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飞棍出没/解密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探索中国失落的文明,揭秘历史求解的谜团。

CCTV走近科学栏目编著的《飞棍出没》是《解密中国》科普系列丛书之一。谁在背我飞行、寻迹空中怪车、揭示飞棍出没的世界、解开第三类接触……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好奇,人类需要更多的探索,人类需要解开更多的谜团。

翻开此书,让我们踏上探索未解之谜的旅程。

内容推荐

CCTV走近科学栏目编著的《飞棍出没》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热播科普节目《走进科学》的图文记录。以生动的文字,精彩的图片,向读者解释了生活、历史等方面的种种疑问,将科学的真相展示在读者面前。

本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好读好懂的优秀科普书籍。

目录

谁在背我飞行

第三类接触

寻迹空中怪车

飞棍出没的世界

寻找天外来物

我看《走进科学》

道具在科普节目中的运用

试读章节

谁在背我飞行

外星人是否到过地球?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和领空上有没有外星人的踪迹?

28年前,也就是1977年,在我国河北省肥乡县有一个农民,遭遇了三次被人背着飞行的离奇经历,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累计飞行了大约1万多千米。他是如何去的,为什么如此神速?20世纪70年代坐火车也不可能以那么快的速度到达,坐飞机又不可能,他是如何在一夜之间抵达南京的呢?2005年已49岁的黄延秋自己也一直在苦苦寻找这个答案。他认为是有人在背着他飞行。谁能背着一个人飞行数千里,地球人谁又有能力会飞呢?

1977年,一条爆炸性的新闻震撼了河北省肥乡县,该县北高村青年农民黄延秋连续3次神秘失踪,且不乘任何人间交通工具,由两个不明飞行人携带,一夜之间腾空飞越到1000多千米以外的南京、上海,第3次失踪居然跨越了19个省市,飞遍了大半个中国。这究竟是真实故事,还是一个现代神话?难道外星人真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痴人说梦,还是真有其事?是人类自欺欺人,还是这位农民真的遇上了所谓的外星人?世上真有如此神奇的事情吗?

黄延秋,河北省肥乡县北高村的村民,2005年49岁,小学文化水平。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他才21岁。那年他刚订婚,正在盖新房准备秋收季节完婚,可是就在那年的7月份,一件无法想像的怪事开始在他身上频频发生。

1977年7月27日,也就是农历6月12日的晚上,劳累了一天的黄延秋在吃完晚饭后就躺下睡觉了,然而这一躺下竟成了一切怪事发生的起点。

黄延秋:大约是在10点钟,劳动一天了我躺那儿就睡了,没睡一会就到南京了,我自己都不相信是在南京,还认为是在做梦呢。

1977年的时候,黄延秋居住的房子还是土墙,不是砖墙。据黄延秋本人讲,1977年6月1 2日的晚上,他就是从所居住的房间里突然消失的。  记者:您是一个人去睡的觉是吗?

黄延秋:对。

记者:那个时候您结婚了吗?

黄延秋:才订了婚还没有结婚。

记者:睡觉之前有没有感觉不正常的地方?

黄延秋:感觉也没什么不正常之处,劳动一天了,躺下就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就到南京了。

记者:怎么知道那就是南京的呢?

黄延秋:我看到南京什么饭店。

记者:您看到有南京饭店这么几个字?

黄延秋:对。

记者:还看到什么呢?

黄延秋:看到有一个大的露天游泳池,里面水还挺多。咱不知道怎么走也不敢走。

记者:什么时间?

黄延秋:早晨,太阳出来了。

记者:也就是早上大约六七点钟?

黄延秋:对。

记者:就是头一天晚上大约10点钟您睡下了,第二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出现在了南京?

黄延秋:是。

记者:是这个意思吗?

黄延秋:对。

按黄延秋的描述,他是从头一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就到了南京,这中间相差仅仅只有9个小时,在这9个小时里,黄延秋便从河北的家乡北高村一下子到了江苏的南京。河北省邯郸市和南京两地相距至少有1000千米,而且从黄延秋的家里到邯郸还有45千米的路程,在目前发达的交通时代,要实现一夜之间从家乡到南京应该不算难事,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20世纪70年代,黄延秋怎么可能在9个小时内从河北农村一下子到达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呢?就算是从邯郸坐火车,还要到河南郑州换乘另一辆火车才能到达南京,况且那时的火车时速最多也就每小时80千米,从两地的地理位置来看根本不可能实现,他又不可能坐飞机,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从邯郸到南京的飞机,于是黄延秋一夜之间出现在南京的故事就成了大家众说纷纭的一个谜团。

既然坐火车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到达,那他凭借什么交通工具能够如此神速地到达南京呢?这点很是让人浮想联翩。

P1-4

序言

张国飞

《走近科学》的栏目宗旨是“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科学”便是栏目的灵魂和宗旨,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衡量事物的尺度。对“科学”二字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节目创作理念和传播方式。什么是科学?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并不是只有超导、纳米、基因、航天才是科学,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外层空间、地球深处、亿万年前、亿万年后都有科学的存在。可以说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对科普类电视栏目来讲,其关键是怎样理解科学。如果把科学仅仅理解为知识或学问,以此为目的,那科普传播便不二于应试教育——缺乏真正的智慧和科学的精神。涵盖于“科学”之中最重要的两个层面是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没有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巧妙的科学方法,科学就难以成就并实现突破。因为对人类来说,科学是生存的手段而非目的,故而我们要做的是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科学,实事求是地还原科学。目前,《走近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把电视传播规律和传播科学知识相结合。具体说,就是用电视来表现动作和过程是其最擅长的,而传播系统的、成型的科学知识并不是电视节目的专长。我们希望用比较有效的手段,把科学知识变成一个副产品,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作为一个主要产品。

