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轮下(精)/黑塞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

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在轮下》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内容推荐

《在轮下》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当代德国文学界得奖最多的抒情诗人赫尔曼·黑塞的杰作。黑塞运用淳朴与含蓄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主角汉斯·吉本拉德少年时期的生活、青春期的迷惑、神学校的教育与家庭背景。这是黑塞亲身血泪的经历,也正是黑塞自己的画像。书中充满着田园乡土的气味,对于心灵的危机与归宿的寻求有着传神纤细的刻画。

《在轮下》是一位孤独的流浪者所奏出的优美的人生之歌。是一部以描写学生的悲剧,刻画青春期陷于迷惑的新文学作品。此书问世后,一时洛阳纸贵,迄今仍为文学名著中的畅销书。

目录

黑塞的生平与《在轮下》/代译序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主要人物表

在轮下

第一章 州试

第二章 暑假

第三章 友情

第四章 出走

第五章 往昔

第六章 艾玛

第七章 长逝

试读章节

如果他的名字以及住所和任何一个邻居换过来,他也不会变得有什么不同的吧。他的内心深处,永远在嫉妒着一切优秀的力量与人物。对于一切非凡的事物、自由的事物、优雅的事物、精神的事物,由于嫉妒而产生本能的敌意,在这一点上,他和城里的父老没有什么两样。

关于他,我们就谈到这里。只有存心挖苦的人,才会喜欢说这种平凡的生活以及无意识的悲剧。他有一个独生子,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这个人。

毫无疑问的,汉斯·吉本拉德是个有天赋的少年,只要看他和别的孩子在一起,就可以知道他有多么聪慧、杰出了。雪瓦尔兹华特这个小城还没有培育过像他那样的少年。直到目前为止,那里不曾出现过有谁能把眼光越过这个极其狭小的世界,在外边活动。谁也不知道这少年的炯炯眼神、慧黠的前额以及高雅的步伐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得自母亲的遗传吧。

母亲早已经去世,生前要说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只有体弱多病和愁眉不展了。父亲根本就不必去考虑,过去八九百年之间,这座古老的小城确也出过不少能干的市民,可是像这样的天才却是一个也没有。这样看来,这朵神秘的火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了。

受过现代训练,慧眼过人的观察家,把病弱的母亲和有传统的家世联想在一起,也许会把过度的智慧说成是那个家族开始衰退的征候,但幸好这座城里并没有住着这样的人。只有官员和一些年轻的教师,从报纸的记载才模模糊糊地知道有那样的“现代人”存在。在这里,即使不知道查拉图斯特拉…的语句,也是作为有教养的人生活着的。他们的婚姻生活很稳定,大多数的人都是幸福的。整个生活样式依然保留着无法挽救的古老习惯。在那些安乐富足的市民当中,二十年来,有不少工人变成了工厂老板,他们在官员面前脱下帽子,希望与他们交往,但他们私底下又把官员称为饿鬼或耍笔杆的奴隶。奇怪的是,他们寄望自己的儿子能用功读书,将来也去当官员,这是他们最大的期望。可惜这个期望总是变成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他们的儿子连拉丁语学校初级部都读得很吃力,留级好几次,好不容易才能毕业。

汉斯·吉本拉德的天分是毋庸置疑的。老师、校长、邻居、城里的牧师、同学都承认这少年脑筋过人,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在席瓦本地方,对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要是父母没有钱,就只有一条狭窄的路可走,那就是通过州的考试进入神学校,然后再进杜宾根大学,以后不是当牧师,就是当教师。每年有四五十个乡村少年走上这条平稳可靠的路。这些因用功过度而消瘦,刚受过坚信礼的少年们,利用公费在古典学的领域中研究各式各样的学问。八九年后,进人人生旅途的第二阶段,开始偿还国家所赐予的恩惠。

几个星期之后又要举行“州考试”了。每年“国家”这样选拔国内的精华被称为“年度大牺牲”。在这期间,小城和乡村的家家户户,叹息和祈祷都向举行考试的州府集中过来。

汉斯吉本拉德是这座小城里,唯一被送去参加激烈竞争的考生,这是非常光荣的,但也不是平白就能得到的。他每天在学校上课上到下午四点,然后在校长那里补习希腊文。六点的时候,亲切的牧师为他复习拉丁语与宗教课程。另外每星期两次,晚餐后去数学老师那里补习一小时。希腊文方面,重点放在不规则动词,以及用不变词作连结文章。拉丁语则以文体简单明了为主,特别要弄清楚诗体上的各种细节。数学的重点则放在复杂的比例法上。老师一再强调,说数学看起来对以后的研读与生活,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但那也只是表面上而已,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培养逻辑的能力,是一切明了、冷静与有效思想的基础,所以比主要课目还要重要。

