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宋风云乱之精忠岳武穆
内容
编辑推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子湖畔的暖风似乎吹走了国耻家仇,吹尽了民族的血性,南宋已经是兵魂丧尽国魂空。终南宋一代,国势再也没能够振起,军力再也没能恢复到岳飞北伐时的水平。

然而,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国势与军力,颓丧的其实是整个民族的意志——那时沾染的疾病,从此延续千年……

而这本罗俊的《两宋风云之精忠岳武穆》是一本极为客观严谨、最具可读性的关于岳飞的通俗历史图书,本书不但全景再现了宋金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真实还原郁结悲壮的英雄情怀、阴深难测的帝王心术、波谲云诡的君臣权谋……

内容推荐

《两宋风云之精忠岳武穆》为《两宋风云乱》的第一部,以岳飞为中心,用严谨的史实向读者展示了两宋的之交这段历史。作者以系统全面的研究、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的知识揭示了宋朝亡国的深刻原因。在写作上独辟蹊径,以编年史为经,以纪传史为纬,宋史为主,金史为辅,稗史为旁证,一改近30年来历史图书写作上线索单一、史实不严谨、视野狭窄之积弊。既占通俗易懂之大众优势,又不失精英读史之韵味。

本书罗俊作者历时二十年悉心研究宋史,除《宋史》、《金史》外,阅遍《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等史籍。本书恢宏再现宋金战争风云激荡的画卷,深刻剖析波谲云诡的权谋斗争,真实还原了一个个八百余年来被人们普遍误解的人物。书中所述的重大历史事件皆言必有出处,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且比演义虚构更加精彩、震撼的历史真相。

目录

第一章 覆鼎误前朝

第二章 匹马渡长江

第三章 穷海看飞龙

第四章 江山沉血海

第五章 功名尘与土

第六章 和战两依违

第七章 北望中原路

第八章 心志付云月

尾声 兵魂丧尽国魂空

代后记 通俗历史与讲史小说写作的再探索

试读章节

一、赵构风雪接蜡诏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冬天出奇的寒冷,河南、河北都遭遇了雪灾,一连二十多天都是凛烈的北风裹着鹅毛大雪,搅得漫天皆白。

河北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平地积雪数尺,昔日阡陌纵横的田野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雪海。

这一天,相州侦察骑兵突然在茫茫雪海中发现了一个人影,在数尺深的积雪中艰难地跋涉着。大路都已经很难走了,而这个人居然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野地里挣扎着前行。

这人看见侦察骑兵身上是宋朝军士的装束,立即奋力挥手,用嘶哑的嗓音大喊起来:“前面是不是相州的军士,康王是不是在这里?快来救我……”

此时统领相州帅司的是汪伯彦,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门人。进士及第后,积官为虞部郎官,靖康元年以直龙图阁知相州。汪伯彦很快得到了报告:京城派人来寻康王赵构,有紧急要事面禀。

此讯传出,相州一军皆惊。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已经被金国两路大军并力包围,已经一个月没有得到京城的消息了。

汪伯彦不敢怠慢,立即禀报了康王赵构。赵构是宋徽宗赵估的第九子,是现在的皇帝宋钦宗赵桓的弟弟,他本来是奉命出使金国。(其实是北宋朝廷准备割地议和,让他去金营当人质。)半个月前他到达磁州的时候,磁州百姓拼死阻拦,赵构没有去成,返回相州停留了下来。就在此时,金国大军绕过磁州、相州,取道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直接挥师南下,包围了东京。

赵构见了来人,那人泥雪满身,嘴唇冻得铁青,双脚也显然是冻伤了,行走时一瘸一拐。他见到赵构,“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衣服上“咯咯”作响,落下几块薄薄的冰片。

赵构忙问:“你是何人?有何要事?”

“我是太学的武学生秦仔,皇帝特派我来给大王传蜡丸密诏!”

“啊?!密诏在哪里?主上现在怎么样?京城现在怎么样?”

