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原来是这样(184-280历史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才辈出。这一时代,实肇始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此后各路军阀势力划州割郡,拥兵自重。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孙权割据江东,刘备入主益州,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这一时代,各方面的人才简直可以用“井喷”二字形容,乱世之中,不仅涌现出像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涌现出像赵云、张辽、乐进、姜维、邓艾等杰出人才;科技方面,有马钧、刘微、华佗、张仲景之流;文学艺术方面,有“三曹”、“建安七子”等。时势造英雄,更是英雄造时势,各方面的人才风云际会,斗智斗勇,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

内容推荐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一个民族能否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敬,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水平,其中扩大全民知识面,尤其是对自身民族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中国》是有史以来最全的中国断代史,每卷从50个角度关照这段历史,用50篇专题文章,深度阐述历史知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并融合了当前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夹叙夹议方式,讲述远古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的历史,每卷末附录该时间段的详细年谱,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

《历史中国》是一部中国历史精品之作、“中国人都能看懂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乃家庭收藏、馈赠亲友、学生热读、国人留给子孙后代的传世之书。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强国,文化兴国,读《历史中国》,快乐接受中国历史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提高修养,培养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为这一代人更好地投身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增加原动力。

本书为《历史中国》之《三国原来是这样》分册,用精彩又百姓化的语言,详论了三国之乱世。

目录

滚滚长江东逝水(代序)

一 三国的疆域划分

二 张让是我爸,赵忠是我妈——东汉衰落的秘密

三 曹操的智库

四 刘备和关羽、张飞的一生纠葛

五 小霸王孙策

六 从刘备看东汉三国士、庶分野

七 刘备的用人之术

八 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

九 诸葛亮为什么不篡位

十 三国非主流顶尖智囊的悲喜人生

十一 三国的乱世草头王

十二 四世三公话袁绍

十三 赤壁之战

十四 东吴军界的双头鹰

十五 三国的另类军阀

十六 三国花瓶男

十七 曹操的七十二座空冢(上)

十八 曹操的七十二座空冢(下)

十九 曹魏宫廷的斗争

二○ 诸葛亮北伐的得与失

二一 孙权和群臣的博弈

二二 孙权的家庭悲剧

二三 三国跳槽史

二四 三国名女漫谈

二五 三国后妃

二六 蜀汉两名相

二七 司马懿的忍功

二八 司马师时代的血与火

二九 司马昭的权力之路

三○ 三国的酒肉江湖

三一 魏国武将群像

三二 马超等人的命运探秘(上)

三三 马超等人的命运探秘(下)

三四 吴蜀关系

三五 魏国的封疆大吏

三六 蜀汉三大边镇

三七 东吴两大边镇

三八 三国神童

三九 蜀汉真的没有人才吗

四○ 名士风流——嵇康和阮籍

四一 三国文人不相轻

四二 三国末路帝王的人生终局

四三 三国官制

四四 三国礼仪制度

四五 迷雾中的木牛流马

四六 算一算三国的经济账

四七 三国法律制度

四八 三国文学纵横谈(上)

四九 三国文学纵横谈(下)

五○ 评说三国历次战争

附录:三国年谱

试读章节

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贵?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有人会说是粮食,有人会说是资源,也有人会说是关系,当然肯定也会有人说是人才。

人才现象在当今社会里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的流向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人才的种类很多,作为一个管理者,物尽其能、人尽其用,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细节决定成败,还是管理决定成败?都对!但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人才同样能决定成败!古往今来的所有胜利者,且不说他们的人品香臭,也不说他们的手段能否拎上台面,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会使用人才的高手。尤其是用智力型的人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智囊,古代称为谋士,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称为智库。

在楚汉战争中为什么笑到最后的是吃饭赖账的草根刘邦,而不是气宇轩昂的贵族项羽?原因很简单,刘邦没别的本事,但他就会用人,对人才舍得下本钱,人人都愿为刘邦效死,比如张良、.陈平。项羽什么都会,就是不会用人,好容易有一个亚父范增还不能善用,结果兵败身死。

项羽本是秦末汉初当之无愧的No.1,刘邦只是配角,但刘邦却顶翻了项羽,当上了主角。在西汉和东汉之际,江湖老大非刘秀莫属,王莽只是个垫场的,而公孙述之流只能做井底的蛤蟆头子。

