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再见故宫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座城,是往事,也是未来。

一句话,是告别,也是迎接。

再难相见——

它属于过往,不属于现今。

它无从追忆,也无从怀念。

它满目恢弘,又满是疮痍。

在它面前,我们始终是过客。

再次遇见——

去故宫,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践行的约定。

当念想成为现实,这相遇就变成一种似旧还新的再见,一次期待已久的会面。

《再见故宫》书中的图片由李少白拍摄,安意如编写文字。

内容推荐

《再见故宫》内容介绍: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古老壮美的风景翩翩掠过 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恰梦醒时分,大幕落下。

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

生命陷落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

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

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

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再见故宫》书中的图片由李少白拍摄,安意如编写文字。

目录

序:旧欢如梦

第一品:奈何

第二品:涟漪

第三品:遗恨

第四品:秉政

第五品:哀荣

第六品:盛衰

第七品:凄怨

第八品:悲凉

跋:山河岁月

试读章节

不管朱棣即位后所授意撰写的《明实录》如何篡改,不可改变的是,他是由一个默默无名、不被朱元璋所宠爱的妃子所生。出生时正值陈友谅率军大举进攻应天,朱元璋忙于战事,应接不暇,对这个儿子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和感情。

所有的皇子中,朱元璋唯一付出真感情悉心栽培的是太子朱标,他非常注重对朱标的教育。不单给他指派了当时的天下第一学者宋濂为帝师,更任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这三位洪武年间的大才子组成一个相当强大的教育阵容,分别从学识见识、文韬(行政经验)、武略(军事经验)上给予朱标指导。早在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已放手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要诀“仁、明、勤、断”。朱元璋自知驭下极严,他有他的苦心,不惮把恶人做了,留一个铁桶江山给朱标。届时,朱标再以仁治国,搏一个万民拥戴,江山永固。

朱元璋把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时辰一到,绝代强人也躲不过无常催命。他没有看错,朱标确实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继承人,他有着朱元璋所没有的仁慈,连他的儿子朱允炆也是个好人,如果条件允许,未必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奈何,朱标死在朱元璋之前;奈何,年少的朱允炆身后有一位野心勃勃的燕王叔叔。

相较于同为庶妃所生却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身为四皇子的朱棣实在凄苦,是一个丢在朱元璋的儿子堆里也不容易被他爹想起的角色,下面有22个弟弟,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可以说,如果坐等皇位的话,一个个挨着数过来,也未必轮得到他。

自幼奔波沙场,在刀光剑影中长大的朱棣,跟随着洪武年间的名将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他习惯了腥风血雨,战争和权谋将他磨砺得心如铁石,城府极深。他知道,如果要赢得父王的器重,就必须要有过人的真本事。

为此他抛头颅,洒热血,深入大漠,远征元军,立下赫赫战功。奈何,在他的父亲眼中,他只是一柄镇守边陲的利器,可以用来靖边绥远,安邦定国,皇位却依然属于那个少不更事的朱允炆。虎踞龙盘的应天,少年天子朱允炆尚未登上皇位,远在金戈铁马的北平,虎视眈眈的燕王已是杀机暗涌。

还有一件事迫在眉睫。朱允炆即位之初,身边的两位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已经开始建议建文帝着手削藩。此事的尴尬在于,不削藩则坐视藩王做大,削藩则藩王必反,这个锅是怎么端都烫手。削藩之事源远流长,前史可鉴。从汉朝开始,削藩之事必然导致朝野震动,汉景帝时引起七国之乱,唐宪宗时亦曾引起兵祸连连。

此事不是不可行,倘若在君权不稳的时候贸然动手,很可能得不偿失。建文帝虽然也不笨,但跟老谋深算的朱棣比起来,还是嫩了许多。他手下的两位谋臣跟朱棣手下的道衍(姚广孝)相比,韬略明显低了不止一个档次。在后来的靖难之变里,黄子澄屡出昏招,加剧了建文帝的失败,另一位被朱允炆倚重的齐泰也没强到哪里去。

