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的广场/70后印象诗系》编著者刘泽球。
《70后·印象诗系》由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由诗人谢瑞策划、著名诗人兼诗评家臧棣担任主编,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该诗丛共推出40位全国70后诗群中的实力诗人的40部新诗作品集,系国内首套正式出版的70后诗歌丛书。
该诗系的出版,将成为目前为止我国新诗出版史上一次性推出诗人最多、阵容最为庞大的一套诗系。70后诗人在继新世纪初以疾风暴雨态势登场后,将第一次以强大的群体力量、个体精神冲击汉语诗坛,刷新当代诗歌史,成为当代文化令人瞩目的一道新景观。
图书 | 汹涌的广场/70后印象诗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汹涌的广场/70后印象诗系》编著者刘泽球。 《70后·印象诗系》由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由诗人谢瑞策划、著名诗人兼诗评家臧棣担任主编,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该诗丛共推出40位全国70后诗群中的实力诗人的40部新诗作品集,系国内首套正式出版的70后诗歌丛书。 该诗系的出版,将成为目前为止我国新诗出版史上一次性推出诗人最多、阵容最为庞大的一套诗系。70后诗人在继新世纪初以疾风暴雨态势登场后,将第一次以强大的群体力量、个体精神冲击汉语诗坛,刷新当代诗歌史,成为当代文化令人瞩目的一道新景观。 内容推荐 《汹涌的广场/70后印象诗系》编著者刘泽球。 《汹涌的广场/70后印象诗系》内容提要:70后诗人在改变当代诗歌的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当代诗歌的新的问题。他们的写作会让我们重新反思当代诗歌的起点问题,也会促使我们考量不同的诗歌路径的问题。此外,对当代诗歌的代际关系,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新的不同以往的挑战。他们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性的回应远远超出了前几代诗人,其中有曲折,有小打小闹,但也不乏新颖大胆和卓有建树的探索。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代人的创作展示了当代诗歌的新的能量和自信。 这套诗系,或许能让人们从更多的侧面了解70后诗人是如何出牌的。 目录 夜 流水 梦中生殖的手 倾听:灵 守夜者之歌 致阿尔一些混沌之夜里的凡高 没有祷文的午夜 片段(对夏天的回忆) 谁是卡夫卡?谁是K? 回应面具生活的心灵 内心晦暗者的诗篇 虚幻的表达 车票 忏悔 必须 边沿 春日 午夜的书房 失明 道别 肯定 休息日 语言 八月的黑暗 站台 在零散的时光中间 梦呓内部:尘埃上升的版图 一场雨 庭院 酒馆 广场上舞蹈的傻瓜 隐梯 汹涌的广场 桐梓坝 水泥厂 安眠:或者一场不想醒来的梦 星期日的晨雨下 经验事物(组诗) 预感 听见 2003年12月7目 12月28日:病中记 赌局(长诗) 曼西札记(组诗) 在某山中小镇 变形 变奏 月蚀 丙戌岁末夜宿平乐古镇 旧历四月廿一日夜宿成都榕园逢雨 秋天最后的日子 虚无的部分 习惯 春日·俪歌(组诗) 马尔康短章(组诗) 龙井村的西绪弗斯 当记忆…… 病中记 地下室里的猫 门 河流 小满 五月八日春游罗江八卦谷 街道 带回的事物 清华园 风 银杏 雪 雾 语言是有尊严的(代后记) 试读章节 夜 我在屋檐下走着 乡间农民漆黑的屋檐下 我走在月光照不到的地方 而月光被我看见 大地上月光斑驳的脸孔 被我一一看见 曾经有一个人 也被我想象着从那里经过 现在我就走在探望他的路上 仿佛一个幽灵 绕过河水光亮的部分 从暗处进入无人的深山 向上的梯子很窄 我听得见巢中的鸟 在身旁呼吸 整夜我也仿佛这呼吸 不停地被带向高处 而我似乎还躺在这里 一间不大的居室 灯灭着钢笔在桌上 我恍惚看见另一个人 在黑暗的路上 仿佛幽灵蹑足 向我的房门走来 流水 当万物沉寂 天空深蓝色的桌布上 星星的餐具闪闪发亮 什么样的晚餐 将南谁与我共享 我渴望这样一些流水 在道路消失的地方将道路继续 归巢的鸟带回灵魂的宁静 犹如隔世之风 展露羽翼鳞爪 并把唇印柔柔地贴向我 环绕住我的房屋 像世界最后的村落 为一片浩瀚的白光所困 村女麦田阴郁的橘子林 隔河相望地秘密隐去 如果我能在此时突然醒来 怎样一尾鱼将惊骇地游过 在一切都安排停当之后 洗净手掌穿过 晦暗的房间 我轻轻脱去内心的衣裳 梦中生殖的下 这是一只漆黑、不可辨认 摸索过所有事物身体的手 这是一只以正面和反面来代表它们里与外的手 当时间被最后一缕夕光摆渡 将眼皮向疲倦的凝视拉拢这是那只 获得苏醒的手像一片石头 在我们身体里面秘密地发芽 如同麦地阴影里 机械舞蹈的稻草人 哦多少次人护卫着自己的身体 透过瞳孔向外窥去 沿着层层跌断脚步的阶梯 你走动许多人便走动 你静止许多人便静止 现在这只握住你的手 巨人一样扩大着 在每一个边缘每一处尽头 无止境地分泌着自己 挤破整个梦境超出我们的城市 将脊背举向山峦与月影 在那宇宙深处弯曲的指端 交织着星辰的点点鳞光 夜复一夜灵魂犹如沉入井底的铅桶 深深地奔向这只漆黑的手 寻找着自我的打捞 P1-P3 序言 当代诗歌的进程中,70后诗人的出场和随之而来的迅猛崛起,确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不仅诗歌读者感到意外,而且诗歌界内部也感到意外。