而在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中,谁是男一号?刘备和孙权都是牛人,但他们偏安一隅,在气势上就弱了很多。三国的No.1,非曹操莫属。

虽然曹操最终也没有统一天下,但不是曹操无能,而是刘备和孙权都是狡猾狡猾的顶尖枭雄,曹操生不逢时,时也!命也!如果曹操和刘秀调换一下,凭王郎、隗嚣、公孙述这些蔫瓜烂菜,早就被曹操剁碎下锅了。

三国各不统属,互相拍板砖,鸡毛满天飞。不过无论是讲块头还是讲整体实力,曹操建立的魏国都是最强大的。曹魏横跨中原,“十分天下据其八”,蜀吴两国都没有单独和曹操叫板的实力,只能两弱联合对抗一强。

曹操之所以有成为三国头号枭雄,他本人的雄才大略、诡谲多谋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曹操能成大事业,除了他的大脑,还有两件趁手的兵器。左手名将如云,神挡杀神,鬼挡杀鬼;右手谋士如雨,连横合纵,为曹操解疑释惑,提供智力支持,曹操想不成功都难。

曹操不但用兵如神,在用人方面也是绝顶高手,千里马和伯乐两种角色,曹操一肩双挑。曹操的智库一般来说有个粗略的划分:一线智库和二线智库。

所谓一线智库,主要是指曝光度最高的核心谋士团,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哗,号称五大天王。后来郭嘉早亡,一代奸雄司马懿补了郭嘉的缺,但曹操不太放心司马懿,一直不予重用。

所谓二线智库,当然是指曝光度不太高的那些谋士,比如董昭、蒋济、陈群、毛玠、袁涣、何夔、满宠这些人。二线智库的星光虽然不如一线的灿烂,但他们往往都有点石成金之妙。一线和二线的区别也许并不在于实力,而在于机会。

二线智库我们相对来说都不是特别熟悉,但一线的五位天王我们都不会陌生,不过相对来说,荀彧和荀攸、郭嘉是真正的一线,而程昱和刘晔的地位则稍弱一些,介于一二线之间。

可以把曹操和刘备的智库做一个泛泛的比较,荀彧是曹操的智库头牌,类似于诸葛亮;荀攸类似于庞统,郭嘉类似于法正,程昱类似于马良,刘晔类似于黄权。至于另一个大牌贾诩,要论名气和实力属于一线,但贾诩是投降过来的,并不是曹操的核心智囊,有些类似于刘巴。

我们都知道三国谋士群的代表性人物是近乎半仙的诸葛亮,诸葛亮与庞统、法正这些以战术谋略为主的智囊不同,他主要负责大战略的谋划。在曹操的阵营中,与诸葛亮的作用和地位相类似的就是荀彧。诸葛亮对刘备有多重要,荀彧对曹操就有多重要。

荀彧出身东汉著名大族颍川f荀氏,据《后汉书》记载,荀彧是战国大思想家荀子的第十三世孙,家族地位要比诸葛亮高一些。颍川荀氏在东汉名臣辈出,荀彧的祖父荀淑是一代大儒,名臣李固和李膺都师事之。

荀淑有八个儿子,各有才学,号称荀家八龙,荀淑的次子荀绲于汉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生下了荀彧。荀彧生的时候,东汉帝国已经出现了破败的迹象,等到荀彧长大成人后,东汉在宦官、黄巾以及藩镇各方势力的联合拉扯下,已经被大卸八块,天下分裂格局不可避免。

宦官和黄巾军都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他们提前被PK掉了,活跃在东汉末年历史舞台上的是从庙堂草野中杀出来的各路枭雄,也就是藩镇。开东汉藩镇专权的是董卓,除董卓之外,中原地区还有许多军阀,但公认的两大明星是河北的袁绍和山东的曹操,吕布只是个搅屎棍子。

荀彧虽然和曹操鱼水情深,但荀彧的第一选择却是袁绍,不过荀彧和袁绍接触过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袁绍外强中干,用人不明。荀彧跟着袁绍恐怕没有多少展示才华的空间,所以荀彧倒戈跟曹操泡在了一起。

曹操正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手下武将不少,但谋士却寥寥无几。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自己的智库,打拼的难度会非常大,刘备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曹操听说荀彧来投,仰天大笑:“我的张良终于来了!”曹操本人就是个智多星,再加上荀彧,如虎添双翼,可直干青云而高翔了。

