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厚实的具有史志意义的红色纪实文学,翔实、生动地再现了1920年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为读者献上了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字里行间充盈着民族气节,折射出了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史。 作者简介 韩春山,德州市政府长河文艺奖获得者。现为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陵城区作家协会,第三届齐鲁文学之星。1984年入伍,先后毕业于武警石家庄指挥学校、解放军西安政冶学院。其文学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鲁北文学》等,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马颊河的儿女》。 目录 溯源 第一章 萌动 乱世年代 十八联庄会 山雨欲来 日本人来了 第二章 枭雄春秋 “于团”的壮大 校长变司令 俘获日本兵 寻找党组织 与李会亭交恶 日本兵逃跑 陵县来了八路军 沈鸿烈送来委任状 第三章 风起云涌 打磨的石匠 行军遇阻 退回委任状 敲山震虎 寡妇村 第四章 重生与泯灭 与日军的最后一战 暗中投敌 制造矛盾 偏离轨道 疯狂报复 走向覆灭 各奔东西 重生 第五章 血祭 休整 拂晓沥血 击毙安田 回马驰援 巧脱险境 沙滩危机 第六章 春暖 星火燎原 陶家伏击战 重任在肩 侯文成的村民联防队 德县第二游击大队 《烽火报》 宋达民的阴谋 第七章 较量 谈判桌上 雕虫小技 将计就计 流动学校 第八章 乘风破浪 热闹的正月 德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 白李张突围 粮食合理负担 王兆曾的枪 生命的第二十二个春秋 “王大胆” “忠”与“孝” 徽王庄之战 冀鲁边来了巡视团 突围四王寨 龙书金与三洄河 打狗运动 第九章 艰难中绽放 硝烟下的爱情 何郝炬来到二地委 黑田的“挽歌” 德县危机 绥靖策略 汉奸李玉祥 第十章 二地委 杨忠牺牲 人事考察 初识吴匡五 碰头会 进驻陵县 “二侯子”侯文成 重返德县 路有水来了 第十一章 润物细无声 初见成效 喋血苏家庙 谷家会议 改造“道会门” 组建军分区 第二县大队 第十二章 怒放的生命 两面人物 戴豪廷脱险 土桥锄奸 陵县的“第比利斯” 过春节 红豆黑豆 联四庄地道 边区党委的通报 第十三章 山雨欲来 区长叛逃 回到三洄河 张龙遇险 游走的工委书记 风声鹤唳 神秘小分队 三封电报 烈士魏玉珩 第十四章 山重水复 一元化领导 秋天的故事 “游击会议” 雪夜返陵 失利之后的日子 即将远行 史存善服软 王兆曾就义 向海上进发 第十五章 风景这边独好 借粮斗争 重拾信心 新的起点 成立临北办事处 被否定的地委决议 何郝炬来到德县五区 尘埃并未落定 不知是计 与高长江的较量 第十六章 灾荒年景 麦收时节 南许村脱险 邱岩桂被捕 一夜铲除两据点 还是粮食问题 诡异的电报 党委会上的纷争 刘贤权走访二地委 第十七章 黎明之前 正月会议 末日里的伪军们 陵县县委再次调整 引蛇出洞 并不浪漫的故事 突然响起的铃铛声 智取西堂据点 攻占德平县城 恒泉剧团 邹玉峰结婚 第十八章 归宿 《黎明报》 查减反霸 张硕牺牲 戴豪廷牺牲 就地正法 1945年的春夏之交 敌人被吓跑了 尾声 蓝天下的罪恶 军调小组来德县 从这里走向全国 告别 红色的力量(后记) 序言 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 行 ——韩春山长篇纪实文学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序 言 □许晨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 亲,故乡人。 我的原籍老家在山东省 德州市陵城区,历史上曾名 为德州地区陵县。虽说我早 已随着父母在外生活成长, 但那片绵延着血脉的土地永 恒地存留于心。尤其父亲是 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时 常会回忆起那段冀鲁边区的 抗战历史,我步入社会后也 从零散的历史资料中有所了 解。“大宗家战斗”“匡五县” “十八团”“于团”“曹五旅”等 ,这些名字和故事像生活的 河流一样,汩汩奔向前方, 时间久了,就会在层层波浪 冲刷下,渐渐模糊…… 然而,在庚子年间这个 不平常的春天里,在举国上 下团结战疫的日子中,我读 到了德州作家韩春山刚刚完 稿的长篇纪实文学《这是一 片红色的土地》,蓦然感受 到一种力量,心中久未触及 的硬盘“文件夹”打开了,七 十多年前发生在家乡土地上 的那段风烟,重新浮现在眼 前,激起一个军旅作家的壮 怀和对故乡的眷恋。