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洋人与东洋人/老上海城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陈祖恩编著的《西洋人与东洋人》内容介绍:那些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洋人在上海共同生活,使这座城市绽放出异彩,成为世界舞台的一个亮点。他们既是上海人中的成员,也是构成“国际都市”的基本要素。因此,寻访老上海的城市记忆,不能忽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众多的洋人,无论他们是来自遥远的西洋,还是来自近邻的“东洋”。

内容推荐

由陈祖恩编著的《西洋人与东洋人》内容介绍: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西洋人与东洋人》是该丛书之一。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 上海滩的洋人先行者

 林赛的探秘之行

 捷足先登的英国人

 法国人的独立王国

 另辟蹊径的美国人

 不甘居后的日本人

二 异国情调的营造

 租界内的国际形象

 梧桐树下的花园住宅

 浓郁俄罗斯情调的霞飞路

 东瀛风味的商业街

 犹太人的天地

 “红头阿三”——印度人影像

三 洋人与上海的洋文明

 夜上海的热与光

 城市的生命之水

 步行者城市的终结

 都市的绿色公共空间

 高档休闲与交际场所

 日本人的文明觉醒运动

四 来自西洋、东瀛的新文化

 美华书馆:新法的造字制版

 岸田吟香:新奇广告术

 卜舫济:圣约翰英语

 内山完造:输入翻译文化

 梅百器:传播交响乐的使者

 雷士德:来自英伦的大慈善家

五 洋国风情酿成都市百态

 “唐行妇”:东瀛女性哀史

 跑马:竞技和赌博的双重诱惑

 逸园:跑狗场的娱乐总汇

 回力球:来自西班牙的刺激

 舞女:斯拉夫的野玫瑰

 城市音乐家:菲律宾乐师

六 激荡时代的斗争

 东和洋行的刺杀案

 东亚同文书院里的一对革命兄弟

 红色间谍:佐尔格和尾崎秀实

 哈同遗产争夺战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人凭借着《南京条约》给予的特权,捷足先登,在上海县城外的黄浦江边率先租地造屋,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强势,不仅让来上海的英国人占尽了先机,而且在此后租界的发展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高傲的法国人并不甘愿屈居英人之下,其独立的经营和管理,把法租界营造成法国人的天地。美国侨民虽另辟蹊径,但开放的心态终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将自行开辟的美租界并入英租界。集聚在租界内的日本侨民实力不弱,其内部管理自成体系,由此使日侨集聚区俨然有“日租界”的模样,只是没有正式的名分。这一切,构成了外国侨民在上海居住和经营的特殊格局。

林赛的探秘之行

1832年6月20日,一艘名为“阿美士德”号的英国轮船悄悄地来到吴淞口外数英里的江面上。宽阔的长江口,只有点点帆船在江面上轻轻地飘过,古老的江水平缓而宁静。

第二天凌晨3时,趁着浓浓夜色,英国轮船放下一艘小艇,向着吴淞口方向驶去。当英国小艇来到吴淞口时,被守卫的清军发现了,他们向小艇发射空炮,以示警告。但是小艇对此置若罔闻,依然飞速行驶。当英国小艇在吴淞镇办理进口手续时,终于被追赶而来的几艘清军小艇堵截,阻止英国小艇继续向前。但是,英国小艇上的人表示有事要进县城办理,不顾清军的阻止继续向县城方向飞驶,速度迟缓的清军小艇无奈地看着英国小艇远离自己的视线。

下午4时半左右,英国小艇终于来到了上海县城外的码头。小艇上的乘员是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林赛(Hugh Hamilton Lindsay,中文名胡夏米)和翻译、普鲁士传教士郭士列,以及其他几位随员。这几个西洋人的出现,引起了码头上众人的注意。此时,临江的天后宫里正在演戏,当林赛一行在天后宫上岸后,戏立即停演,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他们。

这是一个很少见到西洋人的地方,也是一个对西洋人友善的地方。当林赛向路人询问去县城和道台衙门怎么走时,当地人热情地当起了向导。当他们踏在用类似荷兰砖铺就的石板道上行走时,背后尾随着一大群看热闹的本地人。

林赛一行来到道台衙门,正要进入时,几名衙役忙着企图关门,但未等门关上,就被林赛的随员一把推开,直接闯入前院。此时,进入内堂的三扇中门已被紧紧关上了。随员在敲门未有反应后,用肩膀猛撞中门,大门竟然被撞得轰然倒下。

道台衙门内的官员对于这些动作粗野的不速之客的闯入,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在不明来意的情况下,只能礼貌地递烟敬茶,让他们入座。这种场面直至上海知县的出现才有所改变。闻讯赶来的知县进入道台大堂后,愤怒地大声指责林赛等人未经允许就大胆地进入上海。林赛虽然傲慢,但不得不轻声地解释说,他们是为了贸易而来,并带来一封面呈道台的禀帖。但知县依然要他们按惯例回广州去做生意。

经多次交涉,林赛终于在天后宫与道台吴其泰会面,呈上了禀帖。上面写道:

英国船长胡夏米禀苏松太道大人并上宪:

一艘满怀贸易愿望的英国帆船已经来到并进入贵港,随船所携货物有呢绒、羽纱、白布及其他杂货。从前,中国与不列颠王国间的商业往来堪称微不足道,而在近来50年间,这种贸易已成10倍地增长,我们两国都由此获得巨大利益。从前仅仅只有8至10艘小船来中国贸易,而现在已增至60至80艘大帆船。它们带来我国生产的各种制成品,带回的中国货物除丝和其他手工产品外,还有不下于3000万斤的茶叶,价值数百万银元。此外,贵国商船,有些就是属于上海县的,也常年出入大不列颠属下口岸,商人由此而获巨利。吾国商人见及于此,自然想要互惠互利,迫切希望能到中国北部港口直接贸易并分享这一商业利益。如果你们的商人直接向我们购买英国商品,我们也相应地会收买贵省的丝和茶叶,双方都会彼此获利,并且会刺激生产,大大增加帝国的税收,从而更加促进和增强我们两大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紧密的友谊纽带必然会巩固我们两国彼此的利益,这确实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P3-5

序言

十多年前,我曾访问过日本伊豆半岛的下田港。锁国时代的日本,仅以长崎的出岛作为认识世界的唯一触角。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将军率领吐着黑烟的蒸汽船(日本人称“黑船”)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这是近代日本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标志着日本从封建锁国走向文明开国,而下田港就是日本的开国之地。在车站附近的广场,有一座用黑船模型做成的纪念馆,上面写着“开国的街下田”六个大字。而以黑船命名的宾馆、商店则有许多,旅游纪念品也都注有黑船的标志。黑船似乎已成为下田的城徽,开国也成为下田的骄傲。在当年佩里将军的沿海登陆处,竖立着一座“佩里舰队来航纪念碑”,纪念碑下面置有“黑船”的铁锚、铁链。.这位当年被日本人视为“白脸大耳,高鼻红毛,手脚如鸡爪”的“西洋怪物”,现在被下田人称为是近代日本的夜明珠。不仅在下田,就是在东京和横滨的中心街区,也有佩里将军的纪念铜像,上面刻有介绍他生平的颂扬性文字。

上海的开埠早于日本十年。由于当年的经历和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去颂扬那些倚仗武力的入侵者和冒险家。外国人与上海的关系,是以另一种方式被深深地铭刻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也成为上海挥之不去的颇为特殊的怀旧内容之一。

外国人最初居住在租界里。租界开创之初,其土地大部分是荒凉的泥滩。外国人凭借着身后的西方政治、经济势力以及自身的人文素质,很快就在荒芜的滨滩上创造出奇迹。位于外滩一带的西洋化氛围,与上海县城内拥挤的房屋和狭窄的巷道形成明显的对比。由于租界禁止华人在那里居住,这一禁令,对外国人来说,可保持他们生活上的安宁和舒适;对中国政府来说,可避免文化污染和外交冲突。但是,这种人口有限、社区生活功能相对单调的环境,是难以形成国际都市规模的。数次的社会动乱和战争最终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令,加快了租界的扩展,也加速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上海国际都市的规模化,给外国人的经济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外国人传人的西洋物质文明、市政管理、议会制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使上海成为东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明飞地,上海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近代上海是一个多基因的移民社会。一方面华洋杂处,一方面是来自中国各地的外省人的五方杂处。新移民都是怀着自己的梦想来上海生活和创业的。上海移民既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外省移民,也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日本、俄国、葡萄牙、印度、德国等外国移民。所有在上海生活的人都可称为“上海人”,因此不难理解许多离开上海的外国人将上海称为“第二故乡”。在1930年代,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居住着近6万外国人,国籍不少于50个,成为当时远东人口最多的国际都市。1942年的外国人数量达到15万人。这些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国人共同在上海生活,给这座城市带来异国文化的色彩,组成上海街头的特殊风景线。他们既是上海人中的成员,也是构成“国际都市”的基本要素。因此,寻访老上海的城市记忆,不能忽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众多的外国人,无论他们来自遥远的西洋,还是来自近邻的东洋。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繁华的国际都市,其近代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具有很高的水平。追寻原因,这与外国人中的众多“人才精英”有关,如房地产巨头、一流建筑设计师、市政高级管理者等,他们在创造自身事业的同时,也给上海留下成批的标志性建筑设施,向世界展示了上海形象以及典雅的城市品位。如果以城市的特点来评论,近代上海的外侨总会、西洋戏院、剧场、电影院、舞厅、交响乐队等,均反映着西方摩登都市的文化。外国人既是上海外来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也是上海都市文化舞台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上海独特的商业和文化中,有着东西方外来文化的印记。

今天上海的繁华和时尚,引领着人们对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向往。然而,漫步在城市的街头,现实与历史总在不经意时相会。有人说她曾是“东方的巴黎”,有人说她像“英国的伦敦”,也有人说她似“亚洲的欧罗巴”。难以令人忘却的是:她曾是远东第一国际大都市,外国人在上海留下的各种痕迹,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标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洋人与东洋人/老上海城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祖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8849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1-4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