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
内容
内容推荐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本期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格雷厄姆·格林、詹姆斯·鲍德温、乔治·西默农、伊夫林·沃、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约翰·契弗、萨尔曼·拉什迪、大卫·格罗斯曼等十几四世界著名作家。
目录
格雷厄姆·格林(1953) 陈焱/译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60) 温哲仙/译
W.H.奥登(1974) 马鸣谦/译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78) 朱杰/译
E.L.多克托罗(1986) 柏栎/译
威廉·特雷弗(1989) 管舒宁/译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90) 魏然/译
艾丽丝·门罗(1994) 梁彦/译
若泽·萨拉马戈(1998) 王渊/译
萨尔曼·鲁西迪(2005) 林晓筱/译
哈维尔·马里亚斯(2006) 蔡学娣/译
大卫·格罗斯曼(2007) 唐江/译
大卫·米切尔(2010) 唐江/译
米歇尔·维勒贝克(2010) 丁骏/译
导语
《巴黎评论》经《巴黎评论》授权,从“作家访谈”栏目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六十余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四卷陆续出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是第四期,主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采访过的格雷厄姆·格林开始谈起,按照访谈日期记载历经上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最终以2010年对米歇尔·维勒贝克的访谈结尾。
书评(媒体评论)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
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
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
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
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欧内斯特·海明威
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
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
,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
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
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
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
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
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
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
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奥尔罕·帕慕克
《巴黎评论》的访谈总
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
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
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
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
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
练。
——戴夫·艾格斯
应该在酒会、朗读会、
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
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
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
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
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
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
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
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
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
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
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
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
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
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科伦·麦凯恩
精彩页
格雷厄姆·格林
在伦敦圣詹姆斯街街尾的那些底楼,十八世纪与二十世纪接续。蚝吧与旅行社的玻璃纸装饰光鲜闪亮,周围却绕着那些高门大宅的电缆支线,显得突兀失调。格雷厄姆·格林就住在这条大街的商业区那一端的公寓二楼,房子不大,夹在那些达官贵人的俱乐部和圣詹姆士宫之间。住在他楼上的是奥金莱克将军,也就是那位败于隆美尔手下的军人;楼下则是欧洲最高雅入时的蚝吧,而隔街对面是欧洲第二高雅入时的蚝吧。
看过《寻欢作乐》的读者应该记得,毛姆就是在这附近遇到了休·沃尔波尔,但这里不是那种可以期望遇到—位小说家的地方,更别说是卓有成就的小说家。这是一个黑暗中透着高雅的地区。黑色的劳斯莱斯,黑色的男士礼帽,黑色的女士半高跟鞋与得体的套装。在一些堂皇至极的公寓里,甚至建在浴室地板上的浴池铺的都是黑色大理石。附近是皮克灵小广场的庭院和日晷,广场是加洛林王朝时代风格的建筑物,与世隔绝,只有大富豪才能人内吃吃喝喝。
与世隔绝,为的是隐名晦迹,而非匿富藏财,或许正是对格林的诱惑,因为他如今是,或者直到近期还是一个怯于交往、不愿出名的人。我们按了门铃,他过来开了门,只见他棕色面孔,穿了棕色套装,棕色鞋子。他带着我们上到了蚝吧上面的一个大房间。时已四月,天气仍冷,房间的各个角落开着很多电壁炉。窗边矗立着北欧风格的支柱,上面亮着很多灯。一对灯泡亮着,就像一对减弱的喷气发动机后燃器,与暗淡的四月之光形成鲜明对比。光照之下,显现了一个摆满书籍的房间,里面有一张书桌,一个录音电话机,几张铺着垫子的扶手椅,一块毛毯。披风上方挂着一幅杰克·叶芝的画作,画风忧郁,属凯尔特风格,却也纤巧,与对面墙上的亨利·摩尔③的画作有共同之处。摩尔的作品为红色,设色清淡柔和,是忧伤的古典主义风格,与房间的棕色主色调一致。那种棕色,是中小学校长书房的颜色,是拉各斯那个小小办公室的颜色,格林曾说他挺乐意在那里度过乏味的四十年。与棕色相呼应的是蓝色,他的藏书是蓝色的—一}尤郁的蓝色,是英国学术出版机构的那种封面,通常摆在大学教师和文人雅士的书架书房里。这令我们惊诧不已;我们潜意识里本以为见到的会是天主教书店的那种黑紫色,因为这种颜色里有一种与墨西哥、布赖顿⑤和西非相称的狂暴。然而我们见到的却是一个温暖舒适的住所,一个书斋,就像英格兰随处可见的那种牧师住宅或乡间别墅。仅有一事可略显出他的某个癖好,或者略显不同寻常(因为如今收藏亨利·摩尔作品的人已很多),那就是七十四个不同的小瓶威士忌酒,排列在书柜顶上,怪异得有如天主教慈幼会新入会信徒的国际大会。
我们所围绕着的这位人物是一位小说家,在他的静隐之所,这些小酒瓶是令人欣喜的发现。
——马丁·沙特尔沃思、西蒙·雷文,一九五三年
《巴黎评论》:格林先生,我们打算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让谈话围绕它们进行,我们认为这样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双方的时间。我们觉得,任何由我们事先拟定的正式提问清单都只能以我们对你已完成作品的认识为基础,而事实上你的回答是有可能让我们引出一些新问题的。我们希望能够突破那种访谈模式,因此我们准备让谈话引导我们,在你允许的情况下,去尝试发现那些关于你的尚不为人知的事情。
格雷厄姆·格林:挺坦诚的嘛。你们想喝点什么?(他拿出一个瓶子,又往意大利锡釉壶里灌了水)
《巴黎评论》:我们可以倒过来吗,先从你最近的作品,也就是剧本《起居室》开始?它还没有在美国上演,所以如果我们问了些细枝末节,还请你不要介意。
格林:你们自己看过这个戏剧了吗?
《巴黎评论》:还没有。不过有一位目光敏锐的年轻女子帮我们看了。她去了朴次茅斯,看完回来写了一篇评论,一篇作品概要,还有一堆溢美之词。
格林:我很高兴。这是我的第一部戏剧。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在弄电影。写这个剧本时我用了不少电影术语,颇为担心它可能成不了一部成功的戏剧。
《巴黎评论》:她挺喜欢那出戏的。她觉得,你把一个宅子里阴魂不散的紧张气氛呈现了出来,而住在里面的家族因为陷于门第和宗教上的错误观念,日趋败落。你的这部戏剧创作源自如下的情境:剧中的女子有如迷失于一片荒漠之中,荒漠的背景是家庭的不幸和真相,而前景是恋人和幻影中的幸福。那位写评论的女士对这部戏的主要批评,或许跟你刚才所说的有点关系,也就是电影与戏剧的技法是有差别的,而你写的这部戏过于依赖对白,而在情节上却有欠缺。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译者:马鸣谦
编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32348
开本 32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2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22
CIP核字 2017205613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