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非议策略/非议观点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权谋和策略,有些是小聪明,有些是大智慧,而有些成功,有些失败。策略是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会决定一场生死攸关的“游戏”的输赢。当然,策略也并非万能。如何看待策略、解析策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某种意义上,策略就是智者之间的博弈游戏。非常之观点,看博弈的智慧;非常之议论,谈策略的得失。

内容推荐

是游戏就一定有规则。在历史的游戏中,有人始终恪守游戏规则,而有人就是喜欢不按常理出牌。我们也许会发现真正的胜利者往往不是那个算无遗策的活跃人物;相反,当—个人必须靠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和好运气才能生存的时候,只能说明他的处境已经很糟糕,而且,这种糟糕的处境,也许恰恰是他的精明造成的。

目录

规则禁锢了谁

一念之间的成败

贵族“费厄泼赖”式的战争

胜利的“犯规者”

恪守“费厄泼赖”准则的骑士

“兵者诡道”下的君子博弈

“进步”的意义

无法摆脱困境的联合

大赌局:合纵与连横的博弈术

同舟共济,还是与虎谋皮

吃人的双边协定

“协调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后世的解说

董仲舒的临门一脚

统一思想的“法宝”

站在十字路口的“儒学”

董仲舒的“新思维”

“大儒”的看家法宝

战与和的选择

“你来我往”:西汉与匈奴

官方与民间的大辩论

“邻里”间的博弈策略

“路径依赖”:从周公到王莽

辛苦经营:“苦孩子”的奋斗史

王莽的“理想国”

乌托邦的覆灭

走不通的道路

稀缺资源争夺战

竞争皇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出头”的好处与风险

候选人的博弈

想当皇帝不容易

“三个火枪手”:博弈论说三国

三个男人的“恩怨情仇”

曹、孙、刘三家的“枪手博弈”

“老二”、“老三”轮流做

孔明难局:“六出祁山”

他有多少选择余地

不得不进行的“北伐”

如果有“如果”,结果又如何

劣势必胜原则

“光脚的”打败“穿鞋的”

悲剧奠定的辉煌历史

缺席的协调机制

无退路赌博的成功率

刍狗与疯狗:酷吏的两种命运

酷吏:要听话也要能咬人

走狗的两种下场

酷吏的演化史

小人物的大悲剧

被人厌恶的政治家

不合时宜的新政策

失败的“三把火”

走上末路的政治家

官兵为何变成强盗

经典案例:玩丢了的王朝

背道而驰的“私利”与“公益”

“以夷制夷”的误区

子虚乌有的战绩

举步维艰的“以夷制夷”

“光荣之旅”狼狈而返

弱国的外交

悲哀的最高领导者

难以作出的评判

“鸟尽弓藏”:皇帝与功臣的博弈

难以解开的死结

功臣的宿命

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

君与臣:水火难相容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样“品质高贵”的武器,自然只有“品质高贵”的人——贵族,才有资格乘用。在车战中,每辆战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呈三角形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右方甲士执戈(或矛),称“车右”,又名“参乘”,主击刺;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不要小看这些“司机”、“保镖”,他们可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为国君或主帅做御者和参乘的,通常是最受信任的卿大夫。可以亳不夸张地说,战车的乘用者都是当之无愧的精英武士,驾驶战车的御艺和远距离杀敌的射艺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身披精良的盔甲,战车上装备有若干长柄格斗兵器,如戈、戟、酋矛、夷矛等,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车上还备有旗鼓,保证通讯联络和战斗指挥。

战车本身的昂贵,专业化的驾驶、战斗技巧,精良的武器和防具,都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为保证。所以这个“门槛很高”的战争主导者,长期由贵族垄断。这种情况到了春秋后期,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才有了一些改变。

在每乘战车身边,还配备有一定数目的步兵—一也们由普通百姓(国人)和少量武士(“国士”)组成。步兵数目有不同记载,大致在20~70人之间。这些隶属步兵和战车编在一起,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作战时,各战车队的战车则以一定排列方式展开成阵。甲士在车上,步兵随同战车行动。

然而,与这个时代精湛的战斗技能相配套的战术理论却非常简单,非常“初级阶段”。

按当时的军事概念,战争就是战场上的直接交锋:约好日期,约好地方,双方都倾全力于一战,而不保留任何后备力量。也没有什么出奇制胜、分进合击之类的战术原则。这便造成当时的战争在空间上只局限于一处狭小的作战地域,而没有延长绵亘的作战线,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形成持久的对抗。所以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一般不大,几百乘战车,加上随战车行动的步卒,每方的兵力至多不过数万,真正的战斗也很少超过一天(“挥戈退日”的典故,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而且,贵族武士的战争,是非常仪式化、非常“费厄泼赖”的,这表现在战场上,就是对战争规则的信守。“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也”,就像现代的体育比赛,胜利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你以犯规耍赖的方式获胜,是会受到鄙视的。

即使在激烈的厮杀中,“道义礼信”也是必须遵循的。比如在晋齐鞍之战中,韩厥俘虏了齐王,还要先下车谢罪,说上一大套客气话,结果让齐王乘机逃跑。后来又跟郑国打仗,郑国国君眼看就要被抓,韩厥说:“我可不能侮辱两次国君。干脆连追都不追了。”

