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7中国杂文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了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杂文,其中一些为重大历史关节点和事件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收录了一些“纪录”个人生活经历和由个人生活感受生发的随笔体杂文,都或庄或谐地揭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悖谬,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所选文章均为我国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杂文。选录追求挑选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2007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目录

鄢烈山◇前言

阿敏◇机关里的琐碎事

安立志◇大观园建设“节约型社会”

白衣方振眉◇中国十大令人寒心的冷笑话

曹林◇“我能”只剩下了商品的想象

长平◇纪念王小波争做自由人

陈仓◇奥运会抬孔子不如抬关公

陈长林◇成语重组(之四)

陈大超◇韩石山的痛苦与窝囊

陈鲁民◇两份名单

陈四益◇“妙语”惊人

单士兵◇赵家何幸,马家何辜?

党国英◇道德管不了这把刀

刀尔登◇韩愈:载不动这许多道

等闲之辈◇对山西奴工事件负责,引咎辞职声明!

邓忠强◇为“霸陵尉”一辩

狄马◇狙公之死

鄂一生◇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母语之殇》

冯雪梅◇那些看不懂的汉字硌得我牙疼!

冯远理◇栉风沐雨走昆明

符号◇珍视这份阅历

傅国涌◇蒋经国与台湾“解严”

葛红兵◇萨达姆之死

郭松民◇巩俐穿什么其实很重要

郝斌生◇“刁民”是怎样炼成的

何三畏◇没有白鳍豚的世界

洪巧俊◇我是农民吗?

胡丽娘◇央视的华丽转身

胡平◇还记得昂纳克吗?

黄波◇做好“不歪曲历史”的基础工作

黄广明◇情妇的职业道德与官员的职业道德

黄一龙◇从希拉里唱错国歌说起

蹇庐氏◇大楼、大师与大爱

姜奇平◇孟子谈“发帖实名制”

金龙雾海◇××电视台就是这样教育俺的

金新◇夏洛克的遗憾

景凯旋◇《大明王朝》的启示

孔曦◇穷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雷颐◇“胜利的灾难”

黎明◇不必以“贫民窟”耻

连岳◇批评就是建设

练洪洋◇“恶搞”特权与特权“恶搞”

梁文道◇世界上最有名的地址

梁小斌◇我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忏悔

林达◇我为什么也不震惊

刘瑜◇敌人的权利

刘诚龙◇假装无知

刘洪波◇一个成就叫“养活”

刘克定◇斯文“鸡汤”该谁喝?

刘齐◇跟坏小子合作

刘兴雨◇人何以变成禽兽

鲁宁◇谁人不识李爱珍

陆德◇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

骆玉明◇猪八戒买棺材

梅桑榆◇假无神论者

慕毅飞◇过于自信的“国情”与过于谨慎的“照搬”

潘多拉◇农民在村里可以加入什么会?

秋风◇马寅初错在哪儿?

阮直◇骑白马的不都是王子

沙叶新◇警惕腐败黑帮化

邵燕祥◇试论假话未必不可讲

盛大林◇抄袭悔过书是因为腐败“千篇一律”

十年砍柴◇贾琏、贾雨村对待“钉子户”之差异

石飞◇另类腐败:“私账公抵”

舒展◇状元散论

硕鼠的悲哀◇评点中国大陆愤青十大疯言痴语

孙立平◇放下体制性的虚荣

孙振军◇做“文明人”还是做“王八蛋”

唐德亮◇有的放矢

田东江◇不会写字VS唯书法是取ii

童大焕◇仇穷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巨大陷阱

汪强◇“个别人”自述,

王彬彬◇“愤青”的性幻想

王乾荣◇无权者“不名”

王师北◇新偶像崇拜论

王石川◇为什么要怀念西南联~

王万然◇让工资也“升值”

王义桅◇中国更应关注大国的衰落

魏得胜◇伽利略与他的学生

魏剑美◇职场的“奴隶主义”和“感恩教育”

魏英杰◇普京会是索尔仁尼琴的读者吗?

闻纪之◇不需要这招牌

吴非◇话说“乌烟瘴气”

吴钩◇“先出名,后申冤”?

吴兴人◇“群众”是什么意思?

吴重庆◇“坑农”,以大学的名义

伍里川◇官道,那都是野道的孙子

伍立杨◇天才的睿智与洞见——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

笑蜀◇“互联网执政”反衬媒体悲哀]

谢泳◇《随想录》里为何无一处提到毛泽东?

熊培云◇从成功学泛滥看物欲是一种什么病

徐冰◇活在历史的细节

徐怀谦◇神州无处不“文化”

徐强◇把好事弄坏

徐迅雷◇没有大师的时代,谁当作协主席有那么重要吗?

