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新时代的经济生态,是全球配置资源,它是通过一条条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价值链交织起来的经济模型。这一模型不仅预示了经济体及微观经济单元面临的市场更博大,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多维,也预示将来面临的危机规模更大、更不可驾驭。全球化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受益的经济体系”。
全球化危机是从何而来,危机时刻,该何去何从?都将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图书 | 重构(危机改变世界)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全球化是新时代的经济生态,是全球配置资源,它是通过一条条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价值链交织起来的经济模型。这一模型不仅预示了经济体及微观经济单元面临的市场更博大,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多维,也预示将来面临的危机规模更大、更不可驾驭。全球化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受益的经济体系”。 全球化危机是从何而来,危机时刻,该何去何从?都将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全球化是新时代的经济生态,是全球配置资源,它是通过一条条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价值链交织起来的经济模型。这一模型不仅预示了经济体及微观经济单元面临的市场更博大,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多维,也预示将来面临的危机规模更大、更不可驾驭。 全球化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受益的经济体系”。人们要问,如果不能通过协商去完成全球秩序的建设和游戏规则的确立,结果又会怎么样呢?那就一定会通过一场场摧枯拉朽的全球经济风暴来实现这一切。 全球经济失衡由来已久,积淀下来的矛盾正在激化。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源于维系国际经济关系全球配置资源链条的特殊结构,这一特征正如美联储原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的“新兴市场的生产要素和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相结合”。然而,一轮周期性调整让国际大循环的价值链条险象环生,虚拟经济极度膨胀,加上资本的天生逐利性,侵蚀着全球实体经济,已经让全球的经济风雨飘摇。 “从明而感、由感而得、得而致用”是此书的基本追求。希望能让理论探索者在学术之途有夜行得灯之惊喜;让经济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获吹糠见米之感悟。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正在来临的全球化第一场飓风 一、一个充满诱惑又充满风险的全球化 (一)全球化是李嘉图理论的伟大实践 (二)全球化博弈新特征 1.全球化所引发竞争复杂多维化 2.超级资本显峥嵘 3.极度膨胀的虚拟经济 4.“格林斯潘革命” 5.相互联动的全球化经济 二、惊涛骇浪揭示市场不可驾驭 (一)全球化第一轮洗礼 1.一场全新的经济危机 2.全球化与经济体事务自主化的矛盾 3.促使全球化走向成熟的两种方式 (二)全球经济新版图未能绘就 1.全球配置资源的链条紧绷 2.中美经济减速引领全球经济衰退 3.乏力的欧洲经济与日本经济 4.“金砖四国”面临结构性调整 5.亚洲正经受严峻的挑战 6.全球己经济的能源困局 三、逆境生存 (一)周期调整下的全球经济 1.从宏观层面认识周期调整 2.从微观经济单元认识周期调整 3.如何看待“全球经济失衡” 4.全球资源配置链条紧绷状态如何缓解 5.如何融汇“外生性因素” 6.如何遏制危机深化 (二)警惕危机向“滞胀”嬗变 (三)全球化进程是一个跨越障碍的进程 第二章 超级大国的失意与无奈 一、如何看待英国经济 (一)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后的美国经济 (二)美国的高科技经济泡沫 (三)美国的品牌泡沫 (四)美国金融经济泡沫 1.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伤害 2.认识金融衍生工具不受控制的结果 3.认识监管缺位下道德责任的缺失 4.“冷暖唯自知”的美国经济 (五)如何看待美国的服务业 二、美元何处去 (一)美元60年 (二)江河日下的美元 三、流动性膨胀是引发危机的主要因素 (一)美元脱钩黄金与美国经济虚拟化 (二)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全球经济虚拟化 (三)美元泛滥是全球经济动荡的诱导因素 (四)金融全球化让经济体货币政策自主性丧失 (五)还有什么办法拯救美元 (六)美国应对危机路径预示美元没落 (七)美国可能陷入“1”形态的经济衰退 第三章 经济周期调整的中国之策 一、进入经济周期的中国经济 (一)国际贸易模式的风险 1.长期双顺差带来的负效果 2.扩大内需必须从改革社会财富分配入手 (二)全球性经济调整对中国的挑战 1.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 2.制造加工业成为危机重灾区 3.转换经济增长模式 (三)提高效率走出逆境 二、全球化的新思维 (一)超越宏观调控的传统模式 1.以更宽松的经济生态融入世界 2.价格治理需要有国际视野 3.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是角色错位 (二)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1.应对金融全球化挑战需理顺七大关系 2.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适逢其时 (三)推动经济转型 1.如何推动经济转型 2.如何看待要素市场改革 3.理顺价格系统性扭曲 4.