对有些诗人来讲,由于70后诗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变得无从把握。原来设想的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地下诗,延伸到朦胧诗,再转换到第三代诗歌,并进而扩展到后朦胧诗的这一当代诗歌的谱系,本来就在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中遭遇了离析,但在诗歌史的评述上似乎还有折中的办法。而70后诗人的星火燎原,则彻底捻灭了人们对修复原先的当代诗歌谱系的动机和可能。 70后诗人对当代诗歌谱系的震撼真的会如此强烈吗?很多人会对此持怀疑态度。就在几年前,在很多评论者的眼中,70后诗人还被看成是当代诗歌日趋堕落和轻浮的一个标志。他们的诗歌和立场,被强行按在市场和物质的双重背景下经受灵魂的拷问。没有历史感,缺少人文抱负,缺少精神关怀,沉迷色情意象,流于日常的琐屑,口语化甚至口水化等等。这些围绕着70后诗人的指责和抱怨,与其说是对70后诗人的写作水准的不满,不如说是借着不满来巧妙地巩固着一种陈旧的诗歌史的观念。 问题不在于70后诗人写得有多出色,虽然他们中有许多人越写越好,早已走出了前几代诗人的阴影。问题也不在于70后诗人是否找到了有别于前几代诗人的诗歌领域,虽然他们的诗歌疆域将会宽广得令当代诗歌史吃惊。我觉得,70后诗人对当代中国诗歌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出场和崛起,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当代诗歌走向的预设,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可能性。与朦胧诗人和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诗人相比,70后诗人所受的教育最完整,几乎没受到政治运动的扰乱。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歌能力都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诗歌感官与前几代诗人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这种差异,一直到现在都被诗歌界忽略着,甚至被70后诗人自己忽略着。 70后诗人在改变当代诗歌的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当代诗歌的新的问题。他们的写作会让我们重新反思当代诗歌的起点问题,也会促使我们考量不同的诗歌路径的问题。此外,对当代诗歌的代际关系,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新的不同以往的挑战。他们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性的回应远远超出了前几代诗人,其中有曲折,有小打小闹,但也不乏新颖大胆和卓有建树的探索。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代人的创作展示了当代诗歌的新的能量和自信。 这套诗系,或许能让人们从更多的侧面了解70后诗人是如何出牌的。 后记 人类创造语言,是从对这些有着外部形体的符号命以意义开始的,意义与外形的台一便是语言获得生命。但语言一旦获得其特定的意义,并始终只能在具体语境里呼吸着自己的生命,那么它在获得生命的那一瞬间,实际上即已死去。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漫长的厌烦感。这厌烦感来源于外部生活的超稳定性。人几乎从小就生活在一整套固定不变的僵死语言的对话里,甚至有时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也是这语言中的一个符号——渴望死去的西比尔一样无聊扎着的符号。从这些语言里,他看不见时间的流动和无常,因而也就无法去意识生的意义与价值。 时间或许也是一种语言,当被一成不变的内容充满着,它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流动性,它只意味着各种公文,意义确定的各类准则符号。