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原乡记忆/字码头读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素素至今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以质而论只有三本,一本乡村,一本女人,一本历史。看似风马牛,却是作者在写作中成长的胎记。素素编著的《原乡记忆/字码头读库》所选的散文作品,取的是空间维度,用作者自己的生活半径和知识半径,向读者呈现作者的文学视野与心灵格局。

内容推荐

《原乡记忆/字码头读库》是《字码头读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系著名作家素素的散文作品自选集,共收录作者近期发表的散文作品36篇,编为“辽南”“东北”“中国”“世界”四卷。作者采用还历史记忆以生命形态、还地域文化以心灵的追索的强劲的叙述方式,以充满了思辨意味和细腻感受的自由而炽热的话语表述,展现出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反省的愿望和质疑的勇气,而作者与历史碰撞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以及碰撞的力度,展现出一位女性作家难得的超越个人情绪的尖锐和思索的深邃。

目录

辽南

 鱼香与米氛的缠绵

 老复州的沧桑

 深蓝之城

 大云书库的拥挤与空荡

 老妈烟史

关东

 绝唱

 痴迷的逃亡

 永远的关外

 消失的女人

 空巢

 女人的秋千

中原

 佛眼

 奔去是为了回返

 高原反应

 井冈山的标语

海外

 欧洲细节

 最后一片野性草原

 布鲁日的红

 韩剧里的客厅

 创伤记忆与读城伦理

试读章节

读中国移民史,可知迁徙者大都以黄河流域为起点,分别朝三个方向流去,于是就有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说法。其实,迁徙是一种无奈。下南洋的被称为客家人,他们是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出身非富即贵,往往是隐名埋姓,为避国难而出逃。只有走西口和闯关东的是穷困潦倒者,或是一群乞食者。比如关东,这里有大片的土地,还有人参和金矿,来的人也最多。

郭家村先民,并不是辽东半岛的土著,而是最早的闯关东者。因为在他们的船舱里,装的是大汶口文化或龙山文化。上岸之后,他们没有扔下捕鱼的功课,也没有丢掉手中的农具,只是背倚青山,面朝大海,以村庄的方式,记下了自己的漂泊与停留。

地理之近便,决定了移民之数众。老铁山岬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庙岛群岛是山东半岛的最北端。尤其是庙岛群岛,如一架铺了大半的栈桥,眼看就要抵达对岸,却突然改主意停下了。即使这样,它还是方便了闯关东者,肉眼已经望见了对面的老铁山,只需撑船驶过剩下的一半海路,就可以上岸了。

可是船太小,将在哪里上岸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遇上西北风,也许就刮到了朝鲜半岛,遇上东南风,也许就刮到了辽东半岛。如果真是这样,老铁山下的郭家村,就可能是东南风给成全的。

移民者是最有生命力的人群。每一场大火之后,那些无家可归的先民不知去了哪里。也许并没有离开,而是就在附近不远的地方,重新搭起煮饭的灶台。其实,当时间又过了一个千年,在老铁山的西北麓,果真就繁衍出了更多的村庄。它们的名字叫于家村、刁家村、尹家村。当然,这也是现在村庄的名字。1930年,日本学者将考察结果写成一个考古报告,题目叫《南山里》。南山就是老铁山,只是当地村民都习惯叫它南山。考古报告说,在南山里的这几个村庄下面,埋着三千年前的村庄。就是说,郭家村不过是一个开始,在它之后,由于移民者的陆续到来,村庄在辽东半岛南部海岸已呈密集之状。

记得那天,看过五千年前和四千年前的郭家村,我就去了三千年前的于家村。它在一个半岛式的坨子上。坨子头有一条壕埂,专家们在那里发现了红烧土,便十分肯定地说,在这条壕埂下,隐匿着一座青铜时代的村庄。

壕埂一直呈裸露状横在那面山坡上,至今也没有做什么保护,还在充当一块耕地的壕埂,将下面这一块地与上面那一块地错落成梯田的形状。我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壕埂,而是一面历史的巨墙,将几千年的岁月悬垂在这里,让后来者抚摸和审读。我这才知道,原来泥土与树木一样,也有生命的年轮,只要看质地和颜色,就知道它有多老了。一层土与一层土的叠压也不是平直的,而是呈水一样的曲线,留下了风吹过的痕迹。

其实也对,千年万年,正是风的手,把泥土卷扬起来,将岁月和日子一页一页深埋,将历史和村落一点一点垫高。原想让后来的人遗忘,却被后来的人撞见。也许是命定,现在和过去,总要以什么方式,总会在某个时刻,彼此遭逢或相认。

