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青少年国学修养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由梁力和蕾蕾编著的这本《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扁鹊论医术、曹冲宽以待人、郭晞知错能改、石勒不计前嫌、刘墉智告贪官……这一系列精挑细选的小故事寓意深远、妙趣横生,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寻古探今,发掘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重塑当代民众的价值观念是本书的宗旨,因而本书最后落脚于现实生活,以“当代镜鉴”作为结束,提示和呼吁人们采取适当的合宜的处事哲学和生活、工作方法。

内容推荐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向深层化发展的今天,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诚信精神资源的价值所在,对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传承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本书《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就为读者抛砖引玉,从立人、修身、交友、管理、职场、经商这六个方面,介绍古代圣贤们的诚信智慧,并开掘其中的当代启示,以期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由梁力和蕾蕾编著。

目录

第一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立人之本

言忠信,行笃敬:为人处世行得通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做人要言行一致

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

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

小信诚则大信立:即使是小事情也要讲诚信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守信用,也要懂得变通

第二章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信是修身之道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德行先于才能

诚信使内心坦荡无愧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使人快乐

君子慎独:不自欺亦不欺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君子之言要信而有征

过则勿惮改:勇于改正错误

诚乃真实无妄:做一个说真话的诚实之人

第三章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交友之基

德不孤,必有邻:诚信的人朋友遍天下

友谅为益:择谅友而交之

以诚相待,真诚是友谊的生命

以信相交:对朋友不要食言

做一个值得朋友托付的人

朋友之间要互相信任

信者,专一不移也:友谊需要忠诚

第四章 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信是管理之法

民无信不立:管理者要取信于民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对员工要以诚相待

人先信而后求能:重用忠诚之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下属要给予信任

对待下属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

令出即行,赏罚分明

管理者要学会放权,懂得无为而治

第五章 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信是职场之责

赢得信任,赢得成功的机会

一两忠诚抵得上千两智慧

在其位谋其事:工作要恪尽职守

敬其事而后其食:高薪偏爱诚恳工作的人

职场达人要做到不贪功亦不推过

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谨慎才能避免祸从口出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团队内要精诚合作

犯颜直谏:敢于指出上司的错误

第六章 不宝金玉,而以忠信为宝:信是经商之魂

信誉是一笔永远增值的财富

不以劣品弋取厚利:经商要严把质量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商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宁可损失利益,绝不弃信

巧诈不如拙诚:与其恶性竞争不如合作双赢

试读章节

柳季不背信

从前,鲁国有个宝贝,叫做岑鼎。这只岑鼎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雄壮,鼎身上还由能工巧匠铸上了精致美丽的花纹,让人看了有种震慑心魄的感觉。鲁国的国君非常看重和珍爱岑鼎;把它看做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很是强盛。为了争夺霸权,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着急,不献,齐国不愿讲和;献,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大喜道:“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鲁国悄悄地换了一只鼎,假说是岑鼎,献给了齐国的国君。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况且自己又从未见过岑鼎,加之鲁国答应得又如此爽快,便开始怀疑起岑鼎的真伪来。可是又能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真伪呢?他思前想后没有法子,只得召集左右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非常诚实,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把情况讲明,然后央求他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做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违背自己做人的根本原则,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柳季如此守信用,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品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诚实信用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重耳不违诺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十分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并且为把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竟将原来的太子申生给杀了。太子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险,于是便逃难到了别的诸侯国。重耳流亡到了楚国。

后来楚国的成王结识了重耳,把他奉为上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宴请重耳。酒过三巡之后,楚成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重耳说:“公子要是有一天回到了晋国,将会怎样来报答我对你的恩惠呢?”

重耳回答:“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我一定努力跟贵国交好,让咱们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那么在两军相遇的时候,为了报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的意思。

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成了晋国的君王,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当时群雄皆起,诸侯争霸,发生战争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终于因为不和而发生了战争。  由于楚国比较强大,因此想要先发制人,楚国大军重兵压境。而此时晋文公却命令自己的军队不要与楚军交锋,而是退避后撤。晋军的将士很不理解,问:“仗还没打,怎么就退了呢?楚军虽然强大,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我们愿意拼死一战!”

晋文公说:“这是我当初在楚国时对成王许下的诺言,两军相遇,我要先退避三舍。所以即使这一仗败了,我们也要履行诺言。”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了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军见晋军后撤,便想停止进攻。可是楚军主将成得臣却不答应,他率领军队步步紧逼,一直追到城濮,跟晋军相持。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了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派人回答说:“贵国对我的恩惠,我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一直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还是不肯罢手,那么,我们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从不把晋人放在眼里,结果交战时中了晋军埋伏,军队被杀得七零八落。这时候,晋文公又发出命令,让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要再追杀。成得臣由此逃了出来,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楚国。

晋国胜利的消息传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邑,周襄王和大臣们都认为晋文公言而有信,退避三舍后还能打败楚国,所以立下大功。襄王亲自去慰劳晋军,于是晋文公趁此机会,给襄王造了一座新宫,并约各国诸侯召开大会,订立盟约。从此,晋文公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P4-6

序言

“信”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和概念。两千多年来,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关于“信”,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到过三十多次,仅次于仁、礼等概念。孔子多次强调“主忠信”的基本原则,并说:“民无信不立。”孔子还进一步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学》中也说:“与国人交,止于信。”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则对“信”的意义加以更深人的分析,例如韩非说:“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由于“信”本身就包含了敦厚笃实的意思在内,所以后来从“信”发展出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忠信”,一个是“诚信”。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向深层化发展的今天,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诚信精神资源的价值所在,对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传承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本书就为读者抛砖引玉,从立人、修身、交友、管理、职场、经商这六个方面,介绍古代圣贤们的诚信智慧,并开掘其中的当代启示,以期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人只有做到忠信才能行得通。人在群体中生活,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所以圣贤教导我们信是立身处世的基础。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诚,那么得到的快乐会是最大的。要做到诚信无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我们自身进行道德修炼,也就是说要做到“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守信不移。时时自省,谨小慎微地坚守自己诚信的道德信念,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获得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都渴望在芸芸众生中找到知己。但是,在择友、交友、待友时,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诚信,正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那样:“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般的珍贵友谊。

《论语》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那么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做好管理又何尝不是呢?古代圣贤思想中以信为本的管理之道,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学习的。

在职场中,“信”表现为忠诚、敬业、负责、信任,“信”是员工的责任,每个员工都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无论是身为上司还是下属都应该具有敬业精神,做到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切不可弄虚作假、偷奸耍滑。《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诚信是百行之源、成事之本。只有以诚、信、敬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攀上事业的高峰。

戴圣《礼记·儒行》有云:“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说,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作为商人,同样应该以“忠信”为经商的法宝,致力于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儒商。俗话说:“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意做强做大,就必须先做一个有德之人。所谓“德者,得也。”只有以德为根,以质为本,把“忠、信、义”作为经商的原则,才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信”是人类永恒的道德尺度,当人们不再重视“信”时,那么社会的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沙上筑塔。所以儒家关于“信”的智慧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值得我们深入地发掘,并永远地传承下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青少年国学修养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力//蕾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50791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4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