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
内容
亮点展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心理平台“简单心理”,历时八年,在上百万用户求助的群像基础上,给大家打造的自我疗愈之书。

希望它有助于解决你当下正在面临的人生困境——高敏感、低自尊、负面幻想、自我苛责;拖延症、抑郁、焦虑、强迫症、进食障碍;家庭创伤、同理心耗竭、爱无能、讨好别人、PUA……   

它用生动的案例、心理学硬核知识和理性的温柔告诉你:自尊要恰如其分。确立自我边界,比迎合讨好更重要。如果你经历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和解也是可以的。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之上,任何以爱为名的打压与践踏都是爱的谎言。

作者简介

简单心理,国内领先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有来自全球117个城市上千位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者,自2014年成立以来为数百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2021年在北京、上海等地开放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简单森林”,遇到情绪困扰、希望自我探索和成长的人,可以在这里获得系统、专业的帮助。

目录

序 

Chapter 1  认识你自己:裂隙中的珍宝   

第一章  成长中的伤疤与困境
   

高敏感人群:敏感不是我的错
   

自我厌恶:关掉头脑中指责的声音
   

负面幻想:区分现实与幻想
   

终极指南:别让拖延毁了你的人生
   

自尊就像血糖,稳定最重要
 

第二章  走入长夜:当大脑生病了
   

抑郁自检指南:我“抑郁”了吗
   

地狱天堂皆在脑中: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切
   

理解成瘾:人们从“成瘾行为”中寻找什么
   

理解强迫症:陷在自己思维中的“西西弗斯”
   

进食障碍:深度理解“好好吃饭”
   

“好好吃饭”特别篇:告别“情绪性进食”
   

请不要这样别离:关于自杀的事实与态度 

Chapter 2  认识原生家庭:

弥合自己
 第三章  家庭中常见的旧伤口
   

情绪暴力:父母常犯的几个沟通错误
   

角色颠倒:承担起父母责任的孩子还好吗
   

童年期情感忽视:重新获得爱和安全感
   

关于和解:和解不是原谅和接受,而是做出选择
 

第四章  修复和弥合
   

成为母亲,你需要做哪些准备
   

如何做一个“心理成熟”的爸爸
   

共同养育:离婚后如何给予孩子未来与期待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亲密关系:和父母的关系会影响成年后的伴侣关系吗 

Chapter 3  拨开入际关系中的迷雾:陷阱与游戏
 

第五章  渴望结群的孤独者
   

被孤立者:是原本与众不同,还是后天孤独
   

讨好者:确立自我边界,比迎合讨好更重要
   

独行者:孤独地生活并享受着
   

霸凌受害者:当众被羞辱,这不是你的错
   

替罪者:如何避免成为替罪羊
   

隐形攻击者:拉黑、摆烂、生闷气,你很
   

可能是在隐形攻击
 

第六章  社交关系中的陷阱
   

愤怒无能:生气也是一种能力
   

强迫解释:当解释无用,倾听也许更有效
   

规劝套路:“道理我都懂”背后的心理游戏
   

同理心耗竭:关心也需要适可而止
   

习惯性撒谎:欺骗与隐藏其实都没有必要
   

友谊成长史:大多数友谊都比你想象的短暂 

Chapter 4  性别认知与亲密关系
 

第七章  性别关系和性别认知
   

职场女性歧视:她的话一直被无视,直到
   

他“父述”了一遍
   

“男性凝视”之下:交出了身体的女孩
   

“处男歧视”:过了24岁还没有性经验,就是
   

社会中的少数吗
   

重新看待性:正视性冲动和性选择
   

打破性别框架: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别吗
 

第八章  爱不是简单的事
   

嫉妒界限:我忍不住偷看她的聊天界面
   

煤气灯下:如何避免被情感操控
   

疗愈背叛:被出轨的心伤如何恢复
   

囤积安全感:备胎与暖昧是人类的天性
   

感觉适应之敌:爱情也有“最佳赏味期”吗
尾声  

人要被好好爱过,才有能力爱自己 

参考文献

序言

心理咨询中常提到一个关于如何“爱自己”的概念。至于一个人究竟如何才算是“爱自己”,似乎既没有标准的答案,又不免觉得“爱自己”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容易被理解为自私自利。放眼望去人们只愿意讨论为他人付出和奉献;向内看见自己、爱自己这件事情显得尤为困难。  

