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奇迹而生(中西方葡萄酒风味撞击)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想品尝葡萄酒的味道,到品尝这种液体文明在中西方文明中酿出的味道,从期望挖掘中国古代葡萄酒文化遗产,到竭力突围中国葡萄酒文化内涵中的众多迷茫,这个写作过程从单纯变得复杂,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形成了《为奇迹而生(中西方葡萄酒风味撞击)》这本书。这本首部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比较研究的专著,是否将重新构建中国葡萄酒的文明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本书能有助于人们体会中国文明的辉煌魅力。本书为您开启中国葡萄酒尘封已久的岁月风味。热爱,从品尝开始!本书由欧亚民等编著。

内容推荐

《为奇迹而生(中西方葡萄酒风味撞击)》,中国人潇洒人生旅途的背包书。

读了《为奇迹而生(中西方葡萄酒风味撞击)》这本书,以前喝的酒算是白喝了。喝了几千年的酒,今天中国人端起一杯葡萄酒就陷入尴尬之中。穿过迷雾,冲出沼泽,攀越险峰,还原历史真相,解读文明密码。探秘中国文明的全新旅途。错过这样一杯酒,就会错过一生。

本书由欧亚民等编著。

目录

前言:错过一杯、错过一生

第一章 最后的味蕾争夺战

 第一节 生命的滋味

沙漠树枝中游动的舌尖

高贵的海水

人间与天堂

甜美的魔法师

狩猎

 第二节 中国奢华味蕾的最后荒原

三国煮酒

酿酒皇帝

语言追不上的美妙

芳香的生命之土

第二章 生命之水

 第一节 从波斯毒药到法兰西悖论

主宰游戏的两条规则

拯救生命的万能药水

寻找生命之水

药酒:人苏醒的味道

令人费解的悖论

 第二节 洋葱、葡萄和酒

当葡萄是一种药用植物

连接宇宙的君王

走进江湖

百药之长

米酒国度的葡萄酒

第三章 魔杖

 第一节 完美的发现

会饮:心灵的牧场

没有葡萄酒就没有文艺复兴

伟大的提问

葡萄酒中的希腊回味

 第二节 最伟人的中国古代调酒师·孔子

第一个徒手拯救世界的私塾先生

酒以成礼

酒宴

 第三节 最伟人的中国古代调酒师·庄子

谁保住了李白的脑袋

天眼

道创造天地,庄子创造江湖

穿越时间的陈酿

笑傲江湖

 第四节 酒随心走

致命诱惑

禁酒:艰难的底线争夺战

醉乡日月

黄帝答案

第四章 液体黄金

 第一节 流淌的财富

芳香瀑布的五级台阶

一粒葡萄的世界有多大

酒庄:岛屿的海洋游戏

 第二节 酒中阳关

远古:中国是世界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地方?

从模糊中开始,在含混中结束

唐:只能远看的盛世山水画

宋:柳暗花明义一村

元:站在顶峰的结终者

明:没有支架的攀延

清:经历苦难的葡萄酿好酒

第五章 殊途同归

 第一节 神血

主宰命运

生命的奇迹

基督之血

 第二节 寻找中国酒神

悬赏2000多年的寻神启示

众神归来

中国人的神就是中国人自己

 第三节 不在乎葡萄酒的半个世界

带着生殖崇拜去旅行

道教:中国人的牛命之树

竹:一直生长着的中国图腾

茶:东方神液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要让冲突化为交流,我们得了解冲突。

我们从选酒开始。

在一瓶罗曼尼·康帝和一瓶茅台之间,中国人会选茅台。

好酒是什么?不打头,不锁喉,不辣口,喝醉了醒来脑袋不疼痛。,茅台酒占尽了所有这些标准,与宾客们在一起杯盏交错的时候,你心情很放松,喝的时候滑滑顺顺,不用担心难以一口干,酒劲随着兴趣慢慢升起,不用担心酒量不好扫了大伙的兴,在欢声笑语渡过几个小时,香气就在口腔鼻腔里柔情游动几个小时。尽兴地喝了一夜酒,第二天醒来时,身上不酸软,头不疼,你会禁不住说:茅台就是茅台,好酒,几百元一瓶,值。好酒满口喝时圆润绵长,如果只是啜饮一下,很少有酒能做到不苦涩,中国男人常常把不会喝酒的人第一次被友好地强迫喝酒时呛得张口流泪当作乐趣,当然,最好是一个羞涩的美女。

