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是口述历史作者周海滨历经多年采访杨虎城、张自忠、李济深、黄维等近十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大陆的子女后凝结成的一本著作,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孩子们对于自己父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他们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敬意。

内容推荐

《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作者周海滨系资深媒体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面对面采访了黄维、李济深、张治中、杨虎城、蒋光鼐、蔡廷锴、张自忠、郝梦龄、覃异之等国民党后人,并将这些精彩的采访故事结集成书。

《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一书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写作,以飨读者。

国民党后人记忆中的父亲:作者通过寻找、探访隐藏在北京城宁静小院里的国民党后人,让他们评述父辈的人生历程。

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贡献:听国民党名将之后亲口回忆父辈的在抗战中的烽火。

国民党后人的生活现状: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名将之后在大陆的人生起伏。

目录

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

 上海,17岁的我第一次见到父亲

 “徐蚌会战”,传来父亲阵亡消息

 功德林监狱,父亲顽固抵抗“改造”

 第一批特赦,父亲缺席名单母亲病倒了

 全身结核获治,父亲转向研究“永动机”

 父亲回家了,母亲意外去世

 致力两岸交流,并非至死要去台湾

李济深生命中的红线

 “特殊角色”

 联共抗日反蒋

 从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

 在桂林办公厅暗帮越共

 北上前的多方争夺

 秘密北上

 李筱桐童年里的父亲:在家背“为了什么什么,干杯!”

两战淞沪的一代名将张治中

 张治中离家:咬口生姜喝口醋

 国民党中只有一位妻子的将军

 张治中加入“中共”,周恩来婉拒

 “一·二八”主动请战,留遗书赴前线

 让女儿张素我断学业归国抗日

 没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重庆谈判毛泽东住进张治中官邸与三到延安

 敢向蒋介石四上万言书的将领

 北平谈判,“中共”秘密接回张治中家人

 张治中南海密会蒋经国

 子女眼里张治中的最后岁月

 张素我随父探望张学良

 延伸阅读

 张素我口述:我和宋美龄

 初识宋美龄

 宋美龄赠英文战时文集

 一句话失去再见宋美龄机会

 张一纯回忆:我与周恩来往事

杨虎城,等待“平反”

 两见张学良,“他拒谈杨虎城”

 张学良、杨虎城,谁是主谋?

 西安事变漏消息,曾有飞机来救蒋

 抓蒋之后,蒋介石绝食了吗

 事变之后,杨、张放蒋之争

 张学良建议蒋介石送杨虎城出国

 杨虎城回国,斯大林泄密

 年监禁后,被秘密杀害

 两函连战、马英九为祖父平反

 延伸阅读

 杨瀚口述:祖父杨虎城的入党之谜

 祖父只有一次提出入中共

 西安事变的幕后人不是中共

 谢葆真不是共产党员

 杨虎城之女杨成美口述:蒋介石是纯粹个人报复行为

蒋光鼐:“违令”抗日一代名将

 “鼐等分属军人,唯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

 面对日军最后通牒,父亲下令“用大炮回答它!”

 华侨送19路军“化险石”戒指

 反蒋抗日,给儿子取名“建国”

 避难香港遭遇日机轰炸

 随父抗战的颠簸童年

 秘密策反余汉谋

 蒋光鼐,从“辛亥革命”走来

 蒋光鼐和他的三个夫人

 延伸阅读

 “阿国,我看你不坏,为什么他们说你是‘右'派呢?”

张自忠:并非以死明志的上将军

 “我们在二楼的窗子上,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和谈风波”引发亲日误解

 留守北平,对日交涉被误解为“汉奸”

 战功之下民众的误解得以消除

 两封绝命书,“除我等为其死,决不至于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梅花上将”绵延至今的纪念

 崇尚忠孝的张自忠

 治军有方的“张扒皮”

 张自忠生平

郝梦龄 抗战中第一位殉国的军长

 女儿看到那撕碎的遗书

 “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

 冯玉祥救郝家于危难之中

 郝梦龄,从内战到抗日殉国

覃异之的1949:从挺蒋到反蒋

 初到青年军与蒋经国相遇

 蒋经国为覃异之证婚,覃异之被称“天子党”

 从南京赋闲到释放政治犯

 覃异之暗助王晏清起义

 “别说养鸭子,养鸡你也养不好”

