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顺治事典/清史事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满洲贵族集团以少数人打败多数人,以许多野蛮与落后的统治政策强制于较先进、文明程度较高的广大汉人地区,强行“剃发”以及“圈地”、“投充”、“逃人法”的清初三大恶政,便是典型事例。但其建立了全国性的统治,且国运长久,这中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与事件、偶然与必然、习惯势力与临机处置、征服与被征服等等交互作用的复杂问题,确实无法在书中向读者交代清楚。但是这本小书还是大致勾画了甲申国变时期的基本面貌,读者也会从中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收获。

内容推荐

本丛书由台湾著名清史、档案学家陈捷先主编,延揽两岸清史权威分别执笔。它有别于目前市面上传记、编年、辞典等类别的清史书籍,可说是第一部结合传记、年表、辞典的工具书性读本。每册集中介绍一代皇帝及其制下的王朝,主要内容包含“皇帝小传”、“皇帝年表”和“皇帝辞典”三大部分。其中,“小传”简要评说这位皇帝的特色与经历,“年表”清晰地展现当朝的重大事件,“辞典”则条理清晰地介绍、解释走入重大事件中的人与事。书末还附有“后妃表”、“子女表”、“年代对照表”、“辞条索引”、“译名对照表”等,以便读者查阅检索。

本书为“清史事典”丛书之《顺治事典》。

目录

出版说明

主编的话/陈捷先

前言

凡例

顺治皇帝小传

顺治皇帝事典

附录

 1.[摄政王]多尔衮

 2.顺治皇帝后妃表

 3.顺治皇帝诸子表

 4.顺治皇帝诸女表

 5.年代对照表

 6.辞条索引

试读章节

公元1661年2月5日,农历辛丑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深夜子刻,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驾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年仅二十四岁。这位年轻的皇帝六岁即位,在位十八年,实际执政不足十一年。父亲清太宗皇太极,母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在度过了繁忙的一天后,不料当晚亥时,却“暴逝”于盛京(今辽宁沈阳)清宁宫御榻之上。皇太极的逝去,可能连他自己生前也未曾预料会如此突然,以至对其身后之事没有任何安排。八旗王公贵族、旗主大臣们在理丧、哀痛的同时,都在不约而同地思考着皇位的继承问题,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也在渐渐展开。

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最有可能继承的人选就是豪格和多尔衮。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时年三十四岁,在天聪、崇德年间屡有战功。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承皇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且在崇德元年(1636)已经晋封为亲王,掌管户部事。可以说,豪格是最有可能顺理成章承继父位,当上皇帝的一个人。

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水到渠成。当时,豪格面前有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便是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弟多尔衮。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比豪格小三岁,也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著,在处理军国大事方面被公认为宗室中的最强者。且身后有两白旗和两位勇猛善战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做为坚强的后盾,这就更使他如虎添翼。

皇太极死后不久,两黄旗大臣们便会集豪格家中,倡议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君。豪格也在众人怂恿之下,决心争位,并积极展开活动,争取支持。与此同时,两白旗的上层人物也积极筹划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的两位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更是极力支持其“当即大位”。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1643年9月26日),这是一个决定大清国命运的关键日子。这一天,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和平顺利解决,还是兵戎相见、互相残杀,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与满洲的未来。会议尚未开始,两黄旗大臣便派出精锐的护军剑拔弩张,把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大有以武力相威胁之势。尔后,索尼、图赖、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又手扶剑柄,气势汹汹的闯入崇政殿,等待会议的开始。面对这样咄咄逼人的形势,多尔衮已经觉得对自己有些不利。会议刚一开始,索尼和鳌拜首先出来倡立皇子。多尔衮当即给予回击,认为诸王尚未发言,他们还没有说话的资格,厉令他们暂时退下。

在索尼和鳌拜抢先发言被遏制后,阿济格和多铎便劝多尔衮即帝位。但多尔衮看到两黄旗大臣誓死拥戴皇子的样子,也是犹豫起来,迟迟不敢答应。多铎却急不可耐地说:“如果你不应允,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多尔衮反驳道:“肃亲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遗诏中提到的,不只有你的名字。”多铎在遭到反对后,又提出另一位人选:“若不立我,论年长者,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见有人提到自己,马上开口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不然的话,豪格是皇帝长子当继承大统。我已年老体衰,力难胜任。”提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方案。

豪格见自己不能被大家顺利通过,非常不悦,便说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任?”说罢,离开会场,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见主子被气跑了,都纷纷离开座位,按剑向前,齐声说到:“我们这些人,食于皇帝,衣于皇帝,皇帝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如若不立皇帝之子,那我们宁可跟从先帝死于地下!”

