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之歌(精)/黑塞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赫尔曼·黑塞在《乡愁》中,以独自体的第一人称写出某个作家的“心灵传记”,而这部《生命之歌》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以音乐世界为主题,描写种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女性关系,并根据此经验探讨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以求得到解决人类幸福问题的关键——这和第一部作品《乡愁》迥然不同。前作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部作品则将观察与思索的焦点集中于人与人的关系上,孤独的音乐家借此教育自己,逐渐达到谛观人生的境地。如此看来,这部小说也是黑塞自身心灵记录的写照。

内容推荐

《生命之歌》是憧憬东方思想的抒情诗人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它描写一位音乐家因少年时期的恋爱事件而意外残废。当他经过艰苦奋斗的历程而以作曲家身份出现时,却遭遇到热情化身的友人歌手夺取了他的爱人。最后男主角库恩成了大音乐家,歌手莫德与女主角葛特露德缔结良缘,却因性格不相容而以悲剧结束了这场三角恋爱。故事中男主角库恩以伟大纯洁的意志.克服了艰苦的命运,谱成爱情与生命的凯歌。

《生命之歌》是一部满含哲理,以高歌音乐与纯洁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孤独者追求幸福的悲怆心曲。

目录

黑塞的生平与《生命之歌》/ 代译序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主要人物表

生命之歌

第一章 序 曲

第二章 初 恋

第三章 口 角

第四章 邂 逅

第五章 幻 灭

第六章 母 亲

第七章 喝 彩

第八章 夜 谈

第九章 追 思

试读章节

学校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开始谈论起将来的职业,我也开始思索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把音乐当做职业,努力奋斗,这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可是我又想不出能让我觉得快乐的职业。父亲向我提议,要我去经商,或者是学别的手艺,我并不是讨厌,只是不感兴趣而已。不过同学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都是那样的自豪,也许因为这种原因,我也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也是最正确的。而且这个想法充满了我的脑海,使我非常的高兴。

我12岁起就开始学拉小提琴,而且是由一位优秀的老师教的,这对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父亲极力反对,独生子要去做艺术家,这是一门不可靠的行当,当然感到惴惴不安。然而父亲的反对更坚定了我的意志。而且老师喜欢我,尽力要促成我的愿望。最后父亲让了步,只是父亲为了考验我的耐性,也期待我会改变初衷,所以要我再留一年。我忍耐地又等待了一年。在这期间,我的决心是更坚定了。

在学校生活的最后一年里,我爱上了初次相识的美丽少女,我同她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渴望见到她的欲望也不强烈,只是像在梦中一样地享受初恋的甜蜜与苦恼。在这段时间里,我整天沉浸在音乐与爱情之中,夜里则兴奋得不能人眠。我第一次感觉到内心里浮现了两首小曲的旋律,想写下来。这使我心中充满了害羞与迫切的快感,这快感使我完全忘却了如游戏般初恋的痛苦。后来我听说我的恋人在学歌唱,我非常渴望听到她唱歌。几个月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那是在我家的一次晚间聚会中,我要求这个漂亮的女孩唱歌。她竭力推托,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我是非常好奇地等着她歌唱的。她唱时,由一位绅士用我们的小钢琴伴奏,他弹奏了二、三小节,她就开始唱了起来。啊呀,可是她唱得很不好,简直糟透了。然而在她唱的时候,我的吃惊与苦恼变成了同情,又转变为幽默。最后,我对她的恋情消退了。

我是个有耐心与用功的学生,但并不是好学生,在最后那一年我一点儿也不努力。这倒不是我懒惰,也不是恋爱的缘故,而是由于我处于年轻人好幻想与漫不经心的状态下,感觉与头脑都变得迟钝的缘故,这种状态有时也会突然且激烈地中断,那是在过早的创造欲,如同乙醚似的包围了我的时候。随后我觉得被非常清洁而透明的空气所环绕,在这种空气里我不可能梦幻般地生活,所有的感觉都尖锐而密切地注视着。但是在这种时候所产生的旋律却很少,也许只有十个旋律以及和音的两三个开头。然而我绝对不会忘记这个时候的空气,这种非常净洁,几乎是寒冷的空气,以及这种思想高度集中的气氛,为了把握住一个正确的旋律,不受偶然的移动而松懈。但我并不因这个小小的成就而满足,也不认为那是最有价值和最美好的东西。然而我非常清楚,在我的生命里再也没有比再度回复到这思想澄明、创作欲强烈的时间更重要的了。

