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孟子(全文注释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尽管现而今,我们早已习惯并使用白话文近一个世纪了,可中国世代流传的诸子百家典籍,尤其是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里依然要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宋代赵括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孟子则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虽然书中多为治国平天下一类的言论,其实在我们今人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得益颇多。

目录

论语…………………………………………(1)

学而第一……………………………………(15)

为政第二……………………………………(19)

八佾第三……………………………………(26)

里仁第四……………………………………(33)

公冶长第五…………………………………(38)

雍也第六……………………………………(46)

述而第七……………………………………(53)

泰伯第八……………………………………(61)

子罕第九……………………………………(67)

乡党第十……………………………………(75)

先进第十一…………………………………(82)

颜渊第十二…………………………………(90)

子路第十三…………………………………(97)

宪问第十四…………………………………(104)

卫灵公第十五………………………………(115)

季氏第十六…………………………………(122)

阳货第十七…………………………………(128)

微子第十八…………………………………(136)

子张第十九…………………………………(141)

尧日第二十…………………………………(146)

孟子…………………………………………(149)

梁惠王上……………………………………(157)

梁惠王下……………………………………(172)

公孙丑上……………………………………(189)

公孙丑下……………………………………(206)

滕文公上……………………………………(221)

滕文公下……………………………………(238)

离娄上………………………………………(253)

离娄下………………………………………(267)

万章上………………………………………(281)

万章下………………………………………(296)

告子上………………………………………(309)

告子下………………………………………(322)

尽心上………………………………………(336)

尽心下………………………………………(350)

试读章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天下可运于掌②。《诗》云,‘刑于寡妻③,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④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⑤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为动词,尊敬的意思。第一个“幼”,动词,意为爱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老人,进一步达到尊敬他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儿,进一步达到爱护他人的幼儿。②运于掌:如放在手掌上翻转,很容易做得到。⑧刑于寡妻:刑,同“型”,示范,做榜样。寡妻,嫡妻。④御于家邦:御,进,进一步达到家、邦。P168

序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部书,同时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行和思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言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所以,《论语》就是孔子的弟子把听孔子讲课以及孔子与时人、弟子谈话时所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纂而成。

《论语》的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传到汉代初年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这就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比《鲁论语》多出“向王”、“知道”两篇,其它篇章的章句也多有不同。《古文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曲阜孔子旧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有二十一篇,也没有“向王”和“知道”两篇,但把《尧曰》篇“子张问”又另为一篇,于是便有了两个“子张”篇。《古文论语》当时没有传授,所以在汉代初年,实际上只有《鲁论语》和《齐论语》两个本子流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把《鲁论语》与《齐论语》融合为一,称《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作《论语注》,成为后世的流传本。后人为《论语》作注释的极多,主要有三国时何晏《论语集解》,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北宋邢禺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主要有程树德的《论语集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

《论语》在汉代是被作为传,列为初学者的必读书,先学习《论语》和《孝经》,然后再进而学习五经(《诗经》、《尚书》、《易经》、《仪礼》、《春秋》)。从宋以后,《论语》被列为经。从汉至清朝二千年间,《论语》一直是中国初学者的必读书,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形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今天,《论语》也是我们研究儒学,特别是研究孔子的最主要的思想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殷商的苗裔。孔子自己也说:“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即是宋国的宗室。到孔子曾祖孔防叔时,因避宋国内乱而迁居到鲁国。孔防叔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其母颜征在。叔梁纥做过陬邑宰,人称之陬人纥。孔子生于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省曲阜东南)。孔子三岁丧父,家道衰落,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二十岁左右曾作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放牧),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官吏。三十岁左右即以知礼著称,开始招收学生,以讲学为业。三十五岁因鲁发生内乱,第一次离鲁适齐,一年后返鲁。五十一岁时,孔子任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主管司法工作。五十五岁时,因与季氏的矛盾,弃位,第二次离鲁,周游列国,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十四年后,孔子六十八岁又返回鲁国,继续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有七。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体系,创建了儒家学派。“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颜渊》)。爱人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颜渊》)两个方面。孔子曾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认为自己的学说有一贯穿始终的基本观念。据曾参的解释,这个基本观念就是“忠恕”。所谓忠,就是对待人、帮助人真心诚意,积极为人,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推己及人,对人宽容、谅解,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概括了孔子“仁者爱人”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忠恕之道”蕴含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承认除了自己之外的他人,也是人,和自己有同样的欲望和要求,这表现了孔子对他人人格和意志的尊重。孔子的爱人虽然不可能是超阶级、无差别的,而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根据,有层次上的差别,但不能否认,爱人的思想,忠恕之道,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的观念。

