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借古开今(崔如琢指墨艺术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石涛在其《画语录》中尝谓:“故君子惟借古开今也。”石涛所强调的是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本质上说,从来就没有绝对意义的创新。传统功夫不到家,不能汲古而守法、化古而变法,却动辄侈谈创新,无异于痴人说梦。所谓传统,犹如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链,绝无突兀、跳跃的现象,任何“新”都必须建立在“旧”的基础上。从事画艺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唯其如此,方能“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本书正是以此为学术视角,对崔如琢先生指墨创作的创新特征作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全面论析。 作者简介 邵盈午,原名邵迎武,1956年生。山东乳山人,室名搴兰移。当代学者,诗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有《苏曼殊新论》、《尘梦禅心——苏曼殊画传》、《南社人物吟评》、《柳亚子诗歌新探》、《范曾画传》、《惠莸劫——中国近代士阶层研究》、《清华四大导师》、《编辑卮言》、《庄子显灵记·评注》等十余种作品面世。 目录 变法篇 一、“无一笔无来历,方能入雅” 二、“法”究竟是什么? 三、“法”的玄妙性与神秘性 四、“守法”与“变法” 五、“活法”与“死法” 六、“至法无法” 七、变法开新 气韵篇 一、何谓“气韵生动”? 二、尽形内之精蕴,复尽题外之远致 三、“变幻各纵奇” 四、飞白之美 五、“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 六、“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 附录一:崔如琢艺术年表 附录二:崔如琢历年过亿元拍卖作品明细 导语 本书分为变法篇与气韵篇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解了指墨艺术的特点与特质,特别是顶级作品之中需蕴含“法”的含义,强调了艺术既要有独创性,又要守古法的原因、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阐释了崔如琢先生指墨画作中“变法开新”“至法无法”的艺术理念。第二部分解析了崔如琢先生指墨艺术的“气韵生动”的特点与特征,以崔如琢先生的画作为例,解释了如何通过画作中气韵与笔墨的精妙配合,最终形成了整幅画作的“动势”之美。 精彩页 在我国传统画论的语境中,一向以“气韵生动”为高致、为极则。谢赫标举“六法”,首推“气韵生动”,这不仅是对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要求,也是对汉代以来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与总结。 “气”在先秦哲学中,是一个常用的概念,其主要语义指向的是宇宙的原始形态和基本构成。迨至两汉以及南北朝时期,有关“气”(或曰“元气”)是自然万物生成、变化之根本的论述,几乎成为一种共识。 若从审美特征看,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力图再现以描绘对象的本质特征与整体规律为目的的倾向,这种“本质”与“规律”,从根本上说,未尝不可归结到“气”。因“人秉元气于天”(王充《论衡·无形》),人的身体、精神、智慧以及生命活力,实际上就是“气”的种种外化形式,而对于画家来说,他们在创作中所透发出的意蕴风神,也正是“气”的运化反映。“气”后来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的最高追求,大非偶然。 如果我们进一步从美学的视角入手,便会发现,美学范畴中的“气”并非仅指宇宙之本体,而主要是指艺术创造主体的“内宇宙”,再具体一点说,是指盈溢于作品畦径之表的那种生命元气,而这正是艺术创造主体将自身的“气”灌注于表现对象,并对表现对象的“气”予以生动把握与成功表现的结晶——谢赫所谓“气韵生动”之“气”,殆指此也。 “韵”也是魏晋玄学中甚为流行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本义原与音乐相关,主要指声韵、韵律、节奏等。刘勰曾云:“是以声画妍媸,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又云:“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声律》),所谓“应”,在此当指声音之延续。也就是说,音之发谓之声,声之延谓之韵,韵的妙处就在于使声产生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味道”。 如从语源上考察,最初用“气”来统驭“韵”并将二词连用的,当推萧子显,他在其所著《南齐书·文学传》中称:史臣曰: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 由此可见,“气韵”一词,被萧子显视为文章的最高标准。萧氏以“气”统驭“韵”,遂使“气韵”一词超脱了“音韵”“意味”的词义局限,而渐次形成了一种尚“气”的文论传统。紧接着,谢赫便将“气韵”一词引入绘画批评领域,并以“生动”一词与“气韵”反复互释。自此,“韵”便超脱了旧文论中“音韵”或“意味”的词义局限,与“气”联属在一起,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文艺批评术语,后来又被应用于人物品藻,借以表达“一种和每一人物特有的才情、智慧、风度直接相连,可意会而难于言传之美”。以追求“气韵”为尚,遂为魏晋之际文人们的一致追求。 “气韵”一词的形成,既体现出古代画论与文论的互通,也反映出古人相互借用术语系统的关系。尽管如此,二者在内涵上却各有侧重。“气”为“韵”之主,“韵”为“气”之辅;舍“气”无以生“韵”,舍“韵”则“气”必枯。二者互为因果,珠璧同光矣。 P47-53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借古开今(崔如琢指墨艺术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邵盈午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72975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4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00 | 
| 出版时间 | 2022-10-01 | 
| 首版时间 | 2022-10-01 | 
| 印刷时间 | 2022-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10 | 
| CIP核字 | 2022163230 | 
| 中图分类号 | J212.057.1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8 | 
| 宽 | 155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