其次,我也有过这种热衷的日子,我沉湎在小提琴中,拉着即兴曲,陶醉在瞬间闪过的旋律和色彩缤纷的气氛中。但我不久就知道这不是创作,而是应该警戒的游戏与耽溺。我觉得追求梦想、享受陶醉的时光,和艰难而明确地追求艺术形式,去努力奋斗完全是两回事。当时我已经理解到,真正的创造是孤寂的,要达到目的就非牺牲人生的快乐不可。

我终于获得了自由,学校生活结束之后,我即辞别父母,到首都的音乐学院开始新的学生生活。我期待已久,而且相信我会成为音乐学校中的好学生,然而结果却出乎自己的意料。我努力听课,但在必修的钢琴课程上出现了巨大的痛苦。不久我就把全部的课业看得像一座无法攀登的山岳一样。我虽然不打算放弃,却还是觉得失望与困惑。现在我才明白自己资质平庸,低估了走上艺术之途的艰辛与困难。我非常厌恶作曲,就是一点点功课都使我为难得要命,我毫无学习的兴趣,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这种能力。我努力学习但是毫无乐趣可言。我觉得自己既渺小又悲哀,只能去管管账,或者是就读别的学校。我不能诉苦,至少在写给家里的信中不能诉苦,只能往已经幻灭的路上继续迈进。我想,至少也得成为一个合格的小提琴家。我不断地练习,忍受着老师的责骂与嘲笑。我看到以前所轻视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就进步神速,受到赞扬。我的目标愈降愈低,因为我认为会拉小提琴没有什么了不起,也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成为音乐大师。我只期望自己努力下苦工夫,成为一个可用的乐师,在一个小乐队里,默默无闻地拉小提琴过日子。

我在这个时候极其渴望——什么都可以答应,只要能脱离音乐,每天过着没有音调与节拍的生活。在我渴盼寻找快乐、赞美、光耀与美的地方,却只找到了要求、规律、义务、困难与危险。要是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了一些音乐,如果不是陈腔滥调,就是违反一切艺术的法则,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于是我把一切伟大的思想与希望,全都收藏了起来。我是那些用年轻人的大胆去追求艺术,却又没有能力成为艺术家的许许多多的人之中的一个。

P33-35

序言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与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通过州试的人允许到有传统的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求学,而且能以公费资格进入大学,并保证日后可以终身担任牧师这项圣职。

1891年7月,黑塞14岁,果然通过了帅l试,9月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开始过寄宿生的生活。这在《在车下》(心灵的归宿)中有详细的叙述。入学后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的袭击,逃出宿舍,结果当然是告别了神学校。这是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的强烈欲望。

黑塞对青春的困惑与流浪于焉开始。在神学预备学校之后,转读高级中学,然后又遭禁闭和退学,于是又到商店当学徒,在机械工厂见习,有4年多的时间辗转更换工作,但不论做任何事都不顺利。虽然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学习。现在且让黑塞本人来说吧。

“自从学校生活不顺利的15岁开始,我就积极自我进修和修养。在父亲家里有祖父的大量藏书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悦。那是放置很多古书的房间,其中有18世纪的德国文学与哲学。从16岁到20岁之间,在大量的稿纸上我写了很多初期的习作,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学,也耐心学习艺术史、语言、哲学等。借此弥补正常的研究,就收获而言,与一般常人相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小传》)

1895年秋天,黑塞辞去机械工的工作,到大学城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在这里一面承受孤独与失意,一面努力读书和写诗,这样过了3年的岁月。22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响。接着出版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内只卖出了53本。可是最了解诗人的还是诗人,利鲁克立刻注意到这本散文集的年轻作者,并写书评推荐。