但是,“不打头,不锁喉,不辣口,喝醉了醒来脑袋不痛。”这种中国白酒的民间好酒标准,在葡萄酒景区前连入门资格都拿不到。

罗曼尼·康帝,法国波尔多罗曼尼·康帝酒庄的酒,一年只产6000瓶,顸级的产品市场上根本见不到,要买只能去大型葡萄酒拍卖会上碰运气,在英国的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伦敦葡萄酒拍卖会上,一瓶1991年的罗曼尼·康帝拍到了8625英镑,可以买一辆新款奔驰轿车,区别是一辆奔驰车可以用许多年,一瓶罗曼尼·康帝只能享用几小时,著名葡萄酒鉴赏家罗伯特·帕克评介它是“百万富翁的酒,却只有亿万富翁才能喝到。”

中国人说那是富翁们为虚荣心烧钱,可是富翁们说,喝罗曼尼·康帝你会热爱生活。

“钱不是问题,”人们喜欢这样说,无论是马嗲尼或者人头马或者拉斐堡红葡萄酒或者酩悦香槟,都是一倒一茶杯,一口干!有什么了不起?可外国人和愿意有外国背景的中国人说,中国人喝葡萄酒真可怕。

听葡萄酒鉴赏家说葡萄酒,就像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茫然,就像《哈里波特》里面没有魔法技能的麻瓜。对普通中国人只是酸酸的,甜甜的,有时还有点涩味的葡萄酒,在他们的口中是一个现实里的魔幻世界:喝酒之前几个小时要开瓶让葡萄酒“呼吸”,唤醒熟睡的葡萄酒。看葡萄酒的品种选择杯子和是否用冰桶改变温度。酒倒在杯里要保留多少空间,如何倾斜杯体看酒体边缘的色泽,手如何端起杯子轻轻沿一个方向转动,看酒液在杯壁上如何像“关人的玉腿”滑动的样子,鼻子如何像一只贪婪的探头伸进杯里捕获芳香。做完这些复杂的规定动作后,酒进入口腔启动一个更复杂程序,不仅口腔被分为几个味觉区,舌头也被严格地划分出各自领地,随着酒液漫开,十几秒钟分别在哪个部位出现什么味。接着的评价让人如坠云雾:什么时候出现什么味道,气味里有哪一种鲜花、果实、矿石甚至动物的皮毛和牧场等不可思议的东西,还有什么平衡感,骨架感,优雅、清新或厚重感等等。

魔法师说,一瓶好葡萄酒带人走上的不仅仅是一条美妙的味蕾旅程。每走一步,你都会感谢生命,你会热爱生活,因为活着,你有了机会品味出如此美妙的液体,并让它在生命中浸润几小时。

要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有葡萄酒不难,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许多蹲在古代中国古董筐里翻腾的人都自豪地举起同一条2000年前的史料。宣称上面记载着汉代张骞从波斯带回了葡萄和葡萄酒。要质疑它注定要冒被嘲笑的风险,它几乎是人们心中中国葡萄酒创世纪的圣迹,因为它出自伟大的司马迁写的伟大的《史记》。问题还不在于司马迁让葡萄和葡萄酒成了外国引进的东西,而是,同样是从外国引进的东西,我们可以轻松自然地享用石榴、胡萝卜、胡椒、马铃薯、玉米、咖啡和烟草,可是从张骞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却非要让外国人教自己喝葡萄酒或想象着用外国人的口喝葡萄酒?

