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同时代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巴金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所以、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足以在历史上留下芳名的社会精英。因此,巴金提到的同时代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历史的进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巴金和这些人共同经历的磨难,难以割合的友情,为社会进步而坚守的信仰和情操……

内容推荐

本书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学巨匠——巴金,他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中国人物系列作品之一,选编作者——巴金关于他那个时代涌现出的、足以在历史上留下芳名的社会精英们的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

目录

关于鲁迅

 悼鲁迅先生/001

 感激的泪/003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004

 忆鲁迅先生/009

 秋夜/012

 鲁迅——纪念鲁迅诞生七十五周年/015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019

 怀念鲁迅先生/023

关于罗淑

 纪念友人世弥/027

关于冰心

 《冰心著作集》后记/030

关于陈范予

 悼范兄/032

关于林憾庐

 纪念憾翁/039

关于王鲁彦

 写给彦兄/043

关于缪崇群

 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046

关于陆蠡

 怀陆圣泉/059

关于施居甫

 忆施居甫/063

关于彭德怀

 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066

 《爝火集》后记/070

 《彭德怀同志致巴金同志的信·附记》/074

关于郑振铎

 悼振铎/075

 怀念振铎/078

关于靳以

 哭靳以/084

 他明明还活着/090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097

 《靳以选集》序/099

关于周恩来

 望着总理的遗像/102

关于陈毅

 “最后的时刻”/111

关于郭沫若

 永远向他学习——悼念郭沫若同志/116

关于何其芳

 衷心感谢他——怀念何其芳同志/119

关于金仲华

 怀念金仲华同志/123

关于陈同生

 等着,盼着……——怀念陈同生同志/126

关于曹葆华

 一颗红心——悼念曹葆华同志/130

关于老舍

 我敬爱的老舍同志/136

 怀念老舍同志/140

关于丽尼

 关于丽尼同志/146

关于冯雪峰

 纪念雪峰/151

关于方之

 悼方之同志/156

关于黎烈文

 怀念烈文/159

关于赵丹

 怀念赵丹同志/166

 “没什么可怕的了”/170

关于茅盾

 悼念茅盾同志/172

关于方令孺

 怀念方令孺大姐/176

关于丰子恺

 怀念丰先生/184

关于马宗融

 怀念马宗融大哥/190

关于满涛

 满涛同志/198

关于匡互生

 怀念一位教育家/202

关于顾均正

 怀念均正兄/205

关于叶圣陶

 我的责任编辑/211

关于叶非英

 怀念非英兄/215

关于胡风

 致梅志/227

 怀念胡风/229

关于沈从文

 怀念从文/240

关于卫惠林

 怀念卫惠林/254

关于曹禺

 怀念曹禺/257

试读章节

我想不到我会来写这样的文章,记忆逼着我写。记忆使我痛苦。甚至在这样一个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代中,我还受着个人情感的熬煎。我不说我们民族的损失,固然世弥(即罗淑)是中国的一个优秀的女儿;我不说我们文坛的损失,固然世弥的作品显示了她未来的光辉的成就;因为在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许多青年有为的生命,许多优秀卓绝的文学才能已经变成了白骨黑灰。为了一个民族的独立和生存,这样的牺牲并不算是昂贵的代价。许多人默默地死去,许多人默默地哀悼他们的死亡,没有谁出来发一声不平的怨言。我也没有权利把我个人的悲痛提出来加在这许多人的悲痛上面,促他们多回顾“过去”,给他们多添一分苦恼。他们需要的是“遗忘”,要忘记过去的一切,要忘记灾祸与悲痛,像堂·吉诃德那样地投身到神圣的抗战中去。

然而我不能够制止个人的悲痛,我无法补偿个人的损失。这一个友人的死给我留下的空虚,到现在还不曾得到填补。记忆逼着我写,悲痛逼着我写,为了我自己,为了我的一些朋友,我要写下这篇关于世弥的文章。

世弥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在她的外貌上,人也看不出锋芒。她写过文章,但她的文笔并不华丽,那里面有的是一种真实、朴素的美。她不喜欢表现自己,她写文章也不愿意让朋友们知道。她把她的热情隐藏在温厚的外表下。许多人说她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却少有人知道她是社会革命的斗士。在我们这些友人中间,有时因为意见的分歧会损害友情,个人的成见妨害到事业的发展,然而她把我们(至少是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团结在一起。她的客厅仿佛成了我们的会所。但我们并不同时去找她,我们个别地去,常常怀着疑难和苦恼去求助于她。她像长姊似地给我们解决问题,使我们得到安慰和鼓舞。她的考虑十分周到,她的话语简单而有力量,我们都相信她,敬爱她。

她有一种吸引力把许多朋友拉到她的身边,而且使他们互相接近、了解。一个朝鲜朋友被日本人追缉得厉害的时候,他到上海来总是由她和她的丈夫款待,他就住在他们家里,或者她替他转信。那个朋友也是我的友人。艰苦的环境使他的头发在几个月内完全变成了白色,但是他的精神并没有衰老。有一次我受了一个朋友的嘱托从日本海军陆战队布岗警戒下的虹口带了一支手枪、一百发子弹和一包抗日文件到她的家里寄存。她毫不迟疑地收下了我提去的那口箱子,让那些东西在她的家里放了一年,到她离开上海时才让另一个朋友拿去。这些事倘使她活着,她一定不让我说出来,而我也不便写。但是如今她和我已经成了两个世界的人。我不曾当着她的面说一句感激的话,我知道这会使她不高兴。然而这时候思念刺痛我的心,我愿意让人知道我们从她那里得过的恩惠。要是这触犯了她,她也会原谅她的朋友,因为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我不敢想,有时候我甚至不能相信世弥的死讯是真实的。去年九月八日上海西车站的分别仿佛还是昨天的事。上海沦陷后她和宗融打过急电来探问我的安全,又屡次写信劝我离开“孤岛”。我答应今年到他们那里去。如今我失了约,而她也不能活着来责备我了。

