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谟编著的《陈景润的故事》是“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内容介绍:陈景润给了世界一个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图书 | 陈景润的故事/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林承谟编著的《陈景润的故事》是“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内容介绍:陈景润给了世界一个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内容推荐 林承谟编著的《陈景润的故事》内容简介:他自小瘦弱,继而形成孤僻的个性,外表柔顺而内心坚强,生性懦弱而执著坚定。对数学的情有独钟注定了他今生的跌宕起伏,他的心指向最高殿堂里的明珠。 他是幸运的,被华罗庚于茫茫人海中挑进数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他又是不幸的,那些不认亲疏的年月在他身上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他没能逃脱这碾压的阵痛,然而,他是一粒“铜豌豆”,爆裂的响声,震撼了整个世界。 他终于成功了,恰逢1978年这个大好时机,他顺理成章地被推上了神坛。然而,他却在偷偷逃避。他不想在众人的仰视下生活,心中唯一的执念还在催促他更加奋进。 很自然,他还是站在了神坛上,于是招来了众多异性的青睐。何其有幸!他年近半百,才遇上了心中的感动;他老来得子,终于在苦涩中获得了些许安慰。数学家的爱情也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 他过早地消耗了自己的生命,过度支出了自己的能量,“油尽灯枯”不外如是。最后,他紧握妻子的手,安详地离去。他虽然没有摘得皇冠上的那颗明珠,但“陈氏定理”至今仍是无人超越的高峰,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就是陈景润。 《陈景润的故事》是“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孤独的追风少年 第一节 体弱多病的童年生活2 第二节 内向受欺,独爱数学7 第三节 厦门大学艰苦学优的生活14 第四节 初诊肺结核22 第五节 重回厦大充电27 第六节 接触数学家华罗庚31 第二章 攻克世界难题的辛酸历程 第一节 数学研究所里的艰难奋进40 第二节 一心一意搞学术46 第三节 简单的生活圈50 第四节 良师益友闵嗣鹤53 第五节 痛苦心酸的“牛棚”生活56 第六节 艰难的征服之路64 第七节 成功攻克“哥德巴赫猜想”69 第八节 成就显赫,学风严谨72 第九节 成功后的冷漠与惶恐77 第十节 纯粹数学家的政治误差80 第三章 成功者的光环背后 第一节 给领导的表态信84 第二节 好事接踵而至87 第三节 全国人大代表91 第四节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效应94 第五节 访学欧美,传闻不断103 第六节 用执著和严谨感染学生110 第七节 重回母校,师生情谊浓113 第八节 关键时刻知难而退120 第九节 面临数学分家的局面126 第四章 数学家的爱情故事 第一节 陌生的求爱者130 第二节 爱神降临133 第三节 中年结婚136 第四节 幸福的生活140 第五节 节 俭的生活144 第六节 “不谙”人情世故148 第七节 平凡而伟大的妻子152 第五章 逝者如斯的追忆 第一节 在美国的日子158 第二节 回到家乡福建160 第三节 感激之情163 第四节 情深义重,宽厚忍让164 第五节 难忘的六十二周岁生日168 第六节 最后的岁月170 第七节 与世长辞173 试读章节 第一节体弱多病的童年生活 1933年5月22日,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两层高的木板房里,邮政局高级职员的陈元俊的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他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主人公——陈景润。陈景润刚小的时候体弱多病,在母亲潘玉蝉的精心呵护下,这个小生命才得以延续并长大成人。 陈景润排行第九,人称“九哥”,家中长辈皆称其为“老九”。之后,陈景润也成了诸多兄弟当中唯一的高级知识分子。无巧不成书,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称为“臭老九”,因此他也常被人如此戏称。出生的顺序和人生的坎坷,无意间竞如此巧妙地呼应着,这也许就是命运吧。 陈景润的故乡胪雷村,位于离福州市十多公里的闽侯县城门乡。如今,它归属福州市仓山区。陈景润和他的父辈们都出生在这里,他幼年时期的许多难忘时光都是在胪雷村度过的,这里记载着他无尽的美好回忆。 离闽江不过两三公里的胪雷村,周边有肥沃的土地,起伏的丘陵,繁茂的林木。村庄好比一个小岛,坐落在盆地中央。这里视野不开阔,交通也不发达,却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好处所。从小好静的陈景润最喜爱的就是在这宁静的世外桃源里生活。 胪雷村的居民全都是陈氏家族的子孙。这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道殷实,在当地颇具影响,如今人口已经达到5000人之多。 胪雷村的祠堂珍藏着陈氏家谱,其中记载最早的祖先是陈永祥,其子孙中所有的男丁生卒年代均有清晰记载。经推算,陈永祥生于1381年,在1449年逝世,生前官至朝廷知府。他的后人中有不少文人官宦,其中显要者的生平事迹都写在画板上,悬挂在祠堂的走廊两侧,供后人浏览。 其中比较杰出的是其二十二代孙陈绍宽,他是陈景润的远房叔祖父,生前曾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长和福建省副省长。陈景润的两位伯父都是国民政府邮政部门的高官。作为陈氏家庭第二十四代孙,陈景润虽然无官无爵,但却是这个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如今,他的事迹也被陈列于祠堂最显眼的地方。祠堂正房挂着“陈氏定理”的巨大牌匾,以彰显这个家族的荣耀。 陈元俊毕业于一所教会创办的八年制中等学校——福州英华书院,其学历和文化程度并不低,并且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一生为人谨慎,克勤克俭,安分守己。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花钱小心谨慎,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的节省习惯在陈氏家族众所周知。陈景润长大后也继承了父亲的这种优良品格。 凭借长兄的提携,陈元俊当上了月收入100大洋的邮政局局长,安家在福州市内。因收入颇丰,陈元俊在家乡买了七八亩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同时开了一个杂货铺,交由长子陈景桐经营。 陈元俊把子女的教育摆在首位。他曾教导子女说:“我没有能力给你们留下财产,但我要尽力让你们受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女孩接受初等教育的少之又少,但陈元俊不羁于世俗,让长女陈瑞珍在八年制的教会中学完成了学业,此等做法绝非一般家长所能企及。