好喝从来不是中国人选择葡萄酒的动机,现在却成了问题。

葡萄酒让中国人头晕的不是它的酒精度,而是它的味道。它丰富到中国人尝不出来,精细到中国人分辨不出来。

我们被葡萄酒冲刷进了一个味蕾的征伐时代。只是我们不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一场味蕾的保卫战,还是一个味蕾拓荒的动身时刻。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P16-17

序言

错过一杯,错过一生

一种文化印记的形成和它背后的原因就好比一把锁和锁上的密码,如果把号码正确排序,就能打开锁。

——【美】克洛泰尔·拉帕耶:《文化密码》

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教育,谈话,思考,科学,不断发生作用,使原始的映象变形,分解,消失;代替映象的是赤裸裸的观念,分门别类的字儿,等于一种代数。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如果还能回到形象,那是花足了力气,经过剧烈的病态的抽搐,依靠一种混乱的危险的幻觉才能办到。——这便是我们今日的精神状态。我们不是自然而然成为画家的了。

——【法】H·A·丹纳:《艺术哲学》

有三个人在早晨行走时进入了浓雾,饮过酒的人很健康,吃过粥的人生了病,空着腹的人死了。这个大约1500年前中国人讲述的故事,就像在说这本书的写作过程。

揣着一杯葡萄酒,中国的白酒和葡萄酒、茶、竹子、生殖崇拜、神话起源、道教、孔子、庄子、中医、香料……迎面扑来,首次以专著的形式探访巾西方葡萄酒文化差异竟然撞进了一座迷宫——葡萄酒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一次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行走,看到了葡萄酒的生长;喝着这样的葡萄酒行走,看到了这个生态群落里的全新景色。这个冒险之旅是动身之前没有想到的,在光线忽暗忽明的艰难跋涉巾,我们只能竭力睁大眼睛而不是死死盯住鼻尖,吹着优美但是断断续续的口哨为自己壮胆,我们发现,杯里葡萄酒里晃动的影子是一面看自己的好镜子,这是突破以往对中围古代包括葡萄酒在内的酒文化“盲人摸象”式的散点把玩,首次全息解译中国葡萄酒文化密码时必须要走的路。令人欣慰的是,旅行看到的景色远远越过了葡萄山野:在穿行了众多浓雾后,我们触摸到了中国古代文明为什么灿烂辉煌的灵性天空。品尝葡萄酒,给了我们站在一个从未登临的观景台上品尝伟大祖先心灵的机会,也将因为举起众多第一次发现的猎物而把自己长时间地置放在高山路口的挑战中。

最初,我们只想弄清中国人为什么喝葡萄酒?

喝了几千年的酒,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端起一杯葡萄酒就陷入尴尬之中。

酒倒满杯子,这叫“酒满敬人”,是对人起码的尊重。但会有人说你没教养,会有葡萄酒鉴赏家愤怒地抗议说是“暴殄天物”——这句中国最具杀伤力古语最温和的解释是:“糟蹋好东西。”据说葡萄酒有着高贵的血统,她必须被有礼貌地一点点慢慢欣赏。中国人在葡萄酒里兑人雪碧、泡进洋葱,某个中国富豪和朋友在一起一次喝掉十多瓶路易十三或拉斐、玛歌、轩尼诗XO,每次都是倒满了一口干,类似的笑话因为流行而成为经典。不倒满(现在这种杯子炫耀似地越来越大),人们会说你做作、不诚心、不热情。

最好不喝葡萄酒。

中国人喝酒,看重的是与谁喝,为什么喝,喝什么酒并不重要。在杯中一次倒满,所有在一起饮酒的人欢呼一声“干”,一口全部饮尽,双手抬一下杯子或亮一下空杯底。最畅快的是所有人“一醉方休”!为高兴、为礼貌、为助兴,这是中国人聚在一起喝酒的常规理由,喝酒可以让一次平淡拘谨的用餐变成一次热闹融洽的娱乐活动。只有特殊的人和特殊的理由才会独自饮酒。

