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太白诗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李白诗歌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通过一种积极向上昂扬热烈的理想来表达的。这种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明快生动、震撼人心的力量。

金涛声编著的《李太白诗传》以李白诗词为主线,详细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还原李白创作背景,透视李白人生轨迹,感悟李白心路历程,品味李白诗文意境。

内容推荐

金涛声编著的《李太白诗传》是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撰写的一本传记。传记以李白诗文为纲,发掘诗文意蕴,探究诗人心迹,通过对诗文的深入解读,展示李白一生的思想历程与创作历程,再现盛唐时代歌手的悲喜人生。行文诗传结合,引人入胜,携手读者登堂入室结识太白其人其诗,感受诗人的梦想与追求、欢乐与悲愁,领略诗作的情思根由、意象蕴含。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目录

一、蜀中修业

二、东游吴越

三、憩迹安州

四、长安追梦

五、漫漫求索

六、东鲁寻路

七、待诏翰林

八、迷惘苏醒

九、北上幽州

十、南下宣城

十一、奔亡避乱

十二、志扫胡尘

十三、长流夜郎

十四、天夺壮心

十五、传承风雅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蜀中修业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晚归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匡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千多年来人们习惯以字敬称他。

匡山,是李太白青少年时代读书修业的地方。在太白故乡四川省江油市有小匡山和大匡山。小匡山位于离江油市十二里的让水河边,在让水乡境内。大匡山距江油市三十多里,在大康镇境内,又名大康山,那是北宋时为避赵匡胤讳而改的名称。太白小时候先在小匡山读书,稍长后转到大匡山修业。小匡山、大匡山都有太白读书台。太白在大匡山大明寺读书修业前后有十年之久。匡山,是哺育太白成长的摇篮。

关于太白小时候读书的情况,在当地流传着一些故事传说。太白开始读书的时候,曾因贪玩而逃学。他到小溪边玩耍,碰到一位老妪在一块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惊奇地问:“磨铁杵干什么呀?”老妪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太白不解:“这么粗的铁杵,怎么能磨成针?”老妪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一定能磨成针。”听了老妪的话,太白一琢磨,感到很有道理:做什么只要有恒心,总有一天会成功。于是他赶快回去读书,不再贪玩逃学。还有一个传说:太白家住在阴平古道旁,商旅往来,人声嘈杂,影响太白静心读书。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到离家十多里的小匡山上,让他安心读书。太白进山之后,不仅白天读书,而且夜晚还要点灯学习,烛火通宵不灭。每到夜晚,人们都能在山周围几十里地内望见山上的灯光。因此,小匡山当地人又称为“点灯山”。

这些都是故事传说,然而故事传说能够代代流传,想必不是平白无故,而是事出有因的。

关于青少年时代读书的真实情况,太白在自己的诗文中多有记述。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

籍书,制作不倦。

太白五岁这一年,是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随父亲从西域来到蜀中,定居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时改名昌明县,五代时又改名彰明县)青廉乡(今江油市青莲镇)。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诞生在西域碎叶城(当时属于唐安西都护府管辖,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那是因为他的祖先在隋末大乱时迁徙到西域,直到他父亲因为避难避仇才携家人蜀,回到内地定居。

太白父亲李客回蜀中定居以后,首先想到的是让儿子接受汉族传统的教育。“五岁诵六甲”,是说太白五岁时开始启蒙识字计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太白从十岁起,就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初步了解黄帝以来的华夏历史文化,广泛汲取百家的思想养料。他经常沉溺于经典书籍之中,不断地练习写作诗赋,从小养成了勤奋读书、写作的良好习惯。

太白从小开始学习作诗。有一次家人带他上楼,问他能否作一首诗,他应声吟得绝句一首: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上楼诗》

这首诗,语浅意新,意落天外,初显了太白少时不同凡响的才思。直到成年以后,他对这首少作还甚感满意,游舒州峰顶寺时,作为登高观感把该诗第一句应景改为“夜宿峰顶寺”,挥毫将全诗题写于寺院墙壁上,字写得豪放可爱。宋人周紫芝《太仓秭米集》与《竹坡诗话》、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赵德麟《侯鲭录》都记载了这件事。

太白小时候还开始学习写作辞赋。他在《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中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太白父亲从小让他诵读司马相如的辞赋,他非常崇敬这位前辈乡贤,把其人其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他学习写作辞赋就是从模仿做起。他以《文选》为范本,对一篇辞赋一次又一次模仿写作,不如意的都付之一炬,只留下《恨赋》、《别赋》。在流传的《李太白文集》中,尚存《恨赋》一篇。清代王琦注释《李太白文集》时,批评太白《恨赋》段落句法,完全模拟江淹《恨赋》,似乎有些苛求。学习写作从模仿起步是人皆如此的,像太白这样的天才也不例外。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太白到十五岁时,就自豪地宣称“作赋凌相如”了,这说明此时他的写作开始进入创新阶段,有了敢与一流文豪比拼的底气。