代善见双方大有火并之势,势头不妙,更是不知此时如何是好,连忙说:“我虽是先帝之兄,但年事已高,无能参与此次议立。”说罢起身离去,溜之大吉。阿济格也随着退出了会场,多铎则沉默无言。崇政殿中顿时一片寂静,空气似乎凝固一般。这时的殿中只剩下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以及两黄旗的大臣们。面对两黄旗的武力相逼,多尔衮说道:“你们大家说得对,既然肃亲王豪格谦让退出,无意承继大统,那么就应当立先帝九子福临为帝。不过其年岁尚幼,八旗军兵事务,最好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分掌共管,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这一建议,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机敏的多尔衮,在相持不让的僵局下,不失时机,提出一个由皇太极第九子,年方六岁的福临来继承帝位的方案。如此一来,一方面满足了两黄旗大臣以死相拼,必须拥立皇子的强烈愿望,同时多尔衮又将与自己实力相当的皇长子豪格排除掉;另一方面,对于多尔衮来说,面对刀剑相逼的两黄旗大臣,虽然被迫放弃了争位的要求,但争取了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从而稳定了局面。特别是,拥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皇帝,自己作为辅政王,可与济尔哈朗分掌国家大权,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的地位可与皇帝相差无几,无名而有实。而此时的济尔哈朗做梦也没想到作了辅政王,自然不会反对。

结果,这个妥协方案最终为各方接受了。皇九子福临被决定继承皇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理朝政。一场继位风波就这样暂时平息了,但是,它却对清朝以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过境迁,至今仍有人问:这个方案产生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因为人们相信,福临的母亲——皇太极的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在当时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据说,多尔衮与漂亮的庄妃早有私情,在当时势均力敌的两大势力的较量中,经过庄妃的巧妙周旋,甚至以身相许,使得多尔衮精妙设计出了这个方案,将自己的儿子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我们说,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但绝不是福临继位的根本原因。当时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各派势力的均衡,满洲的制度和根本利益,以及多尔衮对自己权力的周盘考虑等诸多因素都起了重要作用。继位结果的背后,实质是满洲贵族各派政治势力为避免内部分裂,甚至火并、内讧而达成的一种妥协。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福临举行了登基典礼。满洲贵族以及蒙、汉大臣齐集笃恭殿,恭候新主登基。年幼的福临乘辇升殿,接受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率群臣行三跪九叩头的大礼,颁布即位诏书,明年改元顺治。十二月,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始称摄政王,军国大事主要由多尔衮来处理。当时人称“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指多尔衮)专掌之”,而顺治帝仅仅是端坐在御椅上的小孩子。

顺治元年(1644)四月,多尔衮审时度势,利用关内明朝变乱的有利时机,率领八旗劲旅进入山海关,击败李白成大顺军,迅速进占北京。清军在相继控制了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一带后,多尔衮等满洲诸王、贝勒决定将都城由盛京迁到北京。这年八月二十日(1644年9月20日),顺治帝从沈阳车驾起行,九月十九日(1644年10月19日),自正阳门进入北京皇宫,十月初一日(1644年10月30日),举行郊天大典。从此,北京成为清朝的国都,一代又一代大清天子在这里度过自己升朝御览的皇帝生涯。

P19-22

序言

清朝是帝制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专制与民主政体的分水岭,因此清朝在整个中国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与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历史长河中,清朝确实也是中国由强变弱、由先进变为落后、由主权独立变为半殖民地的转折时刻,而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民族等等的问题,又大都与清朝有着分割不了的关系,不是清朝演化的,就是清朝延伸的,这就使得清史研究至今仍有其学术与实用价值的主要原因。

然而清朝的史事纷繁,有宫廷的,有国内的,有边疆的,有国际的,有政经文教的,有军事外务的……真是不一而足,包罗万象。同时这些历史事象又能反映巨大世局的变化,更有深刻的历史内容,因此一个人若要研究清史,往往真有翻读《二十五史》的感觉,“不知从何开始”。清朝的史料也是浩如烟海,有汉文的,有满文的,有其它少数民族的,也有东洋与西洋的,要搜集、整理、编印、利用这些资料,实在不易。同时清朝史料还有内容失实的、伪造的、互相抵牾的、简略疏漏的,不经专家学者精心考证分析与去芜存菁,势必不能取得有益的、可信的素材,根本写不出让人共信的历史。

所幸近几十年来,清朝深宫大内的珍藏,中央与地方的档册,非汉文的多种国内外语文史料,逐渐编辑或翻译成书了,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日新月异的陆续问世了,这给治清史的人提供了不少参考之资。不过这些学术论文、专书与史料汇编,有的过于专精艰深,有的分散不易获得,对研究、教学及一般人士的利用,仍有不便之处。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为服务各界,特发起编纂《清史事典》丛书,邀约清史学者多人,分别执笔,以清朝历代皇帝为单位,用年表式开列其在位期间的重要大事,再以辞典式文字来详解人、事、时、地的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掌握当年的史实。本丛书出自多人之手,写作时间又不多,疏忽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望方家君子不吝指教,以便再版时修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顺治事典/清史事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宫宝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0183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