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岷县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岷县境内的遗物及遗址列举

古临洮(即今岷县)自战国建县治以来,成为秦国的边防地区,所以必定会有当时设防的遗迹及遗物,也应有秦长城遗址存在。多年来,笔者在岷县境内进行了大范围的踏勘与访询,谨以所得罗列三点:

一、有大量的秦国货币

岷县有大量秦半两钱出土。1947年,距县城以南5公里的中堡村发现一处秦代窑藏,出土半两钱多达数万枚。

二、有分布广泛的秦瓦遗存

十余年来,笔者在岷县境内采集到大量秦瓦,布点颇广,计有维新乡卓坪村、茶埠乡将台堡、寺沟乡巴仁寨、麻子川乡麻子川村、城郊乡龙王台村和白塔寺村。仅县城内就有多点散布,其中岷州卫城北垣内侧和冶家崖高地(县医院内)遗瓦尤多。1997年,笔者拆除老宅重建新房时,在院内堆积物中亦发现秦瓦残片3件。

以上遗瓦有下列几种类型:

Ⅰ型:面背均为绳纹;Ⅱ型:瓦背绳纹,面光无纹;Ⅲ型:瓦背绳纹,瓦面为锥窝纹;Ⅳ型:瓦背绳纹,瓦面为乳凸纹;Ⅴ型:瓦背绳纹,瓦面为菱格网纹,瓦端有搓板状弦纹即缸边纹。五种类型遗瓦的厚度为1.5±0.3厘米。

笔者在临洮、渭源、陇西、通渭4县的5段长城遗址上,采集遗瓦百余件,共清理出6种类型,上列5种类型与之雷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时代的遗物。值得注意的是,岷县境内遗瓦散落点多在隘口或要冲地,如将台堡和龙王台,皆位踞洮河两岸的咽喉地带;白塔寺正当关陇经岷县南下巴蜀的古道;麻子川在南北分水岭下,过岭便是嘉陵江上游水系,在古代是南下巴蜀的隘口。

三、有值得重视的壕沟

在岷县西、北部山岭,遗存有人212壕沟,其中维新乡卓坪村与西寨乡关上村的几条壕沟引人注目。几年来,笔者对该二处壕沟进行过多次考察。

卓坪壕沟位于卓坪溪沟西北侧的小寨山上,南距县城约40公里。壕沟由两部分组成,一条沿山脊西南侧向下延伸,过二级台地直达洮河滩头,长约4公里,当地群众称其为“古城壕”。另一条位于山脚前缘,在溪沟边与古城壕相接,向西北延伸至马莲滩村南,长约1.5公里,当地群众称之为“胡道”。古城壕宽5米~11米,深度多在5米以上,壕底被村民开垦,辟为农田。在部分地段的壕沟边缘有垒土,可见9厘米~11厘米的松散夯层。可知当初开挖时,将土方堆垒于壕沟内侧,并施以夯筑。因修造梯田,多数地段的垒土被平毁,残留无多。胡道的形制与古城壕相同,应为同期开挖,在县乡公路修通前,是沿洮河地带的通道。询之于村民,言称古城壕“亘古就有”。从民间传说中难以判断为何朝遗留。从采集到的遗瓦推断,应为秦人遗迹。

古城壕遗瓦有两种类型。其一,瓦背绳纹,纹距0.3厘米,瓦面为锥窝纹,厚1.5厘米。其二,瓦背绳纹,纹距0.5厘米,光面。厚度有1.8厘米和1.2厘米两种。古城壕遗瓦既见于临洮、渭源县秦长城沿线,也见于岷县境内其他秦瓦遗落点,可为断代依据。

关上村壕沟在盖背沟两侧山坡,南为马柴坡,北称滚木坡,溪流汇入关上沟,南下出冷地口入洮河。南北两段壕沟自谷底夹溪而上。马柴坡一段长约200米,底宽约5米,口宽约8米,深1米~3米,坡面前缘有一四方堡寨,群众称为“熟羊城”,为明代遗存。曾闻有人在附近发现过绳纹筒瓦,笔者步踏数次,未见任何古代遗物。倒是一个错位的民间传说引发联想:

洮河流经岷县83公里,在境内形成大转弯,经县城折而向北,曲折流向西北而后出境。县北的卓坪村与县西的关上村在河曲部位的直线距离只有约20公里。其间山岭绵延,地势险峻。卓坪西北5公里处的元山坪有铁城遗址,北宋军曾平定吐蕃鬼章部于此,谷底有一段明代边墙,沿坡面亦有壕沟遗迹,当地群众传称:鬼章被“明军”包围,困守铁城,设迷阵吸引明军,暗率部众循地沟逃至关上城堡,埋锅烹羊,食未毕而追兵已至,熟羊城便以此得名。传说把平鬼章事与明初西征元军残部事件混为一谈。此类传说属民间讲史,类似于“关公战秦琼”的错位现象是常有之事。不过这一传说提示我们,从岷县北部的元山坪、卓坪村有壕沟通往县西的关上村,形成一条防御屏障线。因这一线地处荒僻,道路不便,惜未实地考察。

对秦长城形制及起点的认识

秦长城是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其构成绝非单一的墙体,而是由墙体、壕沟、烽燧、亭障组成的多形制防御系统。以墙体和壕沟为主体,与烽燧、亭障相配套。这种理解既符合文献记载,也能得到田野作业的验证。P18-19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示甘肃省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顺利实施。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的智慧心血。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马成洋副部长、管钰年-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袁爱华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岷县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为了在短时间内编成此书,编辑人员采用了本地作者以往刊发的文章。这些文章行文风格大多不符合“史话”的要求,这就加大了编辑人员甄别、筛选的难度,许多篇目是由编辑人员重新编写的。对于直接取自原作者文章中的篇目,本书都在文后署以原作者名。对于取自好几位作者的篇目,署以共同作者名。对于不好确定作者的,只能冠以书名或单位名称。在此,敬请谅解,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中共岷县县委书记陈国栋,岷县人民政府县长党建中,中共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福宏对终审稿样书从文字到配图逐页进行了审定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确保了本书的质量。张福宏担任主编,从选调编写人员、拟定编写大纲、协调出版以至各栏目的内容安排等事宜全面组织实施,确保了本书在短期内顺利完成并出版。知名学者、地方史专家李磷先生作为顾问,从最初拟定编写大纲到具体栏目的篇目安排,到稿件的把关审定,均给予了全面指导,保证了本书的学术品位。包孝祖拟定了编写大纲,孟万春、刘琪、季绪才、王钧、刘复汉、包新田、牛树基、赵鹏、王亚红等人在稿件编写、资料提供、照片摄影等方面都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贡献,黄瑞萍、包孝祖、张润平完成了本书的统稿和修改工作。在此一并为记,铭之示谢。本书中所涉数据下限截至2009年8月,特此说明。

