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E时代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基本情况,内容涉及交际适应理论、不确定性处理理论、有效集体决定理论、文化共存理论、预期违反理论、文化价值尺度等方面。跨文化交流无处不在,它丰富了彼此文化,从而让来自两种文化的人成长得更丰满、更完善。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绪论 /1

 1.跨文化交际:漫长而无所不在的历史现象 /1

1.1 古代 /2

1.2 近代与现代 /5

1.3 当代 /7

 2.跨文化交际学:新兴而热门的学科历程 /10

2.1 前范式研究阶段 /11

2.2 范式的出现 /12

2.3 标准的学科 /13

2.4 反常现象的出现与旧范式的消解 /18

 3.跨文化交际学与语用学、国情语言学的关系 /18

 4.全书各章节简介 /20

 5.小结 /21

第二章 E一时代的跨文化交往原则 /23

 1.E一时代的跨文化特征 /24

1.1 物理与信息空间的零距离性与心理空间上的距离性 /25

1.2 民族中心论与自卑崇洋心理的交互作用 /26

1.3 跨文化交际双方交流内容的不平衡性 /27

 2.E一时代的跨文化交往特色 /27

 3.E一时代跨文化交际的最高境界 /31

 4.关于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思考 /35

4.1 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人生价值观中的积极内容 /36

4.2 加强多元文化的(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对比教育,提高国民的跨文化意识 /38

4.3 加强平等交流意识 /39

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概述(一) /42

 1.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 /43

1.1 文化层面的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 /43

1.2 个人层面的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 /47

 2.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 /51

2.1 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特点 /52

2.2 会话准则 /54

 3.Hofstede的文化价值尺度 /56

3.1 避免不确定性 /56

3.2 权力分配的距离 /57

3.3 男性一女性 /58

 4.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61

4.1 人性取向 /61

4.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62

4.3 时间取向 /63

4.4 活动取向 /64

4.5 关系取向 /64

5.Parsons的模式变量 /65

5.1 情感与情感中立 /65

5.2 普遍性与特殊性 /66

5.3 整体性与局部性 /66

5.4 归属性与成就感 /67

5.5 工具性取向与表达性取向 /67

6.结构紧密度 /68

7.小结 /69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概述(二) /75

 1.不同视角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三大超理论 /76

1.1 涵盖规律理论 /76

1.2 系统性的超理论 /77

1.3人类行为超理论 /77

 2.三大超理论的各自代表性理论 /78

 3.跨文化交际的诸理论 /81

3.1 面子一协商理论(FNT) /82

3.2 会话规则理论(CCT) /84

3.3 预期违反理论(EVT) /86

3.4 跨文化适应理论 /87

3.5 文化趋同理论 /87

3.6 焦虑/不确定性处理理论(AUM) /88

3.7 有效集体决定理论 /94

3.8 交际适应理论(CAT) /95

3.9 文化共存理论 /98

3.10 身份管理理论(IMT) /99

3.11 身份协商理论(INT) /101

3.12 文化身份理论 /102

3.13 关系网与圈外交际能力 /103

3.14 文化内——跨文化关系网理论 /104

3.15 关系网与濡化理论 /105

3.16 交际濡化理论 /106

3.17 同化、变异与异化状态 /110

 4.小结 /111

第五章 跨文化交际——E一时代的模式 /119

 1.该模式的缘起——Maslow的人类需要等级说、天

人合一观与盖娅学说 /119

 2.模式的指导性原则 /122

2.1 与人为善—处柔—无智 /122

2.2 诚敬—仁爱 /126

2.3 谦和 /129

 3.该模式的主要内容 /133

3.1 第一层即最里层:模式内核 /133

3.2 第二层:心理学的构成三分模式,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行为过程 /133

3.2.1 认知过程:文化意识、知识和认知复杂性 /133

3.2.2 情感过程:自我观念、身份灵活性与生活体验 /136

3.2.3 行为过程:技能、随机应变性与和谐 /138

3.3 第三层: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因素 /139

3.3.1 文化因素 /139

3.3.2 社会文化因素 /140

3.3.3 心理文化因素 /140

3.3.4 环境因素 /141

3.4 第四层即外围层:E—时代的跨文化交际诸背景 /141

3.4.1 E时代的跨文化交际背景 /141

3.4.2 宇宙间交往的日益频繁 /142

3.4.3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47

 4.小结 /150

第六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建 /154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形成 /155

2.跨文化交交际能力的类型 /158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159

 3.1 动机 /160

 预测的需要 /161

 避免浓重的焦虑感的需要 /161

 维持自我观念的需要 /162

 避免接近的趋势 /163

3.2 知识 /163

关于如何收集信息的知识 /164

群体差异的知识 /166

个人相似性的知识 /167

多种解读的知识 /168

3.3 技能 /170

留意的能力 /170

容忍模糊的能力 /172

处弹焦虑感的能力 /173

移情能力 /174

适应行为的能力 /175

做出准确预测与解释的能力 /176

4.小结 /178

第七章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因素 /182

 1.社会文化身份 /183

1.1 文化身份 /亦称文化定型 /183

1.2 民族身份 /184

1.3 性别交际 /185

1.4 年龄身份 /186

1.5 社会阶层身份 /187

1.6 角色关系 /188

1.7 宗教问题 /189

 2.心理因素 /190

2.1 刻板印象(亦称文化定型) /190

2.2 民族中心主义 /194

 3.环境因素 /199

3.1 自然环境 /199

3.2 心理环境 /203

 4.小结 /207

第八章 理想的跨文化人格的塑造 /215

 1.心理概貌 /216

 2.功能的健全 /218

 3.心理健康 /220

 4.跨文化身份 /222

 5.跨文化人格的形成 /225

 6.小结 /22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1174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1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