要谈如何爱自己,首先要理解一个人的“自我”是如何形成的。英国精神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有一个非常动人的、对于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的描述。大意是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和外界建立关系,不断地在关系中形成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整合自我”:我们先是和主要养育者建立关系,在关系中照见自己的样子,形成对于他人的看法和期待;然后我们逐步和家中其他养育者、更大的家族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形成更复杂的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然后我们进入学校、集体、社会。我们不断在成长的各种关系中,重新理解和定义自我,并且形成对于他人、世界的认识和想象。  

可是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完美的。母亲父亲都是有缺憾的普通人,家庭总有它作为小团体的创伤,在学校和集体中总有你必须要适应的文化和被压抑的欲望和表达——而至于人类作为一个族群本身,每当形成一个群体、一个团体,它不免有各种各样的团体动力出现:有人霸凌,有人付出,有人替罪,有人隐身不见。我们是在各种各样不完美的关系中摸爬滚打,慢慢长大,面对自我的疼痛和对于他人和世界的失望,不停歇地、倔强地从中长出枝桠。

几年前编辑老师找到我说,希望我们能讲一讲如何爱自己这件事,是不是一个人学会了向内看见自己、爱自己,就能保持心理健康?于是我们在温尼科特这个诗意的描述之上,沿着人出生后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脉络,延展了理解自己、理解家庭
、理解人际关系、理解性别和亲密关系这四条线路,编辑了这本书。我们没有选择常见的角度,但选择了人们常在心理咨询室里讨论的困境和痛苦感来切入,在每个议题上,我们讨论它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你能从中读到常见的高敏感、低自尊、负面幻想、自我苛责——这些都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当环境没有给予我们足够多的抱持和接纳,我们自然会生长出的针对自我的利剑。当它们带来的疼痛感足够强烈,就会使人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的防御方式——有一些被我们定义为“心理症状”。这本书也会带你去认识常见的抑郁、焦
虑、进食障碍等等。然后你会读到家庭:家庭中常见的那些带来创伤的行为,以及如何去弥合和修复。更进一步,你将读到人是如何在一个团体中生存的——为何你会讨好他人,为何有人容易变成替罪羊,以及如何避免在和他人的关系中陷入耗竭。最后是隐秘的关于性和性别,以及亲密关系中如何去爱。至于我们将它放在最后,是因为只有当我们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们才能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满足外在期待之上,转回到真正关注和理解自己,允许多样性和不同。正是人们之间彼此的理解、相互的善意和拥有爱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作为一个集体、一个族群生存下来,并反哺每个个体以安全的环境,使我们能够充分生长。

你看,爱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起始于向内看见。我们很有幸一起编辑了这本书,希望它能带给你帮助;也希望你在生活中被好好爱过,遇到高兴的事情可以感到高兴,遇到困难的事情有人和事物可以依靠——也希望这本书可以在任何你遇到困难的时刻帮到你,哪怕给你一丁点的依托和支持。

感谢E+、Milo、阿蓝、陈一格、车孟卓、方翊、高梦琪、高文洁、顾丽、寒冰
、何质文、胡悠悠、江湖边、啦啦啦、梁娟、李歪歪、李文瑾、喵鱼、沏沏、石宇宙、丸子、吴杨盈荟、小元、熊、西京、张菁宸、张珺卿、郑彦飞(依首字拼音字母为序)对本书的辛勤付出。

导语

我们时不时处在各种各样让人纠结的痛苦里。这本书旨在让你的人生发生有效改变。

本书就是带领大家“向内看见”,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抵达生命的自洽。本书在温尼科特诗意的描述之上,沿着人出生后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脉络,以理解自己、理解家庭、理解人际关系,理解性别和亲密关系四条路线,来切实解决你生活和生命中遇到的诸多困境。

精彩页

高敏感人群:敏感不是我的错
   我的朋友琳达,做电影评论很多年。她有个特异功能:看到觉得不好的电影会浑身不舒服,甚至发晕、感冒,之后这个片子的最终票房也往往会塌陷。每次媒体观影会结束,片方都紧张兮兮地盯着她:“老师,身体咋样啊?”