欧洲人喝酒看重的是喝什么酒。葡萄酒每一次只在杯中倒三分之一或者更少,观看、摇晃、抿一小口,就算是几个人在一起喝酒,喝的也是各自的酒,有时候也碰杯,但喝多少是各人的事。要饮酒狂欢,到酒吧去。饮酒交际,到酒会去。要享受美酒,一个人独饮。

中国人喝的是酒杯外的东西,欧洲人喝的是酒杯里的东西。中西方人饮酒以各自方式存在了漫长的岁月,从来没有什么不对。中国人也平静地接受着欧洲葡萄酒,自然地与欧洲人一起用欧洲的方式饮酒。但是,当只有中国人在一起饮葡萄酒,倒满红葡萄酒的那只牛眼(人们这样说高脚玻璃杯)就会用布满血丝的眼光奇怪地瞪着你,逼着你回答正反都是错的问题:倒多少葡萄酒才是喝酒?

有关葡萄酒是舶来品,喝葡萄酒是喝舶来文化的话题充斥在各种杂志、书籍和谈话中。可是,端着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种的葡萄、酒坊里酿造的酒、地窖里贮藏的酒,却总有人提醒里面是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的东西。这让人想起1800多年前陈胜、吴广拉着一帮穷弟兄起义做的事,他们在鱼的肚子里藏个红笔写着字的黄色布条送到市场上去,又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从市场上把这条鱼买回来,鱼肚里“丹书”写下的字就成了上天要告诉人们的话,区别在于,他们知道为什么在天地问转个弯,我们却不知道产自“舶来”的葡萄酒要告诉我们什么。

有许多的理由让中国人喝葡萄酒,除了一个“舶来”的隐晦暗示,频率最高的是:酒精度数低,甜甜酸酸,适合于新闻发布会一类既要饮酒又不能喝多的正式场合,也可以让女人参与到饮酒活动中。其他的理由每一条都更像是不喝葡萄酒的理由:医用保健、香味(例如树木、花草、水果、矿石、动物皮毛等)、可以喝的香水、骨架、平衡、上帝和神血等等。直接吃药吃保健品和水果不更好吗?神血一类的是没办法喝出来的,至于香料、矿石和动物皮毛,让人感自己身体是个原料加工机。最后,人们只能含混地说葡萄酒是文化的酒,代表着品位、高贵和时尚,有时候红葡萄的红色还代表喜庆和浪漫。但这已经不是葡萄酒了。

我们已经看到了明显的荒诞。不就是一杯果酒吗,怎么就成了高雅、风度、高贵、浪漫的象征?而中国式的喝酒怎么就成了粗俗的?“中国传统酒文化”怎么就要挂个“陋习”的胸牌承担喝醉、失态、腐败、交通事故等等罪责?

如果葡萄酒是可口可乐一样从科学研究所试剂瓶里的医药配方制剂,中国人没什么话可说。但是,这种古老的植物发酵饮料,在发明它的地区人们还住着石块垒起的屋子,穿着兽皮和粗布的时候,同样喝着酒的中国人已经穿着丝绸、用着瓷器、住着木头雕刻的房屋,那时谁才是粗俗的?而今天,“请穿正装”的提醒出现在中国酒会、音乐会等正式场合的请柬上,中国人突然没有了自己的衣服。是什么让自认为最读得懂自然的中国人,一个在2000多年前就在诗歌里唱过葡萄和葡萄酒的高雅民族,一个为人类创造了伟大茶叶饮料的智慧民族,一个在酒的芬芳中挥洒出伟大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作品的灵性国度,竟然在葡萄酒酿造、鉴赏和饮用中,幼稚得像个没教养、笨拙、赤裸的孩子?我们会在遗忘祖先和标榜自己时尚时同时失去了自己吗?难道要握紧双拳,用力敲击祖先的胸膛,直到听到干瘪、衰老的胸腔里发出空洞的声音为止?

