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青少年国学修养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翻看项久雨的这本《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犹如聆听一位睿智而亲切的长者的谆谆教导。阅读此书,你会发现这里有:

最朴实真挚的人生经验;最厚重深刻的心灵哲学;最广博圆融的处事智慧。它是一本让人如沐春风的经典导读读物;也是一本让人心悦诚服的道德研修宝典;更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人生答疑指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长路漫漫,吾辈上下而求索;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崇智求真,虽片刻而不能止;

成功的缔造、幸福的获取、精神的锤炼往往始于对智慧的探求!

改变,可以从这里开始……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项久雨的《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扁鹊论医术、曹冲宽以待人、郭晞知错能改、石勒不计前嫌、刘墉智告贪官……

这一系列精挑细选的小故事寓意深远、妙趣横生,增添了《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的可读性。寻古探今,发掘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重塑当代民众的价值观念是本书的宗旨,因而本书最后落脚于现实生活,以“当代镜鉴”作为结束……

目录

第一章 不学礼,无以立:以礼修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学礼知礼,乃立身之根本

 礼之根本:诚于中,信于外

 受礼乐熏陶,方为完人

 人前君子,人后亦君子

 安贫乐道是真君子

 居功自傲不可取

 常存悲天悯人之心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第二章 礼以观德,德以处事:以礼处事,办尽天下难办之事

 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

 踏实做事,忌急功近利

 凡事有度,留有余地

 刚柔相济,方圆处世

 忍辱负重,以屈求伸

 君子无所争,懂得礼让

第三章 礼之用,和为贵:以礼交友,人际交往的中庸之道

 交友之道: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距离产生美:亲疏远近要适中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和而不流

第四章 孝,礼之始也:天下礼节,以孝亲先行

 百善孝为先

 孝之根本:不违背礼节

 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孝以敬为先:注重精神奉养

 委婉地向父母表达意见

 游必有方:身虽离家,但孝心依旧

 不让父母担忧是为大孝

 孝顺父母的人可委以重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五章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尚礼守法,管理者要学礼知礼

 约之以礼:对下属要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

 恩威并行方能有效管理

 礼者,所以正身也:正人先正己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尊重你的下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心接受下属的意见

 一碗水端平才可以赢得众人心

 管理者要礼贤下士、选贤任能

第六章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行走职场,有“礼”走遍天下

 大直若屈,大辨若讷:勿与上司针锋相对

 满招损,谦受益:恃才傲物要不得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奋才能出业绩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他人分享功劳

 不可权责越位

 功遂身退,天之道:功高盖主时要激流勇退

试读章节

《孝经》中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这些德行和理论是什么吗?”曾子听了,知道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道:“弟子还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这些,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此处所说的“避席”,即为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道授业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表示了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其中有一个人深得其道。

《西游记》中的唐僧,史上确有其人,法名为玄奘,俗名叫陈袆,生于隋末唐初。在玄奘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说,知其必成。”

陈袆8岁那一年,有一次和几位兄长一起听父亲向他们讲授《孝经》,父亲讲到了“曾子避席”这个典故。讲完这后,父亲问道:“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听明白了吗?”

几位兄长都连连称是。这时候,小陈袆却站了起来,整理好了衣襟,恭敬地对父亲说:“听明白了。”父亲见状,十分高兴,赞他日后必有所成。后来,陈袆出家,终成一代高僧。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学礼知礼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梅程互让

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最终,梅兰芳、尚小楼、程硕秋、荀慧生被评为“四大名旦”。

在此之前,梅兰芳和程硕秋都已是名噪一时的京剧名伶,程硕秋比梅兰芳晚出道,曾受教于梅兰芳,所以一直尊梅兰芳为老师。

名列“四大名旦”之后,梅程二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此后的十多年中,二人不时唱起对台戏,而且捧梅派与捧程派也在各大报章唇枪舌剑,相互攻击。但二人私下里却从未有过交恶,一直礼尚往来,互相尊敬。

抗战期间,梅程二人都罢演,以示爱国。

抗战即将胜利的1944年,有一次梅兰芳和程砚秋同时在上海演出。梅兰芳的演出地点在中国戏院,程砚秋的演出地点在天蟾舞台。从阵容来说,程砚秋的要强于梅兰芳;从年龄这个角度来说,程砚秋43岁,正值盛年,而梅兰芳已53岁。

程砚秋预感到此次对台对老师梅兰芳有诸多不利,便在演出前特别到梅府向老师致歉。梅兰芳却很大度地安慰程砚秋,让他放心去演。排除外界干扰而尽可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同时,为了提高程砚秋的声誉,梅兰芳还采取了如下办法:一是每天主动询问清楚程砚秋当晚演什么节目。若发现对方安排的节目与自己的相同,就主动改戏,绝不重复,避免影响程砚秋的观众数量;二是在演出票价上也尽量定得不超过程砚秋,以此显示程砚秋的价值和地位。

梅程二人互敬互重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当代镜鉴:谦逊有礼,以德报怨

谦逊有礼,同样是现代人立身处世、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美德。一个谦逊有礼的人,总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让别人心悦诚服。同时,这样的人在办事的时候也往往能够事半功倍,马到成功。

