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深圳市政协王穗明按照“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编纂了《深圳口述史(1980-1992上下)》,选取深圳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口述者讲述他们的“深圳梦”故事,个人梦想的实现和这座城市的成长是不可分割的,以此致敬深圳建市35周年,为深圳永久保留一份珍贵的人文历史记录。
图书 | 深圳口述史(1980-1992上下)(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深圳市政协王穗明按照“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编纂了《深圳口述史(1980-1992上下)》,选取深圳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口述者讲述他们的“深圳梦”故事,个人梦想的实现和这座城市的成长是不可分割的,以此致敬深圳建市35周年,为深圳永久保留一份珍贵的人文历史记录。 内容推荐 城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识,城市精神则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表达。深圳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承载着国人对改革开放的梦想和期许,这座城市也记录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现代化历程。 经济腾飞伴随着文化匮乏问题的暴露。“文化沙漠”一词,便是最先用于深圳,并被拓展形容那些经济迅速崛起、而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城市和国家。人口的高度流动使得地方传统文化逐渐消融,而新的文化无法快速生成。在物欲横流的国际化大都市里,文化匮乏导致人们倍感焦虑、压抑和窒息,浅薄的消费文化、快餐文化无法安慰现代人的心灵。 找不到“根”的年青人如何理解上一辈人的精神,创造自己时代的故事呢?《深圳口述史》的实践便是记录历史、实现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第一代“初到深圳”的开拓者,他们的精神、情怀和意志,便是这座城市的立足之基,也是留给年轻一代的宝贵遗产。 王穗明主编的《深圳口述史(1980-1992上下)》精心选取66个人物的口述故事编辑成书,分为上下两册。既有大历史事件,也有平民视角的鲜活故事,更有大量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资料图片。 目录 上卷 廖虹雷 这不是我的本事,是生活赐予我的回报 邓志标 就算有八抬大轿抬我,我也不离开深圳 张信安 对我的事业忠诚,对我的病人忠诚 李定 我从不后悔,因为我干的都是实事 马成礼 我们无愧于这个时代 张灵汉 我是第一个提出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人 罗昌仁 你别叫我副市长,我就是个大工地主任 乔胜利 要记住当年经济特区的“开荒牛”们 刘禹堂 困难再多,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王发祥 我一直怀念那个时代 吴松营 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 禹国刚 证券很大,我们很小 李小甘 是热血青年就该来深圳 汪顺安 深圳将是个永不落幕的书城 韦洪兴 我是一个深圳的建设者,也是一个记录者 赖元楷 为深圳争“气” 梁富 破了案我们就像小孩过年一样高兴 刘炳和 既然他们能干,我也能干 祝希娟 我来深圳,就像开始了另外一个人生 黄华坤 这是一座让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城市 金式如 去深圳把耽误的时间找回来 孔爱玲 做梦都想不到会有今天的成绩 马介璋 家乡要我做的,我一定做到 宋钢 我的“深圳梦”跟钱关系不大 谭浩辉 以前我是香港人,现在我是深圳人 王萍 工作是我的命 陈棠颐 春风又绿江南岸,期盼旱归好种田 戴杰 我们不仅仅见证、记录历史,也在创造历史 陆江 在深圳我实现了个人的所有梦想 王鉥 如果人生可以再选一次,我还会选择做老师 王喜义 行不行都得试,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王子昂 激情燃烧的岁月 巫景钦 生命中最温暖与美好的事 下卷 杨春森 深圳给了无数实干者阳光、空气和土壤 姚关荣 我把一切都押在了深圳 陈惠中 在这座城市安身立命 梁明 五十岁后,为深圳人做了点事 张梁 海拔最低的城市有最多的人登顶珠峰 蔡正富 在“熔炉”深圳接受淬炼 黄江 在深圳有无数种可能 李泓霖 做什么类型的志愿者,我都喜欢 罗峥 这个城市成就了我, 回报她的最好办法是去成就更多人 王宗维 那是一个热衄弗腾的年代 陈必昌 离开深圳时,我掉泪了 彭立勋 建立深圳社科院是我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单协和 