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69届初中生/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安忆所著的《69届初中生/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精选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书写了生命成长的主题,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人生智慧,都能够对今天的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启迪。

本书附注了简洁的导读性文字,力求在某一方向上打开我们的思维,青少年读者不妨将之与一般教科书上的讲述两相对照,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启示。

内容推荐

《69届初中生/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是著名女作家王安忆创作的,小说通过69届初中生雯雯的眼睛看世界,写出了她对自己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目录

导读 69届初中生

说说《69届初中生》(代自序)

第一章

 一

 二

 三

 四

第二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三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四章

 —

 二

 三

 四

第五章

 —

 二

 三

 四

 五

第六章

 —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七章

 —

 二

 三

 四

第八章

 —

 二

 三

 四

第九章

试读章节

她好好儿地躺在那儿,骤然间,腮帮上感到一阵刺毛。她很疼,很委屈,要哭,那腮帮却又被无端地挤压了一下——这是爸爸。爸爸的爱抚,使得她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老是绵绵地流着口水。

那温暖的境地,很快地就与她疏远了。代替那境地的是一种轻轻地荡漾,和着一种轻轻的声音,那是拖长的、曲折的、有高有低、有紧有慢的一种声音,比说话要悦耳。后来她知道了,这是唱,唱的是“小别重逢梁山伯……”而她又听成是“小兵冲锋梁山泊……”一直到她很大,她还以为这是一支冲锋陷阵的歌。在那悦耳的声音伴随下,她被轻轻摇晃着。雪白的天花板,浅蓝的墙壁,墙壁上一个“嘀嘀嗒嗒”响着的东西,和她一起晃着——这是阿宝阿姨。

她的胁下还常常被一种软弱而又固执的力量箍紧着。这时候,她的腰间会感到一阵凉飕飕,衣服被提了上去,裤子却垂了下来。她的脸紧紧地贴在另一张脸上,那脸上有一双细细弯弯的眼睛,两片红红的嘴唇,这嘴唇老是无休止地亲她。有一次,在这种腰问凉飕飕地箍紧时,天蓝色的墙壁,还有那“嘀嘀嗒嗒”的东西忽然翻了个个儿,而那棕色的一细条一细条的地板,却贴在了她的脸下。她被这迅疾的调整吓慌了,忘了哭。此后,她的两胁就不常被箍紧了。那细细弯弯的眼睛却仍然贴得很近地看她,她也看她。这种太近距离的凝视使得她的两个眼珠子永远努力着往中间靠—这是姐姐的功绩。

天暖了,雯雯的衣服开始一件一件往下脱,她可以自由地挥舞着手,踢着脚。她可以毫不困难地看见自己的手,看见自己的脚。并且,可以随意地把手塞进嘴里,用牙床啃着,那牙床不知为什么有点发痒。假如她愿意再稍稍花点力气,便可以把脚也塞进嘴里,帮助手一起摩擦牙床。

她对水不再惧怕了,洗澡成了每日三次的功课。不冷不热的水从身上滑下去,像是一阵熨帖的抚摸。她踢腾着水,笑着,叫着,当被从水里提起来时,她愤怒地哭了。她哭着被擦干,敷上一层白粉,被放在小车里,小车被推到院子里。有时候,院子的门被打开,车子推进了一步,出了院子,面对着宽大的弄堂。她把手塞进嘴里,不再哭了。

弄堂里很安静,所有的门都关着,院墙上探出几枝藤叶,几朵花。

大门对着一排黑漆的高篱笆。篱笆里升起尖尖的楼顶。隔一会儿便传出一阵铃声,还有隐隐约约的歌声。她静静地听着,可姐姐不时地要来打搅她。

“雯雯,喝橘子水。”她捧着一个奶瓶,将奶头往雯雯嘴里塞,那是一个橡皮的奶头,与妈妈的奶头全然不是一回事。橡皮奶头里流出的只是奶、橘子水、葡萄糖水、米汤水。

雯雯坚决地推开奶瓶,她宁可吮自己的手,也不愿吮那橡皮的玩意儿。

隔壁院子的门开了,跑出来一个人,和霏霏一般高,一般大,不同的是他头发很短,只有前边一缕是长的,搭在眉毛上。他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方方的、橘红色的东西,不时将它伸进嘴里,然后便发出一声响亮的“呼——”。他向雯雯走来,将那橘红色的东西伸到雯雯嘴边,说:

“吃。”

霏霏说:“雯雯不吃。”

雯雯伸出舌头小心地碰了碰那东西,她感到舌头被扎了一下,赶紧缩回舌头,可舌尖上却留下了一丝沁凉甜蜜的快感

“好吃,吃。”他弯着腰,一手撑着膝盖,一手握着那奇怪的长方块,伸在雯雯嘴边。

“不吃!雯雯不吃!”