而学礼知礼,要从小开始。

从牙牙学语时开始,大人就应该教导孩子见到长辈时要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这便是学礼的开始。上学之后,老师更应该教会学生们要尊师爱长,友爱、礼让同学,这便是知礼懂礼的开始。从小养成了谦虚好礼的好品德,长大立足社会之后,我们就自然会懂得待人处世的一些章法,不会违规而行。同时,对身边的人也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那些彬彬有礼、谦恭的人,我们会觉得他们品德高尚,有素质,修养高,自然乐于与他们相来往;而对于那些简单粗暴、蛮横无理的人,我们则会觉得他们品德不好,修养有限,自然不愿与之交往。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一般都表现在他为人处世的方法上,而且也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些谦虚有礼、德行高尚的人,除了受人尊敬之外。在遇到困难时也常常能够逢凶化吉。这是因为他的以礼待人,已经为自己种下了善因,结下了善缘,遇到困难自然会有人出手相帮。而那些“无礼无德”之人,除了会遭到别人排斥以外,即使会有一时的人生辉煌,也终将作茧自缚,难成大器。从古至今,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与有礼之人相处很容易,而且我们还会自然受其教化,也变得谦虚有礼。那么,与那些无礼无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相处呢?有人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如果以无礼对无礼,那我们岂不是也变成了无“礼”之人?对此,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为后世人指出了正确的方法。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古尊宿语录》有这样一段记录:

寒山问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意思是说,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两位大师的这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儒家“礼”学的精神,告诫我们:在待人时,绝对不能他不仁,我就不义,而应以礼敬之,以德报怨,消除各种怨恨,这样,既显出我们的品德高尚,又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总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学礼知礼”为指向来完成个人品德的塑造,那么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将是整个社会。P4-6

序言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往今来,有关“礼”的记录和要求可谓数不胜数,仅在《论语》中“礼”字就出现了75次之多。“礼”最初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随着祭祀仪式的日益复杂,在仪式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便日益系统化,并开始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制度,这个制度后来便被称为“礼”。

周代除仪式外,礼也含有规范和礼治的思想,包括周人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它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礼”到了孔子及其继承者手中便不再专指祭祀的礼仪和制度。现在看来,儒家的“礼”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指礼法;二指礼义;三指礼仪。

礼法指政治和社会制度,如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国以礼”,荀子所说的“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义指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属于道德的体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里的礼皆指道德行为守则。苟子常将礼、义连用,“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这是道德的内涵。礼仪指人际交往中的礼节,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对对方身份的尊重,也包括已成为习俗的生活方式,称为礼俗,如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以礼让为国”,《中庸》所说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等。这三重含义共同构成了儒家“礼”的内涵。

儒家“礼”的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修养、立身处世,还是人际交往、职场管理,都需要“礼”的指导、规范和约束。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来看,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认为,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修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说,身为人所必须的各种品德修养,无论是恪守诚信、践行慎独,还是安贫乐道、功成不居,都离不开礼之约束。

从为人处事方面来看,《左传》主张:“礼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意思是说,以礼仪来观察德行,以德行来处置事情,以事情来衡量功劳,以功劳来取信于民。也就是说,有了礼的约束人们就有了行事的标准,礼越趋近于善德,这个行事标准才越中正,也越容易在人群中树立威信,这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关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礼记·中庸》为我们提供了中庸的智慧。交际中奉行中庸之道,就是凡事要做到适度,切莫走极端、走偏锋,懂得适可而止。当然,中庸不是让人圆滑,而是教人圆通;也不是让人忍气吞声,而是教人大肚能容;更不是让人唯唯诺诺,而是教人左右逢源。

“孝顺”一词出自《国语·楚语》,孝也是一种礼节,而且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因此《左传》有云:“孝者,礼之始也。”孝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基本的人伦道德。孔子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即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曰“不敬,何以别乎”,即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曰“事父母畿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劝说父母要委婉,不要陷父母于不义;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慎终追远;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父母在世时,不要远游,即使远游,也要与父母保持联系。

“礼”在古代有着重要的管理功能,如《周礼》中的大宰、小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等官职本身就是按“礼”的规定来设置并管理国家政务的。苟子更是重视“礼”的管理作用,他提出“隆礼重法”的管理原则,指出:“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苟子认为,必须通过礼义的教化和法律强制的约束,才能达到对国家的治理。在现代管理思想中,“礼”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管理者务必要“学礼知礼”,“立于礼”,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礼”文化传统,发挥“礼”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所谓方者,规矩也,是为职场之礼;所谓圆者,圆融也,是为练达的处世之道。在职场中,方圆为一对有机体,两者缺一不可,要想成为具有大智慧的职场达人,就要做到内方外圆,方圆相济,即内心坚守-个“礼”字,兼济圆融的处世智慧,做到行欲方而智欲圆,才能逢凶化吉,步步高升。

当然,儒家传统礼法中存在一些已经为时代所淘汰的糟粕,但不能够否认其中仍然存在许多对当代生活有借鉴意义的精华。所以,我们有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探索“礼”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重新对其进行阐发,这样,儒家的“礼”在现代社会必将焕发出其本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礼)/青少年国学修养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项久雨//詹逸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0777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48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