徐友渔◇国人何时能人人喝牛奶会游泳

许家祥◇蒋经国接班的“民主程序”

薛涌◇在大学里要做的二十件事

鄢烈山◇我向受暴雨重创的济南人民道歉

严瑶◇“秀”给谁看?

晏扬◇谁给“污染大镇”发牌匾

杨耕身◇弗吉尼亚惨案带给我们的悲剧体验

杨天石◇说真话真难

杨学武◇独秀山下说独秀

叶倾城◇查尔斯为什么娶卡米拉

佚名◇2006中国十大真话

佚名◇看完广告,才知道自己多幸福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

俞评◇反腐手段嬗变为敛财工具的警示

袁 蕾◇明星们为何扔掉中国户口

曾荫权◇“做好呢份工”

曾颖◇“挡镜头的就是坏人”

詹克明◇非常○卷

张扬◇“看病方便”

张心阳◇俄罗斯人怀的什么旧?

章立凡◇两头可真,中间奈何

章明◇跪着打造的帝王剧

赵德铭◇电信经理洗澡

赵健雄◇想起一篇科普旧文

赵小走◇一个农民矿工的遗书

赵宗彪◇招安有什么不好?

郑连根◇朱元璋的“政治交代”

周展◇提议为两位“大老粗”塑像

朱达志◇步非烟革命无罪,金大侠幽默走火

朱大可◇偶像工业的病理报告

朱铁志◇“政治高度”是什么高度?

朱伟◇勾践与夫差

朱学勤◇我们的精神锚地在哪里?

卓勇良◇尊重所有人是前提

试读章节

机关里的琐碎事

阿敏

某地政协机关,按规格,可设武警门岗,不知为何却一直未设。一日,有乡村上访告状人群,见机关大门堂堂然,便驻足于此。稍顷,人群中忽有一人说,这里连把门的武警都没有,肯定没权,管不了咱的事。言罢,人群自行游走他处。

机关里谁当上了领导的秘书,就意味着谁即将被提拔。现在当领导秘书的,在提拔问题上是不用自己着急的,因为领导比秘书还急。领导急的不只是为身边人成全好事,更重要的是他要为自己争取“待遇”,别人的秘书是什么职务,自己的秘书也要升到什么职务——如果他不能使自己秘书与其他秘书的职务相同或相近,那么他会觉得“待遇”不公,像受了侮辱一般窝火。

某地有一个家属院,是“四大班子”领导的集居之地。考虑到领导们的贡献大,压力大,居住的环境要建得好点,院内不仅留有晨起锻炼的空地,更有葱茏花木,通幽小径,在那儿为国为民思考个“重大问题”什么的,真是再适宜不过了。可是,领导们回家后,却很少到院中活动或走动。他们怕相互打照面。彼此相善者,怕招来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议论;双方相厌者,本就不愿看到对方,巴不得永远不见面才好;与己不近不远者,打了照面,无话可说,又不免尴尬。官场中人的种种不便,确是普通人所难以体会的。只是,枉费了院落设计者的一番心思。

医务室免费给干部职工打预防针,进了一批针剂,每支价格五十元,体格健壮者纷纷表示自己用不着打针;后来,领导决定用同类型质量更好的针剂,每支价格变成了一百二十元,于是全体人员一个不落都打了针。体健者称:针贵,不打太吃亏。

逢年过节,机关干部到领导家里串门的人很多,手里多多少少都拎着一些东西。礼物一旦多了,领导就记不清这两条烟那两瓶酒,究竟是张三所送还是李四所送。但他却牢牢地记住了谁没送。此时,他已把送礼和对他是否恭敬联系在了一起。你不送礼,就是没拿他当回事儿,就是缺乏恭敬,而这恰是他最在意的。不送礼就是不恭敬,这已成为某些官员判断人的一个准则。

一位省领导去世,他的妻子一个人住在机关配给的大房子里,很是冷清;孀居两年后,她找了个老伴。可没想到,两人在一起生活后,发现双方从性格到生活习惯差异太大且彼此很难适应,这段四个月的婚姻只好宣告结束。当她想搬回原来的大房子时,她被告知,按照“规定”,她因有后续婚姻,已不属省领导的配偶,不能再享受有关待遇。当了那么多年省领导的配偶,转眼间就不被承认了。为此,她后悔莫及。只有为死去的人守寡,才能享受原有的待遇,这分明是在鼓励领导的妻子当贞节烈妇,是地地道道的封建礼教糟粕,只不过,用的是以“规定”的名义。