维持经济增长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四)防止滞胀应成为主要防范目标 第四章 市场经济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一、艰难时世的经济秩序重建 (一)进入新经济周期的全球化 1.消费需求是维持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2.全球经济进入了价值链重构时代 3.世界倒金字塔形的经济形态结构必须修正 4.区域经济重构成为全球化的新特征 (二)重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时 1.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 2.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彰显 5.美元依旧会是国际核心货币 (三)文化的大融合赋予了全球化新的灵魂 二、经济危机发生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一)认识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 1.现阶段的市场模型是全球性的 2.全球化让市场机制演绎更充分 3.完善市场制度就是完善经济活动的基本生态 (二)追求总量平衡的宏观控制的可行性质疑 1.认识现实中宏观管理的局限性 2.从“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中感悟经济规律真谛 3.市场理性与非理性的再认识 后记 试读章节 全球化就是经济全球一体化。我们虽然走上了全球化之路,但没有人清楚,未来的全球化将会是什么样子——是单纯的统一市场,还是世界大同式的全球化?其实,这个答案需要人类共同探索、证实,而非现成的谜底。 (一)全球化是李嘉图理论的伟大实践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全球化进程高歌猛进。不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迫不及待地要加入进来,并积极参与这一进程。其实,时下的全球化不仅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是陌生的,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陌生的。尽管人们认定全球化的起始时间有些参差,但基本上认同:全球化起步与信息时代起步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因为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效率源泉,也成就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平台;另外,柏林墙的推倒,东西德国的统一,才有了做实全球化的版图,才是全球化名副其实的起步。可以说,全球化发端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初,而不是更早的WTO组建之时。 早在1989年前,东西方阵线分明,很难将这个世界视作单一的市场、单一生态系统,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全球政策。印度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喜欢引用梵语里“井底之蛙”的故事来描述后来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他说:“在柏林墙推倒之前,很多人像井底之蛙一样看这个世界。柏林墙的推倒给人们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就好像一个井底之蛙忽然可以见到其它井里的青蛙一样……”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论述全球经济时,曾高度扼要地概括了过去20年的经济特征:“新兴市场的生产要素和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相结合”。 全球化的发展动力不会凭空产生。那么要问,这恢弘的力量究竟来自于何处呢?当然来自于众多经济体,来自于经济体对财富的追求。那么,全球化必须是“一个能让所有参与者受益的经济体系”,而构筑这一体系是一条条由参与者利益连接起来的链条,这些利益链条的主要特征就是格林斯潘所说的“新兴市场的生产要素和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相结合”。 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活力是空前的,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是前所未有的。但也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矛盾。归根到底是全球化里面有着太多的东西,而且其中太多没被我们所认识,或者认识不深。因此,人们更多的是依照自己的意愿或用自己的立场去阐释全球化。未来全球化将是一个怎么样的模型,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尽管如此,并不妨碍人们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热情。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必须尽快融人到全球经济的体系之中,否则就会被边缘化。再说,从参与这一进程的效果看来还不错,这十多年来,全球化回馈参与者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活力的焕发和竞争力的强化,而且可以相安无事。就这样,全球化上路了,尽管这一切都是初始状态的。 英国政治学家查理德·科布登曾说过“自由贸易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的外交手段,没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方法能够让人类和平共处。”其实,全球化也有一个成长过程。WTO平台成了全球化的胎儿;柏林墙倒塌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则催生了全球化婴儿呱呱落地;自由贸易程度的推进让全球化离开婴儿床而蹒跚学步;外包业务、内包业务展开和离岸经营模式出现让全球化持续长大。