与我一起来的朋友是考古所所长,指着于家村的这条壕埂,就像老师指着一块黑板。他说,这里总共排列着五座房址,而且都是单室,半地穴居,室内地表是红烧土硬面,屋顶有檩椽,四周和中央以柱为骨架,以草拌泥涂抹。这样的房址在别的地方也有,于家村人的精明之处,就是在红烧土下面加铺了一层防潮的木棍。

我说,临海的于家村当然是潮湿的,这家的主人居然能想出用树棍防潮,应该算是一个发明,可我怎么没看见木棍呢?他说,木棍已经朽烂掉了,现在只能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空洞。

我的确看见了这些空洞。在空洞之间的夯土里,露出了一块猪的左下颌骨,上面的牙齿整齐而雪白,甚至还带了一层釉光。我接着抠,又抠出了几只鲍鱼壳,个个硕大完好,看那壳内壁的光泽,就像有人刚刚吃过扔下的。

P11-13

序言

留住阅读和写作的心

滕贞甫

网络时代,很多人似乎慢慢丢掉了阅读的习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消费性的写作也成为了当下的文学主流。

大连是个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着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学作家。他们中间有恪守文学表现时代传统的50后、60后作家,也有表现人物成长和个人生活、侧面展现历史的近70后作家。“字码头”读库推出十二位作家的经典文学作品集,包括作家自选的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这些作品关注和表现的题材十分丰富,涵盖了历史、现实、农村、工厂、部队、知识阶层、都市时尚生活、现代女性和新人类。写作方面各具特点,有简捷明快、以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者,也有的以对人、事、物细腻的描绘和铺陈见长。如,孙惠芬对北方乡村农民及民工人物内心的丰富变化的细腻描绘,马晓丽对部队生活的深刻体验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广、丰富的描述。陈昌平的小说让小人物走进历史,他书写普通人不同历史时期的卑微心理和悲凉人生,在貌似松弛的叙述中透出内在的凌厉无比的锋芒。

该读库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既有故事情节,又能把这一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叙述得有技巧。津子围的小说宁静、平和、自由、开放,没有过多的笔墨渲染心理分析,而是在委婉地讲述着一个个故事,那些现代性的感受和先锋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深深地隐匿于个性的皮肉之下。

“字码头”读库中的散文和随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邓刚、素素、宁明,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着“文革”、知青、改革、文化、历史、社会、人生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力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回应着历史、现实提出的问题,引领和解答着人们的思考。宁明的飞行散文有着重要的拓展与探索意义,不仅填补了国内散文创作领域书写飞行题材的空白,还为零距离状写蓝天体验提供了文本借鉴。

“字码头”读库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从中我们找回了历史与记忆,找回了哲学的思考,她承载着当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展示着中国文坛梦的趋向与特征。她不仅是对文学资源的一种深度挖掘和发现,同时对当下中国文化的空间、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推动,具有双向的拓展和深化作用。网络时代,我们更加相信,品质上佳的作品还会让人不自禁地想多读些书,让人静下心来投入写作,因为系统的阅读、精致的写作,最终只能让知识体系完整而不是碎片化。

最后寄语读者、作家:请留住你们阅读和写作的心。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连市文联主席)

后记

2005年仲秋某日,我第一次到大连。是夜,同行的师友聚在一起商议次日一早去旅顺口,去看“大狱”。因为舟车劳顿,我们到达大连时已倦意深浓,但在商定借出差的半日罅隙去旅顺口探访“大狱”时,众人还是挣开倦容,露出莫名的兴奋。不知为何,我对他们谈论“大狱”的口吻和表情有些介意。翌日,他们去旅顺时,我在大连的街头跟人学胶辽官话登连片。那是一次被从内心里拒绝的旅行。无论如何,在那个曾名马石津、都里镇、狮子口的地方,如此粗陋的行程不免失之轻佻,何况,怀着视其为历史或建筑奇观的旅游心态探访“大狱”.对于知识者来说必是一种严重的错。

对于治中国新文学史的学者而言, “旅顺”或“旅顺口”当是一个醒目的文学史地标。一个发生在日俄战争时期的“看杀”事件,在紧要处催生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巨匠,并因此造就了新文学史上延绵至今的“鲁迅传统”。与这个巨匠和这个传统相关的,是黑暗的历史旷野、颓圮的文化废墟,是忧愤的思想表情、激越的批判动作,以及“两间余一卒”的孤拔形象、“荷戟独彷徨”的美学气质。归结起来,新文学史上的呐喊或彷徨,都与近代以来痛彻神州的民族创伤直接相关,与令人窒息的羞耻感直接相关。新文学产生于这样的历史境遇,并表述了这样的历史境遇。在进入新文学的每一个路口,我们都应该时刻准备着与这样的“痛”和那样的“耻”劈面而遇。