随着中国打开紧闭了几百年的大门,外面的风景蜂拥而来,葡萄酒仿佛一夜之间突然盛开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几乎重要宴会都有它宝石红和琥珀色的身影。什么理由也不问,它就是主人热情和礼节的首席代表(尤其在都市),只要问为什么,它就是阳台上那一团色彩缤纷的毛线团,喝酒的人都成了一群好奇的小猫,游乐到宴散人空,线条却越理越乱。

沿着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从西边的沙漠绿洲到东边的阳光海岸,一支新葡萄酒的名称还没有记住又冒出另一个牌子,过去一直被宣布可以种出好茶好稻谷但种不出好葡萄的长江南岸,一片片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出现在山谷的坡地上。从飞机、列车、海轮卸下的一桶桶外围葡萄酒装瓶后和一箱箱外国葡萄酒急促地扑向大都市的高档商店和酒楼。“中国有丰富灿烂的葡萄酒文化”与“葡萄酒是舶来品,葡萄酒文化是舶来的文化”,“中国人不懂得喝葡萄酒”和“中国葡萄酒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人生活好了,要喝有外围文化的葡萄酒”和“中国人要打响葡萄酒民族品牌保卫战”等等各种互相矛盾的呼叫声拍打着我们的耳朵。

最好别问为什么,一问就别扭。但是,耳边那些像越想人睡越睡不着的声音挥之不去,隐约地拍起某种东西方对话与冲撞的浮云散片。如果你留意,会听到这声音并不是战场上一声孤独的号角,它有某种管风琴的共鸣声和海浪在远洋船舷上的拍打声,有时候还有一只法兰西高地上的蜜蜂飞舞鸣唱。如果你愿意,这些声音还可以推着你云朵般飘进200多年前的中国天空,那里正上演中西方历史上第一幕“礼仪之争”的戏剧。在最终成为欧洲炮舰打开中国大门的理南中,西方历史学家对这场著名的争端描述通常是一幅卡通画:1793年英国国王派遣勋爵马戛尔尼率团出访中国,希望和这个东方梦幻之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购买她有着钻石一样光泽、水波一样柔软、黄金一样高贵的丝绸,有着玉石一样纯净高雅、玻璃一样坚硬剔透的瓷器,还有一种叫茶的芳香、提神和长寿的树叶。使团以为自己带来的象征工业技术成就的礼品轻易地就能打动这个东方帝国的皇帝,没料到乾隆皇帝说天朝什么都有,他所做的只是把这些礼品(包含暗示武力的枪炮)全部当作贡品收下,摆上了可以显示皇恩浩荡的宴席,并要求这个外交特使以三拜九叩的礼仪来见自己。马戛尔尼认为趴下身体叩头是对英国和自己的侮辱而拒绝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礼仪的碰撞最终毁去了一次彼此理解的对话,当时工业文明最强大的帝国和农业文明最伟大的帝国间交流合作的机会擦肩而过,决定一次重大历史转折的理由竟是个滑稽的细节——“叩头或者不叩头”。

喝葡萄酒会是一次中西方新的“礼仪之争”吗?如果是,这场舌尖上的甜蜜战争会给双方引来什么?中国人在酒桌上的礼遇之争将逼着我们重新认识酒,认识自己。我们可能难以完全理解祖先,但忘掉他们曾达到的高度是我们的耻辱。

我们想弄清楚,土地和天空之间是什么形成了迷雾,迷雾中有多少误区、多少陷阱,还有,多少是自己眼睛刺痛产生的模糊。

葡萄酒在西方文明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在西方人手里走到了人类曾有和现有的极致。这是西方人的幸运,从饮酒需要的源头上刚好选择了葡萄酒,葡萄这种水果也正好具备了似乎是无限的潜力,总能让人在时光中的流动中荡出渴望的魅力。

