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五代著述考证初编(精)/历史与文化书系/光明社科文库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厘定五代著述著录、考证原则,制定了凡例。如将著录时限严格限定为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间,在分类上,则主要参考《新唐书·艺文志》,略作变通,分为四部三十六类。第二,除佛道二教著述外,剔除了前人八种五代艺文补志因断限宽泛而兼收、或因考证有误而误收的著述之后,共收录五代著述871种,其中存69种,残存16种。同时,广搜博采,新增八志都没有收录过的85种著述。文后附有简目。第三,五代著述资料浩繁,因篇幅所限,仅选取经史子集四部100种书籍作为举例,进行详细考证。第四,在全面考索五代著述的基础上,对五代学术总体风貌也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五代学术现象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即实用性、功利化、兼融性。 作者简介 杨超,男,1981年生,河北孟村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文献学。曾发表《五代艺文补志述评》《〈大周正乐〉佚文所见〈琴操〉篇目考》《〈汉志·六艺略)与汉代经学家法》等论文,出版《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合著)等著作。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 目录 绪论 一 五代经部著述考 (一)易类 (二)书类 (三)诗类 (四)礼类 (五)乐类 (六)春秋类 (七)论语类 (八)小学类 二 五代史部著述考 (一)正史类 (二)编年类 (三)伪史类 (四)杂史类 (五)实录类 (六)故事类 (七)职官类 (八)杂传记类 (九)仪注类 (十)刑法类 (十一)目录类 (十二)谱牒类 (十三)地理类 三 五代子部著述考 (一)儒家类 (二)道家类 (三)杂家类 (四)农家类 (五)小说类 (六)天文类 (七)历算类 (八)兵书类 (九)五行类 (十)杂艺术类 (十一)类书类 (十二)医书类 四 五代集部著述考 (一)别集类 (二)总集类 (三)文史类 附录一 五代著述总目 附录二 新增五代著述简目 附录三 八补志误收五代著述简目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五代著述考证初编(精)/历史与文化书系/光明社科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4666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44 |
出版时间 | 2022-09-01 |
首版时间 | 2022-09-01 |
印刷时间 | 202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34 |
CIP核字 | 2022107627 |
中图分类号 | G256.1 |
丛书名 | 历史与文化书系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6 |
宽 | 177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