荀彧的加盟是曹操事业的一个重大拐点,从此曹操有了明显的战略目标,最终完成霸业,荀彧居功至伟!荀彧给曹操制定了两大战略目标,第一步先效法汉高祖刘邦占关中,汉光武刘秀据河内,经营兖州作为根据地,不能四处打游击。

根本固后,再俟机效法晋文公纳周襄王,迎汉献帝刘协,从而尊奉天子,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主导权。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方针,曹操也想到了,只是他还在犹豫,如果不是荀彧苦劝,或许曹操就放弃了。

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了荀彧的战略远见,当北方只剩下袁绍和曹操准备决战的时候,曹操才体会到荀彧的重要性。因为袁绍在军事上要比曹操占优势,如果不是袁绍优柔寡断,放弃了迎还献帝,曹操连政治上的优势都无法获得,曹操会更加的被动。

荀彧不愧是第一流的谋士,他料人很准,在袁曹决战前夕,孔融劝曹操不要轻易和袁绍开火。孔融的理由是袁绍地广兵强,手下多虎将谋臣,不易卒取。

荀彧驳斥了孔融的观点,荀彧曾经在河北待过一段时间,他对袁绍的底细摸得很清楚。袁绍兵虽多而不善用,谋臣虽众而各怀其私,内部有派系之争,武将皆匹夫之勇,一战可擒之。人人都喜欢预测,猜得准的叫神仙,猜不准的叫乌鸦,荀彧的功力近乎于神。

不过荀彧这个人正统观念非常强,在荀彧眼中,东汉政权才是正统。荀彧和曹操之间也不是主仆关系,而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荀彧以为曹操想做齐桓晋文,那自己就是当仁不让的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但荀彧后来发现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有篡位的野心,这就冲破了荀彧的底线。荀彧劝曹操尽忠汉室,不要行太逆不道之事,由此得罪了曹操。曹操在南征孙权的时候,暗示他已经不需要荀彧了,请荀公自行了断吧。荀彧知道他和曹操的缘份尽了,面色平静地仰药自尽。

曹操平生在政治棋盘纵横杀伐,无所不克,但也有下臭棋的时候,逼死荀彧无疑是最臭的一步棋。荀彧的死对曹操的损失不可估量,荀彧不仅是当时官场上的头牌花旦,能镇住场子,而且智力绝人,试想如果刘备逼死了诸葛亮,会是什么样的结局,真为荀彧感到可惜。

好在曹操身边还有许多一流谋士,死了一个荀彧,至少还有荀攸。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不过荀攸却比荀彧大了八岁,荀攸出道要比小叔早。灵帝末年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张让们的时候,荀攸就参加了何进的智囊团。P13-15

序言

民间有句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少不看水浒”,是说年轻人读了《水浒传》,容易激发过剩的雄性荷尔蒙,跑上梁山做“替天行道”的买卖。“老不看三国”,是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到处充斥着诡诈与欺骗,成年人读了会变成曹操那样的老奸巨滑。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绝世双璧,《水浒传》走的是底层路线,写得是江湖侠客,以及仕途上的落魄不得志者。水浒虽然写得是北宋末年的宋江农民起义,但内容多属虚造,九分虚一分真。

与《水浒》同时代问世的《三国演义》走的则是高层路线,依托汉末三国的历史架构,写得是诸侯逐鹿,纵横捭阖,气势磅礴,让人心折!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社会影响极其深远,三国这段历史也借着罗贯中的那支妙笔,成为中国人最熟悉,也最亲切的时代。曹阿瞒是个白脸奸雄,诸葛军师是个半仙,周都督赔了夫人又折兵,关二爷仁义忠孝,刘皇叔哭过鼻子、摔过孩子……

因为《三国演义》的名气响得吓死牛,西晋史家陈寿苦心沥血编撰的正史《三国志》反倒不太为人熟知,更遑论南朝宋史家裴松之《三国志注》了。

《三国演义》被罗贯中写得花团锦簇,炫烂夺目,但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清人章学诚将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度(参照正史)比为七分实,三分虚,确实很有灼见。

