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谈弟子规
内容
编辑推荐

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遇到国学经典《弟子规》,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漫谈弟子规》,就是这样一部由藏地高僧来讲解的国学经典。

索达吉堪布这本《漫谈弟子规》,孩子值得看,大人也值得看;佛教徒值得看,非佛教徒也值得看。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人格培育的益处,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

内容推荐

这本《漫谈弟子规》是索达吉堪布写给每一个人的。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无论是否学佛,都能够从中获益。

《弟子规》是古人的经典启蒙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树根。这些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待人接物的道理,看似基础,然而实际上,当今人们的很多问题,都能在《弟子规》里找到解决之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弟子规》,都有助于提升人生的品质和层次,培养起完善的人格,为工作、生活打好根基。

《漫谈弟子规》中,索达吉堪布旁征博引,通过大量世间故事和格言、佛教公案与教证,不仅对这部儒家文化经典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风趣的讲解,而且从业果、依师、无限生命、大乘菩提心等佛法观念角度进行了补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索达吉堪布说:“《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一种加持。”

目录

自序

弟子规原文

总叙

入则孝

出则悌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

结语

试读章节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圣人,狭义上是指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广义上则指所有圣贤和高僧大德。这些圣人的教诲虽然一度被否定过,但却没有被历史淹没,当仁人志士看到并反思社会的各种现象时,便强烈呼吁恢复传统。而这也得到了国际上有见识的学者支持,英国汤因比博士就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

我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的确需要圣者的教言。

凡夫的语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学,又学不到东西,说不定还会伤害自己,所以本论教诫说:“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做人和学佛一样,进步不容易,很多时候要从这些“小地方”留心,千万不要以为看看无妨。现在杂书多,流行的歌曲和视频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本来还挺聪明的,现在变笨了:本来很有志向的,现在变脆弱了。所以,要在点点滴滴上注意,否则积重难返,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对圣人的教诲感兴趣了。

这部《弟子规》依据孔子的教言展开。《论语·学而》这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它的总纲。

《弟子规》一共七个主题:首先是孝、悌,之后是谨、信,泛爱众、亲仁,最后是余力学文。

“入则孝”。中国古代对孝是相当重视的,所谓“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品性、有出息,首先看他孝不孝。

“出则悌”。悌就是友爱兄弟姐妹。“孝”字是上“老”下“子”,意为做子女的要顶戴、敬养父母;“悌”字是左“心”右“弟”,表示哥哥心中有弟弟。很形象。

“谨”。为人处世小心谨慎、认真对待,不肆意妄为,不敷衍了事,这类似佛教里的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

“信”。诚实守信,做事、说话乃至起心动念全都实实在在,不虚伪、不欺诈。

“泛爱众”。普遍广泛地爱天底下所有人,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有德之人,要亲近善知识或德高望重的人。

“余力学文”。以上六点做好了,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学习六艺等各类有益的学问。 先有德,后有才 从这个总叙我们看到,古人重德。所谓德才兼备,也是先有德,后有才,德培养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学文。

但今天好像是反的,很多人重才轻德,家长老师们只看分数,能学、能记、能考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至于言语行为如何,没人理会。这样等孩子长大了,也许会有才气、有才干,但做人不一定行。学历不低,学校名气也不小,但一做事就缺东西,不会沟通,不为别人着想,接触两下便暴露不少问题。所以,还是要学学传统。

其实有了德,再有才是不难的。

小时候我有两家亲戚,现在回想起来,一家似乎总是在吵架,父母打孩子,孩子也互相打骂,一进帐篷就闹哄哄的,两个大人、十几个孩子,打骂声,哭喊声,让人待不下去。还有一家,孩子没有那么多,六个,但父母很慈悲,给他们讲道德,而他们之间也从不打架。

后来的结果正好印证了这些古训:前一家的孩子没一个有出息的,连生活都困难;而后一家的孩子全都成了才,在家的对社会作出贡献,出家的修行有成。

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家教里,一定要重视德育。P3-5

序言

我很喜欢《弟子规》。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学习和讲解一部论典需要传承,但《弟子规》我是自学的,没有传承,感觉内容好就学了一遍。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过去传统上我们最重视人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孩子们从这一本书里便奠定了人生基础。但遗憾的是,在从前的一段时间中,传统文化一度遭受严重打击,以致后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与这种理念无缘,因而内在也少了些根基。

我曾问过许多年轻老师:“你学过孔孟之道吗?”