P28-30

序言

黑塞的生平与《在轮下》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与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通过州试的人允许到有传统的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求学,而且能以公费资格进入大学,并保证日后可以终身担任牧师这项圣职。

1891年7月,黑塞14岁,果然通过了州试,9月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开始过寄宿生的生活。这在《在车下》(心灵的归宿)中有详细的叙述。入学后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的袭击,逃出宿舍,结果当然是告别了神学校。这是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的强烈欲望。

黑塞对青春的困惑与流浪于焉开始。在神学预备学校之后,转读高级中学,然后又遭禁闭和退学,于是又到商店当学徒,在机械工厂见习,有4年多的时间辗转更换工作,但不论做任何事都不顺利。虽然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学习。现在且让黑塞本人来说吧。

“自从学校生活不顺利的15岁开始,我就积极自我进修和修养。在父亲家里有祖父的大量藏书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悦。那是放置很多古书的房间,其中有18世纪的德国文学与哲学。从16岁到20岁之间,在大量的稿纸上我写了很多初期的习作,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学,也耐心学习艺术史、语言、哲学等。借此弥补正常的研究,就收获而言,与一般常人相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小传》)

1895年秋天,黑塞辞去机械工的工作,到大学城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在这里一面承受孤独与失意,一面努力读书和写诗,这样过了3年的岁月。22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响。接着出版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内只卖出了53本。可是最了解诗人的还是诗人,利鲁克立刻注意到这本散文集的年轻作者,并写书评推荐。

那年秋天,他转到巴塞尔的莱席书店任职,两年后就在这家书店出版诗文集《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然后到意大利旅行,接触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开始对现代社会采取批评的态度。1902年,他能在“新进德国抒情诗人”的系列中出版《诗集》,全得归功于诗人卡尔·布塞的美意。在这本《诗集》里包括了著名的《雾中之歌》。他准备将这本值得纪念的《诗集》献给母亲,然而在出版之前母亲却去世了。

1904年,黑塞所说的“文学上的第一个成功”终于来临。他的第一部长篇《乡愁》由柏林费舍书店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这本小说以新鲜的文体和生活感情,生动地描写大自然,激起很大的反响。黑塞和前年在意大利旅行时认识的巴塞尔著名数学家的女儿,擅长钢琴的玛莉亚·佩诺利结婚,迁居到波登湖畔的小渔村凯恩赫芬。

这样在“安稳和愉快中度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湖畔生活,创作出为教育的压力而痛苦的悲剧长篇《在轮下》和《美丽的青春》,以及追求人类幸福真谛的长篇《生命之歌》等重要作品,此外也写出中短篇集《此岸》等佳作。可是,与生俱来的流浪性格与婚姻生活产生的困扰,使他想再度去旅行。

从1911年夏天开始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当初计划的向往之地印度,而是去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锡兰等亚洲殖民地。在这些地方当然不可能有古代印度的精神。失望之余在年底回来后,移居到瑞士首都伯恩郊外,开始撰写长篇《艺术家的命运》,描写和比自己大9岁,而且有精神病的妻子玛莉亚的婚姻生活。

1923年,他取得瑞士国籍,同时和玛莉亚夫人正式宣告仳离,翌年1月和瑞士女作家的女儿露蒂·布恩卡结婚,这次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3年后宣告结束。然后在1931年和奥地利美术史研究家妮侬’杜鲁宾结婚,同时接受朋友好意提供的蒙达纽拉郊外的住宅,迁居到该地。这个新居被称为黑塞之家,妮侬夫人在以后三十多年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彻底扮演着“支撑者”的角色。

1932年,德国国内已由希特勒建立起政权,开始所谓纳粹的暴力政治。这个暴力也影响到黑塞的著作。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作家”受到德国出版界的排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艰苦之境。这段时间内,给予他帮助的就是继承柏林费舍书店的贝塔·兹尔堪普。

这个时期,在鲁加诺湖畔的蒙达纽拉山庄的庭园和果园里,可以看到黑塞大清早就戴着草帽整理庭园的草木,或清扫落叶枯枝。黑塞将这些工作视为对神的奉献,是以司祭的心从事这项工作的,可是,他的妻子却戏称他是“烧炭的人”。在这栋山庄里,除了黑塞夫妇之外,最重要的家人是一只聪颖的猫,主人称它为“豪杰”,疼爱有加。猫的孤独可能对黑塞的心产生莫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独善其身地在野蛮和破坏、杀害等满布血腥的纳粹政治下的黑暗时代过着隐居生活。实际上,他就像“人类的园丁”,在这孤独的山庄生活中,把对混沌现世的强烈批判,以及对精神乐园的向往都表达在巨著《玻璃珠游戏》中。这部小说费时十余年,直到1942年4月才告完成,翌年,在瑞士出版前后二卷。他的挚友托马斯曼,看过这本书以后,对和他正在执笔的《浮士德博士》在内容上有共同点感到十分惊讶。