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领域里表现为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对社会的治理,最根本的途径是进行道德教化,阐明了道德的作用以及道德与法制的不同特点。孔子认为,实行德治,进行道德教化,首先要求统治者提高道德修养,先“修己”,后“安人”。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认为当政者的“正己”是“正人”的先决条件,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同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孔子提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作为德治的施政纲领。爱人是精神,敬与信是态度,节用和使民以时是办事的原则。孔子很注重民众的物质利益和生存权利,要求统治者通过减轻赋税和节用,使民众富裕起来。《尧曰》篇引用了尧对舜的一句话:“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是说,如果统治者使四海穷困,那么他的统治也就永远地完结了。所以孔子认为富民是德政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富民主张的思想家。孔子“所重”的“民、食、丧、祭”(《尧日》),把食放在重要地位。又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把“足食”放在首位,看成是民信的条件。认为民事首先要做的是“庶之”,使人口增加,然后使之“富之”,然后再“教之”(《子路》),这便是有名的“庶、富、教”的方针。富裕起来之后要进行教育,这是孔子德治的重要思想。

在哲学世界观上,孔子虽然还承认天命,但在内涵上已与殷周时代的天命有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指自然的必然和人不可抗拒的命运,已没有多少上帝的色彩了。孔子在肯定天命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主观的努力去尽人事,强调“为仁由己”,孔子自述其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表现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对待鬼神问题上,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孔子重视的是人间社会,对“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在哲学世界观上,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在孔子那里,“中庸”不仅是一个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孔子评论他的弟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而“过犹不及”(《先进》)的“过”和“不及”都不合于“中庸”。在孔子看来,处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量界限的问题,即执中、用中,“过”和“不及”是相对于中的两端,都和一定的度量要求相违背,从不符合“中”来说,“过”和“不及”都是一样的。所以孔子的“中庸”,不是折中、调合,而是主张适中、适度。而且孔子还认为,“中”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物中,适中的关系并不一样。这表现了孔子的深刻的辩证意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弟子的教育家,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打破了殷周以来“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招收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把文化教育下移到民间,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符合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提倡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提倡学习要“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要“每事问”;提倡学与思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等等。

孔子的思想也还存在着许多保守的因素,如过份重视血缘关系,维护宗法制度和现存的社会秩序,夸大道德的作用,忽视法治,轻视生产劳动和工艺技术,等等。但总起来说,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的显学之一。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特别重视,仅仅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汉代以后,孔子及其儒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汉代统治阶级接受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自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近二千年的统治思想。

孔子及其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继承和弘扬孔子思想中珍贵的、优秀的精神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我们今天文化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书在注释过程中,参考了下列著作:

①朱熹《四书集注·论语注》。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 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③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

⑥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⑦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⑧刘俊田《论语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⑨《孔子研究》杂志1986年至1994年各期。

除上述著作外,还参考了有关著作中关于孔子的论述,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常读传世经典,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启智慧,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增广心量,加深涵养,提升心灵境界。

本套诸子经典全文注释本具有三大特色:权威专家博采众长,精心注释;开本新颖,国际流行口袋书,便览便携;注释全面通俗,凭藉准确原文及注释,即可品味微言大义,寻回中华古典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孟子(全文注释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宏章//乔清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17365
开本 64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0-05-01
首版时间 2000-05-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2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9
出版地 北京
145
10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