我每每看到这一段,都会掩卷长叹——所谓书生误国,信矣!事后朱棣起兵正是打着“锄奸反正”、“清君侧”的旗号。

随着建文帝削藩之策大刀阔斧地进行,形势越来越紧迫。摆在燕王朱棣面前的选择只剩下两个——要么坐以待毙,要么放手一搏。

这是一条一旦开始就无法回头的路。

这是一个绝对的世界,成王败寇,仅此而已。没有模糊的边界,没有中间道路可循,对志在天下的人而言,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不容逃避。

转眼间,血流成河,江山易主。人世间的翻天覆地、沧海桑田有时就在顷刻之间。这一支【倾杯玉芙蓉】写的就是燕王朱棣谋反之后,建文帝逃出京城,与追随他的大臣扮作——曾一道。隐姓埋名,辗转千里:一路目睹大臣被杀,内心极为惨痛。曲辞荡气回肠,又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意味。

对朱允嫂来说,人生可不就是无可奈何么?天地间,其他的角色有很多,皇位却只有一个:叹只叹,他经验太浅,错用了书生;’叹只叹,朱元璋精明一世,糊涂一时。他翦灭功臣,定下“藩王戍边”之策。他只相信自己的儿子。结果藩王势大,朱允蚊无力弹压,削藩不成反失了皇位。

换言之,面对着朱棣这样志在必得的对手和周围那群不安于室的藩王叔叔们,朱允蚊就是再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也保不齐会有江山失守的一天。

从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的那一刻开始:他注定要面对这场无比惨烈的决斗,赌注是江山社稷、皇位尊荣。权位之争没有真正的公平,从他失败的那一刻开始,他是生是死,已经不再重要。

“靖难之变”这场宗室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无须我再多言。历时四年,朱棣成功夺位,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不久便迁都回自己的根据地—北平。攻破南京城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是葬身火海,有说是隐姓埋名逃遁而去。有传日后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重要的秘密使命就是寻访建文帝的下落。

郑和,幼年因战争牵连成为“宫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名留青史的好宦官。他自幼随着明军南征北战,成为朱棣的随从。在“靖难之变”中,还叫“马三倮”的他就曾在至关重要的一场战斗中准确判断出形势,看出建文帝方主帅李景隆的虚弱,提出攻击中军的建议,连破对方七军——因在郯村坝战役中立下大功,马三保被朱棣引为心腹,赐姓为郑。后来他为自己改名为和。P10-12

序言

不知为何,只要闭上眼睛,第一时间浮现在我心中的紫禁城的模样,总是带着日暮的苍凉或是大雪的清寒,沉静之余让人思绪万千。或许,是我早已在心中为它定了性,开场的婉转悠扬,逃不过终场的肃杀与岑寂。

从端门逶迤走来,恍若走入历史沧桑。岁月无声,宫阙无言,人事纷纷。天际,大片乌云线条柔和,光影婆娑,像多少双眼睛欲说还休,密雪纷扬中,多少往事升起沉下,无声胜有声。

每一位走过金水桥和太和门的人,仍是不能免俗地将目光落到太和殿上,这紫禁城最重要的一座宫殿。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决意离开南京,重返故地北平开始,肇建一座举世无双的宫苑,就成了势在必行之举。而太和殿,作为这世间皇权最恢弘的象征,它的出世,也是指日可待。

王既有所命,民何惜所死。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是最懂得服从和付出的,上头一声令下,便愿倾其所有。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用语言去细述当时营建这些宫苑的艰险,皇权所指,倾举国之力亦不为过。耗费巨大,民众死伤无数,在接近六百年的时间里,这里只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朱,另一户,姓爱新觉罗。

永乐年间太和殿的柱子,由楠木制成。这些珍贵的楠木,多生长于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中,深藏于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随时有虎豹蛇蟒出没。入山采木的难度跟送死差不多,所以后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太和殿(明永乐时称承天殿,嘉靖时称皇极殿,清顺治时方称太和殿)建成之后屡遭雷击火劫,经历数次重修。树木的成长并不由皇帝说了算,到清朝时,即使耗倾国之力也难找出跟原先一样的木材了,太和殿里的龙柱,只能用东三省的松木拼凑而成。

当阳光一点点渗入,漫过严丝合缝的金砖,绕过巍峨的龙柱,照亮御座和御座上方的“建极绥猷”时,我突然感觉到彻骨的悲哀。

宝座不言,雕龙不啸。

无一例外的,那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会让人与世隔绝,那高不可攀的御座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不切实际的梦幻感。这种感觉太强烈了,强烈到孤独,在孤独中生发出天命所归、繁华永固的臆想来。

当年,无论是坐在御座上的朱姓家族,还是爱新觉罗氏,他们都曾梦想着江山永固,国祚万年。都心知人世无常,寿命短浅,但谁不恋阶下众人俯首称臣,山呼万岁?

