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内容
编辑推荐

魏忠贤,这个史上最落魄的痞子,还是最会钻营的投机者;混进皇宫后,成了最处心积虑的权谋家,最霸道的乱臣:继而当上了最有权势的太监,沾满鲜血的双手彰显出他刽子手的本性,原来是最名不副实(名“忠贤”,却大不忠而屠戮贤达之上。)的窃国大盗,在搞垮了一个王朝后,成了最彻底的败家子。

内容推荐

《魏忠贤》是通过记述明末太监魏忠贤的一生,反映明代宫廷,官场尖锐斗争的历史人物传记。书中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明末三大案”和整个魏忠贤专权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全貌,揭示了皇权制度下人性的复杂。本书深刻透视中国古代官场的潜规则,将最高境界的权力博弈跃然纸上。

魏忠贤在明王朝的宫廷纵横捭阖,对代表清流的东林党及正派人士大肆屠戮,把锦衣卫和东西两厂统统摆平,在钻营一生之后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将所有的一切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却搞垮了大明王朝。

目录

第一章 河间府走出一个恶少年 

第二章 苦熬30年才等到拨云见日

第三章 一对临时夫妻疯狂扫荡内廷

第四章 大旗一竖俺的名号叫“阉党”

第五章 忠烈之臣不是死能吓住的

第六章 东林重臣黯然离去如落叶

第七章 六君子酒血写下人间正气歌

第八章 万民奋起痛打锦衣卫校尉

第九章 皇帝升天惊散南柯一梦

第十章 血色黄昏中忽闻末日哀鸣

附录:惊心动魄的“三大案”

试读章节

没有“下边”的奇特一群

中国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皇权制度下,到了明朝,官员的准人、晋升制度已经很严密。也就是说,官员的来历很清楚。不识字的人,别想通过科举一途做官;没有进士文凭的人,别想做到顶级高官;老爹没有立功的,就没法儿靠“荫子”的恩赏得官;一贫如洗的人,那就连捐官(花钱买官)的路都堵死了。

像魏四这样的条件,想通过正常路子做到“位极人臣”的份上,那是想也别想。他只有靠“阉”了自己那宝贵的部件,才有做大官的可能。

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简略说一下“宦官”这个群体的来龙去脉。

宦官是怎么炼成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个七七八八,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免得有污视听。反正基本条件就是:是男人,但经过手术,“命根儿”没有了,成了面光无须、嗓音尖细的“阉人”。具备这个条件后,再进了皇宫,做了伺候皇帝和皇族的御用人员。这类半雄半雌的稀有人物,就是宦官。

那么,这宦官的“生源”从哪里来?途径有四:一是在战争中掳掠的敌方适龄男童;二是因犯罪被籍没官员的家属;三是宫中太监回自己家乡去招聘;四是自己主动阉割、申请上岗。最后这一条,也分两种人,一种是希图就此富贵上进,一种是贫困潦倒想找碗饭吃。当然,也不是割了“哕唆物儿”就一定能进得了宫的,这也需要候选。待人家选中了,才能聘任。

一般对宦官怎么称呼呢?看电视剧里,好像都叫“老公公”。其实这里面学问大了。有人统计过,中国历代关于宦官的官方与民间称谓,竟有好几十种,这在古代职官的称谓中几乎绝无仅有。看得出,古代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充满了幽默感。

归类来说,以生理特色来称呼宦官的,有阉人、奄人、腐人、腐夫、刑余、刑臣、刑隶、刑人。以他们的工作性质来称呼的,有宦者、宦官;因为宦官掌管的是皇宫内苑事务,所以又称宫人、内宰、内小臣、阁人、寺人。以他们常任的一些职称来表示宦官的,称为司宫、阍寺、黄门、内常侍、中常侍、内监、少监、宫监、太监。以服饰来指代宦官的,叫做貂珰、内珰、珰。也有以宦官所处的环境来称呼他们的,因为皇帝住的地方称内廷,也称禁中,所以叫宦官为中官、中涓、内臣、内侍、内宫、内竖。

还有,要是宦官被皇帝派出宫去专差办事,就称为中使;因为宦官受皇帝宠信而骤然富贵,这样的就被称为中贵。而朝官们对宦官也有蔑称,比如熏余、凶竖、阉竖、宦竖。至于一般人对他们的尊称,就比较简单了,一般就叫爷或公公。

——好了,不举例了,再说下去,头都要晕了。

中国的宦官,最早出自何时呢?据说商代就有,到周代渐成制度。《周礼》上称他们为阉、竖、寺,这都还不是贬义。指的是“看门的”(所以“阉”从“门”字旁),或是“伺候人的”(寺就是“侍”)。

那么皇帝老爷子要宦官来干什么呢?最早就是看门、收发室的干活,监视出入的各色人等。“阉”、“竖”、“黄门令”的叫法,都是来自此职务(“黄门”也就是皇宫之门)。后来,宦官们又负担起传达命令、伺候起居之职。西周的时候,不仅王室有宦官,贵族家也有,相当于一般的家臣。到后来,才逐渐变为只有皇宫和藩王府邸中才有,成了皇家的专用人才。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秦和西汉的宦官,虽然多数是阉人,但也还用一部分士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掺杂在一起。只是从东汉开始,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土”。(《后汉书·宦者列传》)至于用阉人当宦官的目的,一般是说统治者怕正常人在后宫服侍,容易秽乱宫廷,保不住皇族的血统纯正;还有一说是,皇帝考虑宦官没有家庭,不容易谋私,可以做到尽忠竭力。依我看,后面一条原因,恐怕才是统治者真正看重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奴才靠得住,人才却都不大保险。