我回回都觉得惊奇不已:这是通灵了还是老天爷赏饭吃?
   直到我在“HSP特质人群”文献中看到一个极端案例:被试者说,难听的音乐会让他有生理反应——比如呕吐。我立刻想起了琳达,让她赶紧看看自己是不是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人群)。  

比如说,这里有14种高敏感人群的常见表现:   

1.对声音/气味/味道等异常敏感,警笛声或施工噪音可能“会让你有钉子砸头的感觉”。拥挤的人群、强烈的气味都可能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2.具有很高的“惊吓反射”,容易被一点声音/偷袭吓到,因此怀疑自己“神经衰弱”。

3.常被误解。被大人评价为“害羞、内向”,被人指责为“神经质、想太多”。

4.像一块情绪海绵,倾向于“吸收、共情”他人的感觉,并常常因此精疲力竭;很怕疼,对咖啡因等中枢刺激成分敏感。  

5.洞察力强,擅长发现别人可能忽略的微妙之处,比如表情、肢体语言等。

6.需要大量时间独处。在漫长的一天结束后,你需要自己待在安静的房间,降低刺激,为自己重新充电。   

7.十分回避冲突。当亲密关系出现紧张或分歧时,你倾向于回避,甚至可能在冲突中感到身体不适。 

8.你想得很深。习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并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大量反思(比其他人更多),同时也容易进行过度的消极思考。

9.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残忍场面,哪怕是在艺术作品中。

10.容易沉浸于电影等艺术品,并深深地受到打动。 

11.肚子饿的时候会变得易激惹,出现较大情绪波动。  

12.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你可能有几个想象中的朋友,喜欢幻想、做白日梦。 

13.你在一天中建立了很多小的routine(日常秩序),因为熟悉的东西会带来舒适感。   

14.有时候,批评对你来说就像一把匕首。别人的评价用词非常重要,消极情绪似乎影响你更深。 

什么是“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HSP”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在学术界也被称为“感觉加工敏感(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  

研究显示,高敏感人群在整体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20%。男女分布差不多——但在调查中男性更不愿意承认,因为社会文化让高敏感男性背负更多偏见。它也不能简单地用内向来概括,因为约30%的高敏感人群在外向性上的得分也很高。

1997年,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博士最早提出了高敏感人群这一概念。她和同事们用“DOES”总结了高敏感者的一般共性: 

1.深度加工信息(Depth of processing)。
   杰蒂佳·贾吉略维奇(Jadzia Jagiellowicz)的研究发现,高敏感人群更多地使用大脑中与“更深层次”信息处理相关的部分(尤其是涉及细微差别的任务)。  

比安卡·阿塞韦多(Bianca Acevedo)的脑成像研究表明,高敏感人群大脑中的“脑岛”区域更为活跃。脑岛被称为“意识之地”,它整合了对内部状态、情绪、身体位置和外部事件的即时了解。

2.易过度刺激(Overstimulation)。 

高敏感人群易受到过度刺激(包括社会刺激)的压力。因此在吸取教训后,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倾向于避免紧张的状况。  

3.对积极、消极事物都有更大反应(Emotional responsibility/empathy)。

当看到任何类型的表情强烈的照片时,高敏感者的大脑激活都比非高敏感者更强——不光是消极情绪,高敏感人群对于积极情绪的反应也更为强烈。比如好奇心、对成功的期待、对某件事的愉快渴望、快乐和满足感。

4.感知细微之处(Sensitive to subtleties)。

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高敏感特质的核心。他们往往会注意到别人错过的一些小事,因为他们的感官加工敏感性强。区别于感官本身灵敏(毕竟有些高敏感者的视力听力都挺差的),这个特质更强调的部分是“加工”。

P4-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简单心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50792
开本 32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400
CIP核字 2022218165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