这点斜度,脚尖能点上力,所以练了轻功,可以在城墙面上走,旧时代,有越城而人本领的人并不罕有。

有个练硬气功的老米(化名),名气大,师父还安排我们师兄弟五六人跟他学过一段。一去,老米先给我们表演了“板上钉钉”,以镇住我们。

他把个大长钉子,钉帽抵在掌心,往木板上一拍,就钉进去了。我们都看傻了,觉得这力度拍下去,钉子没钉进木板,更可能反过来,钉进手掌。

他也不讲解,说:“先练这个,练吧。”

怎么练啊?我们天天练,手上根本不敢使劲,练了许多天,死活钉不进去,因为不能放胆,总担心钉不进木头,倒把手心捅破了。

老米不教原理,埋怨我们不用功,一副有绝活在身的高傲姿态,我们都感到有心理压力。一天,我们喝了很多酒,趁着醉劲,大伙相互合计,大不了不就手心拍出个洞吗?

我们放胆一拍,竟然把钉子拍进木头了。原来看着吓人,其实简单,没什么技巧,就是胆子,要点是不能犹豫。  我们突破了“板上钉钉”,老米又露绝活儿,表演了“隔空击物”,点着一排蜡烛,隔着一米多远,一掌发出,想让哪根蜡烛灭,哪根就灭。我们虽看了一惊,但有了上次的经验,也没有太惊讶。

老米让他儿子教,老米儿子说了一堆内气运行的玄理,说蜡烛是掌上发气灭的,得苦练三年,养气、调气之后,才能发气,威严地督促我们练。我们知道,照他的话做,一定练不出来。

我们就自己研究,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不是气,就是风,只要找好速度和角度,一掌挥出,掌面、袖子带的风,足够让蜡烛灭了。老米儿子见我们很快达到了“想让哪根灭,哪根准灭”的水平,就不教了。

老米还教了“头断铁板”,拿生铁铁板往脑门上一拍,铁板就断成两半了。又是一大套养气、调气的理论,说得振振有词。

我们就仔细观察老米的动作,经过试验,又总结出来了。其中技巧,一是额头需练出一定硬度,二是铁板拍上去时,得保证角度平,不能倾斜。再者,铁板是生铁,不能是熟铁,生铁比较脆。

这次总结得快,因为正赶上出了一档事故,让我们看出了破绽。会头断铁板的不单是老米一个人,有一个卖艺的刚表演完拳脚,一时兴起,没有歇,立刻表演头断铁板,结果一拍,拍了个头破血流。

他现眼,因为刚练完拳,身体还激动着呢,手没恢复正常,握铁板失去了感觉,拿不准角度。此人从此不玩硬气功,因为当众出丑一次,观众口碑一坏,就吃不了这碗饭了。

我跟师父说:“没东西,不去了。”师父就让我们回来了。

王芗斋说硬气功里面有技巧,是一种表演。王老能这么说,说明他知道其中底细。后来,八十年代流行散打,这位硬气功老米就办了个散打班,教散打了。

听到这消息,我很惊讶,寻思老米虽然是个老江湖,但他在拳上没造诣,怎么能教散打?

正好有一个我认识的小伙子去学了,很快退学了。我问怎么不学了?他说去了半个月,挨了半个月打。

老米散打班的口号是“想学打人,先学挨打”,小伙子没学到什么技巧,每天去,就是班里的老学员冲上来一顿打,他信服那个口号,咬牙坚持,最后实在被打得受不了,便退学了。

他这经历,更验证了我的推测——老米不会散打。虽然不会,但凭江湖技巧,他也能把散打班办下去。老米早年一根扁担两个筐,前挑儿子、后挑闺女——如此走的江湖,可想江湖经验有多深!

散打风行,他找了个口号,用教挨打的办法招了一批想学又不懂的人,一度散打班还办得很红火。

对那个被打得退学的小伙子,我教了他一个技巧:当对方猛冲过来时,你的腿就用上了,让他过来,一抬腿蹬出去,能给对方重击。

小伙子跟我学了半年。他学别的一般,学这个特别灵。半年后,他找到老米班上那些打他的老学员,把他们都打败了,说:“我没学挨打,我学的是打人!”

一下扬眉吐气了。

我教他这一脚,有意识训练,抬腿就是这个,你要老想打人一个熊猫眼,之后准是。这一脚在八卦掌叫蹬脚,在大成拳叫穿心脚。其实各家的东西,都有相通之理,其中复杂深奥的,可能你在实战时还用不上。练得好,永远不如用得好。

师父鼓励我们广学博采,我自己更是好学。我总觉得别人有好处,既然认为好,就不要顾脸面了,去请教吧。我是什么人都接触,谁的场子都去观摩,我站在场外,不留声色,别人以为我只是个观众。

人没防备心时,就容易露东西,我看得仔细,露一点,我就学到一点。不但练武术的,我是连硬气功、杂技的场子都看,看了扔下个块儿八毛的。

一次,在翠微路上遇到个卖艺的,他把几个小碗扣在地上,在碗底上走,自称是轻功,练完了,拿起碗向围观的人要钱。我那时的一身打扮,看着就是个练武术的,他发现了我,就叫:“师兄,你来了!”然后向别人宣布:“这是我的同门师兄弟,今天特意来给我捧场子!”

