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标准与尺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标准与尺度》收集了作者朱自清所处40年代中期发表的杂文,共22篇,其中大多涉及文学与语言问题。其论文、论事、论人、论书大都关涉了标准与尺度问题,是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时代对于时代的回应。同时也可见出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见解。

内容推荐

  《标准与尺度》收集的是朱自清复员以来写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动乱时代》,第二篇《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诗》是在成都写的,别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写的。《标准与尺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也许可以算是杂文罢,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

目录

自序

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回来杂记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论严肃

论通俗化

论标语口号

论气节

论吃饭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文学的“生路”?

低级趣味

语文学常谈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诵读教学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论诵读

论国语教育

古文学的欣赏

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

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潮?——林庚著《中国文学史》序

日常生活的诗——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序

试读章节

动乱时代

这是一个动乱时代。一切都在摇荡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随时变化之中。人们很难计算他们的将来,即使是最短的将来。这使一般人苦闷;这种苦闷或深或浅地笼罩着全中国,也或厚或薄地弥漫着全世界。在这一回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到了大战结束后这一年,更显著了;在我们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一般人都挣扎地生活着。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j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我们也明白太平时代还遥远,所以先只希望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一般人失望之余,不由得感到眼前的动乱的局势好像比抗战期中还要动乱些。再说这动乱是世界性的,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大概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这动乱;我们不能计算,甚至也难以估计,这动乱将到何时安定,何时才会出现一个小康时代。因此一般人更深沉的幻灭了。

中国向来有一治一乱相循环的历史哲学。机械的循环论,现代大概很少人相信了,然而广义的看来,相对的看来,治乱的起伏似乎可以说是史实,所谓广义的,是说不限于政治,如经济恐慌,也正是一种动乱的局势。所谓相对的,是说有大治大乱,有小治小乱;各个国家,各个社会的情形不同,却都有它们的治乱的起伏。这里说治乱的起伏,表示人类是在走着曲折的路;虽然走着曲折的路,但是总在向着目标走上前去。我相信人类有目标,因此也有进步。每一回治乱的起伏,清算起来,这里那里多多少少总有些进展的。

但是人们一般都望治而不好乱。动乱时代望小康时代,小康时代望太平时代——真正的“太平”时代,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人类向着这个理想曲折的走着;所以曲折,便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现实与理想都是人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不免试验与错误,也就不免冲突。现实与现实冲突,现实与理想冲突,理想与理想冲突,样样有。从一方面看,人生充满了矛盾;从另一方面看,矛盾中却也有一致的地方。人类在种种冲突中进展。

动乱时代中冲突更多,人们感觉不安,彷徨,失望,于是乎幻灭。幻灭虽然幻灭,可还得活下去。虽然活下去,可是厌倦着。诅咒着。于是摇头,皱眉毛,“没办法!没办法”地说着,一天天混过去。可是,这如果是一个常态的中年人,他还有相当的精力,他不会甘心老是这样混过去;他要活得有意思些。他于是颓废——烟,赌,酒,女人,尽情地享乐自己;一面献身于投机事业,不顾一切原则,只要于自己有利就干。反正一切原则都在动摇,谁还怕谁?只要抓住现在,抓住自己,管什么社会国家!古诗道:“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可以用来形容这些人。

有些人也在幻灭之余活下去,可是憎恶着,愤怒着。他们不怕幻灭,却在幻灭的遗迹上建立起一个新的理想。他们要改造这个国家,要改造这个世界。这些人大概是青年多,青年人精力足,顾虑少,他们讨厌传统,讨厌原则;而现在这些传统这些原则即在动摇之中,他们简直想一脚踢开去。他们要创造新传统、新原则、新中国、新世界。他们也是不顾一切,却不是只为自己。他们自然也免不了试验与错误。试验与错误的结果,将延续动乱的局势,还是将结束动乱局势?这就要看社会上矫正的力量和安定的力量,也就是说看他们到底抓得住现实还是抓不住。

还有些人也在幻灭之余活下去,可是对现实认识着、适应着。他们渐渐能够认识这个动乱时代,并接受这个动乱时代。他们大概是些中年人,他们的精力和胆量只够守住自己的岗位,进行自己的工作。这些人不甘颓废,可也不能担负改造的任务,只是大时代一些小人物。但是他们谨慎地调整着种种传统和原则,忠诚地保持着那些。那些传统和原则,虽然有些人要踢开去,然而其中主要的部分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因为社会是连贯的,历史是连贯的。一个新社会不能凭空从天上掉下,它得从历来的土壤里长出。社会的安定力固然在基层的衣食住,在中国尤其是农民的衣食住;可是这些小人物对于社会上层机构的安定,也多少有点贡献。他们也许抵不住时代潮流的冲击而终于失掉自己的岗位甚至生命,但是他们所抱持的一些东西还是会存在的。

以上三类人,只是就笔者自己常见到的并且相当知道的说,自然不能包罗一切。但这三类人似乎都是这动乱时代的主要分子。笔者希望由于描写这三类人可以多少说明了这时代的局势。他们或多或少地认识了现实,也或多或少地抓住了现实;那后两类人一方面又都有着或近或远或小或大的理想。有用的是这两类人。那颓废者只是消耗,只是浪费,对于自己,对于社会都如此。那投机者扰害了社会的秩序,而终于也归到消耗和浪费一路上。到处摇头苦脸说着“没办法”的人不过无益,这些人简直是有害了。改造者自然是时代的领导人,但希望他们不至于操之过切,欲速不达。调整者原来可以与改造者相辅为用,但希望他们不至于保守太过,抱残守缺。这样维持着活的平衡,我们可以希望比较快的走人一个小康时代。

(南京《中央日报》,三十五年)

P4-8

序言

“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一切都在摇荡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随时变化之中。人们很难计算他们的将来,即使是最短的将来。这使一般人苦闷,这种苦闷或深或浅地笼罩着全中国,也或厚或薄地弥漫着全世界。在这一回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到了大战结束后这一年,更显著了;在我们中国尤其如此。”

朱自清先生的《标准与尺度》,一开篇就出现了这样的笔触。虽然作者自认为“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而且“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甚至一再强调书名只是取材书中篇名,“绝非自命在立标准、定尺度”;但他自己也承认:“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联系本书文章顺序与朱自清先生的晚年气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本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对于时代问题的回应之书。它对于今日的读者,在思考如何作文、如何立人、如何做一个现代国家的合格公民等问题时,仍然有着相当的助益。

虽然讨论“文学和语言的杂话”是本集的主体部分,但此外的《动乱时代》、《纪念闻一多》、《回来杂记》等篇,关联时世,切中国人精神面貌与公民意识等要害,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严肃”、“通俗”、“口号”、“气节”与“吃饭”等议论,又和行世立人大有关系,不可不读;其后关于语文教育的多篇文字,更是深人浅出地揭示艺文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旧标准”、“新尺度”。虽然书名好像发凡起例、规矩绳墨,实则文字间并无定于一尊、以己度人之气,更非板起面孔好为人师者可比。书中的文章堪为现代白话文的优秀之作,对于中学以上写作者也有切实的示范作用。

《标准与尺度》是朱自清先生(1898—1948)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杂文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学、语言、文化与人生等问题的文章二十二篇。前三篇写于成都,后十九篇作于战后复员的北平。 1947年末初版于文光书店,1984年三联书店重刊。本次出版即据以为底本,订正少量错讹,改版付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标准与尺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1944
开本 32开
页数 1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1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1
丛书名
印张 4.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