今后,全球化无疑会在磨合中发展,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各项游戏规则也将日趋完善,走向成熟。 然而,有人联想到了早期的经济合作体系G7(注:G7人称七国集团,后来扩展为G8,便改称八国集团),便问,G7不也是一个经济合作体系吗?它与全球化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G7只是全球化果园里一颗早熟的落果。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英国经济学家,他创立了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用各自的产品进行交换,贸易双方都会从这种交易中获取好处,各自的国民收入水平都会因此而提高。 构筑全球化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其实,国际贸易是经济体之间一种双边性的互利合作关系,这里体现了平等、自由,没有强迫性,所以称之为自由贸易。贸易的基础是经济体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和产品互补性,没有产业(或产品)互补就没有贸易,经济体产业结构的差异就成了自由贸易的前提。 我们从不同的经济体的参差多态的生活水平看到了互补性的差异:美国平均工资是3500美元,而中国的平均工资是1100元人民币;在美国买一双跑鞋要支付约100美元,在中国生产成本大约只有8美元。以联合国的标准,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是绝对贫困人口,而在中国的西部农村,依旧有很多人每天收入低于3元人民币。 参差多态的经济体差异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效率的悬殊。我们看到的最为明显的差异是:美国早已登月,非洲一些土著人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当然,有了这些差异,就有合作的空间,全球化的优势互补就有了现实基础。经济体便能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多维层面中实行差异化竞争,并在这些差异化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资源全球流动带来的效率提高,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生产力的国际性作用。本轮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经济秩序开始进入了大变局的端倪。 当你看到扎堆在中国东莞的那些加工企业群,你就能领略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的内在关系。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是一个拥有2500平方公里土地、200万户籍人口的城市,这里却有外来工1300万人之多,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工厂,上下班的人流几乎都是些年青人,他们朝气蓬勃,迈着快捷的脚步,目不顾盼地匆忙而出或者匆忙而进。要知道,东莞在中国只是一座中等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的腹地苏州市,企业扎堆类似于东莞,不同的是,企业的规模更大,高科技企业更多,很多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制造、研发基地。如果有人问你的感受,你一定会说,社会分工就应该这个样子! 当你来到东莞的临近城市深圳——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它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马路宽敞,繁华而且节奏明快。它的面积比东莞还小,只有1950平方公里,现代化的城区也只有200万户籍人口,外来工则有1150万人之多。这是一座多港V1城市,东有盐田港,西有赤湾、蛇口、大铲岛港口,年吞吐量达1700万标准箱。只要你看到港口堆积如山的集装箱和繁忙装载的情景,这时你一定会说,自由贸易是对的! 当你再到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你会发现,在这里能遇到很多美国人,或者看到很多取了美国名字的印度人。印度的信息产业之发达,几乎可以与美国比肩,而且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直接服务于全球的客户,并与他们直接对话、讨论问题。你听到的是纯正的美国口音,你在实验室看到的也是美国技术,看到他们正在承接的美国外包业务。这时你才领略信息化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信息化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你会说,全球化是对的,李嘉图是对的!P14-17 序言 一书有一书之命运,就如一人有一人之命运一样。几乎每部走上市场的书,背后都有一个艰难的历程。本书也不例外! 就如军人对硝烟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一样,从事经济研究的人总能更敏感而真切地感受和预见经济灾难的来临。说实话,动笔著写本书,不仅仅因为笔者隐隐感觉到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胎动”,更因为出于对全球化未来的关切。开始著写本书提纲是2007年2月,并以《顺道则昌:机制决定竞争力》的后续之作而定位的,一同归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系列]。那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尚未显山露水,但通货膨胀(简称通胀)已经始露端倪,而且有全球联动的迹象。飙风起于青萍之末!由于全球化是“新兴市场的生产要素和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相结合”,全球性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全球配置资源链条紧绷或断裂。当这些预见和关切逐渐转化为压抑的感受之时,本人也加快了写作速度,怕势态过快演化导致书稿尚未完稿就成了“历史故事”。