一朝建成,紫禁城即宫门深锁,与世隔绝。非但皇城,庶民连靠近内城亦不许。这九重宫苑,直如天上宫阙,谢绝一切不必要的参观造访,虽矗立于尘世,却不啻为人间秘境。

以为这样高高在上便是安全了,可太平深处深藏患难,江山社稷总不能如君所愿的固若金汤,万载相传。那祸端不缘外侮,亦必起于萧墙。所谓沧海桑田,在人间总是来得很快。五百年间,从朱明到清朝,皇帝换过了一任又一任,除却亡国之君、末代皇帝之外,谁真心深信了“夫盛者必衰,和会者别离”的道理?谁又曾亲身经历了“国破山河在”的悲怆?都以为,这人世间最奢侈的一个“家”,是金石永固、牢不可破的。

这是人的劣根性,不能从心底里接纳无常。目睹他人繁华时,轻谑以对,自诩看透世事;自己兴盛时,却妄想世事永恒,人事不变。到头来,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无常,却看不见自身的幻灭。而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的世间变幻和无常。

后记

贝托鲁奇在《末代皇帝》中安排暮年的溥仪以游客的身份故地重游,再登太和殿,这自然是虚构。我不知,假如真有这种际遇的话,重返紫禁城,溥仪会是怎样的心境。

他回想、沉思,记起了很多很多值得或不值得一提的事。它们彬彬有礼地造访了他,叉姗姗离去。

回首来时路,走出紫禁城的路太短,走回紫禁城的路又太长。所谓白云苍狗,世事如幻,一生到头,阅尽世事铅华。万千哀凉俱化静水,若有感慨,终不过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推着自行车走在街上,一群狂热的革命小将高呼着“XXX万岁”迎面走来。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个场景,不知此情此景,在垂垂老矣的溥仪听来、看来,是何种滋味。

也许,他会想起1908年12月2日那个寒冷的早上举行的登基大典。年仅三岁的他,被折腾得够呛,忍饥挨饿受累,坐在太和殿空荡荡硬邦邦的宝座上,面对着御座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不理会阶下山呼万岁之声,哭闹不休:“我不挨(爱)这儿,我要回家。”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安抚他说:“快好了,快好了!”却被以讹传讹成“快完了,快完了。”

也许,是心如静水,波澜不起。以一颗倦心、一双老眼来看待时代所谓的风云变幻,恐怕是暗自失笑吧!纵是绝代强人又能操纵几时?君不见,秦皇汉武,成吉思汗俱往矣,谁谁谁自认风流人物,终不过雨打风吹去。

没有人会在意一位逊位君主的孤独。他形单影只,像一只远去的秋鸿,从历史角色中退出。卸下一身包袱,成为历史的旁观者。

他死于1967年,那场浩劫开始不久,也算是死得及时,死得其所。

一世清浅。一世沧桑,一世匆匆,到头来埋骨沉沙,殊途同归。

斯人纷纷,潮来潮去,那紫禁城依旧矗立在红尘深处,印记鲜明。

金水桥边金乌西坠,那红墙黄瓦的禁地是他永远也回不去的家,亦是他曾经想逃离的囚牢。对于三岁就生活在紫禁城中的溥仪而言,紫禁城已经融入他的呼吸与生命中。

有人说,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离开你曾住过、爱过、恨过、深埋你很多过往的地方,不要慢慢地离开,一定要迅速、果断,来不及回望。因为,日后的回忆会纠缠你一次次重返故地。

时,天似碧玺,月如翡翠。岁月流逝永不停歇,寂静而深长。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皇图霸业,终归于渔樵闲话。”  旧欢搁浅,旧梦还新。

再见,故宫!这世上有什么敌得过时间?所有的荣耀、辉煌、屈辱、悲凉,都融入沧桑。有多少欲说还休事,尽付与无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再见故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少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426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