 延伸阅读

 覃赞钧口述 我的父亲覃异之

后记

试读章节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日军又一次易帅。

2月14日,日军陆军中将植田抵沪,兵力增至3万余人。

2月16日,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战,蒋介石命军政部派张治中率嫡系第5军抵沪,并命令:“着第5军归蒋总指挥光鼐指挥。”蒋光鼐决定实行区分作战,下达了兵力布置命令。以第19军军长蔡廷锴为右翼军指挥,占领南市龙华、真如、闸北、八字桥、江湾一线,军部设在真如;以第5军军长张治中为左翼军指挥,占领江湾北端一线,及死守吴淞要塞,军部设在刘行镇。各部务于17日拂晓布防完毕。

2月18日,日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我军退出租界20公里,撤去此范围内军事设施并永不重建。“父亲愤然拒绝这些无理要求,断然下令:用大炮回答它!”

20日晨,日军发起进攻,父亲一面指挥部队,一面以19路军名义通电全国:“军人报国,粉身碎骨是份内事,大战开始之日,即本军授命之时。使一卒一弹犹存,则暴日决不得逞……”这种拼死抵抗的决心,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蒋介石直接打电话责问蒋光鼐说:“这个仗打得差不多了,下令停火吧!”

蒋光鼐当即顶撞说:“卫国保土乃是军人天职。强敌压境,怎能不奋起自卫?这仗一定要打,而且已经打起来了,无法收手!”

在19路军的抗击下,江湾、庙行两处争夺激烈,双方都伤亡惨重。22日,日军倾巢出动,向我军庙行、江湾阵地猛攻,企图从中方守军的阵地中央突破,然后向两侧扩展,将19军和第5军各个击破。守军沉着应战,指挥部调度有方,接连挫败日军的进攻。

双方激战数日,日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植田“中央突破”的计划终告破产。

“淞沪抗战”激励全国,后方官兵纷纷请缨抗战,蒋介石拒绝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内阁决定组建上海派遣军,派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任司令官统一指挥。

2月27日起,上海日军又得到陆军第11、第14师的增援,总兵力增至8万人、军舰80艘、飞机300架,战斗力骤增。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不足5万,装备又差,而且经一月苦战,伤亡比较严重,左侧浏河地区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挥官正面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从翼侧浏河登陆,两面夹击淞沪守军。

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19路军几乎是处于孤军奋战当中,没有补给,没有休整的时间,全军上下白天打仗,夜间修工事,伤亡严重。面对日军第4任指挥白川率领的装备精良的8万敌人。“父亲明白,这蜿蜒百余里的防线,仅以这久战的4万疲惫之师抵抗,其结果将不言而喻。”

“27日,父亲回绝了一切会见,独自在总指挥部里来回踱步,久久不能决断。是撤退还是坚持下去?父亲希望近在咫尺的上官云相和戴岳所部来支援。然而,他们却始终按兵不动。”

3月1日,日军3万余人在浏河登陆,直接威胁我军侧背。下午,我军中央阵线被突破。由于预备队已全部用尽,无法应付登陆之敌,下午4时,日军占浮桥,大有切断我军退路之势。但我军仍然在拼死抵抗。一个师调往安徽。蒋光鼐、蔡廷锴等人据理力争,坚决不服从。

5月8日,蒋光鼐在杭州写信1给蒋介石,请求辞去19路军总指挥职务。

5月28日,在苏州举行“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各界人士4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蒋光鼐念及数月来所思所感,凝悲愤于笔端,挥毫亲撰一联:

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  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P167-170

序言

1966年初夏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乱翻了天。学生不上课了,铁路车厢由学生乘了到处大串联……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多次接见红卫兵。有一次先父张治中将军也被邀请登上城楼。他耿直地向毛主席说:“你走得太快了,我实在跟不上了!”