他很早就热爱歌德的《威廉的修学时代》,对德国浪漫派诺巴里斯的《蓝花》、霍夫曼的《黄金壶》,以及艾新道夫的诗与小说等特别亲近。非常注重传统的黑塞,有段时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义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来是从拥护一个人格和个人出发,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批判的时代,更应该把他看成是写实主义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获得歌德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荣膺拉蓓奖,他杰出的文学业绩获得无上的光荣,又接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来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如睡眠般”地辞世。死因是脑溢血。

诚心诚意扶持这位诗人,死后将其著作与遗物收集整理,捐给西德纳卡国立西勒博物馆的妮侬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在轮下

1904年2月,黑塞出版了《乡愁》,大获好评,同年8月2日,在巴塞尔与玛莉亚结婚。婚后搬到莱茵河上游,波登湖畔的小村凯恩赫芬,在这个交通不便,连电灯也没有的村子里,黑塞写下了他最有名的著作《在轮下》。这本书于1905年先在《新苏黎世报》以及《库斯巴尔德》杂志上连载,翌年才结集为单行本。出版后,立刻就有挪威文的译本问世。

这部作品和同时代的作品完全不同,在创作这本书时,黑塞摆出明显的斗争姿态,站在少年的立场,严厉地批判当时的社会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

书中描述少年汉斯’吉本拉德是雪瓦尔兹华特镇民的骄傲。由于家中并不富裕,唯一能选择的道路只有通过州试,进入神学校。也因此,他被禁绝了一切玩乐,每天从早用功到晚上,严重地损毁了身体的健康。幸运的是,他以第二名的优秀成绩通过考试,但是过度用功也使得他不断为头痛所苦。

进入神学校之初,老师们都认为他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对他寄以厚望。随后,他和具有诗人气质的赫尔曼·海尔纳结为密友,第一次觉得生活中充满了幸福。然而同海尔纳交往的结果,他的成绩逐渐退步了,无论校长和老师如何苦劝,汉斯还是认为海尔纳远比学校重要。

他的健康情况愈来愈恶化,医生建议他每天到外头散步一两个钟头。海尔纳不顾校长的禁令,陪伴他散步,因而遭到禁闭的处分,后来更从神学校出走,终被退了学。

汉斯身心俱疲,好友巳去,留在神学校里只是遭到师长的白眼而已。回家疗养后,镇上的人谁也不再看这一败涂地的少年一眼,这个饱受摧残的孤独少年只有躲回孩童时代的回忆中,去寻求仅有的慰藉。

榨果汁的季节,汉斯去帮鞋匠法兰克的忙,认识了鞋匠的侄女艾玛,坠入爱河。但是对美艳的艾玛来说,汉斯只不过是一个逢场作戏的对象而已。从恋爱中梦醒后,失意的汉斯到工作场去当见习技工。体力劳动使他那衰弱已极的身体几乎承受不了。

一个星期天,他和以前的同学到村子里去远足狂欢,大声唱歌、喝酒,夜里,深深的幻灭感攫住了他。第二天,别人发现他冰冷的尸体在河水中漂流着。

被放在洁净的睡床上的他,“依然是那么俊美,那么苍白,那么聪明,仿佛天生就有权利把自己的命运看为与他人不同似的……美丽的脸庞像是在沉睡,白皙的眼皮覆上了。没有闭紧的嘴唇看来是那么满足,几乎可以说是快乐的”。

严格说来,《在轮下》和黑塞的实际生活并不一致。主角汉斯从小失去母亲,黑塞则由于母亲的协助,才勇敢地从绝望中再度站立起来。汉斯因为没有亲人的支持,终于走向了幻灭之路。黑塞更把自己的气质和命运分开,写在作品中的两名少年身上,也就是热爱钓鱼和大自然的汉斯,以及早熟的诗人海尔纳。但是除掉这两个不同之处,我们是可以将《在轮下》视为是黑塞的自传的。

在神学校里也写诗的黑塞,入学大约半年后,就在1892年的3月7日,突然逃学,不知去向。事情的经过,大体上真实地表现在小说中的天才少年海尔纳的行动上。结果,黑塞遭到退学的处分。小说中,海尔纳的好友汉斯遭到牵连,受到师长的冷嘲热讽,导致神经衰弱,最后只得回家疗养的遭遇,就发生在黑塞自己身上。

