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编著的《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图书 | 中国人的精神 |
内容 | 编辑推荐 辜鸿铭编著的《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辜鸿铭用他令人仰止的完美英语力阐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著就了这部当时轰动西方名作。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人的精神》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我们出版中国人的英语著述,正是为有志于此的英语学习者树一个榜样,为下个世纪的中国再添一份自信,还为世界英语的推广呐一声喊。 目录 序言 导论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妇女 中国的语言 约翰·史密斯与中国 一个汉学家 中国学问之一 中国学问之二 附录一 暴民导致的战争问题及其出路 附录二 辜鸿铭论中国及其文明 为吾国吾民争辩书 为了中国的善治 文明与无政府状态 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 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 东西文明异同论 中国古典的精髓 试读章节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呢?我敢肯定,这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你们一定很感兴趣。尤其是现在,当我们从今天中国发生的一切来看,中国的人格特性,真正的中国人,正在消亡,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新的中国人,号称进步的或现代的中国人。事实上,我想建议在真正的中国人、古老的中国人性从这个世界完全消失之前,我们来对他们做最后一番考察,看看是哪种有机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影响着中国人,使得中国的人格特性如此地不同,如此地不同于他国的人,也有别于今天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正在兴起的新的中国人。 我认为,现在,让大家印象最深的第一件事情是,古老文明的中国人的性格特性是不含有任何野蛮、残忍或残暴的。我们用动物学科的术语来说,真的中国人是被文明驯化了的生命。我想以中国最底层的一个人为例,你们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他会比欧洲社会同一个阶层的人少许多动物的野蛮特性(即德国人所谓的“动物的蛮性”)。事实上,我想用你们英语来概括中国人温润善良的性格特性,这个词就是“gentle”。我所说的温润善良不意味着人天性懦弱顺从。中国人身上的温良,用麦嘉温博士的话来说就是:不是颓废的、被阉割了的那种顺从。我提到的“温良”是说没有一点生硬、粗糙、粗野或者暴虐,就是没有一点不适的东西。可以说,真正的中国人有这样一种气质,那就是从容、镇定、历经磨炼后的成熟,即百炼成钢后的品质。反之,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身上即便是有无法补救的道德上的缺憾,也会被他的文雅气质所淡化。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让人感觉粗糙,但粗糙绝对不是粗劣。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却不好斗和嚣张。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绝对不是荒谬。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不是阴险。这就是真正的中国人。我想说,即便是在身体、心灵和性格有些许瑕疵,但真正的中国人也不会让你厌恶。真正的中国人,就算是在老派的、甚至最低等的阶层那里,你也很难找到一个让你非常厌恶的。 我已经提到过,文雅是中国人给你的整体印象,那是一种言语难及的文雅。当你分析真正的中国人时,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难以言表的文雅品质,是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两种内涵的完美结合。我曾经提到过动物学科里面的术语“驯化”来比喻中国的人性特征。那又是什么让驯化动物与野生动物不一样呢?我认为是人类特有的东西。这种有别于野生动物的特性是什么呢?我想,大家应该同意我的观点,这就是才智。驯化动物的温顺不是思想才智,也不是通过推理而得到的理智,更不是天生的才智,例如狐狸的聪明与狡猾,知道能去哪里找到小鸡吃。狐狸这种天生的聪明是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拥有的求生本能。但驯化动物的身上具有类似人类才智的东西,非同于狐狸的狡猾或动物的聪明。驯化动物的通情达理不是来自推理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同情,来自一种人类的爱和依恋的感觉。例如纯种的阿拉伯马,它能理解英国主人的意图,不是因为它学过英语语法,或者它有天赋,而是它对主人的爱和依恋。这种智慧显然区别于狐狸的狡猾或者动物的本能,是否拥有这种智慧是驯化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同样,我认为恰恰是这种善解人意与通情达理,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难以言表的文雅。 我曾读到一位外国朋友的评论,他在日本与中国都住过。这个评论说,在日本生活的时间越久,就会越讨厌日本人;反之,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我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可我相信,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赞同其对中国人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如果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久了,他们中国味的倾向就会多一些。即便中国人在生活上不太讲究,即便他们的心灵与性格存在着某些缺点,但中国人身上那种特有的东西,依然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专属于中国人的。这就是我称之的难以言表的东西,即温润善良。这种温润善良也淡化和减轻了外国人心目中所谓的,中国人在身体和道德上的缺陷。就像我试图想让你们了解的那样,这种人格就是我所说的善解人意或真正的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不产生于推理,也非天生,而是善解人意的力量。那么又是什么催生了中国人这种善解人意的力量呢? 这里,如果大家愿意,我冒昧地给出一个关于中国人善解人意的秘密解答,也可以说是一种假设。中国人之所以拥有这样一种善解人意的强大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是以一种心灵的方式在生活。中国人完全是凭感觉生活,它不是来自身体器官意义上的感觉,也不是你所认为的来自神经系统意识上的感觉,而是源自于我们人性最深处——心灵或者灵魂意义上爱的感觉。 P10-12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宏博多彩;二是中外交流密切频繁。尤其是第二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一种源远流长、横贯东西、异彩纷呈、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华文明都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文化主体是人,而文化是离不开入的。过去长期就有“知人论世”的成语,这当源于孟子的话。《孟子·万章下》有记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谓:吟咏人的诗歌,研究人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其人其世。这确是启人之思,故“知人论世”传为成语。也就是说,研究文化,就必须研究人。 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都反复强调种族和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也就是说,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割据时代,还是隋唐全国政权统一时期,都应将不同种族的人与各领域文化作比较综合研究。