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题展览“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由丝路考古与历史领域的知名学者赵丰、荣新江、杭侃等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和发现历程。作为一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公元前138年算起,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共认的文化遗产,已经走过了上千年。全书据此分为三部分,从历史事实存在的中西交流之路、李希霍芬时代提出的丝绸之路、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三个角度讲述丝绸之路的发现史和学术史。 目录 前言 从一家之言到人类共识:众望同归展览策展思路 第一单元 前世:历史上的东西交通路线 第一章 使节的路线 第一节 张骞凿空与三通三绝 第二节 昭君出塞与汉代和亲 第三节 驿站和使节 第四节 敦煌之外的西域 第五节 从边关到异域的记录 第二章 朝圣的路线 第一节 僧侣的路线 第二节 敦煌文献所见丝绸之路 第三节 犍陀罗 第四节 长江沿线的出土佛像 第三章 商人的路线 第一节 唐代胡商形象俑 第二节 人华粟特人及贸易网络 第三节 唐朝与阿拉伯的海上丝路 第四章 传教士的路线 第一节 草原上发现的景教遗存 第二节 马可·波罗的路线和意义 第三节 利玛窦入华与东西交流 第二单元 丝路命名:李希霍芬和他的时代 第五章 李希霍芬和他的时代 第一节 全球探索的时代 第二节 李希霍芬的中国之行和丝绸之路 第三节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 第六章 丝绸之路上的西方探险家 第一节 斯文·赫定与丝绸之路 第二节 斯坦因与丝绸之路的再发现 第三节 中国西北地区的外国探险队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学者 第一节 西北科考团里的中国学者 第二节 丝绸之路考古的奠基者 第三节 常书鸿和敦煌学 第三单元 丝路申遗:成为世界遗产 第八章 丝绸之路概念的普及 第一节 从“丝路”到“丝绸之路” 第二节 从政府到学界 第三节 从日本到欧洲 第四节 平山郁夫与丝绸之路 第九章 UNESCO的五次考察 第一节 对话之路:“丝绸之路”作为一种方法 第二节 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 第三节 威尼斯到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 第四节 中亚草原丝绸之路 第五节 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 第十章 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遗产 第一节 丝绸之路跨境申遗的相关政策 第二节 丝绸之路概念研究和主题研究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跨国申遗 结语: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当代意义 丝绸之路大事年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赵丰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9972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2-06-01 |
首版时间 | 2022-06-01 |
印刷时间 | 202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48 |
CIP核字 | 2021098596 |
中图分类号 | K928.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86 |
宽 | 21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