我还奇怪呢,我不认识他啊。这是走江湖的技巧,见我是练武的,怕我砸他的场子,说我是他师兄,我就不好意思砸了。他表演的时候,还拿我做话题,跟观众说了好多话,表演完了,他先冲我要钱,既然是师兄,就不能给少了,我给了五块。

他大喊:“师兄给钱了!”去找别人要,别人也不好意思不给,纷纷掏钱。对这个卖艺的,我每次回想,自己都乐,觉得他反应真快。

看到别人的掌能切砖,师父说:“你赶上了,也能切。”赶上,指的是通过反复练习,找到角度和发力的巧劲。我四处捡砖头练,一次切开了,日后就都能切开了。

我练功不惜力,为了练抗打能力,我先用竹板抽自己,痛得不能忍受,就给竹板包上了布,练多了,去掉布,也不痛了。后来我用木棍、用铁棍打自己,头一磕,铁棍就断了。一是铁棍得是生铁,生铁脆;二是得天天练,不练,找不准那个巧劲。

我还练过用铁丝绑在脖子上,脖子一绷,铁丝就断了。别人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没意思,因为有技巧,关键在把铁丝绑在脖子上时,将铁丝拧住这一下,要拧得铁丝将将断。

P23-30

序言

为己学者本,为人学者末

我有过一段归家读书、只跟两位八十岁老人交往的时光,有朋友问:“这段日子,对你后来做人做事,有何帮助?”我说:“没有帮助。我是不做人不做事了,才回家做学问的。”

人可以落魄地活下去,大多数人也正在落魄地活着。

王安石言:“为己,学者之本;为人,学者之末。”他说墨子以天下为己任,却为祸天下。他也重蹈了墨子覆辙,变法的旗号是整治富豪,结果更深地盘剥了百姓。老人家忘了,世上还有官僚。

容易忘事的人,还是闭门读书吧。不做坏人,是不够的,还要做到不被坏人利用。“研究冷门的学问,追求迟暮的美人,结识落魄的英雄”是一位朋友的座右铭。

学问冷了,不那么容易向“做人做事”上转化,可保纯粹。美人迟暮了才好,因为没有了火气,英雄也是落魄了才好,英雄得志了,一定失控。

我大学毕业时,还是录像带时代,司徒兆敦老师家里常年为学生翻录资料,去辞别,他拿出一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上面画满横线、波线,说:“买本看看吧。”

一毕业,我就打算放弃所学专业了——这个打算绝不能告诉老师。辞别那天,司徒老师凭空聊起,说他做学生时,他的老师对他有预见,告诉他:“不管你干什么,最后还是会回来。”

可想当年,我听了多么心惊。

司徒老师教纪录片,这么多年来,我未拍纪录片,但我整理口述历史的兴趣,追溯远因,是在他课上有的。面对一大堆采访文字,如何成文呢?不是文字感好,就可以解决的,成文的关键,是你对真实的态度。

司徒老师有个江湖传闻,他指导别人做片子,先问:“你剪了不要的呢?”人家把不要的素材调出来,他给补到片子里,片子就得奖了。

真正有价值的,往往是被我们放弃的。

《大成若缺》一书缘起于2005年冬天,当时,我因故需要了解大成拳,但从何入手呢?也无头绪。一夜写作到第二天凌晨五点,索性不睡了,出家散步,不知觉就走远了,见河边有一人在打树,便过去看看。

天还半黑着,走近了,才发现暗处还有一人在做试力,他蓄须,神色专注。我问你练的是什么,他不说话,瞪了我一眼,打树者热情地说是大成拳,问我想不想学。

我问学得多少钱,打树者就看蓄须者,蓄须者显得为难,半天才说:“五十。”他不收我学费,这是个礼节。

蓄须者是王建中师父,他当时处于失意期间,朋友、老徒弟劝他回到拳上来吧,立个场子,别管来多少人学,当给自己舒心了。打树者便是他的一位老徒弟。

王师父眼高,来人了,不是不理,就是说:“你学不了。”别人又劝他,不是培养泰森,有人想学就教吧。

有老徒弟说:“我们师父,只要来人,就火大,就是见你,没生气。”我来的时候,别人几天前刚劝过他,算是来得巧了。

王师父日后聊起这事,自己也笑,说:“我也奇怪,那天怎么没生气?还是有缘分。”

我原本的打算,只是对大成拳作个泛泛的了解。但缘分使然,和王师父越处越近。他是个典型的民间能人,独立思考,要求出一个自己的体系。

每每令我感慨,当一些学者在混事的时候,民间一直还有人做着学问。

徐皓峰

2010年10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皓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8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