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北大走出的文学家/名家视界书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走进北大清华,走近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手不释卷的阅读中把握人生。从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品悟、奋斗和超越。

本书不仅是讲述文学家的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

内容推荐

本丛书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在科学、教育、文化三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本书介绍的是文学家,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

目录

刘师培

钱玄同

季羡林

胡适

徐志摩

冯沅君

刘半农

尚钺

沈从文

试读章节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盒,曾用名光汉。江苏仪征人,世居扬州,家学渊源深厚。

清末民初,刘师培是个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不断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这样一位横跨政、学两界的声名显赫之人,其生命里程的最后三年(1917~1919)是在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度过的。此时的北大,正处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刘师培在校本以讲学育人为主,且取得垂范后世的成就,但在这一时代大潮的裹挟之下,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考察刘师培的生平尤其是他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显然有益于我们系统了解这位国学大师的方方面面。

卓越的学术贡献

刘师培自幼濡染家学,开蒙便从母读经书,8岁学《易》,12岁读毕四书、五经,15岁前后治《晏子春秋》和学《毛诗》郑笺、《尔雅》、《说文解字》诸书,并大量阅读周秦典籍,打下非常好的国学基础,加之聪颖过人,勤奋刻苦,随着年龄增长,功力愈益深厚,“未冠即耽思著述,服膺汉学,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可以说,到1903年(20岁)大量写作和发表著述前,他已经对家学风格颇有了解,知晓《左传》旧注旧疏的源流和古文经学的传承,于经、子、史皆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并认同扬州学风,欲负起弘扬家学乃至扬州学术的大任。

从1903年到1919年去世,是刘师培从事学术研究的17年。钱玄同认为,刘师培之学“因前后见解之不同,可别为二期:癸卯至戊申(1903~1908)凡六年为前期,己酉至己未(1909~1919)凡十一年为后期。嫜较言之,前期以实事求是为鹄,近于戴学,后期以笃信古义为鹄,近于惠学;又前期趋于革新,后期趋于循旧。”(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排印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第28页)。综观刘之著述,确有钱说之特征,钱之分期应属不易之论。

刘师培著述所及,涉猎甚广,方面甚多,但最能体现其国学研究成就的,当为小学、经学和校勘学,其余政治思想和论古今学术思想则为具有时代特色之作。

小学系语言文字之学,清人将其视为研究经学的基础,故经学家大都精通小学,不过他们多集中精力专治一二部书,如研究训诂者,以《尔雅》为主;研究文字者,以《说文》为主;研究声韵者,以《广韵》为主。刘师培的小学研究则不像前人这样狭窄,他强调:“训诂者,研究字义之学也;文字者,研究字形之学也;声韵者,研究字音之学也。必三者俱备,然后可以言小学。”(刘师培:《正名隅论》,《左盒外集》卷六,《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417页)。可见他从事小学研究是主张汇合义、形、声三者来探讨的。

刘师培的经学研究前后期差别较大。前期以实事求是之精神解经,阐发经中粹言,故虽偏重古文,偏重汉儒经说,但不专以此自限。刘氏世传《左传》,自然以古文为宗,刘师培也不例外,但他并非那种一味拘泥固守的经师,而是倡为“通儒之学”。需指出的是,他不排斥今文经说,仅只限于经说本身,认为可与古文经说并行不悖,而对今文家视古文经为伪造以及孔子托古改制之说则持反对立场。他曾撰《汉代古文学辨诬》、《论孔子无改制之事》等文,批驳廖平之《今古学考》和康有为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除了兼采今文说外,他对宋元明人之经说也不一笔抹杀,能看到它们的长处。刘师培后期的经学研究与前期相比较颇有不同,基本特点是转向笃信汉儒经说。他曾言及惠栋之学是“确宗汉诂,所学以掇拾为主,扶植微学,笃信而不疑。”这句话恰可概括其后期的经学著述。在这些著述中,《左传》和《周礼》之研究是重点。《左传》研究自是秉承家学,但他并未继父祖之业去完成《左传旧注疏证》,而是转而研究自身所曾提倡过的一个课题——《左传》之“例”,撰成《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春秋左氏传例略》等一系列专著,把家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之看重《周礼》,除因《周礼》与《左传》相关且在古文经上极其重要外,还因在四川讲学时受到廖平的一些影响。

刘师培之校勘学前后没什么变化,以后期为主。他校书的范围较广泛,遍及四部,但以校订诸子为最多,这些古书主要有《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贾子新书》、《春秋繁露》、《法言》、《白虎通义》、《周书》、《穆天子传》、《楚辞》等。他所校订各书,或名《补释》,或名《斟补》,大致前期所校名《补释》,后期所校名《斟补》,部分《斟补》是在《补释》基础上修改而成。他校书的方法基本同于先贤,即根据古人用字属辞的一般规律,结合自身的小学功力(如运用由字音推求字义原则)来进行。他也试图发展前人总结出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曾写出《古书疑义举例补》,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有所补充,以此方便其他校勘学者。

上述刘师培的国学研究成就可以看出,刘师培是国学研究的多面手,他的贡献是在古典学术的几个方面,非专攻一经或一学的所谓经学家或小学家可比,称其为国学大师似不为过。

P1-3

序言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在科学、教育、文化三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讲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还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我们如此多元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北大走出的文学家/名家视界书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晓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6608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