某大院的正门常被上访者堵死,车辆出入被阻,在里面的领导出不去,在外面的领导进不来。每逢此时,公安人员便会被叫来清场。为便于领导出入,机关行政部门不得不在大院的另一处又开了一个门,故意把它修得很不招眼。但时间不久。上访者就摸清了底细,来了个分头堵,领导的出入仍成问题。有讽者“建议”:挖一条通向外面的暗道。

机关里上下班作息制度总遵守不好,领导便拿出机关招待所的一部分盈利,设了个“全勤奖”。离退休干部听说后,也纷纷闹着要这个奖,说机关里不应该有奖金这一说,这分明是在搞福利,既然是福利,离退休人员也应有份。有人甚至放出风来,如不给“全勤奖”就向上去反映。领导为平息事态,只好答应他们的要求。于是,最终事情成了这样:在岗的干部职工可能因为缺勤,每月不一定能拿到“全勤奖”,而所有的离退休人员却因为不存在“缺勤”问题都能拿到足额的“全勤奖”。  一名机关工人因调戏妇女被关了十五天,领导上认为他的名声不良,有损机关形象,已不适宜在机关工作,想把他打发到某单位。这名工人不愿离开这很是体面的地方,自己就主动找到那个接收单位的负责人,把自己的丑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那位负责人一听,原来要来的是尊瘟神,随即向机关表示不要此人。自此,这个打发不出去的人,就再也没人能打发他走,大模大样吃着皇粮,大模大样一直在机关晃荡,享受着体制的恩泽。

党政领导干部较忙,有些会议和剪彩活动就参加不了,而会议和剪彩活动的主办方为了显示“规格”,又强烈要求领导参加(理由一般很堂皇),甚至不惜“走后门”来请求。遇到这种情况,人大、政协的领导有时也被“协调”出来,去满足主办方的那个“格”。所以在会议和剪彩活动的现场,别看当领导的风风光光,可实际上他们仅仅是被当作了一种“格”,与被使唤的工具没什么两样。

领导的车下高速公路不缴费,大院的其他司机也不想缴费,收费员跟他们要,他们就报出自己效力的机关的名,以替代人民币。其实这笔费用在机关是能报销的,但他们就是要显这个横,耍这个威风。无奈,高速公路收费站只好采用给他们记账,最后跟财政要钱的形式,以成全大院司机耍威风的嗜好。

大院的干部常被派到下面去任职。一个原本很随和的人,到下面任职后,转瞬间就会完成性格上的转换,以威严的神情投入工作,给辖地的人民讲话、发指示。可原机关的人还是把他当作原来的他,所以出差到了他的“一亩三分地”后,仍跟他开没边没沿的玩笑。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央求:没外人的时候,怎么开我的玩笑都行,当着我下属的面,求你们正经点,给我点面子。大观园建设“节约型社会”

安立志

大观园建设“节约型社会”至少是一个伪命题,看看秦可卿葬礼的泼天靡费,看看贾元春省亲的极度奢华,看看大观园宴饮的大肆铺张……谁能相信荣宁二府能建设什么“节约型社会”?

这一设想产生于李纨、探春与宝钗这个临时“三人小组”主持荣府家政之始。“三人小组”的核心人物是探春,她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不仅赢得了王夫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凤姐的默许,同时,也有宝钗等人的协助。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构思,在贾府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红楼梦》卷五十三,贾珍就贾府的败落局面,向其佃户乌进孝作过这样的形容:“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在卷五十五,凤姐也曾向平儿说过:“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由此可见,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非探春等人的“新思路”,实在是不得已的无奈和迫切。

在该书卷五十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节,探春一方面了解到贾府内部管理上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又通过其他途径得知了赖大家实行承包制的初步经验,“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不禁感叹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祷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但只你们也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

宝钗举出的《不自弃》,如同改革初期有人发现马克思也曾炒过股票,从而为开放股票市场提供了合法性一样,至少也为探春等人的承包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朱夫子是什么人?朱夫子即大名鼎鼎的朱熹先生,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当代”的“孔孟之道”,也算是圣人之徒。本回目后有注云:清刻本《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二十一《庭训》中有《不自弃》一篇;又有注云,或说此文为托名之作,并非朱熹所著。在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七中,又有唐权文公(权德舆,字载之)也有《不自弃》的说法。总而言之,、她们的做法,至少是圣人或者古人“曾经指出”了的。仅仅为了控制公子小姐的些许开支、日常花费,薛宝钗何必搬出圣人之训、古人之言呢?李纨嘲笑她热衷“对讲学问”,她解嘲道:“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正是因为上升到“曾经指出”的理论高度,才有了“由此可见”的现实合理,这样,在老爷、太太那里才好交待。