“禀大王:金国两路大军围攻,京城危在旦夕!如不火速救援,必会有亡国之祸!”秦仔一面说一面把浸满泥雪的衣服一把撕开,从里面取出一个蜡丸,双手举过头顶呈给赵构。一旁的侍从拧破蜡丸,抽出一条四寸见方的黄绢。  赵构接过黄绢,展开一看,上面是宋钦宗赵桓亲笔小楷:

“京城危在旦夕!卿见此信时,火速招集河北各州郡军民进京勤王。即任命卿为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卿等务必同力合谋,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朕泣血至盼!”

赵构捧着密诏,禁不住呜咽起来。

秦仔也滚落两行泪水:“大王,京师守卫将士只有三万,并且十之五六已不能再战,京城随时都可能被攻破。主上命小臣冒死缒城而出,冒风雪、犯险阻,一路躲避金军,间道渡河而来。请大王火速招集兵马,迟了就来不及了!”

赵构抽泣着走出门,面向东京城方向行跪拜之礼:“臣赵构谨遵圣旨。"

两旁的官员将士也随之落泪——堂堂大宋怎么就一下子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二、岳飞第三次投军

京城危急的消息立即传遍了民间,相州地界到处张贴出了招兵的榜文。

汤阴县县城的门口,一群人挤在那里看榜,有人恐惧、有人哀叹、有人愤怒,更多的人既担忧又不知所措……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分开众人,挤了进来,他个子不高,但身形相当健壮,宽额短脸,目光里透着一股威严。

此人姓岳名飞,字鹏举,时年二十四岁,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人氏。生于贫农之家,母亲姚氏三十六岁时生岳飞。父亲岳和守着几十亩薄田勤耕苦种,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姚氏没有文化,岳和也不过略识得几个字,一家人省吃俭用,供岳飞上了几年村学。后来河北屡受水旱蝗灾,收成不好,就供不起他念书了。

岳飞体格健壮,天生神力。书念不成了,就整日里舞枪弄棒,十二岁就开始跟汤阴县的名师陈广学枪技,几年下来一县之中岳飞的枪法竟然难寻敌手。

P2-3

后记

通俗历史与讲史小说写作的再探索(代后记)

中国的历史漫长而丰富,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史籍量是最大的,而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古代史又是最为困难的,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文字的障碍:中国古代史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而精通这种语言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以目前一般的大学语文水平尚无法真正读懂这些史料,并且很多必读史料迄今尚无标点本,既便是文史专业的本科语文水平,也难以问津这些艰深的古籍。

二、古代史的史籍卷帙浩繁,且不论是编年史还是纪传史,都有繁杂的体例,要求阅读者博闻强记,故有一百人才中出一文才,一百文才中出一史才的说法。如非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以寻常学力难以卒读。

三、历史记录的是国家大事和社会状况,从本质上说,它其实是一门综合学科,了解历史需要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科学等各种基础知识。

四、历史记录的是重要人物思想和在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如果阅读者没有相当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将难以理解很多人物和事件;同时,中国历史漫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与古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有些东西对于古人来说是常识,而对我们来说却甚感陌生。在读史时,读者经常充满了疑惑又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答案。(例如:现代人对古代天文学与政治决策的关系几乎完全没有概念。)

正是由于以上四个原因,使历史知识的传播遇到了巨大的障碍,绝大多数人其实是靠文学作品来认识历史。因此,通俗文艺明显有左右大众认识历史的作用。然而,像《三国演义》那些优秀的作品实在是寥若晨星,历史题材的文学大多都是瞒和骗的文艺,例如:《杨家将传》、《说岳全传》等等。虽然这些作品与史实相去十万八千里,史识水平也甚为低劣,但其传播力却远比正史强大。大众一直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作品当作历史来读,因而导致了这样一种现状——了解历史的开始也同时是误解历史的开始。

近几十年来,历史学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成果甚丰,然而这些成果却大多局限于学术圈和专业圈内,无法向大众传播或传播乏力。于是,通俗历史和讲史小说就有了明显的需求,这类作品应当在学术与大众之间搭建桥梁,尽可能地排除大众认识历史的障碍,将历史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大众所能阅读的作品,承担起(至少部分承担起)普及和传播历史知识的使命。

