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百科人生
内容
内容推荐
《我的百科人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极富传奇色彩的百岁人生。全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叙了作者求学、问道、报国、育人、治学、求索的经历和顿悟,既体现了百岁国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的家国情怀,又展示了一代大师“科学求真,艺术求善,人文求美”的人生境界。书中收录了作者书画作品和珍贵照片约120幅,并有1米长的吴良镛年表和长卷拉页,供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走近吴良镛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吴良镛,男,1922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他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运用这一理论,他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圈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目录
第一章 求学
时局动荡,家道中衰
早年教育
抗战爆发,辗转求学
大学学习
第二章 问道
梁思成的召唤
林徽因的最后日子
沙里宁的教诲
李约瑟给我的力量
第三章 报国
安得广厦千万间
投身抗日远征军
辗转归国
保定规划
参与长安街规划的反思
唐山抗震救灾
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
第四章 建筑
《北京宪章》的诞生
建筑创作实践举隅
建筑创作:探索和体会
第五章 规划
城市规划教学的点滴体会
追忆教学用书《城乡规划》的编写
北京城市规划的持续探索
第六章 人居
科学探索的几个领悟
对学科发展的展望
第七章 创业
迈上四个台阶
也谈“创业”经验
何必“清华学派”
百科全书与人居梦想
第八章 求索
道路与方法
学习与创造
师从与择友
选择与坚持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附录
我所理解的吴良镛先生和人居环境科学(周干峙)
吴良镛先生的求索(傅熹年)
潜水观鱼乐(吴冠中)
吴良镛年表
导语
吴先生这部自传,既是吴先生一生奋斗的经历,也反映了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吴先生综合国内外先进学说,中西交融,推动建筑学全面深入发展,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科学进程,是巨大的学术成就。从聚居论,发展到广义建筑学,提出建筑学应当包括人、建筑、自然、社会等复合的社会现象,并深化了对建筑学的认识,使它与人居、社会、国家建设等联系在一起,拓展和深化了建筑学。
精彩页
时局动荡,家道中衰
我1922年出生于南京,当时国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很小的时候,南京的时局稳定过一阵子。现在看来,是北伐战争结束后的那段时间,当时的《首都计划》①在拟定变化中,南京城有不少工程建设,新盖了不少房子,修建了政府大楼,修建了中山陵。为举行“奉安大典”②,专门修了中山路,以便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迁到南京。这些建设方面的零碎记忆,对我后来选择建筑专业有些影响。
没过多久,时局就变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对华北虎视眈眈,汉奸殷汝耕说华北要“自治”。南京也不安宁,我还记得当时在南京日本使馆的一个官员突然“失踪”了,日本就派军舰到下关,解开炮衣准备开战,以此相威胁。后来中国警方在中山陵找到了这个“失踪者”。闹剧被揭穿,“失踪者”被送回日本,此事悻悻收场。1932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又是“一·二八”事变,上海打仗。这样的大动荡接二连三。当时的国际联盟③派李顿爵士来南京调查,学生列队欢迎。我住在老城南,要去城北迎接。当时我个子小,跑得慢,还被老师打过耳光。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世界经济萧条,很小的时候我常常在报纸上见到“经济不景气”的字样。我家里原来是做缎业生意的,这曾是南京的优势行业。历史上南京丝织业很发达,但在这样的时局下也受到了影响,商铺纷纷倒闭。我家的缎业也凋敝了,当时最多能向云南地区卖一些,因为当地的土司还有些需求。 我家居住在城南门谢公祠。在我幼时的记忆中,第一个院子中央的石盆上有荷花,院西南有蜡梅一株,正厅中悬有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隐约记得在第三进屋子西侧的一个院子有一棵石榴树;有两口井,一口自用,另一口通向墙外供邻居用。
我家过去也有字号,叫“吴德泰”。听我母亲说,我的祖父名吴有禄,号寄梅,做缎业为主。祖父有一个理念——“积财不如积德”。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夏季备解暑药、冬季办粥厂,救济穷人,家中大门门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祖父还是个社会活动家,1914年,南京曾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一个很大的国际博览会,目的在振兴实业,我祖父是绸缎业公会的副会长,是社会上的活跃人物,口碑很好。我还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家里让我去街上买菜,有人指着我说:“这是寄梅的孙子。”
听母亲讲,祖父生意好的时候,家里条件很好,我父亲还在念书,祖父希望他在国学上发展。后来祖父去世了,生意垮了,父亲到别家缎号帮着做事,先在“于启泰”,后来又去上海帮一些缎号管账。我父亲每个月寄来20块钱,我母亲又把首饰等物件抵押到外祖父那里,每个月能再多拿17块钱,这样总共37块钱就是全家每月的生活费。我的兄长吴良铸,长我十岁;妹妹吴素娟,小我两岁。一家人每个月靠这37块钱过活,非常紧张。每个月所得要买柴米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包括一桶煤油,晚上点灯,油灯上面还要热菜,此外还有应酬等花销,生活非常困难。靠母亲操持,各事安排得体,得到亲友的敬重。我还记得我母亲因营养不良又过度操劳,双腿一度站立困难,后来靠吃麦芽糖拌着米糠才恢复元气。
父亲工书法,通国学,却找不到工作,在上海的商号待过,在律师事务所待过,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当过职员,身无定业,常常不在南京家中。因他基本不在家,仅在我幼年为我讲解过《孟子》《古文观止》少数篇章。父亲为人很厚道,一直受亲友的敬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我一家躲在江宁县(现南京江宁区)元山镇,我外祖父李光廷家。父亲与外祖父两人志趣相投,熟知典故,一起读过北宋《纲鉴易知录》①,引经据典,相谈甚欢。我依稀领会到这两位老人熟读经史的学术根底。
我外祖父名李耀南,字号“李光廷”(也是缎号)。缎号在他六七十岁的时候营业很盛,家里也很热闹,有很多字画匾额。缎号后来传至他三个儿子,却因经营不善,逐渐衰败了,生活也大不如前,完全符合俗语“富不过三代”。外祖父早年在南京九儿巷有一处豪宅,有花园、花厅,院落很大,饲养有鸽子、金鱼。这组豪宅比现在作为文化遗产的南捕厅(清代南京城南捕通判衙署)“九十九间半”某房要宏大精致得多,本来应作文化遗产保存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拆除,着实可惜。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百科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良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505443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22-05-01
首版时间 2022-05-01
印刷时间 202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20
CIP核字 2022081298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