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目录

古往今来话岷县

 建置沿革/3

 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9

 大禹治水之地十二金人故乡/15

 秦长城西起点/16

 冶家崖文化堆积层/20

 岷县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遗址/23

 洮河马与陆游诗/24

 岷州卫烽火系统/26

 《岷州志》中的羌人史迹/28

 历史上岷县方志的编纂/29

 铁城与鬼章/32

 茶马互市促边贸/34

 鲁大昌盘踞岷县/35

 岷临卓地区的党政军联合起义/40

 岷县和平解放前后/41

 引洮工程岷县工区纪实/47

 甘肃省岷山种畜场/50

 国民政府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始末/52

 话说二郎山/54

星空灿烂耀岷州

 董卓:千秋功过任评说/61

 明清岷州十进士/61

 修筑长城的岷州人朱衣/62

 书法名家孟树桂/64

 孤傲儒生陈如平/66

 岷县首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明远将军/67

 英雄曹学彦短暂而光辉的一生/69

 亚洲最大的风洞试验基地政委张国佐将军/71

 建功边关的郭正堂将军/73

 岷县首位留学生李茂/75

 岷县现代史上的两位杰出女性/76

 武林寿星马万青/78

人文胜迹鉴古今

 十八位湫神祭祀/83

 宋代滔山监旧址/90

 二郎山宋墓/91

 天生城石壁现华章/93

 二郎山明代铜钟/94

 岷州卫城的兴废/95

 新中国成立前的县城庙宇与古建筑/99

 北部地区的两处道观/106

 明代大崇教寺汉藏文碑/106

 文徵明行书诗碑/108

 岷州卫副千户张信诰封/109

 洮河缆船/112

 馆藏文物珍品/113

光辉岁月照千秋

 红军长征过岷县/123

 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岷县/125

 红二、四方面军过境与“岷州”会议/127

 硬汉子张老五/129

 岷州健儿捐躯中条山抗日前线/130

 抗美援朝献真情/132

洮砚自古出岷县

 洮砚概述/137

 洮砚自古出岷县/139

 历代名人与洮砚/141

 甘肃境内的始祖砚/143

 “九九归一”砚/143

 “东方醒狮”砚/144

 洮砚轶事/145

 话说制砚/146

藏传佛教盛一时

 藏传佛教在岷州/151

 大智法王班丹札释与大崇教寺/155

 岷县明代佛教及庙宇建筑遗存/158

 吉祥寺/160

 岷县北部地区的寺院/162

 后土司家族漫话/164

 赵土司轶事碑/167

多彩民俗寓古风

 纷缊多姿的岷县社火/173

 多彩的端午节俗/176

 岷县元宵节/177

 岷县的祭灶风俗/179

 独特的拳令——抟拳/180

 民间宣宝卷活动/183

 岷州窗花有特色/185

 岷县茶俗/186

 久远独特的低轱辘车/187

 平轮与立轮磨/188

民间艺术有特色

 岷县花儿/193

 别具风韵的二郎山“花儿”会/199

 岷县民间歌曲/200

 油漆绘画/204

 皮影戏/206

 巴当舞/206

 纺织与刺绣/207

 清水村的手工铸造/209

 上北小路村的手工锻造/210

传统食品自风韵

 岷县传统的鸡肘席/215

 岷县特色食品之一/216

 岷县特色食品之二/220

 岷县特色食品之三/222

当归之乡话特产

 药材产业显优势/229

 “千年药乡”话当归/231

 遍地药材皆是宝/235

 土特产品集锦/237

文脉绵延竞风流

 著作结集蔚成风气/243

 社团报刊次第争妍/246

 文学创作享誉陇中/247

 翰墨香飘岷州大地/250

 赋诗吟词讴歌盛世/251

岷山洮水蕴秀色

 岷州八景及题咏/255

 二郎山森林公园/258

 双燕、沙金绿色生态景区/259

 狼渡湿地草原/261

 神秘幽境马烨仓/262

 五渠清流绕东城/263

 洮河风情线/265

千年故土焕新颜

 千年古城绽新颜/269

 兰渝铁路过岷县/271

 草畜产业蓬勃发展/272

 教育园地桃李争艳/273

 发展中的岷县卫生事业/275

 岷县水利事业大发展/276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278

 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279

后记

序言

变历史文化资源为产业

加快岷县和谐有序发展

中共岷县委书记 陈国栋

岷县人民政府县长 党建中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西南西北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卓尼、临潭三县,北临漳县,东靠武山、礼县,南临宕昌县。全县面积为3500多平方公里,人口46万,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有回、藏、东乡、撒拉、裕固、满族等6个少数民族共1.5万人。全县现辖9个镇、9个乡,310个行政村。秦统一六国前,即建县制,因北临洮河,故称临洮。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始置岷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岷县,一度为国民政府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49年9月岷县和平解放,初设岷县专区。1950年撤销专区划归武都地区,1985年划归定西地区(今定西市)至今。在岷县境内流程达83.5公里的洮河,既养育了两岸人民,也滋养了古老文明。从洮河入境西起点西寨镇,至最西北端维新乡的占旗村,两岸黄土台地上,分布着40多处史前文化遗迹,距今约7000年至2500年。分属半坡、仰韶、石岭下、马家窑、齐家、寺洼等6种文化类型。其中马家窑类型最为普遍和典型,也最具代表性。

