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范儿,即回望民国,回望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大历史”——一种趣味、一种风尚和一种美学,一种精气神儿,虽已“绝圣弃智”,却又气息延绵。

时代变迁,范儿永存。《新周刊》独家策划,图文并茂。

《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的作者是周可、刘瑛。

内容推荐

抽三五、喝可乐、套黑衣、穿皮裤、聊八卦、抖历史、混派对、跑江湖、蹭演出、玩失踪,展示着一种范儿,用苹果、上微博、泡夜场、写歪诗、搞纯爱、爬珠峰、修老巢、办杂志、拍写真、逛巴黎,也是范儿……呈现陈丹青民国答问录,讲述口述的、前卫的、符号的、消费的、文艺的民国,呈现民国女子风采。《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呈现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蔡元培,胡适,张伯苓,晏阳初,梅贻琦,陶行知,梁漱溟,竺可桢,陈寅恪,马相伯,邓康延,傅国涌,谢泳,何兆武,熊丙奇。呈现百年小学课本之第一课。

《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的作者是周可、刘瑛。

目录

民国范儿——一种趣味 一种风尚 一种美学

范儿是一种精气神儿

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口述民国

前卫民国

符号民国

消费民国

文艺民国

民国女子

先生——一个称谓 一种修为 一种精神

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胡适: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梅贻琦: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张伯苓:最可悲是教书匠

晏阳初:到民间去

陶行知:当时行知号知行

梁漱溟:国性不存,我生何用?

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

陈寅恪: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邓康延: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傅国涌:大学教授是先生,小学老师更是先生

谢泳:西南联合大学为什么成功?

何兆武:我的先生私人史

肖锋:叫一声“先生”是抬举你

从先生到老师

百年开学第一课

试读章节

但“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民国前后出来举事的家伙,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成败不论,忠奸另说,譬如汪兆铭,诗词了得,美少年,居然弄炸弹,搞暗杀(蔡元培也干过同样的事),捉住判死,清朝官员念他才俊,给他免了——清朝的范儿也是性情毕露啊;再譬如胡兰成,浙江乡村穷孩子,学历背景全没有,出来指点江山,有学问有文采。现在嵊县胡村出来个穷小子,也就是打打工,写写手机短信吧……民初张国焘、陈公博他们去广州,年纪轻轻,满脑子革命见解:廖仲恺,就是廖承志他爹,千瘦老头,直接带着小伙子进国民政府面见孙中山,孙中山说你们讲讲吧,什么主张,他们就冲着国父大大咧咧说。民国的有志青年见了大人物,心里脸上,没遮拦。“五四”那天,以张国焘为首的学生队伍准备前往天安门,校长蔡元培出面劝说,给小张跑上来一把挡开,领着队伍就出校门了。

抗战之际,群情滔滔,也是蔡元培出面申说政府万难,结果学生竟然拥上去拖着打。蔡先生是怎样的资格与人格?经此一事,身心俱伤。

清末民初,中国民间冒死犯禁的猛人太多了,成了要命的基因遗传。1949年后,遗传错位了。林昭,1957年阳谋初起,没她的事,实在因为看不过所谓右派同学被围攻,忽然她就跳上桌面,大声喝断,和那些围攻者激辩,还当场念古诗。你想想,一个苏州的女子,二十几岁,浑身是民国的刚烈,她的上代就有民国的烈士,而她后来果真拿命抵了自己这股气。她在狱中也有柔弱愁惨之时,留有诗文,言辞凄然,情同秋瑾姑娘一一共和国时期多少不安分的少年,包括部分红卫兵,都以为是在继承先烈遗志,都有一脑门子被灌输的革命记忆,谁也不会想到那是民国记忆,他们仿效崇敬的中共烈士,是“民国范儿”啊。