当完稿进入第一轮增删时,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当时本人也没太在意,并认为这一局部危机将消弭于一路高歌的全球化浪潮之中,当时本人更为关注通货膨胀加速上行态势。因为全球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全球配置资源链条紧绷和断裂的风险,不仅会重创全球经济,甚至可能断送刚上路不久的全球化。谁知,危机的快速嬗变让世人目不暇接。地球24小时一周在自转,四面八方的资讯也在24小时里面不断而至!涉及的内容博杂无序,事态扩展的边缘一再延伸,犹如击鼓传花游戏般演绎着危机的事态。信息爆炸的年代,要准确描述全球经济状况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四面八方的资料信息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将研究的对象定格于全球经济之上,内容的主线贯穿面不仅多维复杂,涉及面也宽阔而边缘辽远。 书稿为了跟上节拍,也进入了没完没了的增删之中,完成这部书稿让本人心力交瘁! 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只是最近七八年来的事,投资银行(简称投行)通过高杠杆化的金融衍生品推销,迅速就渗透到全球金融经济的每个角落。全球金融机构与华尔街投行绑在一起,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华尔街作为震源的风暴拥有的破坏能力就如海啸拥有的能量一样,海啸的能量传递并不起眼,并不风高浪急,只有来到离海岸线不远处,因为受到障碍而受阻之时,才骤然竖起,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而至,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一切都是那么凶猛残虐。 这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危机知者甚少的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震憾。由于经济学里面有太多的术语,有太多的枯燥数据,笔者在著述时尽可能做到文字更生动、更有趣、更浅显、更容易让人参透,希望祛除粉饰而显出最坚实、最粗糙、最本原的质地。 殚精竭虑,以奉读者。 是为序! 张锋强 2008年12月于深圳 后记 不妨直言,拙著《顺道则昌:机制决定竞争力》作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系列]第一本书面市之后,曾有一部关于农村改革的书稿要跟随这一序列面市,也曾考虑冠名为“重构”。时逢美国“次贷危机”显山露水,认为这一书名用来描述遭遇经济周期的全球化会更适合,便断然决定将那部关于农村改革的书稿出版后置,让新的“重构”登场。这才有今日本书的面市。 本轮危机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初始之时,是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次贷危机显山露水之时,刮向全球的却是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人们称之为投行的最后疯狂。通胀的骤然而至,让世界各国猝不及防。当各国政府正在全力抑制通胀之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形势急转直下,本来泛滥成灾的流动性骤然间变成了“冰冻”,就如人全身的血凝固了一样,各国又急忙收起原来刚推行的政策措施,换上几乎完全相反的政策措施。这正反政策大互换,让人们感受到本轮危机的诡谲。 每当朋友坐在一起,就会很自然地转到经济危机的话题上来。因为他们的股票在下跌,他们的房子在贬值,有人原本可以赚钱的生意变成了赔本生意,还有人刚失去工作而不知所措,总之,本轮经济危机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 过去,人们并不太关心与经济相关的那些信息,认为研究经济只是经济学者的事。特别是反映经济状态的一个个数字只是一串串枯燥的符号以及充斥着术语的经济文字,既无聊乏味,还有些拗口。然而,经济周期调整所带来的压力让所有人都有了切身的体会。人们要问,美国的次贷危机关我什么事,为什么全世界的股市都纷纷下调,我的股票也跟着缩水?还让原本可以赚钱的生意变成了赔本生意…… 仅有30年开放历史的中国虽还没能与市场完全接轨,不曾有过经受经济危机的经历。尽管不期而至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是陌生的,却彻底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状态,也将极大程度地改变我们的处世方式和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这一场经济危机将一种全新的、不习惯的、充满困难的生态强加给了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应对眼下这突袭而又莫测的挑战,应该怎样度过这“艰难时世”。 信息爆炸的年代,要准确描述全球经济状况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四面八方的资料信息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要将研究的对象定格于全球经济之上,内容的主线贯穿面不仅多维复杂,涉及面也宽阔而边缘辽远。在这种迅速嬗变的事态里面,未来发生的事总是出人意料,或超出预期。本书完稿于2008年12月上旬,只记载危机初发时特点,至于后续之事,笔者与所有的读者一样,只有等待。我们期待着风雨之后,再现灿烂的阳光。 张锋强 2009年1月(深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重构(危机改变世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锋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4511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1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113.7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