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全新图解)
内容
编辑推荐

田灯燃编著的《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全新图解)》是一本全面介绍佛教的书。从世界的构成到人生的意义,从佛塔到寺庙,从佛教的创立到其各个流派的形成,几乎包含了佛教的历史、教义、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所有重要知识。无论是仅仅对此感兴趣者,还是真正想要认真研究佛学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有所收获。一本书以左边是文字、右边是图解,即图文并重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这种编排简单、清晰、条理分明,能够迅速满足你的好奇心,带你走进丰富多彩的佛学殿堂。

内容推荐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其名字义为“释迦族的圣者”。如今佛教已从一个地区性的宗教发展成了一个拥有数以亿计信徒的世界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无不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佛教思想博大精深,思辨性极强,对世界的起源、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准则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论述。可以说,佛教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遗产。

佛教博大精深,佛经浩如烟海,这些往往使初学者望而却步。对于这种情况,《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全新图解)》(作者:田灯燃)采用了一种针对现代人知识结构和生活节奏特点的全新的编辑模式。其特点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打开《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全新图解)》,我们以一篇篇简明的文字、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将佛教艰深晦涩的教义和纷繁复杂的宗派传承历史呈现在您的面前,使您轻松阅读。

目录

释迦牟尼佛会

编者序:佛教对今天的意义

本书阅读导航

第壹章 传教概说

 一、佛教的创立

1.百家争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佛的故事:释伽牟尼的一生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1.四圣谛:佛说四条真理

2.缘起论:佛说世界的起源

3.五蕴论:佛说人体的构成

4.无常与无我:佛说世界的存在形式

 三、佛教的发展

1.佛教的“根本分裂”与“枝末分裂”:部派佛教的产生

2.新的思想潮流:大乘佛教的兴起

3.龙树与提婆:大乘中观派的始祖

4.瑜伽行派及其主要论师:大乘佛教的继续发展

5.密宗:印度佛教最后的形态

第贰章 佛教的传播

 一、北传佛教

1.始自中国:朝鲜的佛教

2.公传与私传:日本的佛教

 二、南传佛教

1.南传一系的起点:斯里兰卡的佛教

2.尊崇上座部系统的传承:缅甸的佛教

3.一国之教:泰国的佛教

第叁章 佛教教义

 一、佛教的世界观

1.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2.无神:世界并非神所创造

3.轮回:众生的宿命

4.涅檗:佛徒追求的终极目标

5.佛性:什么人才可以成佛

 二、佛教的方法论

1.中道:凡事不要极端

2.无记:佛怎样对待难以回答的问题

 三、佛教的伦理思想

1.卑贱生贤达:人人生而平等

2.克己:佛告诉我们要这样生活

3.另类的标准:佛教伦理中的善与恶

第肆章 佛教修行

 一、佛教的修行

1.一切为了成佛:修行的目的

2.八正道与戒、定、慧三学: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

3.三十七道品与十波罗蜜:大、小乘佛教的修持

4.四向四果与菩萨果位:修行的过程与结果

5.三密相应:密宗的修持总法

6.身密:密宗的独特修行方法(一)

7.口密:密宗的独特修行方法(二)

8.意密:密宗的独特修行方法(三)