那年《色,戒》播映,我遇见余光中夫妇,余夫人说,我们民国的女子是有烈性的。《色,戒》那位烈女子的上代,也是烈士,和林昭一样,一门之中,两代人喋血成仁。

现在的70后80后总算摆脱这致命的记忆了。掐断历史是要动刀的。张志新喉管给切了,但你知道林昭的待遇吗?她在单人囚禁时整天叫骂,狱卒专门制作一个头套,封住她的嘴脸,吃饭时解开,饭后再给严严实实套上,睡觉时也戴着。指挥家陆洪恩当庭叫骂,直接把他的嘴撕了,去刑场路中再给击落下颚,发不出声。切喉管是医学进步,并不止张志新。1979年我看过官方报道,总共40多人犯被切割,其中包括“文革”后执行死刑的人。古典文化转换的国家景观

《新周千叮》:民国若是个时间定义,从1912年开始到1949年就结束7。若是个空间定义,它气息未绝。您是如何定义民国的?陈丹青:民国那股气,不是民国才有。清灭了,但是清朝上溯整个古代的那种士子气,那股饱满的民风,其实都在,都顺到民国来了。民国是新朝,是古老国家的庞大转型,民气格外强旺,不然哪来那么多前仆后继的乱党和烈士。关于清末民初的叙述,解放后弄得只剩鲁迅一个文本:在他的小说里,那个时代暮气沉沉,老朽不堪,可是你想想清末革命党那份嚣张、那份咄咄逼人,康、梁,还有徐锡麟、谭嗣同,舍我其谁,敢作敢当,是个腐朽时代的征象么?鲁迅自己,说话之猛,诅咒之毒,又岂是孱弱的国民所能为。他曾形容神州大地是“无声的中国”,其实在他的时代,中国吵闹得很哩。1915年胡适回国后,上下古今发议论,才二十六七岁,成名后每周择一日,家门敞开,各色人等进去和他摆龙门阵。今之网友或许讥为作秀,可今人哪来那股阳气。现在二十六七岁的博士生留学生,也就整天缠绕论文格式,排列关键词。

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间奠定的,岂可小看。单说民国的大学教育,今时休想望其项背,当年浙江的中小学教师是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绍兴镇的中学校长会是周树人。近时读出版业巨子张元济往事,他好像是前清的举人吧,1949年新政权催其北上共议国是,老先生既疑且惧,几度上书推却,用的是汉赋的辞令……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国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

民国的前因,是在清代——清晚期,所谓白话文,所谓现代传媒、现代教育、现代习俗、现代价值观,包括初期工业、交通、邮政、商业等等,都出现了——民国的后果,则延伸到1949年之后。气数断绝,那要到“文革”了。毛泽东说,“文革”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继续斗争。我小孩子听着,吓得出汗,我们不是戴着红领巾天天升旗举手要接班吗,怎么还没斗完,现在想想,他很清楚,1949年前认识他、了解他,与他平视平坐的许许多多老辈,都还活着哪。

我是到20世纪90年代回国一看,才回过神来:我小时候,从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部分80年代,满大街是民国人(十三届三中全会主席台上,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包括彭真、李先念、杨尚昆等八老,哪个不是民国人?)。很简单,我辈的家长,民国青年,我辈的中小学老师,还是民国青年。为什么大家怀念20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教育?原因固然很多,关键一条,那时各大学主要教授都是民国的文人。我上美院时,左翼老前辈如鲁迅的学生江丰、为聂耳填词的许幸之,都还在食堂打饭吃;北京城里,梁漱溟、钱锺书、沈从文、杨宪益,都好好活着呢。现在毛主席应该放心了:他的同代人都死了。

要说空间定义,除了殖民时期的建筑和古代建筑,全国目前可看经看的楼宇殿堂,譬如清华、燕京(即今之北大)、北师大、南京的中央大学(即今之复名的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当然,还有中山陵,大部分是民国人设计的。这些年有钱了,中国的大学建筑张牙舞爪,不伦不类,哪像是斯文之地。

