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精)》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
图书 | 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
内容 | 编辑推荐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精)》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 内容推荐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精)》讲述了,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目录 第一编 第二编 补记 编者致读者 译后记 歌德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决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山谷。花园布局单纯,—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的故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跟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待不了他。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山谷霞气蒸腾,呆呆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的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哈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啊!——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 五月十二日 不知是附近一带有愚弄人的精灵呢,还是我自己异想天开,竟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如乐园中一般美好。就在城外不远有一口井,我真像人鱼美露西娜和她的姊妹似的迷上了它。——下了一座小丘,来到一顶凉棚前,再走下二十步石阶,便可见大理石岩缝中涌出一泓清澈的泉水。那绕井而筑的矮墙,那浓荫匝地的大树,那井泉周围的清凉,这一切都有一股诱人的力量,令人怦然心悸。我没有一天不去那儿坐上个把小时。常有城里的姑娘们来打水,这是一种最平凡又最必要的工作,古时候连公主们也亲自做过的。每当我坐在那儿,古代宗法社会的情景便活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看见老祖宗们全聚在井泉边,会友的会友,联姻的联姻;而在井泉四周的空中,却飞舞着无数善良的精灵。啊,谁若无此同感,谁就必定从不曾在夏日的长途跋涉后,把令人神怡气爽的清泉啜饮。P3-6 序言 我译《维特》 二十多年前,在南京大学学德文的时候,我已经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当时,只觉得郭老的译文不那么好懂,或者说读起来已有些别扭,却未考虑为什么会如此,更没想到自己什么时候要来重译这部书,虽然那时我已开始翻译介绍德国文学。那年头,我们对于权威的尊重和崇拜,真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就算有谁认定《维特》应该重译并且也真的把它译成功了,能够通过么?能够出版么?难! 世事沧桑,人生多变。一九七八年,在当了十多年教师以后,想不到又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跟随导师冯至教授研究起歌德来,而《维特》则是我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此过程中,自然又读了郭沫若前辈的译本,再一次感到它已经过时,已经失去曾经有过的动人情致,不易为现代的读者所接受了,于是便在当时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动了重译的念头。 刚一说出自己“大胆”的打算,就引起几位好心的朋友的异议:德国文学可译的东西多的是,何必去惹那个麻烦呢!可是我没接受朋友的劝告,因为我不愿再听到那些只能读译本的爱好文学的青年对我抱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读起来真没意思,也不愿再看着某些同行拿现行的标准去苛求产生于近六十年前的郭译本,于是下定了决心重译《维特》,以使它在中国赢得新的读者,同时让早已完成历史使命的郭译本光荣地进入文学博物馆。 一九七九年暑假后的一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对当时自己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绿原同志说,我想翻译《维特》。这位改行当德文编辑的诗人看着我沉吟了好一会儿,然后脸上才露出微笑来,回答道:“好!这本书我们本来也打算请人重译。不过嘛,你也晓得,这本书以前出的是郭老的译本,现在组织重译必须特别慎重。你能不能先交一万字试译稿,让我们社领导研究研究再定?” 我欣然同意绿原的建议。 绿原又对译文提出了一两点具体要求,并特别要我记住《维特》是一部产生于两百多年前的古典作品,翻译时必须在保持原著的格调上狠下功夫,尤其是注意一个“化”字。 按说,作为一名歌德研究者,我对《维特》一书的时代背景、成书经过、思想意义以及艺术风格等等,都是相当熟悉的;但是,为了真正译好这本书,我又细读了原著,查阅了许许多多的研究资料,直至确信已经基本把握住了《维特》的风格。 在此之前我经过数十万字的翻译实践和多年的学习揣摩,以及到了北京后受众多译界前辈的指点熏陶,应该讲也大致上懂得了上乘的译品必须符合哪些标准;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那个“化”字,我仍悉心研读了钱锺书先生等的有关论著。 一九七九年冬天,在做了上述准备之后,开始翻试译稿。令我喜出望外的是,试译稿寄出不久,便收到绿原同志的回信:审查业已通过。 接着,我开始了全书的翻译。工作是艰辛的,为达到保持和再现原著风格、情致的要求,我常常是字斟句酌,每译一段都要进行一番思考。为了尽可能接近那几乎是不可企及的“化境”,使译文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我使出浑身解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完成这不足十万字的薄薄一本小说的翻译,竟花了两三个月时间,这在我是从未有过的。 关于重译《维特》的前后情况,已谈得够多了。现在再具体讲一讲,我所理解的《维特》的风格究竟是什么,以及我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使用了哪些手段,来力求再现这个风格等等问题。 如前所述,《维特》是一部产生于两百多年前的世界文学名著。因此,整个地讲,我认为它的译文就应该文学味更浓厚,就应该比较高雅。所以,要力避使用现代流行的大白话甚或口头语,而尽可能用那种经过锤炼的文学语言,以及较高层次的(如知识分子中通行的)口语。例如,我在小引中不用“你们”而用“诸位”,不讲“不可能吝惜自己的泪水”而讲“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以及后来在正文内用“岑寂”代替“寂寞”或“安静”,用“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取代“躺在由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旁边的深草里”等等,都是出于这一考虑。 …… 完整地保持和再现原著的风格,使译文变成“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般的神似,接近使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的“化境”,要达到这些文学翻译的高标准,谈何容易!不过,难尽管难,努力追求却是应该的、必须的,至于结果如何,成绩怎样,则是另一回事。而我写此文的主旨,也仅在于向读者和同行们讲一讲自己所做的努力而已。 一九八○年夏秋之交,我去人民文学出版社“交卷”。绿原同志接过我写得清清爽爽的译稿,笑呵呵地说:“哈,你又当了一次维特!” 说得真不错,我是当了一次维特!在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的确常常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和年轻的主人公喜怒哀乐与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在重译《维特》时还比较年轻,是因为我也曾经被认为是一个出身不好的人,有过某些类似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故而能较好地体会他的思想、情感,与其产生共鸣。这,无疑是我重译《维特》的一个有利条件。 还有另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在此之前,我已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翻译过《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曾经为把握和再现歌德、克莱斯特、海涅、施笃姆等作家的迥异风格而做过尝试和努力,摸索和积累了一些个经验。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我的责任编辑、诗人绿原既对我严格要求,又给我具体指点和热情帮助。