《不自弃》有云:“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蛇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擀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南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

顽石、毒蛇、龟甲、鹅毛乃至秽粪、冷灰这些看来毫无价值、本属垃圾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人们又岂可暴殄天物?如果不能做到“物尽其用”,岂非“人而不如物乎”!这一理论似乎是“与时俱进”的,不仅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甚至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意思。任何关于“社会”建设的方案,都可以视为一项改革。探春主政之始,蠲除哥们儿的学杂费,停发姑娘们的脂粉钱,如果说改革这类重复开支,尚属于俭省节支的范畴,那么,她要在大观园进行的承包制,则属于开源节流了。按照“天下无弃物”的思想进行的改革,并不涉及荣府的整个管理体制,列入“节约型社会”规划的,只有大观园中的花卉竹木、菜蔬稻稗、禽鸟兔鹿之类。改革的范围有限,从而也就减少了改革的阻力。这个“三人小组”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倒是费了不少脑筋,甚至可以说考虑得相当周密。在经营上,老祝(谐音“竹”)妈管竹林,老田妈管稻田,老叶妈管蘅芜院与怡红院长叶的花木,……为实行承包制,曹雪芹先生因事设“人”,且专业对口,自无不妥;在分配上,探春小姐不仅包产到户,而且实行利益共享,以最大限度地惠及众人;在经费上,减少管理层次,避免层层盘剥,财权局部独立,以减少既得利益者设置的阻力。然而,探春的努力,改革的效果,未见多么辉煌,整个荣国府倒是“从兹后,步步下坡路”。

由此可见,这种立足“物质不灭”、“物尽其用”思路的改革,并不能挽救贾府的危局。贾府上下,主子们骄奢淫逸,奴才们尔虞我诈,即就王熙凤这个荣国府实际上的掌权人来说,骄横跋扈,贪赃枉法,终于导致大观园被朝廷抄检。荣宁二府“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岂天意乎,非人事也”,岂是节省几个脂粉小钱、减少区区竹木之费,所能挽回的。P1-4

序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年轻时看书读到这样的话,觉得跟“晓行夜宿”一样,不过是套话,而今触目却不免心动,多少感慨尽在其中。一晃,我参与编花城版的杂文年选就是第五年了!

五年间,以杂文观之,有不变者,在本集中还有数篇是为讲真话的权利鼓与呼的,读来令人百感交集。如,1949年以后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时间最长、“文革”初被赐名“阎王”予以打倒的陆定一,他的儿子陆德记录的他的政治遗言《要让孩子上学 要让人民讲话》;历史学者杨天石的《说真话真难》,叙及陈云以党内元老之尊在1977年初的党内会议上讲真话也上不了会议简报;而阅遍新中国沧桑的诗人邵燕祥的新作《试论假话未必不可讲》,并非为唱反调而唱反调,他实在阐明一种政治伦理——不仅区分言说的私域与公域、善意与恶意,而且提醒我们区分言论自由与不自由的语境。如果我们作为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的言论自由没有保障,说“真话”(如揭发师友)未必好过说假话。笑蜀的《“互联网执政”反衬媒体悲哀》,则揭示了互联网中国特色的背后意蕴;曾颖的《挡镜头的就是坏人》表明,三岁的小儿女就懂得阻挡言路的人是坏人,可是这样的“坏人”不仅有权力挡住言说的“镜头”,有时甚至还可以夺走你的摄像机,打你,关你。

——反过来说,这是隐晦曲折的杂文仍然繁荣的社会条件吗?面对山西窑奴事件,网友“等闲之辈”克制满腔怒火,写下了《对山西奴工事件负责,(我枉称国家主人)引咎辞职声明!》这是曲笔。拙作《我向受暴雨重创的济南人民道歉》写作的真实背景是,地方当局对那场雨灾讳莫如深,不仅无人向死难者道歉、无人引咎辞职,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拘留了网上发帖谈论雨灾的女子“红钻帝国”,驱散了燃烛悼念罹难者的市民。有权者可以这么做,直言抨击却很难在媒体发表。

以杂文观之,前述文章能发表,毕竟是言说空间有所扩大的产物;另一方面,与时弊俱荣的杂文“繁荣”也表明中国的病相愈发沉重了。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母语之殇》,不免偏激;网友“白衣方振眉”的《中国十大令人寒心的冷笑话》、沙叶新先生的《警惕腐败黑帮化》,则是新闻“集锦”加评点;他们说的都可能只是令人不快的一面,与高唱“海晏河清”的“盛世”赞歌相反的一面,却也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实侧面,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