雯雯又伸出舌头,舔了舔那橘红色的东西。

“让我抱抱好吗?”他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P10-P11

序言

在为中学选编的“郭沫若诗歌读本”的“序言”中,我曾经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郭沫若的青春写作属于20世纪之初,在那样一个除旧布新的历史转换时期,留学东洋、目睹世界景象的郭沫若以青春的激情和自信勾勒着他理想的新天地、理想的新生命,没有这番激情就没有现代中国文明的动力;同样地,一个世纪之后,我们继续走到了一个新旧更替的关节点上,历史继续召唤着中国的青春代。但是,青春代是否都如郭沫若当年那么主动、自信和胸怀宽大呢?阅读今天的‘青春文学’,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的敏锐,很多的聪慧,很多的感伤,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其实当年的郭沫若都有过仔细而深刻的表达,在他的诗歌、小说与自传当中,只是常常为一味‘逐潮’的人们所不知罢了;但是,平心而论,与当年的青春郭沫若相比较,今天的抒情却少了一份天狗的雄健、凤凰的昂扬与‘太平洋抒怀’的阔大与气势,新世纪的青春有理由从逼仄中冲决而出,从自恋中升腾开去,那么,回头细读郭沫若,或许就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这里道出的其实是我对当今青少年阅读状况的基本认识。追逐青春、享受青春永远也不需要理由,但是,什么样的文字最有资格成为我们青春的伴侣却实在大有讲究。郭沫若式的青春文学并不只有灵敏和感伤,更有雄健、昂扬与阔大,这就是文学经典的意义。

生命的成长需要它的伴侣,它的朋友,它的导师,而文学经典就是我们最好的同行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记录的是那些曾经的“青春代”,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和今天的我们一起梦想,一起失落,一起挫折,又一起忧伤和一起求索,他们的体温温暖了我们,他们的思考启迪着我们,他们的奋斗鼓舞着我们,于是我们也有了勇气、智慧和方向。

这样表述,并不是轻蔑和排斥当下流行的文字品种——青春写作、网络文学乃至各种博客、微博等等,而是提醒一个重要的事实:只有经过岁月沉淀的生命的记录才能够与我们的灵魂形成深度对话,才能够在一个更隽永的方向上释疑答惑,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

那么,究竟怎样阅读这些文学的经典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让经典回归我们自由的感受,让文学直接与我们的生命对话。作为这一原则的反面,指的就是教科书式的阅读和机械的理论搬用。

长期以来,在僵化的教科书学习中,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在中小学阶段,那就是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艺术特色”;到了大学阶段,也是各种理论概念的简单搬用,好像将这些教科书模式运用娴熟了,就“读懂”了文学作品。其实,这样一来,我们很可能恰恰远离了鲜活的文学本身,久而久之,甚至已经习以为常,再也没有办法打开我们的感受,真正进入文学的世界了。

今天,我们常常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称作是“鉴赏”式的,以示其缺乏理性思辨的严密与知识概念的完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事实。然而问题在于,让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概念崇拜的却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是引入中国的种种外来理论的形态给了我们直接的启发,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启发过程当中,被我们轻易抛弃掉的正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弥足珍贵的基础:文学的鉴赏与解读。

现代中国的文学研究“超越鉴赏”、抛弃文本解读之后,试图直接进入理性王国的大厦,然而这个由别人的概念、别人的术语所建构起来的大厦却似乎并不那么听任我们摆布。特别是当外来的学术与思想一旦在政治形势的巨变中,缩小为某一类型的思想(如苏俄)之时,其消极性的一面便更加突出了。例如,在过去,我们总是在鲁迅小说中挖掘现代革命史的形象说明,将鲁迅的文学当作革命家论述的佐证,这样一来,鲁迅就慢慢脱离开了文学的鲜活,成为僵死的历史说教。

鲁迅小说必然蕴含重要的社会人生主题,这一点似乎无可怀疑。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所谓“社会人生主题”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也就是说,“主题”往往存在于作家情感深处对人生的基本关怀,而不一定是当时流行的某些历史观念。鲁迅小说就是这样。过去的鲁迅研究,一味在现代革命史的长河中寻找鲁迅的“革命”意义。最后,鲁迅的意义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历史主题,似乎这些主题不存在于鲁迅小说就不能证明鲁迅的价值。政治家关于中国历史性质及近现代历史的论述直接被挪作鲁迅小说的主题,这些理解都大大地曲解了鲁迅,也缩小了作为“文学”的鲁迅小说的丰富性。例如,在传统的鲁迅研究中,人们常常提及他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其实这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因为,仔细阅读鲁迅小说,我们就不难发现,作为鲁迅这一“社会”关注的创作,其中并没有中国现代化所必要的政治主题、经济主题与军事主题,尽管过去也有人不断将它附会于一些政治主题(如《风波》与张勋复辟,《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等等)与一些经济主题(如《伤逝》与自由婚姻的经济基础问题等等),但事实证明都与鲁迅小说的文本逻辑相去甚远。从总体上看,鲁迅并没有致力于空泛的“社会批判”,如何提高和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才是他“社会”关怀的核心。如果说他进行了怎样的“社会批判”的话,那么这样的“批判”也就集中于我们这个生存的环境是如何以种种的形式剥夺和扼杀人的生存权利,削弱人的生存质量的。

也就是说,鲁迅社会批判的中心其实就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鲁迅所悲哀的是中国人的“非人间”生活。

这样的文学阅读也就才与我们自己的生命关怀、人生成长联系了起来,文学经典也就成了我们亲切可感的对象。

本套丛书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精选近百年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时间跨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我们看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家,都无一例外地书写了生命成长的主题,而凝结于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人生智慧,都能够对今天的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启迪。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在编入每一种作品的同时,都附注了简洁的导读性文字。这些文字不是用来牵制大家的理解,相反,它们都力求在某一方向上打开我们的思维。青少年读者不妨将之与一般教科书上的讲述两相对照,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69届初中生/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477027
开本 32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5288762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