在深圳,把自己打碎捏一个新的 沈迪飞 在深圳找到人生的最佳位置 王海鸿 我在深圳得到了心灵的自由 祝日升 我打心底把深圳当作自己的城市 郭小慧 服务是协会的“立命之本” 孙溺 哪怕一切从零开始 余小琼 我的青春就是在大梅沙 高树 来深圳不是偶然,当律师也不是偶然 程一木 我最怕的就是辜负这个时代 容志行 来深圳,这步我是走对了 孙振东 发展自我是残疾人最大的人权 陈志列 就算背后挨了一棒子,也不回头看 蒋开儒 我想给那位老人写一首歌 林万泉 没想到我这一生真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许武城 “玉”成深圳 高自民 在正确的方向上冒险 温介平 头发都白了,我还是要来深圳 郑卫宁 如果没来深圳,我的人生将真正残疾 李连和 要么不千,要干就必须拿出成绩 谭继华 我用车轮丈量这座城市 周鼎方苞刘波李定罗昌仁邹尔康 先行者说 后记 试读章节 李定 我从不后悔,因为我干的都是实事 李定,1976来深,历任深圳市财贸办主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等。现任深圳市老年协会执行会长。 一 我算是较早一批来深圳的外地人。 1976年还没有深圳经济特区,那时候只有宝安县,管辖现在的宝安区加原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当时的宝安看起来很像农村,虽然跟我老家梅州五华的农村比起来稍微好一点,但我是从广州调来的,一下子就看到了落差:在广州做饭用的是蜂窝煤;来到宝安后,我的大孩子每天都要早起,上山去捡树枝树叶回来烧火做饭。 来深圳前,我在广东省军区保卫处任副处长,那时候单位给我们分了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生活各方面都比较好。有一天,省委组织部找我谈话,说省公安厅原副厅长、深圳口岸办公室党委书记蔡诚要调回省公安厅了,所以要在省军区找个人接他的工作。省军区一开始推荐了4个人,最后我被选中。 为什么偏偏选中我?这要从我早年的经历说起。我出生在一个贫下中农家庭,记得儿时,家里常常受到村中恶霸的欺凌。有一次,我父亲在砍竹子,村里恶霸的狗突然向他狂奔过来,狗却被刚砍完的竹尖剌穿肚子,刚好死在他的脚下。恶霸出来一看,立即带几个人冲上来,把我父亲按在地上,灌他喝尿……这一幕我看在眼里,十分愤怒。从那时起,我恨透了这个让人屈辱苟活的旧社会。16岁高中刚毕业,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做地下工作开始,一直都在军队里,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当时组织部想选一个政治可靠的人,便看中了我。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组织让我10天内去报到。我岳母在广州帮我带孩子,她对我说:“宝安太荒凉了,你们先去安好家,我晚些时候再过去。”我就把小的孩子留在广州,和爱人带着大孩子来到宝安。一年后,岳母和孩子才过来。 刚来的时候,我担任深圳口岸党委书记兼宝安县委副书记。1979年,深圳市成立,被定为地级市。同年,我被任命为深圳市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兼财贸办主任。这个时间正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时候,到香港参加商贸等商务活动的公职人员不断增加,但按照港英政府要求,去香港必须持有港英政府事先签证的护照。虽然那时也有来往港澳的通行证,但只发给在香港有亲戚的人。因此,当时就呈现了香港同胞拿着回乡证可以直接来深圳,但内地同胞去香港必须办护照、先签证才行的情况。对一方方便而对另一方不方便,我觉得这样并不平等。所以在1979年,时任港英政府政治顾问助理欧义恩来深圳访问,我和市外办主任刘杰接待他时,我就提出,加强深港的交往有利于双方的繁荣,希望香港允许深圳公职人员持往来港澳通行证就可赴港。欧义恩回香港后不久即告知:香港方面同意了这个建议。 很快,我就和当时的海关、边检、卫检等单位领导12人,第一批持往来港澳通行证去香港,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去香港。香港的繁华也让我震惊,我就想,人家是怎么搞的?为什么这么繁荣?我盼望着能多学香港的经验。不久,市外办主任组织第二批公职人员持往来港澳通行证赴香港考察。现在因公持往来港澳通行证去香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每天是二三十人,现在可能每天几千人了。从那以后,深圳与香港的往来更加方便,更加密切,对于学习香港经验,发展深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按照当时的规定,外事无小事,对外谈判的权力只有外交部才有,因此有人提议要给我撤职处分。我就说深圳经济特区“特事特办”,在这方面有自主权,我的处理是合法的。当时外交部一位副司长给领导报告时也说,过去我们想做而没做成的事,现在做成了,这样反而给处分,不好吧!后来外交部给深圳市外办来电话说,虽违反外事纪律,但念初犯免予处分。 