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贫穷落后,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中国处于黑暗时期,大多数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的边缘。陈元俊依靠自己顽强的精神和勤劳节俭的品质,使一家八口有幸存活下来。 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陈元俊夫妇也信奉多子多福的信条。夫妻俩总共生了12个孩子,其中一半不幸夭折,只存活了6个。阵景润便是有幸存活下来的一个。 陈景润的哥哥陈景桐、姐姐陈瑞珍、弟弟陈景光、妹妹陈景馨与陈景星,他们年龄都相差无几,陈景润位处中间,父亲又成天在外忙碌,因此常常被父母忽视。过多的生育和繁重的家务,也使母亲的健康每况愈下,自然无暇对所有孩子都照顾周全。大部分家庭中,父母都对较大的和较小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陈元俊夫妇也不例外,他们将更多的精力花在照顾三个更小的孩子上。陈景润幼年时当然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思,觉得父母冷落了自己,也因此滋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感,以致寡言少语,平时很少与兄弟姐妹交谈嬉戏。当其他兄弟姐妹在堂屋里玩耍打闹时,他便一个人躲在木板房二层,像出家人一样静静打坐,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似乎他生下来就习惯于独立思考似的。 平日里他也不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偶尔有小朋友邀他一起玩捉迷藏,他便无声无息地躲进一个角落,让他们难以寻觅,之后便在那里进入了梦乡。长此以往,别的小朋友就不再找他一起玩了,陈景润更加孤独了。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陈景润和兄弟姐妹们的性格差异越来越大。他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而他的兄妹们则生性活泼,有说有笑。上学以后,陈景润便日日与书本为伍,更不喜欢和兄弟姐妹们交往。他似乎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但依旧安于独处。40年后,他还感叹道:“我从生下来那天起,似乎已经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一个多余的孩子。” 他的脑袋大大的,瘦小的身躯上裹着哥哥穿旧了的过于宽松的衣服,更显其弱者的形象。他常常遭到一些调皮的小朋友无端的捉弄和攻击,虽然这些捉弄和攻击并未伤及筋骨,但却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更加重了他那与生俱来的孤僻性格。试问天下哪一个父母会觉得自己的亲生骨肉是多余的呢?他们仅仅是因为孩子过多,无法都照顾周全罢了。父亲对陈景润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努力让他接受高等教育。父亲曾预言:“老九将来会有大的出息。”可见父亲对陈景润是非常重视的。 1947年,陈景润的母亲因肺结核不幸病逝,终年43岁。这一年陈景润才14岁,从此彻底失去了本来就寡淡的母爱。1949年,父亲再婚,娶了继母林秀清。继母为人善良,但是对于陈景润而言还是多了一层悲怆。此后,比他长8岁的姐姐陈瑞珍便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呵护者。姐姐对这个性格古怪、身体瘦弱的弟弟倍加关爱。 在这样的环境里,陈景润度过了有些“不幸”的童年,犹如一棵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草,环境的影响,孤单的童年,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拥有无尽的孤独感。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这棵小草长成了参天大树。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轻轻地吟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感慨。P2-6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对当今中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圆满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要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此,我们特别策划出版了这套“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此套丛书遴选了当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气象学家竺可桢,生物学家童第周,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读者呈现了一代大家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 这些科学家身上充满创新、务实、不怕困难、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可贵品质,他们以国家、民族的前途为己任,不计个人名利,不计条件待遇,始终坚持不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学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们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用实干来证明一切、改变一切。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奉献了一生。他们都是实干兴邦的楷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我们出版这套丛书,是为了让青少年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创新实干、淡泊名利、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树立献身科学事业、谋求人类幸福的伟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为祖国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陈景润的故事/实干兴邦科学家故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承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9876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6.11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0 |
宽 | 159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