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心中:同样是大统一王朝崩溃后出现的乱世,三国和五代十国的历史轨迹极为相似,虽然这两段历史罗贯中都写了,但为什么罗贯中要详写三国而略写五代?《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苦心沥血之作,而《残唐五代史演义》却写得七零八落,不成片断。

其实客观来说,罗贯中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五代十国(罗贯中只写五代)虽然承盛唐之后,却显得暮气沉沉,欺世盗名者如过}工之鱼。正如元朝人张鸣善在《水仙子·讥时》所讽刺“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五代十国能称得上英雄者寥寥数人而已,多是一些狗雄在穷折腾。好容易出了一个英雄柴荣,却如流星般划过了历史的天空,而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也不过用三言两语就带过了柴荣。五代十国的故事虽然够精彩,和明星如云的三国相比,似乎少了一层“商业价值”。

三国时代从东汉末年算起,长不过百年,却英雄纷起,豪杰遍地,“商业价值”极高。一代风流才子苏东坡迎风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和五代十国就像是一条抛物线的两个点,三国是“往上抛”,而五代十国则是“往下掉”。自“安史之乱”后,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型时期,由粗豪奔放进入了缜密严细,五代十国自然不讨人欢喜。五代十国虽然上继盛唐,下承隆宋,但宋朝人对五代十国多半没什么好感,尤其是欧阳修,将五代十国骂得几乎一无是处。

虽然三国是汉末唐初三百年天下大乱的开始,但毕竟就整个历史发展阶段而言,三国处在了历史上升时期。三国是乱世,不过却乱得精彩,肉麻一点说,“乱出了艺术”,三国热自然就长久不衰。

三国热实际上并不是从罗贯中开始的,早在隋唐时期,三国的故事就已经家喻户晓,“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别的不说,三国的那些明星大腕们都有自己的粉丝团,最典型的是诸葛亮,他的粉丝遍及古今。曹操也有大量的粉丝拥趸。

明星不是衡量一部戏或一个团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却是非常的重要标准。曹操、诸葛亮、刘备、孙策、孙权、关羽、张飞、赵云、荀彧、吕布、马超、周瑜、司马懿,哪个单挑出来都是能压住场的一线明星。谁不喜欢星光灿烂的阵容?见了明星我们一样会尖叫,荧光棒满天飞。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花钱就是要来看明星的!

当然明星扎堆容易造成剧情被弱化,但三国显然没有受到这个定律的影响,三国的人物层次分配得非常合理,一二三线都有,还有大量跑龙套的群众演员。我们不但记住了活跃在三国舞台的各路明星,也记住了精彩的三国故事,一张票看两路戏,赚了。

也许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心中的那个近乎完美的三国,更多的是指公元184年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五十年的精彩历史。尤其是东汉末年那二十多年时间,几乎包揽了三国历史最精华的部分。比如孙策平江东、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借荆州、马超复仇、刘备入蜀、失荆州、失空斩、星落五丈原等。

其实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三国真正开始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曹操、孙策、袁绍、吕布、刘表、苟或、苟攸、庞统、法正、郭嘉、周瑜、鲁肃、吕蒙、关羽都是东汉人。

不过正因为三国的精华部分都在东汉末年,所以陈寿写《三国志》时,也没有严格拘泥于时代分界线,直接把东汉末年划进三国时代。就比如我们现在讲春秋、战国,这两个伟大时代实际上都应该称为东周,可大家都习惯了春秋战国,没人再计较什么东周了。

我们有幸处在旧历史阶段的终点和新历史阶段的起点,曾经的金戈铁马、庙堂谋略、儿女情长,都被我们收揽眼底。“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历史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能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站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渺小,我们应该充满敬畏地去审视历史。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也有许多角度和侧面,供我们切入,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动。

我们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往回看,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那一段段精彩的片段,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走近我们的内心深处,继续上演着他们的经典。

三国之气势,足以倾倒古今,尝临江边,沐浩荡之风烟,叹一身之微渺;慕鸟鱼之畅情,悲物事之牵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由得心潮慨然。最喜斜倚水边树,饮水上风,听水中语,顿有不知今夕何夕之痴。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三国之事,三国之人,已越千八百载而直抵今人之前,却无半点疏隔之感,谢陈承祚乎?谢罗贯中乎?或是谢曹刘关孙、诸葛司马乎?天知道。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原来是这样(184-280历史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448285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6.09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