我家那时就住在父母家的隔壁,仅一墙之隔。

每年6-7月我父母都会到北戴河避暑,我因在学校教书有暑假,几乎每年都随去两周或三周。但那年我尚未动身,红卫兵来抄家了。第一批是以十一学校为代表共几十人,一天晚上按我家的门铃,声称是来破“四旧”的。我家是一座旧楼房,大儿子正好在家,立即开了门,他们一哄而入,楼上楼下乱窜。说实在的那时我家仅有几张沙发、桌椅、衣柜里一些衣物、首饰,他们翻箱倒柜,然后又塞回去搬到一楼堆在一起。我让他们贴上封条,内有我的英文打字机及飞利浦牌收音机一台。过了几天又是另外一批红卫兵来了,坚决要把上批人封存的东西拿走。有一位老工人为他们推车,心中很不耐烦,直摇头。我很天真地恳求他们无论如何不要拿走我教学用具——打字机,及每天要听新闻的收音机。他们凶凶地对我说:“谁还要你教书呀!”当晚打电话给在北戴河的父母亲,父亲决定次日返京。第二日父亲刚到家站在院子的台阶上,红卫兵就进大门了。指着父亲问:“你是谁?”“你要问我是谁,你可以去问毛主席。”过了一天父亲家中的警卫都换上了红卫兵的袖章。父亲受到周总理的关爱,被保护起来了。

就是那次他听说我的先生周嘉彬有一辆摩托车,平时骑它上班。其实他已早送给他的单位水利部了,可是他们这次要在我家找。那么大一辆车,何处能藏?我家地下室和上层中间有一小块空档,红卫兵手拿皮鞭罚我爬进去,哪有?这不是没有常识吗?都是高中学生了!我当时只得服从,不然要挨一鞭子的。过了几天麻烦又来了。一伙红卫兵要住我家楼下,我们不得不应允。以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人声嘈杂,外面找人敲门他们听不见,我们必须下楼为之开门。烟味上升令我不能忍受……一位老友夫妇见此情况甚感不安。他家有一处房子可住。承他们盛情我们一家移居水碓子。我们安稳地住了一些日子。

忽然有一天我和嘉彬外出回家时邻居对我说:“你家来客了。”我见单元门口有一辆大吉普车。上到三楼家门紧闭,敲门保姆才开,原来水利部来人抄查文件。又过了几天水利部来人把嘉彬带到部里,说是隔离审查。这一段时期他不时写信要我送上零用钱、换洗衣服、肥皂、牙膏。那个年代我的小弟一纯也在水利部工作。有一个大雪天部门前有许多人在卸煤,其中就有他姐夫。后来我才得知嘉彬打着赤膊仅穿一件棉纱背心,从车上把煤卸下,身上汗流浃背。1969年我父亲病危,母亲就和国务院有关方面说了话:“我的长子远在台湾,长婿如长子,能否请放周嘉彬回家看看他的岳父?如仍有问题,再叫他回去,可以吗?”嘉彬终于回家了。

那时我的学校对外贸易学院也为我设了一个专案组,好像是由青年教师组成的。记得那时学校进驻军宣队和工宣队。一段时期的晚上我必须去学校接受众人的审讯一一回答。因1940-1946年周嘉彬在西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任副主任,我一直在家赋闲。后来成立外语班请我去教英语。回忆被审问时我像在演戏似的,自己常常被他们逗得大笑起来。比如:“你穿国民党军装吗?”“每月拿多少工资?”我答那时我是家庭妇女当太太,怎么会穿军装呢?那不是太难看吗?至于工资,我是尽义务的。

“文革”过后总结了三分缺点七分优点。稍后,倒了过来。最后邓小平同志上台,完全否定了那次浩劫。我国的建设落后了20年!

如今一切都过去了,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我也已经96岁高龄了。我对来拜访的周海滨同志说:“那个年代,我觉得一点好处都没有。”

周海滨是访问我的一位年轻的记者同志,我的小同乡。他多次来我家中看望我,我也几次喊海滨来我家中。他说我的年龄是他的三倍多,我的人生他阅之不尽,他还说我说“是的”时,他感受到了乡音。

海滨同志还写出了采访张自忠将军女儿张廉云女士的文章,以及其他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后人的文章,每一篇我都认真的看过,并将刊登文章的《中国经济周刊》杂志摆放在家中醒目处。我很欣赏他的口述历史文章和他的执著精神,所以我还推荐海滨访问我的老朋友、报人成舍我之女成幼殊。

现在他要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我很乐意为其作序。我年事已高,遂拿出91岁所写的没有公开发表的如上文章作为周海滨同志书稿的序言,同时也是作为父亲诞辰120周年的纪念。

(张素我,张治中长女,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本文原题《“文革”浩劫周总理保护张治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海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4122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