然而,现状却差强人意。尊重史实,在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的作品寥寥无几,而凭主观臆想创作出来的“历史”作品却堪称海量,且一律称之为历史小说,其中不少作品还贴上了诸如“真实还原历史”一类的标签。这些粗制滥造的所谓的通俗历史作品正广为流传,制造大面积的污染,对大众正确认识历史产生了巨大负面作用,让读者感觉无所适从,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

这种虚无历史的文艺作品有两种结果——一是在文学上不成功,很快湮灭;二是在文学上很成功,并因此广为流传,但其成功之处又往往正是来源于作者无依据的虚构、渲染,书中的亮点对认识史实来说有时又恰恰是“污点”。必须承认,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一般是缺乏判别真伪的能力的。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现今,我们缺乏高质量的通俗历史作品。为史学宏伟巨著建立一个友好的界面,探索一种适合大众阅读的新的文史合一的体裁是一种迫切的需要。本书正是对此做出的一次尝试,其写作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是否具备现实意义为选择题材的原则。历史事件纷繁,其中有必须了解的知识,有发人深思的事件,有极具借鉴价值的思想,也有已经没有现实意义或现实意义甚少的内容,所以在题材上应该有所取舍。另外,在某一历史时间内的事件、人物,其现实意义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写作时也应详略有致。

二、叙述史实必须“言必有出处”。既然以帮助读者了解历史为目的,自然就应尽力追求史实的精确性,言之有据,杜绝无根据的想象、虚构、臆测。这要求作者必须有相当的史学功底,对所写的历史时期有广泛、深人地了解和研究,对该段历史时期的必读史料有全面、准确地掌握。

三、由于面对的主要是非历史专业读者,因此在叙史的同时,必须适当地辅以背景知识介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解读、评价等手段,以帮助读者越过理解门槛,引导读者形成相对正确、深刻地史识。

四、通俗化决不意味着庸俗化、媚俗化,应以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为目标。作者必须排除主观好恶,遵循严谨、客观的写作原则。

五、用浅近的语言来讲述历史,但同时避免用浅思维来解读历史。对历史浅思维的解读是时下通俗历史的通病。(例如:所谓的“以人性来解读历史”,将历史人物依据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所做的决策,单向度地解读为决策者个人性格原因所导致。)要克服这一通病,要求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密切关注相关学术研究的动态,吸收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六、在保证史实精准的前提下,灵活适当地采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史料记载往往是枯燥、干瘪、生硬的,因此忠实于史料的记载,绝不是要机械地翻译古文,行文必须尽量流畅,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七、把握好文与史的写作方法的度。史学的严谨规范和文学的生动丰富之间是存在矛盾的——文学要求的是生动性、故事性、紧张性、节奏、张力,而史学要求的是严谨、规范、精准、少推测、不臆断、无主观色彩,这就要求作者能够有一个度的把握。

八、不墨守成规,不断寻求、运用各种表现方法。通俗历史和讲史小说的写作是受史料限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史料的特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作者根据现存史料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表达,把有限的史料,转化为生动、流畅的叙事,以读者易于理解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准确地把历史再现出来。

本书是依据以上原则所做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两宋之交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我们的民族性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究人心政术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为揪心。中国所以成今日之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且不论,宋人所造十之八九。”同时,这段历史又是被普遍误解的历史,其真实状况与当今大众主流认识存在强烈的反差,故而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题材。

写作本书所参阅的史料有一千余卷,由于《宋史》、《金史》的编修水平较低,《续资治通鉴》也存在明显不足,故而本书以《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为基本,辅以二百余种相关史料,并吸收了近三十年来宋史研究和最新考古发现的成果。对许多众说不一的历史事件,将各种记载做了详细辨析,去伪存真;将分散、零乱的记载重新拼接还原为完整的历史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讲史小说,尽管已经尽力追求符合史实,但由于一些文学写作的要求,决定了本书只作为了解这段历史的媒介,而决不能替代历史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宋风云乱之精忠岳武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9897
开本 16开
页数 6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16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946
CIP核字 2014086357
中图分类号 K244.09
丛书名
印张 4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