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港督话神州(外1种)/亲历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布莱克于1898至1903年间,受英国政府委派,出任香港总督。期间,他走访了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尤其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以及中国南方诸省份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考察,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地记录在书中。他以一个西方人特有的猎奇眼光及注重事实的思维定势,对中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结构、社会治理、农业劳动、民族宗教、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腻的描述、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内容推荐

《港都话神州》一书是《亲历中国》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亨利·阿瑟·布莱克(1840—1918)生于爱尔兰。从1884至1907年问,先后出任巴哈马、纽芬兰、牙买加、香港和锡兰总督。1909年,出版这本堪称是19至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真实写照的书,把近代中国及其文化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作者用朴实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在中国历史画卷的长廊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片断,不仅使读者增长见识、了解近代中国社会,而且又使人得到历史趣味感的享受。本书犹如一面镜子,向来人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描写的一些史实虽然会令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到陌生,或恍若隔世,或匪夷所思,然而却是百年前古老中国的真实风貌。

目录

第一章 古老的大国

 描述中国——她的早期历史——鞑靼兵营——中国士兵——家庭生活——父母的权力——缠足

第二章 等级和刑罚

 婚嫁习俗——祠堂——官阶——科举考试——税制——刑罚——刑讯——间接证据的故事

第三章 西江上的寺庙

 中国社会的进化——农业——风水——当铺——舢板和帆船——海宁的涌潮——捕鱼业——河道上的抢劫——李鸿章——西江——七星岩寺庙——后沥佛寺

第四章 万里扬子江

 扬子江——鸦片——新加坡使团的结论——英国和德国在远东的贸易——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中国的城市——北京——先坛——皇帝和皇子大臣的春耕仪式

第五章 宗教信仰

 自耕农——宗教信仰——戏剧演出——饥荒——沿海城市的生活——广州——行会会馆——乞丐帮会——总督的正式接见——汉语的行文——官员的生活

第六章 富人宅邸

 富裕人家的宅子——花舫——中国妇女的改革运动——上海妇女的习俗——妇女的迷信——中国的贵妇人——时尚——做客惯例

第七章 市井生活

 香港概况——跑马地——山顶——海港夜景——台风——幸存者的能量——街道——城市的清晨生活——中国工匠——理发师——锯材手——凿石工——苦力——赌博——街头游戏

第八章 奇异习俗

 龙舟竞赛——澳门的节日——新年——新年风俗——香港赛马——奇异的赌博形式——香港的慈善机构——中国的未来

试读章节

等级和刑罚

中国人由父母做主包办婚姻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爱尔兰农民的婚姻方式相似。青年男子的家庭通常先请媒人去女方家求婚商谈,在整个协商过程中,双方严格遵守礼仪。但是这里有个不受法律限制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即新郎和新娘不能同姓。惟独河南省是个例外,在那里禁止同姓通婚的禁令受到了漠视。只要我们想到4亿中国人中仅有100多个姓氏,我们就会明白这种限制的严格程度,也许中国有400万王姓人氏,但其中没有一名男子可与这400万中的任何一名女子通婚。由于结婚是中国妇女一生中的大事,只要家境许可,她就会竭尽全力把婚礼办得尽可能的体面奢华。在她离开祖担辈辈居住的家的前一天,她的嫁妆和礼品就被送到了新居。几年前,广州有位富裕的绅士在女儿出嫁的婚礼前一天,动用了700名劳力,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来运送嫁妆,其中有些礼品外观华美、价值十分昂贵。翌日,新郎带着一支200人的迎亲队伍前来迎娶新娘,有的骑着高头大马,有的持枪排成军队的队形,有的端着一盘盘的糖果和蜜饯,还有好些孩子装扮成吉祥的仙女。迎娶队伍由司空见惯的大红灯笼和乐队开路,一条30英尺长的巨龙引领队伍前进,男孩们用木棒支撑着龙腿和龙的身躯,窜上跳下地舞动着巨龙,使它不断飞舞、生气勃勃。

新娘乘坐在一顶精心雕刻和装饰的轿子里,被人抬着行进在队伍中。轿子是红色的,上面精心粘贴了翠鸟的蓝翎,使之变得色彩鲜艳,十分显眼。在抵达新居时,新娘会遇到常规的礼仪,先是被背着跨过一道门槛,门槛上放着一只小火盆,以防她不巧把邪气带进家门。