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 发后的几个月内,日本的铁 蹄便踏进了作为山东省西北 门户的鲁西北三县(德县、 陵县、德平)境内。一路溃 逃而来的国民党第二十九路 军一部,在这里稍做抵抗后 便不见了踪影。陵城境内的 “于团”“李玉双团”等地方民 团自发地组织起抵御外侵、 保护家园的武装斗争。 1938年7月,八路军一一五 师政治部主任萧华率挺进纵 队进入冀鲁边区后,陵县的 抗日斗争开始进入全国抗战 的大布局当中。面对日寇的 凶残、土匪顽劣的嚣张及国 民党反动势力的拉拢,部分 民团武装左右摇摆、相互倾 轧。甚至趁我主力部队立足 未稳之时,与日本人勾结在 了一起。在严峻的对敌斗争 形势面前,陵县军民一边与 日伪做着顽强的斗争,一边 在建政工作团的指导下,建 立起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同 时,党的各级组织也秘密建 立起来。陵县东部地区的三 、四、五区,逐渐成为陵县 、德县、德平三县的抗日根 据地,而四区的三洄河村成 为了冀鲁边区二地委重要活 动场所之一。何郝炬、关锋 等当时的二地委领导长期在 三洄河村工作居住。 韩春山的纪实文学《这 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正是 反映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这片土地上的军民与敌人 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 程。把三洄河村子的起源诞 生作为了整部作品的开篇, 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以此 要告诉人们,对于有着浓厚 儒家文化思想的鲁西北农村 来说,一个村子历史文化的 繁衍,就是这片区域所有村 庄历史延续的一个缩影。这 片土地之所以被染成红色, 是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基因的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后 ,面对外侵,它的正直顽强 、不畏强暴等精神特征全部 展示出来。使得陵城人民在 敌人的屠刀面前表现出来的 那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 民族气节成为一种必然。 接下来,作品对发生在 陵城土地上的这场战争进行 了全景式刻画。从组建地、 县两级党委及县抗日民主政 府的过程、领导成员的人事 变动到县、区行政区域的划 分调整;从上百次的对日作 战场景到捉奸除匪、借粮赈 灾等等,作者严格按照事件 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描述。但 这种描述又不是对事件的简 单堆砌,而是在时间和空间 上对所有事件进行有序连接 的同时,还对纷繁复杂的历 史事件及参与其中的各类人 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 从分区妇联主任邱岩桂狱中 对敌斗争到除奸部长王兆曾 击毙汉奸队长王秃子;从抗 日县长吴匡五除夕夜遥拜母 亲到喋血苏家庙后雨夜被葬 沙河畔;从三洄河魏大娘擀 制的杂面条到“铁公鸡”木匠 索要小米的贪婪心计;从地 委成员之间的工作争执到县 级干部的恋爱故事……一桩 桩、一件件让读者阅读时仿 佛置身于七十多年前的那个 战争年代当中。激昂、悲愤 、憎恶、同情……各种情感 随着文字的流淌而相互交织 。 大宗家战斗是抗日战争 时期发生在鲁西北三县境内 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不甘心 在平型关战役中失败的板垣 师团,派安田旅团尾随跟踪 一一五师东进纵队进入冀鲁 边区,趁我八路军五支队在 大宗家一带休整之际,纠集 两千多日军,分乘60多辆汽 车、500匹战马趁黑夜突然 分割包围了大宗家、侯家等 几个村庄。敌人想以偷袭的 方式,全歼我冀鲁边区主力 ,以挽回失败的脸面。战斗 从晨曦一直打到下午4点多 。虽然我军开始处于被动局 面,但由于指战员的英勇奋 战,最终不但冲出敌人包围 ,还击毙包括安田在内的 500多名日军。这场战斗, 过去曾有多部作品描述过, 但作者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走访,又丰富了 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 这在增强赏读性的同时,提 高了读者对不同人物在残酷 战争环境面前,行为表现的 思想辨知水平。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还对当年陵县境内最具有 代表性的两大民团组织“于 团”与“十八团”各自的发展 过程及相互之间的恩恩怨怨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一 个由先期的抗日积极主动到 最后沦为与人民为敌;一个 由倭寇已杀到门前,还在那 里抱守着“ 导语 这是一部全景描写陵城抗战的史诗性文学作品,集史料价值、阅读价值、文学价值于一体,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震撼心灵。