P1-3

后记

我在编好《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之后,就有意写一本李白传记,可是真正动笔还是近三年的事。我感到像李白这样雅俗共赏的大诗人,应该有一本便于大众阅读的传记,让人们对他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李白传记已经不少,李长之的《李白传》、王瑶的《李白》虽适合一般人阅读,但它们成书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近几十年李白研究的许多成果无法得到反映,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周勋初先生的《李白评传》、安旗的《李太白别传》和日本学者松浦友久的《李白评传》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可是由于它们的学术考证性比较强,一般人读起来比较费劲。因此我就想写一本雅俗共赏的李白传记。

写诗人传记,我以为应该着重反映诗人的心路历程,而通过作品解读来展示诗人的思想性格和情感世界,比较容易接近当年的真实状况,也比较容易深入展开诗人的内心活动,活现人物的个性风貌,从而可以避免人物传记概念化、空泛化的弊病。我写这本李太白诗传,就试图以李白诗文为纲,通过诗文解读展示李白一生的心路历程。我为自己确定的写作宗旨是,发掘诗文意蕴,探究诗人心迹,不求行踪详细,但求形象清晰,力求再现一个真实、可信的李白。关于李白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成果。郁贤皓先生的论文《论李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载《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安旗先生的《论李白》(载《新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卷首)、赵昌平先生的《李白诗选评》等,都有精彩的论述。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诗文为依据,对李白的思想历程和创作历程,予以具体的展示和深人的阐释,以期让诗人形象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展现其精神风采。李白终生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理想而不息奋斗,虽历尽坎坷,却九死不悔;他主动为国为民分忧,关切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虽势单力薄,却坚定不移,其精神可敬可佩。他自信自负,狂放飘逸,虽不拘小节,不无缺憾,仍觉得可亲可爱。我觉得李白精神值得传承和弘扬,希望我这本太白诗传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写诗人传记,我以为应该反映历来已有的研究成果,尽可能采取为学界共识的见解,才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必须说明的是,因为诗传体例关系,本书对前人研究成果,就某个具体问题而言,只能采用一种意见而不能罗列众说,也不宜作辩证和说明。近几十年来关于李白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有许多成果,也有许多不同意见。我一般采用为学界公认的说法,以李白诗文加以演绎与阐释。但也有少数地方感到通行的见解未必符合诗人诗作的实际状况,我采取了个别同志的一家之言而没有随从众说,下面举出几个例子略作说明。

(1)李白初游吴越是否实现了“东涉溟海”的计划到达东海之滨呢?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研究者均没有做出明确回答,而从作品系年看,没有人把李白任何一篇登山观海之作列入初游吴越的行程之中。李白初游吴越的最终目的地十分明确,他在《秋下荆门》中就宣布:“此行不为鲈鱼绘,自爱名山入剡中。”在《别储邕之剡中》里又说:“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人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剡中,在今浙江省东北部嵊州市和新昌县一带,这一带有天台山、天姥山和剡溪等胜景,汉、晋以来一直是高人名士隐居修身之地。正因为如此,剡中令李白向往已久,出蜀后列入首游之地。那么他这次剡中之行除了游览会稽(今浙江绍兴)之外,是否到过天台山、天姥山呢?是否曾登华顶观东海呢?浙江宁海有一位童章回先生对李白“东涉溟海”作了详细考证,并对李白相关游览线路作了步行考察,写了《诗仙的台岳情缘》、《诗仙李白“东涉溟海”考》等文(见《山海兼优话宁海》一书),论述李白有五次“东涉溟海”的行迹,并认为他第一次人剡中、登天台、涉溟海之行,可能写下《天台晓望》和《早望海霞边》。我以为李白目标如此明确的剡中之旅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半途而归,因此同意童章回先生的意见,确认李白此次到过天台华顶观海,把《天台晓望》作为李白初次东涉溟海之行的作品,并肯定他此行也曾登临天姥山,为日后写作《梦游天姥吟留别》积累了印象。