把新娘背过新居门槛也是苏格兰高地人的惯常做法。当年路易丝公主殿下即阿盖尔公爵夫人出嫁时,也是这样进入因弗雷里城堡(Inveraray Castle)的。

婚礼的第二天,按照习俗,新娘必须使用嫁妆中的木柴生火,用新郎家的米煮饭,据说,按照惯例,凡是新婚家庭生活所需之物品,新娘的嫁妆里都要一应俱全。不久前在澳门举办的一场婚礼仪式上,新娘惊惶失措地发现,她的嫁妆中没有木柴。她好心肠的婆婆就主动提出给她一些木柴,但这位傲慢的新娘却根本不同意。她打电话给阿妈,得到的指示是,让她从嫁妆中取出两匹丝绸料子,每匹的价值约为40元,结果她用这两匹丝绸料子煮了顿饭。随后,她的父亲来探望,她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回答说:“乖女儿,你做得对;你挽回了父亲的面子。”回去以后,他立即派遣了100个苦力送来木柴,结果木柴多得新郎的家都堆放不下。

有时在人们结婚时也有“闹新房”的仪式,但在有教养的人家,这种场合很少会出现不得体的行为。下面描述的是我们的一位朋友在她婚后第二天,家中客人闹新房的情景。那天我们抵达时,女士们刚结束晚宴,而先生们在餐厅里尚未离席。晚宴上,新娘刚一桌一桌地给宾客斟过酒,这种礼仪在前一天晚上,新娘的婆婆早已施行过。此时,只见新娘走进房间,身上穿着华丽精美的大红色凤袍,裙袍上饰有多种长长的丝带状饰物,有金红两色透孔织物做成的大的衣领;她头上戴着凤冠,珍珠面罩被用环扣在脸庞的两侧,神情看上去有点儿顽皮,笑容可掬。但在前一天晚上她却显得畏缩羞怯,两眼低垂。因此看到她今天神采奕奕,判若两人,真感到十分欣慰。先生们进来以后,闹新房的仪式就开始了。来宾们出了各种各样的谜语让新娘猜,她熟练巧妙地解开了其中的两三个。他们又出了一个复杂的日本谜语,这时婆婆出来阻拦,说这样难猜的谜语不宜给新娘猜。新郎进来了,在场的先生们便要求新郎和新娘一起绕房间走一圈,这对新人照办了,先生们又要求他们俩重复做一遍。有人提出要求,新娘应该把垂在脸上的珍珠面罩钩到脸庞的两侧去,以便让所有在场的人都能看清她的脸庞,新娘这样做了以后,一些有诗情画意的节目开始了。该家庭中的一位先生站在新娘近旁做裁判,以判断她能否正确地回答问题。大家要新娘去请丈夫握住她的手,并询问丈夫娶她为妻有哪些收获等。新娘还得绕房间走一圈,向在场的各位先生问候敬茶,并向其中的一、二位亲属或亲戚磕头,但也有一、二个人向她磕头,这里肯定有个长幼辈分的问题。当然,有些对新娘的评头论足,一定会使任何年轻的淑女都感到难堪和不快,但这些问题是用中文说的,因此我们听不懂。闹新房的习俗旨在测试新娘的脾气、性格和机智的程度。   P15-19

