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长的告别(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我有钱,谁他妈的要幸福?我是个意志薄弱的人,没胆量没野心。我攀住了一只黄铜圈,然后吃惊地发现它原来不是金的。
像我这样的人一辈子就辉煌那么一次,秋千架上一次完美的飞荡。之后的人生就花在一件事上:努力让自己别从人行道上跌进臭水沟。”
“你他妈说得太多了,净是他妈的你自己。再见。”
在这座富裕的、生机勃勃的、充满骄傲的城市,在这座迷失的、精疲力竭的、极为空虚的城市,一切都取决于你的位置,你的个人成就。
我叫马洛,一个私人侦探。我没成就。我不在乎。
作者简介
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美国传奇作家,将侦探小说带入文学殿堂的大师。
生于芝加哥,7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移居英国伦敦,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17岁时前往巴黎学习法语,18岁时移居德国学习德语,19岁时回到英国。
由于家境原因,钱德勒没有上大学。他考取了公务员,发现工作枯燥乏味,六个月后辞职,在伦敦做了几年自由撰稿人,靠写作无法养活自己。24岁时返回美国定居洛杉矶,期间做过各种零工,在五金店跑过腿,在杏园摘过杏,给网球拍穿过线。
“一战”爆发后,29岁的钱德勒加入加拿大远征军,被派往法国前线担任排长,差一点死在战场。31岁时带着心灵创伤回到美国加州。此后进入一家经营石油业务的公司担任文员,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一路升为副总裁。35岁时,母亲去世。
36岁时,钱德勒与一位比他年长十八岁的离异女子茜茜结婚。44岁时,因酗酒被公司解雇,决定专注写作。钱德勒花了五年时间,为通俗杂志撰写大量短篇侦探小说,写作技巧日益炉火纯青,形成了风格鲜明的“钱德勒式”文风。
51岁时,首部长篇小说《长眠不醒》横空出世,塑造了“硬汉侦探”菲利普·马洛的经典形象;此后相继推出《再见,吾爱》《高窗》《湖中的女人》《小妹妹》等一连串畅销杰作,踏足好莱坞撰写剧本,两次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63岁时,当钱德勒创作《漫长的告别》时,年迈的妻子正重病在床,钱德勒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写作,在痛苦中完成了这部封神之作。
66岁时,妻子去世,钱德勒陷于悲痛和酗酒引发的抑郁,一度轻生。69岁时,完成生平压轴长篇小说《重播》。
71岁时,钱德勒向自己的经纪人求婚,遭女方父亲反对;同年出任美国侦探作家协会主席一职;3月26日,因肺炎逝于加州。
目录
作为准经典小说的《漫长的告别》(村上春树)
漫长的告别
导语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我开始喜欢你了。你有点混账——跟我一样。
村上春树2万字长文导读。
获爱伦坡最佳小说奖美国推理协会评选“百部杰出推理小说”。
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厌呢?
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界。
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硬汉侦探”马洛系列代表作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在路上》并称20世纪美国文学黄金时代四大杰作:在描绘孤独、麻木、破碎与幻灭中勾勒出美国社会浮世绘。
这些故事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阅
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
呢?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
么多次,还是读不厌呢?
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
》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
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
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
的境界。
——村上春树
精彩页
作为准经典小说的《漫长的告别》
村上春树身为名作家的钱德勒
最初读到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是在高中时期。确切的时间记不清了(当时一下子读了太多书,记忆有些混淆),只记得好像是十六岁或十七岁前后。那以后的四十多年间,我一有机会就拿起这本书,重新读一读。最早读的是日语版的(清水俊二译),能够阅读英语书籍后,就开始阅读原文。再后来就随当时的心情翻翻日语版,或阅读原文。有时从头到尾通读,有时随意翻开一页选择部分阅读。就像一会儿从远处眺望一幅大油画,一会儿走到近处观察细节。因此,有关这部小说的每个细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那么,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或许反过来能说得更清楚些。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厌呢?