(2)关于李白天宝十载(751)幽州之行的动机,研究者各家说法不尽相同。有的说:“此行实欲‘探虎穴’以‘得虎子’也。即不惜冒生命危险,亲至安禄山盘踞之幽州,探其真相,以上奏朝廷,以期戢祸乱于未发。”有的说:“特别是朝廷内外盛传安禄山在北方招兵买马,阴谋叛乱时,他更不顾安危,深入虎穴探看事实。”有的说:“李白从‘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出发,带着‘怀恩报明主’的心情,‘投佩向北燕’。”有人在评析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一诗时说:“李诗借赠友以摅写东山再起以报国留芳之志。”“他拂剑而起,决意远赴边场,建立盖世奇勋。”有人说:“李白天宝十年(751),北上燕蓟”,是因为“李白久滞江南,既与‘辅弼’无缘,于是想投笔从戎,另寻建功出路”。以上各家说法,归纳起来基本上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李白从幽州之行一开始就企图深入虎穴探明安禄山谋逆真相,另一种意见认为李白开始是抱着武功报国的意愿去幽州人幕的。我再三斟酌李白作品内容,采取了后一种意见。从《赠何七判官昌浩》一诗看,李白开始确实是想武功报国,沙场建奇勋的。他到汴梁时,于逖和裴十三也许在酒席上提醒他如今到幽州可能有风险,他却说:“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决心不畏风险,果敢前行。他到幽州之后,看到边地实际情况,才明白安禄山企图谋逆的真相,担忧国家安危,心急如焚,自己又一筹莫展,只好独自跑到燕昭王黄金台遗址呼天痛哭,然后毅然离开幽州。我认为这样理解比较切合李白当年的思想历程。

(3)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明代以后学界有真伪之争,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有《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版本依据,又有诸多名家鉴评,大可不必再去质疑宋人就推为“百代词曲之祖”(黄舁《花庵词选》卷一)的作品。关于这两首词的思想内涵,清人刘熙载首先独具慧眼地指出:“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阙,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艺概·词概》)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进一步作了阐释:“细玩此二词意内言外之旨,长吟远慕之情,确如刘熙载《艺概》所云,当作于长安陷敌,玄宗奔蜀之后。是时,自在庐山忧心如焚,而无可奈何,故借远望以抒孤臣之怀,托闺怨以寄故国之思。”安旗《李太白别传》把这两首词称为盛唐挽歌,逐句作了阐释。我以为这种分析论断符合李白避乱庐山时的思想情绪,也就采用了她的见解。

(4)李白长流夜郎问题,一般都说流放途中遇赦放还。但一个流放犯人在长江上舟行一年多时间还没有到达流放地,总让人难以理解。“夜郎天外怨离居”(《南流夜郎寄内》)之类的诗也无法解释。有的学者为破解这个难题做了许多工作。王辉斌先生先后写了《李白长流夜郎新探》和《李白长流夜郎的历史真实考述》两篇论文,详细考证李白流放到过夜郎,贵州的胡大宇、杨隆昌两位先生专门汇编出版了《谁说李白没有到过夜郎》一书,收集有关论文和资料,证明李白流放到过夜郎。李白妻子宗氏同行与妻弟宗璟送行千里在乌江辞别的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论证,他们分别的地点在四川涪陵,这里是乌江之尾,即乌江汇流人长江的地方。我认为他们以史实和唐律为依据的考证是可以相信的,也可以从李白的诗作中得到印证而无需再曲求其解。以往对《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等诗,一些注家往往曲求其解,难以令人信服。我原打算按王辉斌先生的考述来写这一段传记,但后来发现也有问题,如若李白上元元年(760)四月还在夜郎,那他乾元二年(759)因襄州、荆州叛乱滞留洞庭期间所作的《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等诗就无法解释。于是我采用了许嘉甫先生考证的意见:太白于乾元二年(759)二月由《以春令减降囚徒敕》而得赦,三月离开谪居四个多月的夜郎,溯綦江至渝州,经万县至夔州(白帝城),然后乘舟东下江陵。这样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我以为写诗传要在传主诗作的解读方面深入开掘,彰显特色。为此,我参考了诸家的李白作品赏析。但写诗传不同于一般的诗文赏析,它解读作品主要服务于为诗人立传的传记写作宗旨,着重阐发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意蕴,展示诗人的心路历程,而不好作一般性的艺术技巧鉴赏与分析。对于诗文典故词句,也不宜详作训解诠释,以免枝蔓横生,影响传记的完整与文字的流畅。

本书所引李白诗文,以安旗主编《新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为依据,仅在个别地方采用宋本李太白文集的文字。诗文编年,主要参考詹镆、安旗、郁贤皓三家意见,有分歧之处,根据本书写作宗旨和思路,斟酌诗文内容,择善而从,或以自己的见解另行编排,但因体例关系不在行文中作辩证和说明。

写作雅俗共赏的传记是一项带有集成性质的工作,因此本书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地方很多。对前人成果一般参考引用的,列入参考文献,引用论断性原文的,另行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由于本人对李白及其作品研究不够深入,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如人意,因此深人浅出的工作就不易做好,雅俗共赏的夙愿也就难以完全实现。书中的不当之处与不足之处肯定不少,敬请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感谢巴蜀书社老领导黄葵先生对本书出版的关心;感谢责任编辑康丽华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金涛声

2014年10月于宁大高知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太白诗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涛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105192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5061985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