我们希望尝试一次对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系统研究。我们原以为,中国部分的内容将是单薄混乱的,我们甚至已经准备为它单调苦涩而叹息了,也许承受疼痛仅仅证明了葡萄酒是舶来文化一类的观点,讨论价值只是理清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曾有而又失去了“丰富灿烂的葡萄酒文化”,促使中国人重新“恋爱”上葡萄酒的是什么,在与西方葡萄酒的对照中找到某些话题罢了。

事情的进展拉着我们走出了为减轻打击的痛苦而预先筑好的心理战壕。与古代同时期各大文明相比,中国古人对葡萄药用价值的认识竟然远远超出了世界任何地方,而中国人对这点连哪怕装着自豪和骄傲的样子都没有。这是否透露出我们冲出以往行走困境的一线生机:葡萄酒没有在伟大的东方文明得到像样的发展,恰恰是因为在古代欧洲,在葡萄酒展示魅力的所有方面中国人都跑得太快了?

我们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不得不试着建立一个全新的对话框架。这是一个兴奋而又痛苦的旅程,困难还不在于国内出版的欧洲葡萄酒历史书籍稀少,不在于我们与自己的古代文明有百年之遥,也不在于古人那些艰涩的语言词汇和那些古怪的念头,而在于我们总是遇到上百年来众多对中国文明万花筒式的解读——镜片折射的景色常让人以为就是事实本身。从单纯的历史学术研究角度上讲,仅仅以庄子为例,许多人喜欢把老子和庄子并称为“老庄”,说庄子是消极、逃避、不负责任和放浪形骸的代表,他寓言中的鲲鹏、浑沌等是真实的神话,他故事中的孔子、老子、列子等人的事是真实的史料等等。我们总是在穿过一片迷雾后又发现迷雾,不得不几次调整路径,有时只能重新回到起点。那个古人饮着酒穿行晨雾的故事上演了,饮着酒看中国,散布在古代原野上的碎片灵动鲜活起来,形成一股有强大吸力的“大漠孤烟”,我们就像进入了古代文人才子的“曲水流觞”饮酒游戏,不同的是我们就是飘浮在东方文明大河里的一杯酒。在与沿岸伟大祖先们碰杯共饮时,我们惊异地看到,酒成为解开中国文明密码的一把神奇液体钥匙。一个巨大的人类宝藏缓缓打开了。

我们没料到,葡萄酒这种总是诞生奇迹的饮品所提供的参照物,像神奇的显影液一样,竟会在古老的东方显露出一个奇迹——帮助我们揭开了遥远时空里中国古代文明一些令人震惊得几乎眩晕的景色。

最后确定的味道品尝、医药保健、文明的贡献、发展历史和精神起源五个讨论主题,当它们一起融合在葡萄酒,欧洲人达到了人类的高度,当把它们分解开,在每一个巅峰上说话的是中国人:

——在既极尽奢华细腻,又追求平淡无味的双重味蕾享受中,葡萄酒不够迷人。

——在形成中国传统医学重要内容的植物和酒医用价值发掘中,葡萄和葡萄酒分量太轻。

——当酒是独特的精神饮品时,中国人把这种特性的两大领域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这个伟大工程的骨架主要南两人完成。对社会而言,孔子酿造了社会礼仪中的酒;对个人而言,庄子酿造了灵性和自由的酒。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在超强的礼仪约束和极度的轻松洒脱中自由往返的酒中江湖。从酒的角度看孔子庄子,再用孔子庄子的酒看中国,我们探索到了两条可以相互传递品尝中国文明的途径,或者说,与中国文明对话的途径。不是谷物酒的葡萄酒承担不了这样的功能。