9.四部瑜伽:密宗修行的四个阶段

 二、佛教的戒律

1.四众与七众:佛教信众的种类

2.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所持戒律

第伍章 佛教典籍

1.经、律、论三藏:佛教典籍的基本分类

2.四次集结:佛典是如何形成的

3.翻译与原创:汉文大藏经的形成

4.阿含类经:原始佛教的经典

5.众说纷纭:部派佛教的师论

6.新经典的诞生:大乘对佛教的创新

7.《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宗的根本

第陆章 僧侣的日常生活

1.名目繁多:佛教徒名称考

2.受戒之后才是僧:僧侣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

3.三衣为本:僧侣的服饰

4.法器:僧侣常用的道具

5.晨钟暮鼓:出家人一天的生活

6.丛林法则:汉传佛教的僧团制度l

第柒章 佛教的艺术

 一、佛塔艺术

1.佛陀的纪念:印度的佛塔

2.四种类型:中国汉地的佛塔

3.善世八塔:中国西藏地区的佛塔

 二、佛教的造像艺术

1.从犍陀罗到笈多:印度的佛像艺术

2.汉化的佛:汉传佛教的造像艺术

3.寓意深刻: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

第捌章 汉传佛教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概观

1.佛法初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

2.汉传佛教的繁盛期:从隋代到宋代

3.汉传佛教的衰落:从元代到清代

 二、天台宗

1.最早的本土化宗派:天台宗

2.“一心三观”和“圆融三谛”: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方法

 三、三论宗

1.推崇三论:三论宗

2.“破邪显正”和“中道实相”:三论宗的教义精髓

 四、慈恩宗

一心唯识:慈恩宗

 五、华严宗

1.专弘《华严经》:华严宗

2.法界缘起:华严宗的教理

 六、净土宗

1.一心向往西天极乐:净土宗

2.“他力”为本:净土宗的修行特色

 七、禅宗

1.行住坐卧,无非是禅:禅宗

2.二入四行:初祖达摩的修行方法

3.识心见性:《坛经》中的禅宗精义

 八、律宗

注重戒律的宗派:律宗

 九、密宗

开元三大十:汉地密宗的始祖

第玖章 藏传佛教

 一、藏传佛教简史

前弘期与后弘期:藏传佛教的渊源

 二、宁玛派

1.古旧之派:宁玛派

2.三根九乘:宁玛派的最高法门

3.大圆满法:宁玛派的特有密法

 三、噶当派

1.一切佛语都是修行的指导:噶当派

2.《菩提道灯论》中的“三士三道”:噶当派的教理

 四、萨迦派

1.一脉相承的宗教王朝:萨迦派

2.道果法:萨迦派的主要教法

 五、噶举派

1.口耳相传的密法源流:噶举派

2.大手印:噶举派的修炼密法

 六、格鲁派

1.严守戒律的宗派:格鲁派

2.达赖喇嘛活佛系统:格鲁派两大活佛系统之一

3.班禅额尔德尼活佛系统:格鲁派两大活佛系统之二

4.转世制度与金瓶掣签:怎样寻找灵童

附录

 附录一 佛教基本概念

 附录二 佛教典籍

 附录三 佛教的法器

 附录四 佛教常见难字注音

 附录五 佛教戒律

 附录六 佛、菩萨、罗汉

 附录七 中国佛教历代高僧

 附录八 各国佛教宗派

 附录九 中国寺庙大全

 附录十 佛教譬喻、典故

试读章节

1佛教的“根本分裂”与“枝末分裂”

部派佛教的产生

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际,佛教发生了分裂,从此佛教进入了所谓的“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范围大概从公元前4世纪持续到公元2世纪。

佛教分裂的必然

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因为佛教徒人数相对比较少,传播的范围还比较有限,所以佛教徒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但是随着佛教逐渐向古印度各地传播,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众越来越多,那么各地区僧团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的越来越难以调和。就在释迦牟尼人灭后百年之际,佛教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史称“根本分裂”。之后,在这次分裂的基础之上还不断的有小的分裂发生,并形成许多宗派,史称“枝末分裂”。这些分裂持续的时间较长,大概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到公元2世纪,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大分裂也是最根本的一次分裂,这次分裂决定了“部派佛教”的基本格局。关于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有南传佛教的“十事”与北传佛教的“五事”两种说法。

据南传佛教的史料《岛史》和《大史》所载,这次分裂发生于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后的佛教第二次集结。集结是指全国佛教徒们聚在一起讨论佛法,制定佛教经典的会议。在这次集结之前,居住在印度毗舍离的许多比丘出现了违反教规的现象,这突出的表现在他们向人收取钱币等十件事情(即“十事”)上。这些现象被一个来自西印度的比丘耶舍所发现,他极力劝告违戒的比丘改过,但没有成功。后来,他在毗舍离组织了有全国僧人参加的佛教第二次大集结。在这次集结中,少数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主持通过了宣布毗舍离的比丘的行为是犯戒的决议。可毗舍离的比丘对决议不服,又另外举行了一次集结。此后,佛教就发生了分裂。认为“十事”是犯戒的教徒形成上座部,认为“十事”是不犯戒的教徒形成大众部。

据北传佛教史料《异部宗轮论》所载,“根本分裂”是因为佛教徒们对一个名叫“大天”的比丘所讲的“五事”看法不同才产生的。大天认为,原始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阿罗汉果)仍有五种局限,即阿罗汉仍有普通人的生理机能;仍有无知的地方;仍有犹豫的时候;仍然需要别人的指导;仍然有痛苦的感觉。这五种局限就是“五事”。反对这“五事”的一些长老就形成了上座部,赞成这“五事”的大多数的佛教徒就形成了大众部。

枝末分裂

在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之后,佛教又进一步的不停分裂,这个过程史称“枝末分裂”。关于“枝末分裂”的情况,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也有很大不同。  据北传佛教典籍《异部宗轮论》所载,部派佛教共分出为20部。过程为,在释迦牟尼入灭二百年后,大众部开始分裂,先分出一说部,说出世部和鸡胤部,后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最后又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共8部。在释迦牟尼入灭三百年后,上座部亦开始分裂,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雪山部,然后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犊子部,从犊子部又演化出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化地部,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最后又从说一切有部分出饮光部和经量部,共10部。大众部8部、上座部10部再加上原来的大众部和上座部,共有20部。

据南传佛教的典籍《岛史》、《大史》所载,部派佛教共分出为18部。分裂过程为:先从大众部分出牛家部(鸡胤部)、一说部和制多山部,从牛家部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共5部。上座部系统先分出化地部和犊子部,从化地部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又演化出饮光部、说转部,经量部。从犊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密林山部)和正量部,共11部。大众部5部、上座部11部再加上原来的大众部和上座部,共有18部。

2新的思想潮流

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佛教内部出现的又一次较大的变革。从此佛教进入了所谓的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派别主要有:中观派和瑜伽行派。

