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自先秦至晚清,十几个朝代间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思想、文学等领域的成就灿若群星,构成了完整的中华国学体系,令世人惊叹。其中的璀璨精华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创造、发展和融汇,以其不凝不滞、磅礴浩荡的气派,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道德标准,成为我们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然而泱泱国学深邃且庞杂,各类经典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加上繁忙的工作、学习,很多人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常识,轻松地学习传统文化,微经典编委会特地编写了《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常识》。
微经典编委会编写的《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常识》以中华国学常识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内容涵盖了思想学术、典章制度、宗教文化、称谓文化、书画曲艺、教育科技及天文地理等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摘取各个领域和学科中最具代表性、最实用的内容,进行深度评说,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闻逸事,融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性于一体。无论你学历如何,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是国学文化的爱好者,就可以通过本书获取你最感兴趣、最需要了解、最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禅让制”是我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制度,这种制度可以称为人类社会民主选举制度的萌芽。
传说尧帝是黄帝的五世孙,非常贤能。他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以后,仍然住茅屋,吃糙米饭,穿粗麻衣服,衣食住行均和寻常百姓一样,因此非常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尧帝在当政七十年后,感觉自己年事已高,处理政事力不从心,就想让出帝位,但是他自己的儿子丹朱很粗野,不适合做首领,于是他就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讨论谁可出任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舜,认为他是个德才兼备、不辞辛苦的人。于是尧帝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对舜进行了三年的考验。最终,尧帝对舜很满意,就将帝位让给了他。
舜继承帝位以后,勤政爱民。他没有辜负尧帝的期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深受百姓的爱戴。等到舜帝老了以后,又效仿尧帝的做法,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尧、舜这种传贤不传亲的做法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分封制”即狭义上的“封建”,是建立于西周且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一种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指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贵族、功勋卓著的臣子或远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邦国。受封之地称为诸侯或诸侯国,受封之人称诸侯王或国君,他们隶属于周天子,需要替周天子镇守疆土,向其缴纳赋税,定期进行朝觐述职等。在诸侯国之内,诸侯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君主身份享有军政大权。诸侯王会亲自管理一部分诸侯的土地,另一部分接着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又将采邑之内的土地分给士,士则直接管理庶民。周天子、诸侯王、卿大夫、士都属于贵族,庶民则是劳动者。
“三公”是三个官职的合称,代表着我国古代朝廷中最为尊贵的职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称。周代时已有“三公”,但其具体指称仍有争议: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三公”指司空、司徒、司马;西汉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认为“三公”是指太师、太保、太傅。秦朝时期不设置“三公”,汉朝承袭秦朝的制度,西汉初期以丞相、御史大夫为皇帝手下的股肱之臣,而太尉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并不常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学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此后,“三公”便逐渐成为一种荣誉虚衔,只用在加官或追赠时。
“九卿”位列“三公”之下,是中国古代掌管各种主要政务的官职的合称。秦朝设有“九卿”,以后历代很少明确规定“九卿”。秦“九卿”是:奉常,地位很高,为“九卿”之首,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和全国马政;廷尉,掌管司法规定和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粮食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财政和国家所属手工业。
“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持续了四百多年。
“中正”指的是有名望的推荐官,负责评定人才的等级。一般各州郡的中正官都是由在中央任职的本籍官员兼任,他们根据家世、道德、才能,对所掌管区域内的人物定出高下,分出品级。品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分成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朝廷根据品级的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小官则由品级低的人担任,所以常用九品芝麻官指代最低级别的官员。
这种制度的产生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催生的。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流动频繁,旧有的人才档案已经失去作用,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必须建立新的人才档案,加之原有的选择人才的“察举”制度被门阀士族掌控,所以曹操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曹丕称帝以后,在以前的基础上,命吏部尚书陈群进行重申和修订,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并将其正式颁布全国。由于中正官大多是由当时的门阀士族成员担任,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便往往在评品论级时只看门第高下,于是就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难以施展抱负和才能。由此,“九品中正制”成了门阀士族维持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远远背离了量才授官、以期公正的初衷。到了隋朝,这一制度被科举制所取代。P2-5
国学内涵丰富,它不简单等同于文学或文化,其中的璀璨精华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创造、发展和融汇,以其不凝不滞、磅礴浩荡的气派,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道德标准,成为我们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因此,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责无旁贷。
然而因泱泱国学深邃且庞杂,各类经典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加上现代人工作繁忙,所以很多人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其万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轻松地学习国学,我们特地编写了这本《不可不知的中华国学常识》。
本书以国学常识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内容涵盖了典章制度、宗教文化、称谓文化、字里乾坤、书画曲艺及教育科技等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中摘取各个领域和学科中最具代表性、最实用的内容进行深度评说,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人胜的传闻逸事,可谓融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性于一体。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把本该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表达明白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内,以小见大,提纲挈领,相信您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