序言

《港都话神州》一书是《亲历中国》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亨利·阿瑟·布莱克(1840—1918)生于爱尔兰。从1884至1907年问,先后出任巴哈马、纽芬兰、牙买加、香港和锡兰总督。1909年,出版这本堪称是19至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真实写照的书,把近代中国及其文化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布莱克于1898至1903年间,受英国政府委派,出任驻香港总督。期间正值西方列强窥伺中国,清王朝日益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此时,他走访了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尤其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流域,以及中国南方诸省份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考察,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地记录在书中。他以一个西方人特有的猎奇眼光及注重事实的思维定式,对中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结构、社会治理、农业劳动、民族宗教、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对抽吸鸦片、赌博、乞丐帮会等奇闻轶事,以及上至政府官员,下至三教九流的各式人物,进行了极其细腻的描述,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作者用朴实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在中国历史画卷的长廊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片断,不仅使读者增长见识、了解近代中国社会,而且又使人得到历史趣味感的享受。如作者怀着对中西方文化巨大差异的浓厚兴趣,像爱探寻的顽童一般,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下层社会的每个角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市井百姓的普通生活——理发、街头早餐、婚俗、山上挑担脚夫、风水迷信、赛龙舟、行业公会庆典游行等,使本书犹如一面镜子,向来人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又如书中两处记载了清朝皇帝按照祖制规矩,一年一度在立春那天率皇子及大臣去先农坛举行纪念春天开始的祭祀仪式的细节。这种源远流长的皇帝亲自开犁的礼仪,显示了对当时中国十分之九人口所从事的农业的重视。译者曾费尽周折,才找到该遗址以考证典礼细节(先农坛公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尚在施工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因众多的北京人对先农坛和该祭祀仪式浑然不知。感慨之余,深感布莱克对此描述的史料价值。当然,书中描写的一些史实虽然会令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到陌生,或恍若隔世,或匪夷所思,然而却是百年前古老中国的真实风貌。百年沧桑,历史巨变,抚今追昔,我们更亲切地感受到今天中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变化。一般说来,17、18世纪以前,他们多以好奇和赞美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在他们的笔下,中国似乎是处于哲人治理下的“模范社会”,因此他们对中国备加颂扬。然而,到了18世纪后期、尤其进入19世纪,随着中国国力下降,西方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中国的殖民扩张,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大多为其殖民政策服务,并采取了歧视和贬损的态度。然而布莱克基于自身的体验,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事实上,中国的地大物博震撼了来自英伦三岛的作者,他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中国壮观的山川、富饶的江南平原和瑰丽的香港夜景。他以赞扬的口吻描述了中国人刻苦耐劳的美德:“有一项竞争中国永远不会参与,那就是比谁更懈怠和懒惰。中国的每一位国民都在竭尽全力工作,这个国家保存了完好和强大的实力。”正因如此,才有对土地与河流的充分利用,才有较高文明形式的农业、养殖业以及精湛的手工艺。诚然,对于在满清专制统治和西方列强威逼下苦难深重的广大人民,他首先得站在英帝国立场上,处处捍卫其利益,但作为人,他还是发出了同情的哀叹,揭示了内陆河道尤其是西江上猖獗的强盗抢劫,1903年的广西大饥荒,中国官员的昏庸,刑法的严酷,以及广大妇女身受封建压迫,缠足,沦为小妾、婢女的悲惨境遇。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古希腊人曾开采过的矿上,现代人移去堆积了数百年的矿渣石头,结果,下面的土壤中长出了植物,开出了成串的奇异小黄花。这些种子已被石头压了数百年。作者由此生发开去说,“古老中国的胸怀中也潜藏着进步的种子,这些种子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重压,不能萌芽。”“而摧残进步之花的两座大山是无知和偏见。”他认为,要提取传统观念中的养分,不仅予以保存,而且要加以升华,“才能使真实、纯洁、幸福之花开遍整个大地”。他承认,西方人对于中国只有一孔之见:“普通的欧洲人一提到中国,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未开化、不诚实、充满尔虞我诈、有过多原罪的国家。”但他经过数年的研究,形成了难能可贵的独到见解,把古老的中国比作沉睡的东方巨人,相信“中国的苏醒意味着她将要进入世界市场去争取她应得的全部份额”。他预言,“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商贸实力和巨大的生产力,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一定会扩展到遥远的国际市场。”“除了最强的竞争者,所有的人在她面前都会感到胆怯。”试想一下,这是在百年前对封建落后的中国何等的预言!最后,他以诚恳的语言、真挚的希望为全书作结:“(中国)即将到来的教育体制改革会使人们从对竞争回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代之以理性的思考,中国一定会随之成为世界事务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因素。当那个时代来临时,让我们期望:中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关系将是相互信任和良好愿望的产物。”

毋庸置疑,布莱克生活在19世纪“欧洲中心论”甚嚣尘上的文化氛围中,其著述自然不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再加上他对中国国情了解和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因此书中论述的某些观点(如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性和义和团运动的描述等)并不是我们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尤其是有关鸦片贸易的论述,基本上是与事实相悖的。毋须赘言,读者会自行对此作出鉴别。

本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了许多努力,但囿于水平和文化视野,有不妥之处,尚请专家、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港督话神州(外1种)/亲历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亨利·阿瑟·布莱克
译者 余静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331482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