如此推论下去,所有定性了的语言及被它们包围着的我们的生活,似乎都意味着象坟场里林立的十字架和墓碑一样,只能够被用来祭拜和怀念。这种一成不变的语言处境,正是人类无意义生活之感受,从而不得不对自己的生命产生怀疑和恐惧,并寻求逃避和安全感的根源。对一个严肃写作者而言,语言是有尊严的。它不能够容忍自己的死亡。它总是强迫性地通过写作者的喉咙和笔墨去制造一种复活,这复活即是给我们的语言赋予新的意义,使语言在新生的意义找到自己。这种工作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语言乃是在反复的死与生的运作中才获得尊严,所有布罗茨基一再强调:诗歌厌恶重复。就本质的实用性而言,一个严肃写作者对语言空间的不断拓宽,正是对人类表面生活境况平面感(或平庸感)的强有力改变,它使人感受到高于日常生活的,之外的另一种完全崭新的鲜活生命力。在那里,人找 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光,而当我们听凭这种光的表达的时候,它也就在我们的语言里明亮起来。只有意义的创造者才能在意义的询问之途上与永恒的无限相遇。卡夫卡在描述写作的不真实感时,曾谈到过写作中那些从四周涌来的虚伪的手。这虚伪的手,我认为正是写作者在对那引起他写作冲动的内心意念的把握上,仍欠缺一种自我肯定的纯粹度。一旦我们的手写下任一个字眼,我们的心里总要高叫:不!这不是我要表达的,或能代表我所要表达意思的那个词语!而在许多我们相当熟悉的作品里,甚至一个盲人的手指从那上面摸过时。也会被各种用滥了的词语和意识所划伤。因为对自我力量的胆怯,对集体写作的认同,那些已成为职业写手的被冠以“作家光环”的人,就渐渐地把这写作的假象当成为写作本身。这一类的“个体写作”,作为集体写作的一个构成,从一开始就被掩埋在面具之中,写作者本人并不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认清内己,而是从众多具有类似属性的作品背后去发现的。每当他坐进大脑的反省室里聆听,也不会在那些一模一样的统一声部中,找出属于自己喉间产生的一丝半点可以辨认的渺小振动,这种写作状态,我称之为写作的未觉。 真正意义的写作,是从人的内心出发,为我们对生命的沉思寻找一个形式的过程。它需要在一严谨的法则范围内,被一种意识的结晶体有形化。生命通过我们的思维运作不断地寻找着自身的形式。但生命本身又充满流动性,它所需要的形式电就不再意味绝对的永恒。写作中的语言,就是需要写作者给予降生的一群尚在子宫中沉睡的胎儿。然而具有集体写作特征的作品,在一问世的时候,就已长着一副老人的痴木面孔,它的生便已意味了它的死。所以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孕育中,等待着语言的降生,或者他本人这个“子宫”出口的诞生,然而有的人又极可能是个“不孕者”。这一类写作者多半类似于手 工作坊里的匠人。匠人只知道按照一种既定的样式,不断地将自己的手艺重复,尽管他也有手艺炉火纯青的那一天,但他仍然只是一个匠人——无法从手艺的外在操作上上升到心灵创造水平的匠人。而真正意义的写作所分娩的婴儿,却让人分明地感到一种鲜活而又节律的心脏的跳动。 书评(媒体评论) 刘泽球的诗歌气韵悠长,惯于对事象进行抽象的形而上思辨.显示出创造性精神对歪曲的感性存在的依赖所持的某种否定。而近乎残酷的自我控制所获致的洞察力,加之对存在真相不竭的探求,使其诗歌形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繁复格局,即便那些短章中亦显出某种严正阔大的气象。源于寒带黑士的凛冽气质,直趋本质的简捷与直接,对精神力量近乎虔诚的敬畏,与绮丽多姿、婉转迂回的南方经验的融合,造就其诗歌中词与物互相纠鲒的奇特状态,折射出现时代文化处境的普遍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神秘性和所有人类事物的矛盾性.他始终保有一份敏锐的感知。 ——马永波(诗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汹涌的广场/70后印象诗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泽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阳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250080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0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27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宁夏 |
长 | 210 |
宽 | 142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