首先可以举出的一个理由是文章的优美。钱德勒独特的豁达文风,毫无疑问,在这部《漫长的告别》中达到了顶峰。最初阅读这部小说时,我着实对这种文风的不同一般感到惊讶,不由得惊叹,竟然还有这种东西。钱德勒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是极其个人化、具有独创性的,属于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那一类。有许多人试图模仿钱德勒的文风,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他死后也有,但都没能模仿到位。对文学界来说,他的存在或许就像查理·帕克对爵士乐界的意义。借用钱德勒的句法是可能的。或者说,这种句法现在成了一种重要的公共财产。但是,没有人能够将这种文风的核心创作出来。因为它始终是种纯粹的、属于独立的个人的财产。句法是可以(大概地)抄下来的。但抄下来的文风几乎总是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钱德勒在创作《漫长的告别》时好像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也相当自负。他在给文学代理的信件中坦率地写道:
不管怎样,在现在这个阶段,我能写出心里所想,只要我想写,就能完美地写出来……用被人模仿和剽窃的文风继续写下去。从某个时候开始,模仿我的人写的东西使得我自己反而更像个模仿者。于是,我不得不继续努力到达谁都不能追赶上来的境地。
那么,钱德勒的文风究竟优秀在何处?其独创性达到了何种高度?
纯文学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文笔之精妙举世公认。她曾这样评价钱德勒的作品:
钱德勒的行文,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我们惊喜地意识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个讲故事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独特文体风格的、有远见的作家。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话准确地表述了钱德勒文风的魅力(的一个侧面)。许多小说家有意或无意地描述自我意识,或者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描绘自我意识和外界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文学”的基本构成。我们有种倾向,依据文学作品表述(具体地或抽象地)人类自我的活动状况的有效程度来判断其价值。但是评判钱德勒不能用这套标准。文笔虽然极其生动流畅,他却好像几乎从未想过去描绘人类的自我意识。这就是欧茨所说的“其生动流畅达到了无我之境”的意思吧。她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是相当准确的。
那么,钱德勒以如此生动流畅的文笔描绘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通过叙述者菲利普-马洛的视角所截取的世界的景象。那是极其恰当的截取;即便叙述十分生动详尽,却几乎不涉及截取的过程。对其中多数景象,菲利普·马洛也许传达了某种个人所见,或者说表现出某种个人所感,但是,他的所见或所感,在我们眼中,并不一定就和他真实的自我意识直接关联。
不是说他的所见所感完全反映不出他的自我意识。完全不反映自我的所见所感(理应)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一所见自然有其一贯性。通过一丝不苟、精准无误地坚守个人所见所感的具象形态,通过风格化地、唯美地维持那种一贯性,菲利普·马洛使我们对他产生了一种模糊又难以消除的怀疑:他是否将真实的自我巧妙地隐匿在别处了?究其原因,所谓的一贯性始终不过是自我的一个功能。而这一切,恰恰与雷蒙德·钱德勒那令人难以捉摸的姿态完全吻合:通过一丝不苟、精准无误地坚守自己的文风,身为作者的雷蒙德·钱德勒(看起来)也试图将自己有血有肉的存在悄悄隐匿在别处。我甚至想到了这些。
我们首先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克服了自我的坚定,那种彻底的一贯性,甚至令人感动。通过菲利普·马洛的视角,世界被一帧一帧地截取下来。各种各样景象的呈现,形形色色人物的登场,种种事物在此现身。马洛几乎是神情不变、淡然地通过了这一片现象之海。我们翻动书页,透过马洛的眼睛眺望世界的变幻。而且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主动靠近他的观点。因为,那观点虽然显得有几分古怪、多余、夸张和矛盾,但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强烈说服力。归纳起来就是,钱德勒的文字巧妙,视角一贯,怪异之处(这样表述有点奇怪)也具有普遍性。
我们读了几个以菲利普·马洛为主角的故事,了解了菲利普·马洛对各种事物的意见,理解了他行为的基本模式,对马洛的生活姿态——不管多么细微,只要是钱德勒的粉丝——恐怕会产生共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长的告别(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译者:卢肖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280358
开本 32开
页数 421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317
出版时间 2022-06-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2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14
CIP核字 2019128714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17
150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