——在饮酒的精神源头上,西方葡萄酒里寄托的生命图腾和神灵信仰,中国人用墓葬的生殖崇拜完成了新生之旅,用道教创造了生命之树,用竹子完成了植物依恋,用茶完成了对自然的分享。

一杯葡萄酒里蕴藏的东西,中国人用了几个杯来酿造,并且每一个都达到了那个时代人类的顶点。在人与自然的完美生活中,葡萄酒始终只是塞在中国人行囊里一只异域风情的酒壶,是中国人的酒中阳关,散发着的是中国人心头上的边塞风烟。这一点,又让它是唯一见证中国古代文明兴衰起伏的中国酒。最耐人寻味的是,如果说葡萄酒是一种精神饮品,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葡萄酒里又体现得最为充分,并且因为这种充分而让中国人在近代时离开了葡萄酒。

当中国的内容越来越多时,这本书似乎成了饮着葡萄酒,以西方葡萄酒为引子谈论的中国话题,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成了“酒的围学”。但是,正如书中提出的众多观点并不是刻意标新或自认为该为定论一样,这些都已不重要,我们只是打开了一只贮藏了太久的酒瓶塞,里面的价值已超出了一种酒精饮品。酒杯的背景比酒杯更重要。

正像柏拉图们在酒会中谈论哲学和爱,竹林七贤们在酒席中写诗一样,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长久地谈论:

——处在古代和未来之间,品尝当人与人、人与自然需要相互依持,需要对话,消除冷漠与隔阂、孤立与损害时的液体语言,这才是重要的。庄子说,日夜不停地把自然万物当作春天,这样衔接着在心里产生运行的四季(“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一个信奉“天人合一”的杰出农耕文明,中国古人感受到的、看到的和做到的,是人类伟大的遗产。  ——中同人应该怎样既不自负,也不自虐地看待自己祖先创造的文明?当为中国古代文明曾经达到的辉煌骄傲时,我们应该知道骄傲的具体理南。一个文明的伟大绝不仅仅是四大发明和某个伟人的只言片语,它从古代世界的顶峰跌落下来也不仅仅是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和故步自封。历过了上百年的屈辱,当中国人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有什么酒比祖先几千年生命酿造的智慧和灵性更醇香、更有营养?放弃一笔沉重遗产不会让我们更富有更轻松,嘲笑破损的祖宗牌位并不能让我们更高大些。

西方人的酒杯在手上,中国人的酒杯在天地间。酒穿越时空传递了中国祖先真实的味道。错过这样一杯酒,就会错过一生。

后记

从想品尝葡萄酒的味道,到品尝这种液体文明在中西方文明中酿出的味道,从期望挖掘中国古代葡萄酒文化遗产,到竭力突围中国葡萄酒文化内涵中的众多迷茫,这个写作过程从单纯变得复杂,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形成了这本书。这本首部中西方葡萄酒文化比较研究的专著,是否将重新构建中国葡萄酒的文明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只要它有助于人们体会中国文明的辉煌魅力,我们就知足了。

本书的撰写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指教和支持,中国葡萄酒业著名权威王恭堂先和和赵新节先欣然为书稿作序。

在本书的写作中,得到了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朱济义先生,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北京农学院教授晁无疾先生,国家级葡萄酒评酒员、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咏梅女士,国家级葡萄酒评酒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杜金华女士,以及刘加宾、刘涛、陈勇、陈华、汪荣、杨华峰、张智新、黄学德、万流龙、周海波、张志昆、徐强等先生的指导和帮助。

云南出版集团的夏代忠先生、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赵石定先生和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李波女士对本书的策划及出版付出的卓越见识与倾力支持。

还有众多朋友,对我们给予了极大的热忱和关注。

在此,我们除了心怀感激和敬意外,也将把所有这些鼓励作为今后探索的强劲动力。

欧亚民(e-mail:oym1993@sina.tom)

刘加强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奇迹而生(中西方葡萄酒风味撞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欧亚民//刘加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77713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1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