在我重译《维特》乃至成为一名文学翻译工作者的过程中,除他以外,我有幸还得到了许许多多师友和前辈的鼓励、帮助和提携,对他们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武能 写于1980年,原载《翻译通讯》《新华文摘》 后记 译后记 《维特》与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诗剧《浮士德》,被视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人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壮丽颂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为歌德,他之所以享誉世界,却并非因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麦斯特》似的其他长篇巨著,而主要由于一本他在年轻时写的薄薄的“小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 《维特》不只在歌德众多的著作中占着突出地位,而且与他本人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晚年,歌德在其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的自传《诗与真》中说,他的作品“仅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维特》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富深意的一个,它直接反映着青年歌德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处处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歌德生长在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的德国。他的故乡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一个享有独立地位的所谓帝国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却仍保留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和其他陈规陋习。其父卡斯帕尔·歌德是城里一位富裕市民,尽管广有家财,学识渊博,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但还是遭到处于支配地位的贵族的蔑视,想在不领薪俸的条件下谋一个市政府的官职而不可得。一气之下,他便花钱从帝国皇帝卡尔七世处买来一个皇家顾问的空头衔,终生被迫赋闲在家,只好借收藏书画和用意大利文撰写早年去意大利的游记消磨时日。他三十九岁时才与家境清寒的市长的女儿结婚,此后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这样的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过一种无冻馁之虞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腐败的贵族社会的厌恶情绪。 十六岁时,歌德被送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辍学。在家休养一年半以后,于一七七。年四月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受法国启蒙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很深,是德国不满现状的作家、学者和市民青年汇集的地方。歌德像在莱比锡时一样未把心思放在学业上,而是热心地研究雄伟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艺术,忙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结交,经常与他们一起到风光如画的城郊悠游。但最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当时已蜚声德国文坛的赫尔德,在他引导下读荷马、品达和“莪相”的诗歌《维特》中插进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这时译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哥尔德斯密斯的《威克菲尔德牧师传》等小说,搜集整理民歌,研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通过歌德和赫尔德的共同努力,德国掀起了自宗教改革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纲领制定者,歌德后来通过包括《维特》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作品,成为它的旗手。 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但没过多久,事务所就完全交给父亲经管,他自己却经常去附近一带的城乡漫游。第二年,经友人梅尔克介绍,他参加了达尔姆斯塔特城的一个感伤主义者团体,不时地和那些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聚会,耽读克洛卜施托克的诗歌以及英国作家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之类的小说。 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愿到威茨拉尔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乡村舞会上认识了天真美丽的少女夏绿蒂·布甫,对她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但夏绿蒂已与他的朋友克斯特纳尔订婚在先,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地出现自杀的念头,四个月后才毅然不辞而别,回到法兰克福。一个多月后,又突然传来一个叫耶鲁撒冷的青年在威茨拉尔自杀的噩耗。此人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的同学,到威茨拉尔后也曾有过接触。歌德从克斯特纳尔的来信中了解到,他自杀的原因是恋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斥,在工作中常受上司的挑剔,在社交场中又被贵族男女所轻侮。 …… 古国的向往和重视。关于中国古瓷器上出现维特和绿蒂画像的说法有好多起,其真实可信程度如何这里不去说它。但我们知道,在《维特》问世后近一个半世纪的一九二二年,我国也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引起过热烈的反响,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中国青年,在洋溢着狂飙突进精神的《维特》中找到了知音。“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首附于《维特》第二版(1775)前的短诗,一时在许多中国青年口中传唱不息,变成了对封建旧礼教的挑战和抗议。仅据一九三二年的一个不完全统计,十年间郭译《维特》就由不同书店重印达三十次之多。此外,新中国成立前还出版过罗牧、黄鲁不、傅绍先和古大秦等的译本,译名全叫《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我国的新文学运动中,《维特》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蔡元培先生在《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一文中,谈到外国小说的翻译对我国“起于戊戌”的“文学的革新”的推动,具体举出的第一本书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说它“影响于青年的心理颇大”。 从郭沫若翻译出版《少年维特之烦恼》到现在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在重译这部世界名著时,译者仍从前辈的劳作中获得不少启示,比如书名和主要人名,基本上就袭用了他的译法。应该说,翻译文学作品是件困难的工作,而译《维特》尤其如此。主人公激情奔放的书简,“莪相”情调沉郁、意境诡奇的哀歌,“编者”冷静纪实的叙述,统统都要求译文追随再现,实在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为了不愧对原书作者和前辈译家,后学唯有兢兢业业,勉力为之。 翻译主要依据的是汉堡克里斯蒂安·维格纳尔出版社的《歌德选集》第六卷。对于译文中存在的缺点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在翻译此书过程中,诸多师友都曾给予译者帮助鼓励,特此附笔志谢。 杨武能 1980年1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少年维特的烦恼(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歌德 |
译者 | 杨武能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114276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小学生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 |
CIP核字 | 2016049641 |
中图分类号 | I516.44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18 |
宽 | 14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