由于宦官与君主亲近,所以往往容易得宠,进而插手政治。如果这样,其身份就不只是伺候人的了。从春秋战国时代起,齐国的竖刁、宋国的伊戾就开始参与国政;到秦末的赵高,则出任中丞相,其权势可以总揽朝政、主持废立皇帝了。他“指鹿为马”的故事,尽人皆知。

宦官集团从汉代起,就不断祸乱朝政。在中国历史上,以汉末、唐末的宦官为祸最烈。汉家天下,就是由一场宦官政变“十常侍之乱”给闹垮的。而唐代后期更甚,从肃宗到昭宗十八帝,无一不是由宦官所立。

到魏忠贤阉了自己跑进宫里的时候,情况已略有不同。宦官在明朝才被普遍称为“太监”。原因是,明代在宫中设置了由宦官所统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了一名掌印太监。“太监”这个职称,原本指的是明代宫中的上层宦官。但此后,“太监”一词逐渐泛化,变成了对宦官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明朝的宦官,气焰已经略逊于汉唐,基本不可能掌控废立了,但是也很有特色,为害一点儿也不比前代差。

明代的宦官不仅机构庞杂,而且人也多,到明末人数已达10万以上,堪称空前绝后。虽然朱老皇帝在开国后对宦官约束甚严,“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明史·职官志》)但由于他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导致皇帝工作负担太重,他本人和他的后代皇帝又不得不启用宦官分担政务,结果使宦官干政合法化、制度化、长期化。比如,司礼监秉笔太监握有“批红”权(即用朱笔代皇帝写诏书);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势高于内阁首辅;司礼监提督东厂太监掌握了最高侦察权。太监群体正式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而且占据的都是“近水楼台”,所以权势熏天,很容易压倒外廷大臣。

以此来说,明朝也是宦官的一个黄金时代。某些缺了“下边”的人,如果机会好的话,就很有可能在这个时代大露一手,千古留名。

看来,魏忠贤对自己下手的这一刀,是下对了!

但是进了宫,又赶上了好时代,并不等于就一定能飞黄腾达。魏忠贤最先干的是“小火者”,即宫中杂役。须知,在宦官群体里,不全都是官儿,其下层也是劳动人民,只不过是御用的罢了,做的还是倒马桶、扫院子一类的活儿。

这离“内监”的金字塔顶,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明朝在此之前,也有两个权势名气足可与发迹后的魏忠贤相媲美的“大珰”,一个是英宗时代的王振,一个是武宗时代的刘瑾。但是,人家那两位公公都识字,且学问都不错。

王振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儒生,饱读诗书,可惜八股文不过关,屡试不第,最后连秀才文凭都拿不到。后来到某县任教官教书,依旧困顿潦倒,“九年无功”。(清·查继佐《罪惟录》卷29《宦寺列传·王振》)他一怒之下犯了法,被判充军。恰逢成祖朱棣这时候想招一批有学问的阉人,任务是教宫内妇女识字。王振看准时机,毅然自宫,进了紫禁城。

这人一开始就有野心,不甘心当妇女扫盲教员。后来终于让他等到机会,宣宗时候,皇帝要提高宦官队伍素质,在宫内设宦官学校“内书堂”,王振有幸成为学员之一。因他以前基础就好,很快便脱颖而出,宫中都尊称他为“王先生”。宣宗欣赏王振的文采,任命他为东宫“局郎”(太子宫中太监设有六个局,局郎为下级宦官),陪侍太子朱祁镇读书,深受信赖。

太子继位为英宗,王振由此得以擅权,闹出了好大动静,不少王侯公卿都称他为“翁父”。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他心血来潮,诱导英宗亲征瓦剌,闹得明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让堂堂大明皇帝当了战俘。他也被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当场一铁锤砸烂了脑壳。

正德年间著名的大太监刘瑾,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太监,遂改姓刘。他也是自幼读书识字,心机极深。进宫后,凑巧侍奉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武宗),大受宠信。朱厚照继位后,刘瑾数次升迁,最终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领袖内廷。  他专擅朝政,动静也是闹得好大,奏章都可以晚上拿回家去自己批,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后来他栽倒,被判凌迟之时,从他家中抄出“金二千九百八十七万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余万两”,其余珍宝无算。(《明史纪事本末·补篇》)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不仅留名后世,而且扬名国际。

综上所述,这两个人的发迹,除了他们富于心机之外,还得有三个条件:有文化,有野心,跟对了人。

这三点,魏忠贤一条也不具备。他小子没上过一天学;进宫当宦官不过是为了躲债、谋饭吃;进了宫后辛辛苦苦30年,到最后跟的人也不大对,跟了一个在“移宫案”中倒了霉的泰昌帝遗孀李选侍(西李)。

他是怎么在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新皇帝暴死之后,摇身一变乌鸦成了凤凰的?他是怎么在蹉跎多年之后,一脚踏上了时运快船的?他是怎么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众正盈朝”的不利条件下,稳扎稳打最终赢了一把大满贯的?

看来,所谓“正奇之道”、“顺逆之理”、“福祸之机”,真是深不可测啊!P5-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秋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38681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