再者,话语算不算空间?所谓白话文,现在公认最好的白话写作是在民国,而民国上乘的白话文是清末旧白话,渊源上溯宋、明。1949年后,尤其是1979年迄今的白话文,白是白了,然而无文,眼下你举得出一位文体家么?这是大题目,还得另说。P11-13

序言

什么叫“范儿”?这是当下北京的俗语,有点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味道。京剧通天教主王瑶卿论四大名旦,说是梅兰芳的样儿,尚小云的棒儿,程砚秋的唱儿,苟慧生的浪儿。其中这个“样儿”,就有点近似于“范儿”。其实,四大名旦,都是民国产物,即使在清末已经崭露头角的,也都是到了民国,才扬名立万。没有民国宽松的文化环境、活跃的媒体,也就没有四大名且。广义地说,就京剧而言,四大名旦也好,四大须生也罢,个个都有“民国范儿”。

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这个共和国的生存环境却不怎么样。北洋时期各个军阀混战,上千个大小军头,联甲倒乙,联乙倒甲,你打我来我打你。虽说战争烈度不大,倒戈频繁,但混乱却是经常性的。到了国民党当家,依旧是打,军头之间打,国共之间更打,一直打到抗战爆发,外面人打进来了,这才勉强罢战,大家一起跟日本人打。那个时代,跟今天不一样,还是个丛林时代,弱而大的中国,时刻面临列强的欺凌和侵略。这样的共和国,国力不强,民生凋敝,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样的共和国,严格地讲,是军国。无论是北洋时期,还是国民党时期,军人都是发言权最大的人物。中央的大头目是军人,各省的首长,也是军人。但是当家的军人,却都知道这个国家,是共和国,民主制度。所以,即使心不甘,情不愿,对民主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大体上还是能尊重的。民国很贫穷,什么都没有,但却有自由。北洋政府不管教育,国民党政府想管,也不大管得了。至于媒体、文化、艺术,大体上任由从业者随便折腾。有了自由,尽管环境恶劣,别的也可以有。

袁世凯家的孩子想进北大,北大校长说,考试面前一律平等,考就是。这是民国范儿。严修在袁世凯被免职的时候,上奏抗议,但袁世凯做了总统,几次三番邀严修入阁,无论职位多高,严修就是不答应,在民间办教育。这是民国范儿。袁世凯称帝,一败涂地,他没有把责任推给鼓噪他称帝的人,只说都怪他自己不好。这是民国范儿。直皖战争,皖系惨败。段祺瑞待在北京不走,说是责任自负,要打要杀,悉听尊便。这也是民国范儿。段祺瑞当总理,报人林白水在报上骂他“私处坟起”,段祺瑞装看不见,两者都是民国范儿。五四运动,学生上大街抵制日货,军警奉命干涉,学生比军警还横,两下都是民国范儿。拉黄包车的车夫,即使碰上城市的陌客,不多收钱,也不绕远,然而碰上五四青年,不仅不坐车,还要车夫上车他拉着,两者都是民国范儿。章士钊做教育总长,鲁迅做教育部的佥事,两个人为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风潮吵了起来,章士钊一怒之下,免了鲁迅的职;鲁迅告到平政院,平政院审查之下,发现程序有误,总长没资格免佥事的职,责令章士钊收回成命,章士钊也就收回成命。两者也都是民国范儿。但是,刘文典做安徽大学校长,见了蒋介石不称主席,令蒋主席龙颜不悦,因而丢了校长的职位,这就只有刘文典有民国范儿,蒋介石没这个范儿。康有为和粱启超是关系密切的师生,张勋复辟,老师热心参与,学生坚决反对。从此老师大怒,发恶声断交,但在老师丧礼上,学生却情真意切地称颂老师的功业。同样,师生两个,只有梁启超一个人有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就是一种教养,一种态度,~种文化,一种文人牛哄哄的劲儿。