二 1981年,深圳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同年,我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财贸办主任。 当时中国的外贸体制是国家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外汇创收也全上交国家,因此深圳是没有外贸自主和外汇收入的。我作为财贸办主任,深深地觉得深圳有这么好的条件,没赚到钱很可惜。于是,我向时任市委书记梁湘提出深圳是否可以成立一家进出口服务公司赚取外汇,书记同意了。我立即开会研究决定,深圳经济特区应当有自己的外贸自主权。于是,我批准成立了一家进出口服务公司,任命当时财贸办副主任叶振中担任总经理。 公司成立之初,经济条件可谓捉襟见肘。总经理叶振中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凳子和一台电风扇。结果第一年,他就给我们财政上交了3000万港币。公司第一单生意就是卖电风扇,当时台湾产的电风扇非常吃香,全国都到我们这里来买,—下子就赚了—大笔钱。尝到甜头后,我相继又批准成立了蔬菜公司、粮油公司、水产公司等,全部放开搞外贸,为建设深圳经济特区提供了—些外汇。 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出口商品在到达香港后,必须经过香港的公司转手,让这些公司先赚一笔钱。于是我就想,如果我们能够在香港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把到香港的商品交给我们在香港的公司,我们不是又能多赚一笔钱吗?于是,我立即批准深圳在香港成立一家兴业公司和一家伟业公司——这两家公司应该是内地在香港注册的头两家公司,它们的效益都很好。但是外贸部说,没有外贸部特批是不能在香港设公司的,因为“外贸无小事”,他们质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怀疑我从中渔利。1982年,外贸部就派人来调查我有没有贪污,要撤我的职。结果查来查去,只查到我为官清廉的证据。当时我从口岸办调到财贸办时,两个部门都在给我发工资。我得知后,主动退回了原单位的工资。所以调查我的人不但没批评我,反而表扬了我。 深圳最初的口岸免税店也是我们做起来的。那时我有个熟悉的朋友在泰国,他来香港时告诉我们,口岸可以开免税商店,过关的人都会愿意来消费免税商品。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把免税店做了起来,模式是“香港买单、深圳提货”,非常方便,各类产品销量很好。现在免税店已经很普遍了,当时国内却几乎没有,深圳是最早一批开始经营的。 1982年,我率领财贸办工作组的同志到沙头角做调查。我们发现新界那里的香港公司生意很好,所有的商品开放陈列,想看可以直接拿起来看,售货员还会主动递给顾客。而且,这些公司通常很早就开门,很晚才打烊,生意一派红火。相比之下,我们沙头角综合公司却冷冷清清。所有的商品都摆在柜台里,顾客要求才会拿出来,看完又会被马上收起来。上午10点多钟,工作人员吃过饭后才会开门,下午4点多就会早早打烊。 这样的经营方式导致一年上缴财政只有88万元。我对比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按照香港的经营方式,沙头角综合公司一年可以上缴600万元。大家都吓了一跳,连我带去的工作组同志都说:“这个办法不行,过去从来没有搞过。上缴利润一下从88万元跳到600万元也根本不可能。”于是,我就宣布:“谁自认为能实现一年上缴600万元的目标,不走私,不逃税,谁就报名做总经理。总经理的工资可以从原来的83块涨到350块,普通员工的工资也可以从30多块涨到200多块。”过了一个星期,只有一个副经理叫何能胜,表示愿意试试。他的想法得到了工作组的认可,3天后我当场宣布何能胜任综合公司总经理,原来的总经理则被任命为公司党支部书记,工资待遇按总经理标准。 为了实现一年600万元的上缴目标,平均一个月就要完成50万元的上缴利润。结果头一个月,综合公司就赚了70万元,上缴利润以后还剩20万元。公司上下备受鼓舞,员工全都干劲十足。就这样,综合公司第一年就创造了奇迹——利润近千万元,上缴市财政600多万元后,用剩下的几百万元在沙头角建了一座商业大楼。 P34-38 序言 深圳:梦开始的地方 王穗明 深圳,曾经南国的边陲小镇。35年前,四面八方的一群人来到这里,并不清楚自己有梦,也不知道自己身在大时代的何处。只感到留下来,千!坚守下去,创造铸造!如今,回首往事,方知原来是处在梦开始的地方,那点点滴滴的述说像淬火、像涌泉……百感交集。仿佛还在梦里?仿佛又在现实?她,没有时过境迁。 广东深圳1980年到1992年,这是春天故事的原点时代。我们的记忆记述从这里起步,一路走来苦苦寻觅,人们撬动着当年的思绪,诉说那尘封在铿锵岁月里的往事:一个洗涤观念、撞击内心、开创未来的年代!一个汗水泪水交织、喜悦痛苦并存的年代!一个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的年代!……如今,大家复盘着存在内心深处的个人故事,没想到却是恢弘年代的集体记忆。这每每的刻画无疑都是历史的瑰宝,理当让现在和后来者追溯传承。 66篇口述者的亲历、亲见和亲闻,娓娓道来。在这些故事背后,每个人都是坚强鲜活的生灵,在大时代来临之初,痛苦问执着探索,矫健时难免踉跄;希望中夹着迷惑,前行里总有羁绊。