同回家以后,终日郁闷,最后去当见习工的汉斯比起来,黑塞的情况是更为凄惨的,他甚至两次买了手枪企图自杀。直到当了见习工后,他才涌起了重新出发的念头。这一点,却是和进入工作场后,情绪更加低落的汉斯不同。这是因为黑塞虽然遭逢挫折,内心里想要成为诗人的意念依然燃烧不熄。他捕捉自然和生活之美,用诗表现出来,抒发心中的积郁。然而,汉斯并没有能如此做。

少年黑塞会突然逃离神学校,从当时的外在环境来看,是可以理解他的动机的。由于入学考试的压力,一切童年所应有的欢乐全被剥夺,学校所能给的,只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进入神学校后,课业更是繁重,再加上宿舍生活的严苛规定,终于使得少年的身心失去了平衡。小说中的主人公汉斯亦然。“是学校、父亲以及两三个教师残酷的名誉心,把这个容易受到伤害的少年践踏到这步田地的。”(《在轮下》第五章)不能理解柔软而微妙的孩童心理的教育车轮,残酷地把孩子牺牲掉了。这是值得教育者去反省、探讨的。

关于这一点,晚年的黑塞也说过:“我想借描述成长期的危机,来把自己从那记忆中解放出来。……对于学校、神学、传统和权威等力量,也就是汉斯·吉本拉德所屈服的,以前我也几乎屈服的力量,我想扮演一个小小的弹劾者和批判者。”

事实上,黑塞自己所遭逢的,要比小说中的人物更为困难。这部小说执笔后二十年,他曾说:“学校生涯的初期,我是个好学生,至少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人格,一定会同周遭发生冲撞,当这场战争开始时,我也开始和学校产生了冲突。二十年后,我才终于明白了那场战争的意义。……事情是这样的,13岁那年,我明确地决定要当诗人,除了诗人之外,我什么也不想当。但是这个明确性,逐渐加上了一些痛苦的认识。”

这个痛苦的认识,就是没有培养诗人的地方。别的职业,比如音乐家或画家,都有那样的学校和设备,但是,却没有教育学生成为诗人的地方。他只想成为诗人,却不知道如何成为诗人。在教科书上,给予诗人无上的光荣,大大地赞美诗人,但现实生活中,想成为诗人的人却受尽轻蔑。黑塞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进入神学校。而内在的不满加上外在的压抑,终于卷起了“内心的暴风雨”,逃离了学校。少年黑塞心中所卷起的,正是莎士比亚所说的“美的狂热”。美的狂热可以使人成为诗人,也可以变为疯子。黑塞整个被这股力量所攫住。他处在狂乱、困惑当中,直到他能够以创作的具体形式去抒发为止。

小说中的海尔纳也被美的狂热所攫住,但是他以自己的方法,寻求到抒发的管道。汉斯虽然没有这股狂热,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疏散心中的积郁,因而神经衰弱,年纪轻轻就有厌世之念。容易动摇、容易受伤的思春期少年,会有这种对生命的倦怠,其实并没有什么稀奇。上了年纪的歌德在回顾少年维特的烦恼时也说,那是人的烦恼,不能责备,而应该寄予同情。

无论是黑塞也好,小说里的汉斯也好,教师们固然都满怀教育的热诚,然而却不愿去理解少年对生命的倦怠感,甚至有如处理危险的传染病一般,对这样的少年避之唯恐不及。黑塞在《在轮下》中,大大地鞭挞了这一点。丝毫不同情有如花蕾般不具任何抵抗力的少年,这样的冬烘先生当然是要予以非难的。纯朴而热爱大自然的汉斯少年会被扭曲、会幻灭,大人们要负起全部的责任。黑塞后来回忆说,在被退学后,不管做什么都不成,哪个学校都不愿接纳他。但即使如此,也还是有人肯定他的天分和诚实。而对于不愿肯定他的学校,黑塞确是怀有报复之心。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墨尔布隆的神学校越发令他眷念缅怀,而以各种形式,把这段美丽的回忆撰写出来。

对黑塞来说,把有如噩梦般的神学校生活写入作品里,是洗涤心灵伤痕必要的一个手段。然而,他笔下的故乡和墨尔布隆,却充满了惊人的魅力之美。州试过后,汉斯在氤氲蒸腾的夏日草原上,愉快地飞扑蝗虫,在柳荫下悠然垂钓时,少年是那样生动地充满了孩子气。这个纤细少年的喜怒哀乐,神学校学生的淘气和恶作剧,把少年的悲剧编织成令人不忍释手的杰作。

新潮文库编辑室

书评(媒体评论)

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

——托马斯·曼

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保罗·科埃略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觉察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黑塞说的都是青年人的语言。在他那里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带着枷锁。同时又向过去迈进一步并把父辈的权威送进坟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与感情之间被抛来抛去——炸掉了它们的界限并长大成人。

——《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轮下(精)/黑塞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国)赫尔曼·黑塞
译者 吴忆帆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8854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9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2139111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2
13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