作者通过深入走访,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全景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以陵县为中心的鲁西北三县(陵县、德县、德平)军民对日寇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书中好多史料都是第一次展现给世人。 后记 红色的力量 (后记) 2018年春天,在时任德 州市陵城区委宣传部部长时 磊的安排下,我陪同市文联 主席郭德生、市作家协会主 席邢庆杰,到陵城区滋镇三 洄河村参观正在建设的红色 洄河纪念馆。我记得,那天 正好赶上滋镇党委书记孟广 芬从成都何郝炬老人那里采 访回来。当时,大家谈论得 最多的是时任冀鲁边区二地 委书记何郝炬在三洄河村居 住时的生活点滴。也就是从 那时起,我对三洄河村的历 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 ,机缘巧合下时部长让我围 绕三洄河的红色历史搞些文 学创作。 一个月后,在滋镇镇党 委、镇政府的支持下,陵城 作家协会以“红色洄河”为主 题,组织了包括部分德州市 作协会员在内的30人的采风 团深入三洄河村采访,参观 抗战旧址,听历史的见证者 讲烈士的故事。回来后,我 便开始整理资料,收集上来 的资料涉及的地域范围已大 大超出三洄河村,且内容震 撼人心。于是,我有了创作 一部以三洄河村为基点,辐 射整个陵城的抗战纪实文学 作品的想法。这一想法立即 得到了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 心主任石坚、区委宣传部常 务副部长冯冬梅的鼓励和支 持。石坚主任还从党史研究 的角度,就作品的架构设计 与我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自2018年6月起,我先后 多次到三洄河村、高家村等 地走访、调查,对史料进行 详细的考证、记录,试图还 原历史的真相。 这是我文学创作路上的 一次艰难跋涉。我一开始的 创作计划是把抗战时期陵城 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所表现 出的英勇和所创造的辉煌在 作品中全部呈现出来,后来 我发现这个计划执行的难度 太大了,几乎不可能实现。 于是我改变思路,以史料中 那些对陵城抗战产生过重大 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为对象 ,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将他 们进行整合并记录下来。 几十年过去了,那段历 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大多已 作古,只能通过前人留下的 文字以及一些民间流传的故 事来推断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又出现了对同一件事的描 述存在多种说法的问题。为 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我 常会把好不容易整合起来的 故事脉络打破、然后重新梳 理。创作的那段时间,我的 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晚 上一闭上眼,身子就不由自 主地“悬浮”在陵城上空。饥 饿、奔跑、杀戮、突围,民 众的呐喊声、战马的嘶鸣声 ,将士枕戈待旦,大地上狼 烟四起……一觉醒来,前一 天的那些没来得及形成文字 的思绪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每当需要重新调整事件发生 的先后顺序,及重新梳理故 事情节时,我都会感到窒息 。每次窒息感的时间随着案 前史料及书籍垒砌的高度不 断延长。相比敲打文字,对 史料的求证过程更耗费脑力 和体力,因此那段时间大脑 缺氧的频率越来越高。 创作伊始,正值母亲病 重。那段时间,我日夜守着 母亲,负责母亲的吃喝拉撒 。母亲出生在陵县城南的万 家村,算是陵城抗战的亲历 者。小时候常听母亲说,日 军进城那会儿,她的爷爷带 着她逃难,一头挑着她,一 头挑着干粮。本打算趁母亲 清醒时,从她的口中多了解 一些那个年代的事,有时候 也想从母亲那里对某件事进 行求证,但母亲总是顾左右 而言他。考虑到母亲已没有 多少日子,且浩瀚的史料整 理也让我无法静下心来听母 亲唠叨,于是我选择不再询 问,只安静地守着她。被冷 在一旁的母亲常常整晚整晚 地盯着我看,当她发现儿子 的脊背有些弯曲时,会心疼 得说个不停。 后来,母亲的精神状态 每况愈下,我放下了创作, 静下心来陪伴母亲,听母亲 唠叨。从母亲断断续续的话 语中我了解到,她的爷爷在 当年是村里的主事,在村里 是一个与根据地的两面村长 差不多的角色。