大乘佛教的兴起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所谓“大乘”,是指“大的运载工具”,再明确点说,就是“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途径或方法”。在大乘佛教兴起后,他们把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流派贬称为“小乘”,意为“小的运载工具,小的途径和方法”。虽然这时,大乘佛教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还没有获得一致的拥护,小乘佛教的发展也还远远没有停止,而是与大乘佛教一起并行发展着。

大、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

之所以把大乘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佛教史上又一次较大的变革,是因为大乘佛教的许多思想与小乘佛教的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下面就择出主要几点,以示说咀

一、在修行的方法和目的上。小乘一般修所谓“三学”或“三十七道品”,把证得阿罗汉果,求取个人解脱作为最高目的。而大乘则一般修以“六度”为方法的菩萨行,把成佛、普度众生作为最高目的。小乘一般要求出家,强调出世。大乘则不要求一定出家,相对来说重视人世,重视与世俗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张为使众生脱离苦海而不离世间。

二、在对涅槃的理解上。小乘佛教一般把涅槃看做是脱离了生死轮回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与世俗世界完全不同。而大乘佛教认为,涅槃与世间没有实际的分别,认为达到涅槃不过就是消除无知,就是认识诸法之实相,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世间的涅槃境界。

三、在对佛的性质的看法上。小乘把佛看作是佛教的教主,是掌握了佛法的人,而大乘则认为佛是至高无上的神。总之,小乘一般不突出偶像崇拜,而大乘则力图把佛偶像化。

四、对“法”(也就是物质)是否实有的问题上也有不同。P40-44

序言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尤其是在亚洲,佛教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谓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比如在中国,佛教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的西藏地区更是如此,佛教的一支(藏传佛教)早已融入到藏族人的全部生活中了,从早到晚,从生到死,无不深深地烙上了佛教的印记。日本人口稠密,土地稀缺,但即使是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里却有着许多占地极广的佛教寺庙。据统计,现在一亿两千万的日本人中,约有九千万是佛教徒。为什么佛教这样一个古老的宗教会在物质极其繁荣、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继续谱写新篇,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般依旧翱翔于人们的心中呢?答案恐怕只能从佛教自身中去寻找。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原是古印度的一个邦国——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因在一次出游时分别见到人类的老、病、死等自然状态,感到生命的无常和人世间的痛苦,遂而出官修行,立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六年之后,乔达摩·悉达多觉悟了,自称为“佛”。“佛”是梵语音译,意译为“觉者”或者“觉悟的人”,其所建立的宗教也因此被称为“佛教”,意思是“使人觉悟的宗教”。因为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人,所以人们也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佛教思想博大精深、义理玄奥复杂,且极具思辨性,可谓是一部古代东方世界哲学的“百科全书”。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佛教是无神论。世界各大宗教无一不是宣扬神创论,即认为世界是由一个主神所创造的。但佛教却从缘起的理论出发,认为世界只是在一系列的条件下自然生成的。当然,佛教中也有神的存在,但这里的神已不是创造者,而只是一个被创造者。

其次,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既然世界只是一系列自然运动的产物,那么众生自然与生俱来就是平等的。这与其他的许多宣扬不平等的宗教哲学相比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最后,佛教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痛苦,获得圆满幸福,即“我命由我不由天”。

此外,早期佛教还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以民间流行的语言传教。总之,佛教发展到今天产生这样的影响与上述这些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在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繁荣、物质文明发展迅速。但也许这一切都来得太快也太深刻了,以至于大多数的人在思想上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在这绚烂的、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面前彻底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就像是片片浮萍,在物欲的海洋里随波逐流。可时间久了,人们就会发现完全物化的生活并不美丽,而精神的归宿反而更容易使人获得幸福。其实两千多年以前,释迦牟尼舍弃王位转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宁静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有些人猛醒了,他们开始换用一种现代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佛教,重新发现了佛教对于我们现实生活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无疑,这一发现的意义是巨大的。近年来,在社会上持续出现的佛教热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如前所述,因为佛教思想博大精深、极具思辨性,况且还有大量艰深晦涩的专用术语,所以往往使得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还有的人,因为当下佛教界的一些不良现象,甚至对佛教本身产生了误解。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这种文化需要,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图解佛教》,以使读者在了解、学习佛教知识时少走弯路。

本书共分九章,以专题的形式从九个方面对佛教作一个较全面的介绍。其中涉及到佛教发展的历史、佛教的教义理论、僧侣的日常生活、佛教的艺术以及现代佛教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特点等内容。看完这九章,相信您就会对佛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图解”形式的编辑手法,可以让您的阅读变为一场轻松愉快之旅。其特点是:

①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为您解决佛教术语的限制和障碍。

②用图像、流程表、表格将您的阅读视角从线性的文字方式带进三维的立体空间。

③将文字、图表等丰富却零碎的各种视觉元素,综合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体系。

您在看完本书之后,对佛教有了一些正确的了解,或是产生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或是引起了您的一些思考,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由于佛教本身的复杂性,而且又受到编者自身水平能力的限制,我们在编写本书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我们在此诚恳地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全新图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灯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0073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788
CIP核字 2007067642
中图分类号 B94-6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2
出版地 陕西
240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