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本色
内容
试读章节

宗法制度

西方人习惯于误会和曲解中国的一切事物,这已然成为了一条规律。如果说这种误解在种种方面都是不可原谅的话,那么涉及对这个帝国政府的理解,应当对西方人多多谅解。

对于现代政治制度背景下的西方学者来说,政府权威应当或多或少、或者完全建立在公众投票选举之上;政府要实行分权制衡,并建立与之相关的权力制衡机构;政府还应实行政务公开,让自己的行为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中。然而,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政治制度看起来是个毫无希望、难以理解的谜团。在西方学者眼中,中国政府就像是一个复杂的、纠缠不清的、而且互相冲突的权力的混合体。他们试图解开这一团乱麻,然而这只是徒劳,他们自己深陷其中,无所适从,最终不得不纷纷放弃。他们不明白,如此的政府体制怎么能够一直存在至今?他们更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能够在这样的政府管理下生存?不得已,西方学者给中国政府贴上了“专制政治”的标签,随后便不再去深究了。

西方人能得出如此的结论一点也不令人奇怪,他们游离于中国之外,并没有深入中国的内部进行调查研究,而是仅仅以观察者的身份从外部进行考察。中国人拥有极少或者根本就没有那些西方人看来极其重要的权利。事实上,他们也没有得到那些权利的强烈渴望。在中国,审判没有法庭,他们从来都不曾知晓有陪审团参加的审判。中国的大多数原告都宁愿相信父母官一个人,也不愿意信赖由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不像英国人和美国人,中国百姓的概念中根本就没有“人身保护”等类似的词语,他们更不了解西方人耳熟能详的“权力保护神”和“大宪章”。虽然他们对我们的选举制度感到好奇,但并非真正感兴趣,更不以为然。

在选择统治者和组成立法机构的过程中,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发言权,也起不到直接的作用。中国的法律是简单的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是由单个案例堆砌而成的。当然,中国也有一部全国通行的法律①,那是许多世纪以来历朝皇帝政令的累积和有序排列。它是从无数的案例中搜集整理出来的,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各种案件及其可能的所有细微情节。中国人普遍对律师持有一种无法克服的厌恶态度。在西方司法审判程序中,中国最强烈的反对就是我们允许律师的存在,并且在法庭上雇用他们。中国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曾经对我说:“我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判断力,能够依靠常识去发现每件案子的关键点,作出公正的判决。我们并不需要雇用别人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人民的授权。”西方国民,尤其是美国人对这句话非常熟悉,也越来越赞同。而中国人却几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理论,更不要说让他们去评价与权衡了。恰恰相反,我们在一本许多中国人都读过的古书①中找到了他们有关政权的理论,他们篡改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上天的授权。”②无论时间消逝还是存在,无论统治者贤明还是平庸,中国人都执著于信奉和坚持这样的政治权利理念。漫长的时间隧道中,王朝兴衰,风云变幻,中国人逐渐将这一观念演变成了神话和传说。我们发现,中国的政府制度始终一成不变地保持原样,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做出过任何重大的、根本性的变革。迄今为止,历史记录显示,在政治制度方面,现在的中国和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记载中,没有任何修订或变革政府体制的呼声和努力。这种制度不仅代代相传,而且被统治者也都乐天安道,对此习以为常。周边的一些弱小国家也深受这一体制的影响,争相效仿。这种制度存在的历史比地球上任何其他政权制度都要长久;它不仅成功地统治着约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广大人民,而且还为它的臣民提供了相当的自由、安定和繁荣。数千年后的今天,在它的统治下,中国人依然心满意足。必须承认,这种政权制度一定存在着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某种能够吸引、唤醒人类善良本性的东西。

不管如何解释中国的政治制度,我们都不能因为仅仅发现中国人安分守己、明哲保身的一面,而说他们缺乏反抗压迫的勇气。在外人看来,其他激进、富有侵略性的民族早就在这样的压力下揭竿而起,推翻压迫了。中国人小心谨慎,行动迟缓,温和保守,但同时他们却又独立坚定,会由衷地热爱他们的正当权利并努力去维护。像其他民族一样,他们也会毫不含糊、迅速而积极地捍卫着自己的权利。或许他们采取的方式不同,但是维护权利的目的是相同的。中国人反抗当地统治者的事例举不胜举,只是他们从不反抗政府,更不会将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政治制度本身。他们也曾经用最民主也最无礼的方式来对待地方官员,比如县令之类的。他们甚至会揪官员的辫子、掴官员的耳光,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而闻名遐迩。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官员正当地行使职权,而是因为官员的所作所为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中国人常常会给父母官起绰号,生动形象地描述他们的个性和执政风格。他们甚至还将皇帝称为“老头子”,当然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真正敢用这一称呼。

从理论上来讲,将中国的政府制度归类为“绝对专制”或许是有道理的。然而,从其他政府体制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这个结论非但不够准确,甚至有失公正,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这种制度是简单而纯粹的家长制统治。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并不是每个个人,而是每个家庭。中国社会政治和政府体制的理论基础是家长制,而这种家长制是建立在对一家之主的地位和权威的尊崇的古代宗法观念之上的。事实上,这种制度中唯一的专制成分就是在古老的宗法制度下,父母对其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威。

在当今中国,家长制依然盛行,与其他法律和条规相比,它甚至还得到了超乎一般的强化。这种理论本身非常简单,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儿子对父亲百依百顺,尽忠尽孝;而父亲是儿子的绝对主人,只要他一息尚存,他就拥有这种专制权力。在我们看来,儿子似乎根本不可能变成长辈,只要父亲还在人世,儿子就不能完全独立。父亲在世上活着一天,儿子就要服侍一天,必要的时候甚至还要牺牲自己妻子和子女的利益。在父亲过世之后,儿子还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为死者增光显荣。此外,儿子还要为父亲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不能生育,并且在他在世期间,每年都要去父亲的坟上祭奠两次。

P17-20

目录

前言

1.导言:中国!中国!