回答全是一样的——“没有”。

既然这些传统在老师那里都是生疏的,更不要说学生或其他人了。可能我们太重视物质进步,忽视了心灵继承。今天的人们很多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许多人以为《弟子规》只是给小孩子学的,成年人没必要学,佛教徒没必要学,出家人更没必要学。没错,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

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还有人想:“那我们出家人不用学吧,这是世间学问,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学呢?”

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话,即使待在僧团里,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在这里面,我除了从字面上做简单解释外,还借用了世间的故事和格言、佛教的公案和教证,来印证它所阐述的道理。

我认为,《弟子规》及其背后的传统智慧不会过时,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因为它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犹如一棵树的根,上面的枝枝叶叶长成什么样都可以,常换常新也可以,但是树根不能动。这棵树长得越大、时间越久远,就要越重视根的力量。

《弟子规》的内容,就是人的树根、时代的树根。掌握了它,比熟悉什么技术都管用,它能让你懂得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与各色人交往、如何远离各种现代病……

尤其对汉族人来讲,这些道理并不陌生,它是你骨子里的文化DNA,从父母长辈身上常会看到它的影子。毫无疑问,这是一大笔财富,而且与生俱来,不能轻视。

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当然,《弟子规》也不是学问的全部,有了它全有、离了它全无,没有这种高度。它是一部好论典不假,集中讲述了做人应该有的基本品性和行为,但是,和佛教的胜义世俗理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有些人推崇孔孟之道,认为儒教思想是一切学问之最,甚至学了佛又搁下佛法,觉得有孔孟思想就够了,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不了解佛法。

我也看过四书等儒教经典,今生的道理讲得是好,但对缘起、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详细看过了,没有提及;禅宗的悟道、见性成佛,更没有。所以,不能把儒教思想跟佛教看成一回事,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能把这个当全部,用它规范人格行为倒是很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儒教入世、道教出世,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入世,这样看来,佛教义理要深刻和包容得多。

为什么学过佛教经论的人,一看道教儒教观点,一目了然?我想,这跟佛教尤为擅长对心的认知有关。有学者指出,儒教的作用是治世,道教修身,而佛教治心。治心就是对治内心的烦恼,这是佛教的特色,能了解如何治心的人,你想想,看修身治世之理,应该不难。对于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这些道理好懂;但有些在佛教理论上不是特别专业的人,可能要调整一下认识分寸。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秀才,祖籍山西,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自学时,我感觉这个人了不起,用语简练,说理准确,同时又蕴含深意。

本论最初名为《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更名为《弟子规》,从此沿用至今。

所谓“弟子”,狭义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而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称弟子,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是老师的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本论。  本论只有九十颂,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着顺口而且好记,所以最好让孩子每天早上读一遍。

对小孩子来讲,这里面的内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没关系,只要先记在心里,将来口言身行,是自己的东西就能用上。能用来帮我们断恶修善的,不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格言,我认为,都是善妙之理。

所以,《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

我在2009年简单讲过一次《弟子规》,近期拿出来重新翻阅,忆起这个时代的种种,又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谁都知道,《弟子规》是儒教经典,而我在此结合了佛教理念进行解读,也许会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但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会带来另一番滋味、另一种启示。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泡上一杯茶,找个舒服的地方,打开来看看……

索达吉

藏历木羊年六月初四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之吉祥日

2015年7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谈弟子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801638
开本 32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4286569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