这三四年来,我在生活里、事业上遇到各种麻烦,我缺乏忍耐,不能从容地应付一切,常常让自己沉溺在苦恼中间。朋友不宽恕我,敌人不放松我。我不能严格地改正错误,我反而让自己陷在绝望的心境中。好几次我带着气愤到她那里倾诉,她仔细地开导我,安慰我,甚至指责我的缺点。她知道我的弱点、我的苦恼和我的渴望。但是她绝不姑息她的友人。我是在朋友们的督责下成长起来的。她便是那许多朋友中间给了我帮助最大的一位。但是如今我不知不觉间失掉了这样一位友人,我的悲痛太大了。

我唠唠叨叨地叙说我个人的损失,我太自私了。我们许多人中间失去这一个斗士,那损失比我个人的更大。而且就个人的悲痛来说,我们大家热爱的马大哥,我认识他在他和世弥结婚以前,我知道世弥在他的生活里,情感上占着什么样的位置,我知道世弥是他的一个怎样的不可分离的生活与工作的伴侣。他们九年来始终没有分离过。如今一只残酷的魔手把她抓了去,永远不放回来。留下他一个人带着那个聪明可爱的小弥和一个新生的孩子(那个男孩是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在那间空阔的屋子里,八岁时小弥天天嚷着要“妈妈”,新生的孩子又无知地啼哭等着人喂奶。做一个这样的父亲,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的心血。对于在书堆里过惯生活的马大哥,我简直不敢想象他的悲痛。我不能够安慰他,因为他的灾祸太大了。但是我想借用意大利爱国者马志尼劝赫尔岑的话来劝他:

勇敢些,你要抑制悲痛,不要叫你的精神破碎。我常常以为我们

亲爱的人的死会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你的义务是去做一切她所喜欢

的事而不去做任何她所反对的事。……

P27-29

序言

    ——为“中国人物系列”和“中国往事系列”而作

                          李 辉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如以往一样,每天都在流动。但是,流向何处,如何流动,谁能说得清?面对现实的丰富多彩和变化莫测,我们的困惑,或许更多于兴奋。

君不见,启动电脑,走进电子网络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汹涌而来。电子网络如此快捷如此便利,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事件名称,键盘轻松一敲,几秒时间它跟随搜索引擎走遍了世界各地百万千万上亿网页,瞬间就把搜寻结果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的确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扑朔迷离的事件、光怪陆离的景象,以及众多大大小小的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被一网打尽,再也不会被忽略,无论是谁都可以神游其中,与历史亲密接触。

然而,这只是一种可能。我们每日看到的还有另外一种景象:娱乐化挟电子网络之便利而蔓延。历史被戏说,被删减,甚至如同电脑文件一样被格式化。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健忘几乎在每个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普遍存在。不同历史阶段众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今昔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若隐若现,人物性格与命运的丰富多彩,诸如此类与民族记忆密切相关的内容,很难说不会被慢慢消解而散——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现实情况不正是这样吗?人们习惯于臧否时事,慷慨激昂大发宏论,或者在网络世界以片言只语挥洒激情。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立足的历史叙述,很可能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一堆由片面、偏颇、甚至偏见构成的沙丘。有的人往往自以为洞悉一切,其实所知甚少。历史的许多细节,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早已变得陌生。某些今日发生的国内或国际事件,初看起来清晰明了,我们哪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背后早就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纠缠其中,远不像非此即彼如此简单。问题是,我们很可能对此无从知晓。或者,纵然有心,也无能为力了。

幸或不幸,我们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情境之中:一方面,电子网络的空间迅疾拓展,历史与现实的容量可以放大到难以想象和预测的无限;另一方面,历史的叙述则又逐步萎缩,许多曾经重要的人物的名字逐渐被淡忘。

作为一个写作者和历史爱好者,我常常感到困惑。欣喜还是悲观?哪里说得清楚。

不管如何,写作者和出版者,还是应该积极应对电子网络的挑战,于坚韧沉着之中,将历史记忆尽可能地清晰地呈现出来。它们是故事,是细节,同时也是知识,是思想。星星点点,方方面面,不同时期不同人亲历的一切,不同领域不同性格的人物,—旦汇集起来,将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丰富的文本。

走进电子网络虚拟世界,我们脚下踩着的,却应是一块坚硬的基石,而不是一片轻飘的浮萍。

“中国人物”与“中国往事”,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互有交叉,很难有绝对清晰的区别。事中人,人之事,又如何能分开?

“中国人物”主要选编某一作者关于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不同的选本和传记一旦汇聚一起,就将形成中国各界人物的群体形象,从而有可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使读者对历史的触摸,因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强烈反差而变得生动起来。

“中国往事”则以事为主,由事入史。主要采取集中描写同一主题的方式,或个人一生扫描,或某一事件描述,突出亲历者的回忆,其叙述也尽量立足于历史文献的记录。

两套丛书体裁有别,但贯串其中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应是一致的。这就是:尊重历史,强调客观,注重细节,突出多样性。

是为序。  二○○七年七月十九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同时代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7244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