洮河两岸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太平寰宇记》载:“岷山在县南一里,山土黑无树,西有神女祠,洮河经其下,禹见长人受黑玉书处。”《水经注》也载:“河水又东,洮水注之。……洮水东北流,经吐谷浑中。……又东经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经临洮县古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经索西城西……”《尚书·禹贡》里所谓“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是说禹得到了帝舜赏赐的玄圭,宣告治水成功。秦汉时期,由于岷县紧邻赢秦族故里——礼县,因此才确定把长城的起点定在岷县,岷县遂成为秦长城的西起点。秦始皇时期轰动朝野的12长人,就出现在岷县的洮河岸边。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陶马,据专家鉴定是洮河马种。在明清之际,岷州、洮州的藏传佛教寺院每年给朝廷进贡的贡品中,洮河马是必须品,很受王公贵族青睐。岷县北部最早的汉代古城索西城在20世纪70年代被破坏。史书上有记载的汉代古城,多建在县城北部和东部。闾井古城至今保存完好,是珍稀的汉代军事建筑。唐代,岷县佛教活动繁盛。宋代盘踞岷州的鬼章王叛乱及被擒,轰动朝野,影响巨大。明代的岷县是藏传佛教圣地,相传县境内有360座寺院。其中仅属于大崇教寺管辖的就有108座,并由朝廷准许设立僧纲司,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机制。其法王多次受命出使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安抚、协调、处理宗教纠纷、地方事务,明王朝对其寄寓了很大的信任。明清佛教建筑遗存至今基本完好的还有10余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商业古市街茶埠沟门村、梅川老街道等很有保护价值。分布在清水乡、岷阳镇、维新乡、中寨镇、马坞乡等地的清代古民居尚存多处。1935年、1936年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岷县,休整近两个月,为中国革命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其遗迹如伟人故居及红军事迹众多,急需要做进一步的挖掘开发利用。

通读《岷县史话》,让我们深深感到岷县这块热土,不仅历史悠久,且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上述这些文化遗产是岷县独一无二的宝藏,对于开发和利用来说,还是块处女地。今后,这方面的工作正大有可为。

岷县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战略要地,素有“茶马互市”的传统和陇上“旱码头”的美誉。如今,国道212线和省道306线穿境而过,兰渝铁路正在兴建,岷县“旱码头”的功能和地位将会更加重大和凸显,物流量和客流量将会成倍增加。对此,我们将有何为?岷县历来是甘肃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中心,我们如何继续发挥这一区位优势?我们拿什么给来客和后辈儿孙展示深厚的传统文化?《岷县史话》的出版发行,正好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历史是我们的血脉。历史并没有“走”,还包含在“现在”里。我们要加强历史意识(不仅仅是知识),使我们在看待眼前事物时,能联系到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创造无愧于前人的业绩。《岷县史话》的出版发行,将启发和激励我们更快、更好地利用岷县的人文资源和各种物产资源优势,科学发展。

内容推荐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拢南山地接壤区。西南西北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这部、卓尼、临潭三县,北临漳县,东靠武山、礼县,南邻宕昌县。全县面积为三千五百余平方公里,人口四十六万。

编辑推荐

岷县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战略要地,素有“茶马互市”的传统和陇上“旱码头”的美誉。如今,国道212线和省道306线穿境而过,兰渝铁路正在兴建,岷县“旱码头”的功能和地位将会更加重大和凸显,物流量和客流量将会成倍增加。对此,我们将有何为?岷县历来是甘肃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中心,我们如何继续发挥这一区位优势?我们拿什么给来客和后辈儿孙展示深厚的传统文化?《岷县史话》的出版发行,正好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岷县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福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6704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2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