但是,让人咂摸不透的是,在后来有关那个“看杀”事件的各种叙述中, “仙台”总是会被提到的, “旅顺”却不再被提起,仿佛日俄战争悬于半空,从来不曾落于某片具体的土地。有关那片土地的山川风貌、地理水文、历史沿革以及街巷市井、民俗人情,对于大多数的新文学阅读者来说,一直是个虚空。旅顺无疑比“七子”中香港、澳门等地更有“历史”,但因为某种原因,它却被“历史性”地淡忘了。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这样的说法一点不虚夸,正所谓“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但这样的说辞如今只被印在当地的旅游手册上,在不起眼的角落,供粗心的游客随意忽略。如果你不去那儿,你有可能看不到这些原本灼烫的说辞;你去了那儿,读到了这些说辞,却有可能沿着旅游业的修辞,仅仅将旅顺的历史视作一堆冰冷的死物。

当然,更令人生厌的是,眼下的中国,有许多类似《读城记》这样的小资读物,城市的命题在汹涌的消费趣味和隐秘的买加心理的驱动下被分解,被从与耻辱相关的深重历史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无痛化的解读。那些绚烂至极的丽辞华藻,貌似优雅的娓娓讲述,故作妙趣的插科打诨,使城市陷落于无边风月。谁能保证.此刻没有人埋头于一堆食材资料中正写着《舌尖上的旅顺》这样的轻佻书籍?我甚至可以推想,他可能从来就不曾来过旅顺,今后也未必打算来;他可能只需要一个月.就能让书稿爬上印刷和装订的流水线,然后带着支票埋头于另一堆食材中。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时隔多年,我可以携上一本《旅顺口往事》出发,重启久遭搁置的旅行。

如一般所见,《旅顺口往事》是历史散文。“历史”在进入文学性的表述系统时,不仅仅意味着史料的筛选和重组,也不仅仅意味着要被赋予美学的外表,这同时也意味着“历史”与作家之间的生命关系被打通。具体来说,这意味着作家要将自己的血管与历史血脉接通。自己的战迹地”时,她拟想,当年途经此地的梁启超若非醉去,定当失态至极——这何尝不是素素的自况?

在有关“记忆”的研究中,人们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因为所有的记忆都有确定无疑的伦理或道德向度。文学,尤其是与历史结盟的文学,是古老的记忆形式。如果我们要借此询问素素的这部历史散文是“以什么理由来记忆”,我想说的是,必是一种基于民族伦理的强烈焦虑驱动了她最为内在的写作动机,也正是在民族伦理的向度上,这部历史散文选择了

 “痛”与“耻”的写作面向,实现了“创伤记忆与民族关怀的结合”。

毕竞,百年已逝。也许,我们已经开始面I临记忆断代的境况。如今,我们该如何向涌向旅顺口的国人讲述表忠塔、太阳沟给我们造成的伦理尴尬?或者,仅仅将它们视为旅游景观而公然规避其中的伦理难题,从而在关于旅顺口的讲述中滤去有关“国” “族”的一切命题?——或许,这已经是当下旅顺口的某种记忆状态,因为素素不止一次地暗示过今人对“耻”与“痛”的漠然:“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关心这个,历史毕竞是个沉重的话题,他们只想娱乐身体。”更不要说不久前发生的对于战舰残骸的商业打捞与低俗买卖。

无论如何,记忆的起因是为了抵抗遗忘。如何将创伤性的历史记忆重新注入当下的公共记忆.接续历史记忆的代际链条,我们需要有文学和伦理学的重新考量。就此而言,素素和《旅顺口往事》皆可谓典范。

其实,人都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只是一般而言.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外在于历史。而作家的职能之一.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将我们重新带入历史,让我们意识到,

 “历史”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我们行止的规矩,是我们可以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最终依据。

《旅顺口往事》让我再次明白了这个道理。

书评(媒体评论)

记忆的起因是为了抵抗遗忘。如何将创伤性的历史记忆重新注入当下的公共记忆,接续历史记忆的代际链条,我们需要有文学和伦理学的重新考量。而作家的职能之一,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将我们重新带入历史,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我们行止的规矩,是我们可以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最终依据。就此而言,素素的写作可谓典范。

——王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原乡记忆/字码头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素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507579
开本 32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418917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195
13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