他将人与文化作综合探索,确甚启人深思。 历史的车轮从古走到今,中国经过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这使中国瞬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竞相谈论中国现象,谈论中国人的思想、素质和形象。在此之际,收集中外两个方面的学者在不同角度对于中国人特性的阐述,结集成书,将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思想成果。文津出版社编纂这一套《中国人》丛书,不仅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也能启迪读者研讨历史和探索现实的深切思考。 此次编纂的《中国人》丛书,有两部为外国学者于19世纪后期所作,有两部为中国前辈学者于20世纪前半期所作,其他为我们当代学者关注现实的专著,这当也很有特色。中外学者对中国人、中国文明固有精神和价值的探索,可以说是不同文化观念的交融与互补。作为东方大国,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被世界所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日益深化,当是文化史上令人神往的课题。 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国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积贫积弱。外国人蔑视中国人,但他们又畏惧中国文化的力量。一些到过晚清中国的西方人,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矛盾交织的心理,记录了他们对中国人的观察和理解。这其中有对晚清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也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迷惑不解,也难免有一些西方的种族傲慢和自大。如本丛书中的《中国人的素质》和《中国人的本色》,两书作者一个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一个是美国外交官何天爵。二人均于晚清时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多年(明恩溥34年,何天爵16年)。他们深入中国各地、各个阶层,紧密接触民众,根据其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又加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以上作品。作者以西方人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景式地观察、描摹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样态,并从中剖析和展示了当时身处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的各种品质。作者本着客观态度,既颂扬了中国人优秀的一面,也批评了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基于作者活动区域和西方立场的局限性,书中有些内容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看法仍有失偏颇。特别是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各方面品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书中有些评论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但之所以仍将这些书纳入出版,是因为它对于我们理解当时中国人的国民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克服一些国人的劣根性、优化中国人的国民性,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这次选择的两部20世纪早期之作,也颇有特色。《中国人的精神》著者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后长期生活于中国本土。他学博中西,号称“清末经杰”,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中国的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此书前言中写道:“学习中国的典籍与文明,对欧洲人和美国人都是大有益处的。”此书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拟改变部分西方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偏见。据说此书印出后,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另一部《中国人的修养》,著者蔡元培(1868—1940),他于1916年至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近现代教育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此书秉承中华修养传统,并融汇西方的公民教育观念,教导中国公民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是一部此前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于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会有指导作用。 而关于现代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体现在当代中国作家的笔下,则是另一番品味和风格。例如本丛书中《中国人的休闲》一书,作者以流畅的随笔形式,介绍了中国个性鲜明而又源远流长的休闲文化。着重强调了中国人休闲的品味与情趣,推崇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整合,这无疑对休闲文化盛行、提倡悠漫生活大有裨益。而在《中国人的境界》中,面对“境界”这一深邃的中国哲学命题,作者或耕读暇思,或旅途行色,以诗意的笔触道出中国人几千年来人格思想的最高境界,即始于“修身”、“齐家”,终于“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最高的社会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国人的德行》则从公德、社会、文化、民性、生活、两性、修养等方面对中国人加以剖析,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指出中华民族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观念和行为,以此警醒世人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使中华民族道德形象更趋完美。 本丛书以“中国人”为主旨,选录有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著作,采用宽泛自然的选编方式,使本丛书在解读“中国人”这一宏大主题时,给人以全面、客观之感。撰写者既有中外作家,也有近现代作家。如此,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就以立体丰满的形象耸立在世人面前,也使世界对中国人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 我通读文津出版社这次所编之书,期望可再续编,继续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不断出版中国文化精品。 傅璇宗 2013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人的精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辜鸿铭 |
译者 | 张恒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5456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1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5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