中国人在清代,曾经经历了~个相当禁锢的岁月。从白山黑水下来的满人统治者,对理学表现了固执的喜好,官员和士大夫的性生活受到了严格限制,不许嫖娼;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严格限制,不许乱讲。蛮横的文字狱,使得文人著述,动辄获咎。士大夫的文学爱好,除了称颂拍马之外,已经没有了多少余地。学者们剩余的精力,都用在了儒家经典的考据上。满人的朝廷,甚至不许士大夫怀抱修齐治平的理想,他们能做的,只有替皇上办事。而在皇帝眼里,最好的臣子,就是会办事的办事员。这样的岁月,使得士人压抑得太久,清末,才迎来了一点政治上的解放,而进入民国,解放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不仅政治,而且精神的枷锁也被打破。从这个意义上,“民国范儿”,是一种解放。

只是,“民国范儿”已经成为玄宗旧事。今天说“民国范儿”,不过是白头宫女,闲话开元天宝事而已。经历过民国的老人,一个接一个地逝去。在还活着的少数老人身上,“民国范儿”即使还有孑余,也只是偶尔才能闪现。讲一个过去不久的故事:曾国藩的孙子曾昭抡,一个哈佛学化学的博士,在民国的时候,被聘为民国中央大学化学系的主任和教授。一次中央大学的校长朱家骅召集系主任开会,曾昭抡刚从实验室出来,穿着破旧的工服,坐在下面。朱家骅不认识曾昭抡,开口便问,谁是化学系的?曾昭抡答,我是。朱接着说,曾昭抡来了没有?去把曾昭抡找来!曾昭抡转身就走,走到宿舍,打起行李去了火车站,从此离开了中央大学。这样牛气的教授,后来在大陆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却被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直至“文革”中在武汉大学被整死。“民国范儿”,连人带范儿一起去了西天。

今天,我们的知识人,已经用没边的谄媚(见到领导的时候)和没边的狂妄,代替了过去的恭谦和牛气。手里的活儿,除了粗制滥造,就是抄袭。“民国范儿”,官场没有,学界没有,市场也没有,连博物馆都没有。此时此景,说点“民国范儿”,算是纪念,也是挽歌。

2012年8月24日,于京北清林苑

书评(媒体评论)

“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

民国前后出来举事的家伙,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

民国时代的商人、教授、文员、流氓、工农,女性,甚至儿童……各有范儿,大致是民初到上世纪30年代,民国风最鲜明,40年代到60年代进入模糊期,彤神扮相多有重合,“文革”到80年代,民国气完全消失,代之以共和国类型。

——陈丹青(艺术家,文化学者)

“民国范儿”就是一种教养,一种态度,一种文化,一种文人牛哄哄的劲儿。

今天,我们的知识人,已经用没边的谄媚和没边的狂妄,代替了过去的恭谦和牛气。手里的活儿,除了粗制滥造,就是抄袭。“民国范儿”,官场没有,学界没有,市场也没有,连博物馆都没有。此时此景,说点“民国范儿”,算是纪念,也是挽歌。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们今天讲民国文人、讲“民国范儿”,有一些是现实,有一些是想象,有一些是基于现实的建构,这个建构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用它来说明我们未来指向的东西。我们现在谈民国,从历史的角度看要还原真实,但是我们讲“民国范儿”,是为了塑造典型,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以指向未来。

——梁文道(香港学者,凤凰卫视评论员)

“民国范儿”,或者可以说是民国的形象,那是从容的、个性的、坦荡的、阳光的、常常超越了恐惧的,即使面对死亡也没有那样猥琐。这份从容来自于王纲解纽、千年皇权被打破的一种释放感,也是晚清以来与世界接轨,呼吸到外部世界带来的开放感,同时也是仍然保持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没有断裂的一种淡定。

——傅国涌(著名文化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范儿(新周刊独家授权版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可//刘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60861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7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