当时的战争,也没有后世那么多战略战术——战略战术的出现,实在是贵族武士阶级衰落的标志。《左传》中记载的战争不少,描述生动,但很少涉及计谋、战术之类,给人深刻印象的,恰是那些人物的勇气、荣誉感和对战争道德的信守。(有人怀疑《孙子》是后人伪托,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恰恰是因为太好——春秋时代似乎不应出现如此成熟的战略思想。)

现在让我们来看春秋时代的战争是如何进行的。现代人可能不会想到,要打一场车战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你需要一块足够广阔而且足够平坦的场地——由于战车笨重、机动性和灵活性差的弱点,对地形要求就很高(《武经总要》记载,不适合战车的“死地”有十几种之多)。所以当时作战需要双方事先约定地点,一般都将战场选择在便于大量战车集结展开的平原地区。

不管你何时赶到战场,你所能发动的最突然的攻势也只能放在明天一早。因为你需要做的事太多了:且不提战前的整顿武备,修理车辆,恢复体力(长途跋涉来到战场,这些事一定是免不了的),只说让战车和大批步卒进入战场、排列整顿队形,建立指挥系统并确保信息(命令和报告)畅通,这些都相当耗费时间。

P6-8

序言

当“读史学权谋”甚或“读史学厚黑”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这本书可能稍微有一点儿杀风景。

读史可以明智,这话不错。可是怎么个“明”法儿?要知道,历史不是大力丸,智慧也不是注水肉,“照方抓药”式的“学以致用”只能生产出纸上谈兵、按图索骥的呆子。智慧是模仿不来的,更是买不来,也“复制粘贴”不来的。智慧只能“长”出来,只能建立在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上。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有人说“英雄造时势”,似乎英雄和时势谁“造”了谁,就跟鸡和蛋谁生了谁一样,是个扯不清的问题。在此我们就可以先讨论一下:究竟什么是策略?什么是智慧?在“时势”面前,人的聪明才智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历史中的人不是提线木偶,但必须承认在多数情况下形势比人强。所谓“历史规律”,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先天设定的教条戒律,而是无数人、无数选择合力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考虑这个复杂的环境因素而一味神话“点子”既不正确,也不明智。“锦囊妙计”只是幻想,而一厢情愿只能自取其辱。正如“蝴蝶效应”,它难以把握,更难以预测,但我们对它却也不是全然无能为力。而所谓智慧,也正是透过纷繁的乱相洞察先机、顺势而为的能力。所以智慧往往体现在对规律和环境的适应和契合,而不是对抗上。那些善于“造时势”的英雄,往往是善于顺应和利用条件与环境的人。

智慧应用于人们应付挑战方面,一般表现为作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的能力。它包括了很多因素:掌握和处理信息(知己知彼)、区分可为与不可为、在若干选择中找到最有利的一种,最后是娴熟运用技巧达至满意的成果。

在这本小书中的每个故事里,都有权谋和策略,有些是小聪明,有些是大智慧,有些成功,有些失败。通过他们的故事你也许会发现:真正的胜利者往往不是那个算无遗策的活跃人物。相反,当一个人必须靠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和好运气才能生存的时候,只能说明他的处境已经很糟糕,而且,这种糟糕的处境,也许恰恰是他的精明造成的。

我们要探讨的就是,策略是怎样与环境乃至历史潮流“互动”的。当然,对这些隐藏在复杂表象下的“规律”,当局者当然不可能如我们这些后代的看客那样清楚,他们就如同进化过程中的物种,在代价巨大的不断“试错”中艰难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挑战。而他们或成或败的选择,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悲喜剧,也在“以史为鉴”的意义上,用他们的经验与教训、荣耀和失败,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提供了丰厚的财富:我们该如何对待“游戏规则”?何时“费厄泼赖”,何时打破常规?在个体与群体、长期与短期利益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策略原则?在努力达到目的的同时,如何处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和矛盾?在无法掌握所有信息的时候(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都是有所不知的),能否作出理性的选择……

你会发现,这些困扰我们祖先的问题对我们仍然是富有挑战性的,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尽管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已经远离了古人,但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我们与他们其实并无多大不同:我们都需要面对竞争的压力,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一个“往哪里去”的问题,都需要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中寻求一种稳定的解决之道——归根到底,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后记

要说的就是这么多,最后讲几句感谢的话。

曾经写过两本谈策略的书,得到了市场的一点儿肯定和读者的一些好评,也正是因此,我才有机会继续就这个话题说三道四。所以在本书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出版者和编辑老师,以及曾给予我鼓励的广大的读者。

虽然我从小就养成了对历史的爱好,杂七杂八地读过不少,但认真地“读史”,还是最近几年的事。这几年混迹于网络论坛,受益良多,特别是天涯“煮酒论史”,这个“坛子”真可谓藏龙卧虎、深不可测。混在其中,一方面收获了一点儿得到认可的虚荣,另一方面,如乱花人眼的高人高论,不但给了我很多启发,更给了我这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历史票友”不小的压力与动力。所以,在此对“煮酒论史”的版主和网友兄弟们表达衷心的谢意。

最后,我要把最诚挚的感谢送给读到了这一页的你,同时希望这本小书没有让你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而是觉得多多少少还有那么一点儿意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非议策略/非议观点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1203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4-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5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