众所周知,每个栏目都有它的目标受众群体,有人认为《走近科学》的传播题材可能会限制其受众构成,影响到它的收视率,甚至还有人认为,《走近科学》是本科以上观众的节目,是给高端看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多半对科学的理解过于狭窄,因为科学是无处不在的,“通吃”电视机前的观众应该是《走近科学》的受众定位。孙子日“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走近科学》可以带领观众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世界,而无论观众是什么知识层面和年龄阶段的人。有人质疑科普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但事实上,人的智慧是可以引起共鸣的。思考是人的本性,无论3岁顽童还是耄耋老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汲取并发掘着智慧,家庭主妇的生活窍门也是智慧,而电视科普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把科学工作者们高精尖的科研活动中蕴涵的普遍智慧挖掘出来,这就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当栏目的内容与观众定位后,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这种定位。在内容上考虑时效是非常有必要的。挖掘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中的科技故事或科学景观可以延续观众对事件的关注,并获取科技层面的解释和认识,这种节目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以前我们觉得科技节目受限于制作习惯、拍摄条件以及制作周期,很难迎合社会热点。但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新闻时效不仅是指以快速、及时著称的第一时效,还包含着第二时效,可以从新的角度和思路去解读同一个事件,去探究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含义,这样也能体现为时效。比如印度洋海啸期间《走近科学》做了两期节目,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比消息报道得更快,但我们不再浪费电视资源去报道海啸带来的伤亡数字、时间地点,而是迅速在国内组织访问,分析海啸现象的成因、能量、影响、波及面等等。新闻消息的传播目的是让观众知其然,《走近科学》则希望观众能够知其所以然,这是一种第二时效下的独家报道。

什么样的内容表现形式是观众所愿意接受的,是我们在不断思考并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故事模式的形成是《走近科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让故事做主”是我们的理念。大家都知道科普节目不容易做,这在于它很容易形成说教。但实际上,电视的基本功能是消遣、娱乐及传播信息,对于教育的功能,它远不如学校来得直接,因此,说教的形式是观众所不愿意接受的。观众的兴趣、喜好始终是我们所关注的。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将通过故事的展开与深入来传播科学知识,并让观众从中理解科学,了解事情的真相。

如今《走近科学》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将更加尊重人的兴趣,进而拓展人的兴趣。前几天跟一位科学家聊天,他的一席话很有道理。他说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兴趣点无外乎四个方向:一是财富,人对财富的向往直接导致了技术的产生、运用和提高,没有技术就难以积累财富、难以实现发财梦。比如刀耕火种和机械化诞生于不同的文明,机械化能够创造财富,而刀耕火种只能满足人类的基础需要。二是生命科学,这一兴趣层面主要源于人对自身的好奇。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的生命构成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类的精神求知欲望的一种传达。三是未知世界和外层空间。人对自身繁衍、生存的星球还很陌生,对历史、未来、外空充满好奇和疑惑。四是人类对交流的渴望。人需要自我交流,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种族与种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球人与外星人之间……都需要交流,人类交流的欲望是永恒的。仔细想来,这四个方向完全可以涵盖我们的题材范围。既然观众的兴趣在这里,那我们就立足这四个方面深挖、细凿,层出不穷地发掘细节和新意,这是节目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

人,不能没有敬畏的心。我们敬畏什么?我们敬畏未来。科学,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的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走近科学》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我希望这个栏目永远处在初始阶段,永远是蓄势待发。只要观众需要《走近科学》,我们就应该坚持去做、去探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将是我们的不断追求。贴近生活,要深入生活去体察和感悟,去体会生活的真谛、感受时代生活脉搏的律动:贴近实际,生活在空中楼阁只会丧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脱离实际做出来的节目不会为人所关注和接受:贴近群众,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实际才能体悟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这样,我们做出来的节目才会让观众喜闻乐见,我们的栏目生命力才会长久。

为了感谢观众的厚爱,我们将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努力,为广大观众奉献出更多精品节目。

后记

刘民朝

几年前,《走近科学》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出过单本的解说词集,但像这次系列化出书还是首次。据说还是被出版社看中,认为有市场需求,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确定出版的。这说明《走近科学》真的好看了,真的在广大受众中生根了。

的确,《走近科学》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科普节目本土化、平民化的路子,并且取得了成功。它那种找由头、讲故事、设悬念、做演示的样式,那种好看、有用、贴近、轻松的风格,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也逐渐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些迹象告诉人们,一个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电视科普栏目诞生了。

《走近科学》不但看的人多,而且来电来信,网上点击,甚至千里迢迢到栏目造访的人也多。这说明大家看过之后,还有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和反复进行欣赏的需要。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在平面进行二次传播的价值。不但有可视性,而且有可读性。尤其是这套丛书对节目进行了精心梳理,选取了其中引人入胜的内容,名日《解密中国》。我深信书的内容和这个书名一样吸引人。我向广大读者推荐这套丛书,因为读了它不但能开眼界长知识,还会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飞棍出没/解密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CCTV走近科学栏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2842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2014128242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