2.宗法制度

3.语言文字

4.家庭生活

5.社会生活

6.宗教信仰

7.封建迷信

8.辫子

9.司法制度

10.官民关系

11.教育与文学

12.礼仪和礼节

13.商人与商计

14.穷困阶层

15.财政体系

序言

有位老太太,独自一人居住在格林山脉的深处,方圆数英里内不见邻里,然而,与世人一样,她自得其乐。在炎炎夏日的某一天,一位陌生人来到她门前,想讨杯水喝。老太太询问陌生人从何而来,当被告知家住波士顿时,她惊声叫道:“天哪,您住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该有多么孤独啊!”在她的概念中,波士顿就像是一片荒凉之地。或许只有这历经日晒雨淋的小木屋。才是她心中那小宇宙的中心。

如同这位老太太。我们也总是倾向于用自己构建的一套标准去衡量他人。别人正确与否、明智与否,都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我们所建立的标准,抑或与我们的标准背道而驰,我们全然不理会自己的这些标准和模式是否专横独断,是否建立在极其狭隘的个人背景之上。

在我们看来。千百万中国入不经大脑、完全机械地重复着夏天穿单衣、冬天套棉衣的行为,抑或按照某人的意愿,在规定的某一天共同更衣的做法,这些都让我们觉得可笑,甚至还为此嘲讽奚落他们。然而,在美国和欧洲,成千上万的高雅贵妇们也在那些匪夷所思的时尚的诱惑下,盲目地效仿一些奇装异服,并且狂热到了极点。这两种行为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倘若有的话,两者之间,谁又更明智一些呢?在你给出答复之前,请先看看这些奇装异服吧,它们完全破坏了女性与生俱来的优美形态与线条。如果你愿意,不妨再进行如下比较:中国人依照某人的命令在季节交替之时更衣的做法。同两大洲半数的人口无视自己的个人品位与美感,盲目追逐那或许起源于巴黎或伦敦贫民窟的奇异服饰的行为相比较,两者到底谁更明智?

对于他们,我们有必要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审视,少一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批判。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以他人看待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自己,情况将会好很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境界、更为准确的视角来品评自己和他人,如果我们能够摒弃个人评判的标准,以一种理想而规范的审视标准去衡量他人,那么情况将会变得更好。更为宽广的视角不仅能使我们的判断更为精准、合理,而且还有着更为深远的重要价值。这样做将使得人们愈发仁慈友爱。、愈发宽容相待,愈发领悟到人类的团结与崇高。然而,遗憾的是,眼前的状况远未达到这一水准。

轻易地批评与指责中国人远比客观全面地了解他们要容易得多。东西方之间相互接触了解的历史还太过短暂,机会也太少。对于中国,我们的很多信息都源于主观想象与猜测,并非来自明确的事实依据,因此,对于中国人及其做法的种种误解与丑化也就在所难免。然而;中国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和研究的民族。现实生活远比任何形式的虚构与想象都更加丰富有趣,对于中国人来说亦是如此。那些热忱的研究者真正关注的,是中国人那永久传承、固定成形的独特性。而不是那些为大众所熟知的、经过一系列歪曲和讽刺的中国人的特性。

本书的写作目的,既不是为了辩护与致歉,也不是为了责备与批评,更不是为了歌功颂德。本书只是一个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客观解释说明。本人曾经在中国居住多年,和中国境内各地、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一些接触,并和他们建立了十分亲密友好的关系。本书旨在展示我自己在中国生活的体会与感受,着力描述与阐释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而显著的特性,同时也向人们说明,一些在我们眼中如此突兀、怪异的思维方式,为何在中国人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书力图从大视角出发,立足几个要点,粗线条地描摹出真正的中国人。

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希望能够透过它们使本书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更易于理解。所有事例都是客观的事实,不带有任何修饰与夸张。如果必要的话,我可以给出每一件事例发生的真实时间与地点,以及涉及的人物的姓名。

尽管中国人身上有一些缺点与怪癖,但是他们有着更多的优良品质以及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随着岁月的推移,年轻的一代牢牢地继承着他们的这些特性,其变化非常缓慢。中国将有美好的未来,而且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中国也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有谁不能深信这一点,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中国。

何天爵

1895年1月1日写于纽约

内容推荐

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中国,都是从个人的言论和感受,从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来评判的。那么,你是否尝试阅读过外国人写作的关于中国的图书呢?由哈尔滨出版社倾情打造的《中国人的本色》将会实现你的这个愿望,带领你走进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近代中国。

《中国人的本色》是一本写于19世纪的图书,作者何天爵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多年的美国人,做过外交官。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观察和思考,写就了本书。书中从15个方面描摹了晚清社会的多个图景,如《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官民关系》《司法制度》等,立体而生动地向读者展开了一幅19世纪的中国现实图景。书中观点难免有过于偏颇和主观之处,但是大部分内容均为读者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和维度,供国人参考和借鉴。

编辑推荐

一个美国外交官,看出了中国人的“本色”:自私、冷漠、死要面子,自大且又自卑……中国人,你还要带着这种“本色”走多远?

对于中国人,他不赞扬、不诋毁、不批评、也不歌功颂德,他只用局外人的视角描述中国人的突出特征。

《中国人的本色》——一位美国外交官何天爵在华十多年的亲历感受,这是一本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晚清社会观察,这是一面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的镜子,这更是一个能让中国读者发出会心微笑的文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本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何天爵
译者 周德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545660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2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