今年的选本里,有一些重大历史关节点和事件的纪念文章。如王小波辞世十周年之际,长平撰写的《纪念王小波争做自由人》,傅国涌的《蒋经国与台湾“解严”》,胡平的《还记得昂拉克吗?》,张心阳的《俄罗斯人怀的什么旧?》等。遗憾的是,值此“反右”五十周年、“文革”结束三十周年(以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之际,编者未能选收一篇有分量的相关纪念短文。

也有一些“纪录”个人生活经历和由个人生活感受生发的随笔体杂文。《一个农民矿工的遗书》,五味杂陈,催人泪下也发人深省;郝斌生的《“刁民”是怎样炼成的》,阿敏的《机关里的琐碎事》,陈大超的《韩石山的痛苦与窝囊》,老作家张扬的《“看病方便”》,以及刘齐略有“典型化”的《跟坏小子合作》、汪强虚拟的《“个别人”自述》,都或庄或谐地揭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悖谬。

今年的选本最值得一读的也许是那些思辨性的文章。

或者直接表达自己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思考。如,俞可平脍炙人口的《民主是个好东西》,朱学勤的《我们的精神锚地在哪里?》,孙立平的《放下体制性的虚荣》,童大焕的《仇穷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巨大陷阱》,王义桅的《中国更应关注大国的衰落》,熊培云的《从成功学泛滥看物欲是一种什么病》……

或者对我们长期习焉不察的话语和观点提出振聋发聩的质疑。如,朱铁志的《“政治高度”是什么高度?》,吴兴人的《“群众”是什么意思?》,刘洪波的《一个成就叫“养活”》,赵宗彪的《招安有什么不好?》……

或者竞是心静如天池、心明如朗月的读书人的“得意”之言。如,谢泳的《(随想录)里为何无一处提到毛泽东?》,骆玉明的《猪八戒买棺材》(今年《嘹望东方周刊》上作者读《西游记》的系列短章,在我看来胜过所有同类读古典名著的文章,比央视《百家论坛》的红人们都有智慧有独见),朱伟的《勾践与夫差》,狄马讲民权与温和革命的变体读书笔记《狙公之死》,姜奇平古今杂糅的《孟子谈“发帖实名制”》……在这个人欲横流的时代,有这样一批读书种子,殊为难得。

以上说不上是导读,连文章分类也很粗疏随意,许多精彩的篇什没有提及。比如,窃以为,这个选本中最有味的一篇是梁文道先生的《世界上最有名的地址》。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我们都在媒体里听过看过,可是谁也没有讲出梁文的微言大义。这种文章虽短却需有过人的学养和智慧。再如梁小斌的《我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忏悔》,其坦诚令人钦敬。其他如,香港特首曾荫权的演讲稿《做好呢(这)份工》,刘瑜的《敌人的权利》,卓勇良的《尊重所有人是前提》,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再三吟味的佳作。

最后,从选本中刀尔登的读书随笔《韩愈:载不动这许多道》引申开去说几句。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欺欺人把自己打扮成圣贤,以真理的出品人和道德裁判者(或者真理卫士、道德宪兵)自居。写文章、演说,不妨旗帜鲜明、是非分明、爱憎分明,但要明白这只是一种辩论时对垒的技术需要,不要当真以为自己什么都对,对人大施语言暴力。

时至今日,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被歪曲的鲁迅。他在中山大学欢迎会上发表演讲时,曾明确谢绝“战士”和“革命家”的称号。他就是一个同情革命的作家和文化名人。至于文章中用“战士”、“猛士”之类词,那只是比喻意义上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意即,然而我还是没料到当局及其帮凶竟会卑劣凶残到这种地步)”这句表达激愤的话,被剥离了语境,成了一些人振振有辞的座右铭,将之理解为对人对事心怀猜疑和敌意,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误解。类似的还有“痛打落水狗”、“一个也不宽恕”这样的“狠话”,都是有特定语境的,不能作为我们的处世格言。愿我们这些杂文作者知今是而昨非,多些正气和大气,告别暴戾之气。

至于对付某些投机者、伪斗士、假道学、假基督徒,让我们记住“世故老人”鲁迅的话:他在1934年6月21日的一封信中说,“骂别人不革命,便是革命者,则自己不做事,而骂别人的事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做事者。若与此辈理论,可以被牵连到白费唇舌,一事无成,也就是白活一世,于己于人,都无益处。我现在得了妙法,是谣言不辩,诬蔑不洗,只管自己做事,而顺便中,则偶刺之。”如今对网民詈骂,甚至连“偶刺之”也不必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7中国杂文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鄢烈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1454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5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