日伪军来村 里“扫荡”,她的爷爷能应对 自如;村民们有事,也都找 他去摆平。她的爷爷有枪, 是用来防土匪的,日伪军来 村里的时候,他就把枪藏进 炕洞里。母亲曾亲眼见到日 本人砍杀村民,刀光闪过时 ,她躲到了爷爷的身后,再 看时,村民的人头和身子已 经不在一处。从那以后,母 亲就经常做噩梦,梦境都与 这个场景有关。村民被砍杀 的场景被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并且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 经常浮现出来。后来,母亲 变得有些语无伦次,我再也 不能从母亲那里听到过去的 事了,但母亲在那段时间说 过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三儿啊,你先把眼下的 事忙完,等我有空了就给你 讲万家村的故事,保准你能 写半个书。”一辈子大字不 识一个的母亲,这句话却说 得很有文化。做儿子的小瞧 了母亲,因为病榻上母亲的 空,应是我给的。 不久之后,母亲就永远 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离 开后,我度过了一段百无聊 赖的日子。坐在电脑前的人 常常只是一具躯壳,灵魂早 已飞往他处。灵魂归来时, 面对苦心敲出的数十万文字 因为事件发生的时间问题需 要重新整理时,我感觉自己 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好在目 之所及皆显现着人性的光辉 :吴匡五县长率领的县大队 遭敌人追击,他被迫在马上 小憩,疲惫至极,坠于马下 ;何郝炬南许村脱险,夜宿 旷野瓜棚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厚实的史志意 义上的纪实文学,翔实、生 动地再现了这片土地上的红 色历史,弥足珍贵,可留后 世!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 会长李春雷 爬梳历史,追忆尘封的 过往,为后人献上了一幅幅 催人泪下的画面。字里行间 充盈着民族气节,读来荡气 回肠,直捣人心。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 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铁流 全景式描写,集史料价 值、阅读价值、文学价值于 一体,折射出了中国艰苦卓 绝的抗战史和中国人民的苦 难史,是一部别具特色、扎 实厚重的史诗性红色文学作 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作家邢庆杰 精彩页 溯源 ——从一个村子的诞生说起 汉成帝时期,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泛滥。因汉成帝刘骜派往治理河道的官员多为庸碌贪婪之辈,非但没能解民倒悬,还让百姓如牛负重、生活难以为继。黄河下游的鲁西北各郡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处境十分凄惨。 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十七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行视,图方略”。 许商带领随从日夜兼程地赶到了鲁西北境内。他不顾旅途劳累,到地方后立即开始进行实地考察。当时正值晚秋,秋天本应是金黄色的收获的季节,但许商目之所及皆是哀鸿遍野、颓垣败井。许商决心效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为民造福。他和他的随从四处奔波,看河道、查流向、测水深、画图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在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他们留下的足迹。许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征服洪水不辞辛苦,当地百姓看到后都十分感动,纷纷表示支持许商的工作,就连那些外出流浪避险的百姓听到消息后也都陆续回来与许商一起重建家园。因生活环境艰苦、工作任务繁重,慢慢地部分随从流露出了抱怨的情绪。许商安抚他们说:“食国家俸禄,理当为民造福。我们现在吃苦,是为了从根本上解除百姓的疾苦,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于这件事,我们绝不能有二心,不管如何,我是横了一条心,不征服洪水誓不罢休!”经过考察,许商决定修建一条新河,用以疏导洪水。他带领随从和百姓挖河道、筑堤坝,常年奔波在治水工地上。许商身先士卒、不畏艰苦疏通河道的奋斗故事流传至今,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 许商新修的河道起始于黄河下游的漯川和笃马河之间,从安德县城南斜插东北,进入乐陵地界后人渤海。