他们把梦想的种子撒在深圳经济特区,耕作不止,继而草木繁盛,杜鹃花开;继而创业创举,垒起新城;继而点墨篇章,书写历史。 在这里,他们的故事浓缩成精华,点点滴滴都表达着人们从心灵上、骨子里对这座城市的追怀与眷恋。他们讲述如何魂牵梦萦地把荒凉野地筑成繁华之都,用艰难磨砺换来幸福之都,拿聪明才智化为创新之都,以酬志创业铸就圆梦之都。这些精彩故事和传奇经历,不仅构成一篇篇可读『生强、品鉴性高、启发性大的悦读美文,组合成一幅幅无声感人的美好的城市画卷,还刻录着深圳这块神奇的土地创造的伟业与辉煌,刻录着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承载的中国民众的集体梦想,刻录着当今深圳形象、深圳共识、深圳品格和深圳精神,刻录着改革开放敢为天下先、为国家锐意探索不断奉献的火焰般的史诗! 文以载道、史以存真。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梦开始的地方,深圳人的奋斗之所以能够梦想成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领导人坚定不移地领导着人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我们理当编写出版一部真实反映深圳各界人士当年寻梦、追梦、圆梦的故事。一年来,深圳市政协与深圳晚报社、深圳市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海天出版社等一道,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共同编辑了这部见证深圳“活历史”的《深圳口述史》,为这座以梦为马的城市呈现一部“深圳版”的光荣与梦想。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期待,在深圳再出发的征途上,每一个口述者的奋斗故事能够永远铭刻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丰碑上,给今人和更多的后来者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梦想伟力! 深圳,承载新的梦想再起航! 深圳,给予未来更多希望! 后记 《深圳口述史》传承深圳精神,记载梦的故事。她的出版,凝聚了众多团队和个人的心力。 在本书编纂出版过程中,深圳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有力领导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协上下同心协力,认真组织实施。《深圳口述史》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每个口述者的积极响应和全力配合,他们把口述历史当作己任,精心准备,认真回顾,真情倾诉。从2014年3月开始,《深圳晚报》社组成得力采访团队,以认真、专业、严谨的态度,不辞劳苦奋战在采访第一线,历时八个多月,刊载了100期口述史专刊,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深圳市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统筹协调,组织文章撰写、图书编排。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及海天出版社对本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并精心组织了出版发行工作。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涉及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我们依照尊重口述者观点和原意表达的原则,不作删改。再,就是书里人物故事是以每个人到深圳奋斗的时间排序的。 编者 2014年12月5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深圳口述史(1980-1992上下)(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穗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71237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88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702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016 |
CIP核字 | 2014293146 |
中图分类号 | K29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5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58 |
宽 | 177 |
高 | 6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