那年秋天,他转到巴塞尔的菜席书店任职,两年后就在这家书店出版诗文集《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然后到意大利旅行,接触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开始对现代社会采取批评的态度。1902年,他能在“新进德国抒情诗人”的系列中出版《诗集》,全得归功于诗人卡尔·布塞的美意。在这本《诗集》里包括了著名的《雾中之歌》。他准备将这本值得纪念的《诗集》献给母亲,然而在出版之前母亲却去世了。

1904年,黑塞所说的“文学上的第一个成功”终于来临。他的第一部长篇《乡愁》由柏林费舍书店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这本小说以新鲜的文体和生活感情,生动地描写大自然,激起很大的反响。黑塞和前年在意大利旅行时认识的巴塞尔著名数学家的女儿,擅长钢琴的玛莉亚·佩诺利结婚,迁居到波登湖畔的小渔村凯恩赫芬。

这样在“安稳和愉快中度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湖畔生活,创作出为教育的压力而痛苦的悲剧长篇《在轮下》和《美丽的青春》,以及追求人类幸福真谛的长篇(《生命之歌》等重要作品,此外也写出中短篇集《此岸》等佳作。可是,与生俱来的流浪性格与婚姻生活产生的困扰,使他想再度去旅行。

从1911年夏天开始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当初计划的向往之地印度,而是去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锡兰等亚洲殖民地。在这些地方当然不可能有古代印度的精神。失望之余在年底回来后,移居到瑞士首都伯恩郊外,开始撰写长篇(《艺术家的命运》,描写和比自己大9岁,而且有精神病的妻子玛莉亚的婚姻生活。

1923年,他取得瑞士国籍,同时和玛莉亚夫人正式宣告仳离,翌年1月和瑞士女作家的女儿露蒂‘布恩卡结婚,这次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3年后宣告结束。然后在1931年和奥地利美术史研究家妮侬’杜鲁宾结婚,同时接受朋友好意提供的蒙达纽拉郊外的住宅,迁居到该地。这个新居被称为黑塞之家,妮侬夫人在以后三十多年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彻底扮演着“支撑者”的角色。

1932年,德国国内已由希特勒建立起政权,开始所谓纳粹的暴力政治。这个暴力也影响到黑塞的著作。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作家”受到德国出版界的排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艰苦之境。这段时间内,给予他帮助的就是继承柏林费舍书店的贝塔‘兹尔堪普。

这个时期,在鲁加诺湖畔的蒙达纽拉山庄的庭园和果园里,可以看到黑塞大清早就戴着草帽整理庭园的草木,或清扫落叶枯枝。黑塞将这些工作视为对神的奉献,是以司祭的心从事这项工作的,可是,他的妻子却戏称他是“烧炭的人”。在这栋山庄里,除了黑塞夫妇之外,最重要的家人是一只聪颖的猫,主人称它为“豪杰”,疼爱有加。猫的孤独可能对黑塞的心产生莫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独善其身地在野蛮和破坏、杀害等满布血腥的纳粹政治下的黑暗时代过着隐居生活。实际上,他就像“人类的园丁”,在这孤独的山庄生活中,把对混沌现世的强烈批判,以及对精神乐园的向往都表达在巨著《玻璃珠游戏》中。这部小说费时十余年,直到1942年4月才告完成,翌年,在瑞士出版前后二卷。他的挚友托马斯·曼,看过这本书以后,对和他正在执笔的《浮士德博士》在内容上有共同点感到十分惊讶。

他很早就热爱歌德的《威廉的修学时代》,对德国浪漫派诺巴里斯的《蓝花》、霍夫曼的(《黄金壶》,以及艾新道夫的诗与小说等特别亲近。非常注重传统的黑塞,有段时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义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来是从拥护一个人格和个人出发,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批判的时代,更应该把他看成是写实主义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获得歌德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荣膺拉蓓奖,他杰出的文学业绩获得无上的光荣,又接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来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如睡眠般”地辞世。死因是脑溢血。

诚心诚意扶持这位诗人,死后将其著作与遗物收集整理,捐给西德纳卡国立西勒博物馆的妮侬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之歌(精)/黑塞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国)赫尔曼·黑塞
译者 吴忆帆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8922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2139070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