从此,河水沿新修河道平缓流淌,给鲁西北大地带来了富饶和丰盈。人们为纪念许商,把新修河道称作“商河”。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许商——河堤都尉这一皇臣大吏的个人行为,还是他流芳百世的功绩都有很现实的教化意义。 许商立志效仿大禹治水,他所治理的流域,正是传说中大禹与洪水做斗争的地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许商站在大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会不会从流动的空气中,从散发着芳香的泥土中,甚至从荒野上随风摆动的花丛中感受到一丝大禹精神呢?又会不会是大禹精神让他生出了“不征服洪水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呢? 在西汉时期,朝臣中有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的廉洁正直的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有性格诙谐、不畏权势、敢直言切谏、体恤百姓的东方朔。他二人流传于朝廷内外的辅佐帝王治国的故事对在西汉朝廷任职的许商来说,不可能不产生影响。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产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影响。而许商来到的这片土地,正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的诞生地。因此,许商携家眷、随从踏足这片土地的那一刻,除看到“哀鸿遍野”的凄凉景象外,他一定还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博大。他带着一份执着、一份虔诚、一份儒家的“仁”“义”思想,开始了他的伟业。 《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三年之后,商河之水开始滋养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卓越的政绩,让许商由一个河堤都尉升任詹事,累迁少府、侍中光禄大夫、大司农、光禄勋等职。他不会知道,约七百年后,因为商河,在安德县东北三十公里处会出现一个叫“三溃河”的地方。 …… “三溃河”的出现,还是跟水有关。 公元684年,看似“温顺、和缓”的商河在安德县东北三十公里处决口了。决口后的洪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广袤的平原上横冲直撞。洪水先是在河北岸冲开了一个大溃口,从这个溃口流出的洪水最后流入了上千亩的大片洼地。这片洼地后来形成了一片莲花湖。多年后,洪水又在原决口处向西冲开了一个豁口,从这个豁口流出的洪水最后流入了莲花湖。从此,向北、向西两个溃口,加上原河道,形成了三个河口的地貌。慢慢地,洪水收起了它狰狞的面容,水面变得平静,莲花湖也恢复了风平浪静。岁月的积淀让这一带变得绿树成荫、蛙跳蝶飞。 明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为夺取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战争所到之处百姓非死即逃,村落也几近丘墟,造成了河北、山东等地的荒凉局面。公元1403年,朱棣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之后,朝廷为填充鲁北、冀南一带的人员空缺,出台了多次迁民政策,也就是历史上的永乐朝迁民。公元1403年,有丁、刘两家人于迁居途中在三溃口附近歇脚时发现三溃口这个地方水草茂盛,非常适合居住,于是决定在高岗之处“筑巢安家”。两家老少共九口人从山西来,身上只有少许银两,一路风餐露宿、节衣缩食。来到了三溃口,他们便觉得会在这里度过他们的余生。 明廷注重农业发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当时三溃口一带人烟稀少,十里不见村落,数月不见人影。丁、刘两家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春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8489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印刷时间 | 202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78 |
CIP核字 | 2021260913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