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与子(名家名译双色插图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高度简洁的语言,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观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瑕疵,但他仍以不同凡禹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新人”形象,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内容推荐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生涯的最高峰。这部小说反映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试读章节

第二天早晨巴扎罗夫比所有的人都醒得早,只花几分钟就跑遍了果园所有的幽径,而且顺便走到牲口院,看了马厩(jiu),找到了两个仆人的男孩子,马上就同他们混熟了,然后同他们一起,到离庄园大约一俄里远的一个小水洼里捉青蛙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也醒来了。他走到阿尔卡季房里,看到他已经穿好衣服,于是父子二人便走到阳台的凉棚底下,站在栏杆旁边。在一大簇紫丁香旁边的桌上,茶炊里的水已经沸腾。昨天晚上第一个走到台阶迎接他们的那个小女孩来了,她用尖细的嗓音说道:

“菲多西亚·尼古拉耶夫娜身体有点不舒服,她老人家不能来,命我来问问,你们是乐意自己斟茶呢还是叫杜尼亚莎来?”

“我自己来斟,自己来,”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急急忙忙接口说道,“阿尔卡季,你喝茶是放奶油还是放柠檬?”

“放奶油,”阿尔卡季答道,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发问:“爸爸……”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惊慌不安地望了望自己的儿子。

“什么?”他说道。

阿尔卡季垂下了两眼。

“好爸爸,如果你觉得我的问题问得不恰当的话,那就请你原谅我,”他开始说道,“你昨天对我坦率地说了实话,所以引发我也要对你坦白……你不会生气吧?”

“说吧。”

“你给了我问你的勇气……莫不是菲……莫不是她不到这里来斟茶,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方便?”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轻轻地背过身子。

“很可能,”他终于说了出来,“她以为……她感到害羞……”

阿尔卡季迅速地瞟(piao)了父亲一眼。

“她大可不必害羞。第一,我的思想方式你是知道的;其次,我干涉过你一丝一毫的生活和习惯吗?而且我完全相信你不会作出坏的选择。既然你愿意让她和你住在一个房顶下,那就是说,她是当之无愧的。至少儿子总不能当父亲的审判官,特别是我这样的儿子,更不能审判像你这样的父亲,你任何时候也没在任何方面干涉过我的自由。”

阿尔卡季的声音起初是不停地颤抖的,他觉得自己非常宽容,但同时他又明白他是在对自己的父亲进行某种说教,而且他说话的声音正在强烈地感染着一个人,所以最后的几句话阿尔卡季说得很坚决,甚至有声有色。

“谢谢,阿尔卡沙,”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声音很低地说道,他的手指又摸起他的眉毛和前额来了,“你的设想确实是正确的。当然,要是这个姑娘不值得……这不是一个轻率的行动,和你来谈及此事,我的心情并不感到轻松,但是你明白,你在这里她实在不好意思到这儿来,特别是在你回来的第一天。”

“既然如此,我就亲自去见她,”阿尔卡季重新涌出宽容的感情,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声叫道,“我去同她好好谈谈,叫她不必羞于见我。”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也站起身来。

“阿尔卡季,”他开始说道,“求求你……那怎么可以……那里……我还没有事先告诉你……”

但是,阿尔卡季没有听他说的话,已经从凉台上跑下去了。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望着他的背影,十分尴尬(gan ga)地坐到了椅子上。他的心开始怦怦地跳动起来……在这一时刻里他是否觉得他与儿子未来的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变得很奇怪呢?他是否意识到阿尔卡季今后将不再给予他尊敬呢?如果他根本不提及这件事,他又会不会责备自己软弱昵?实在很难说得清楚。其实所有这些感情,他身上都有,但都只是一些感触,而且也不够明显。所以他脸上的红晕没有消失,心也还在怦怦地跳个不停。

响起了一阵急急忙忙的脚步声,阿尔卡季走进凉台上来了。

“我们已经认识了,父亲,”他大声叫道,脸上露出某种亲切而又十分得意的神情,“菲多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今天并不怎么不舒服,她晚一点就会来的。你怎么不告诉我已经有了一个小弟弟呢?我本该昨天晚上就要好好亲亲他的,就像刚才亲他的那样。”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想说点什么,想站起身来,敞开怀抱……但阿尔卡季已经扑过来,抱住了他的颈脖子。

“这是怎么回事呀?又拥抱啦?”在他们的身后响起了巴维尔·彼得罗维奇的声音。

他在此时此刻出现,父子两人都同样地感到高兴。

“你为什么感到吃惊呢?”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十分快活地说了起来,“多少年我才把阿尔卡季等回来……打从昨天起我就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看看他。”

“我根本不感到惊奇,”巴维尔·彼得罗维奇说道,“甚至我本人也不反对同他拥抱。”

阿尔卡季赶紧走到伯父跟前,于是在自己的面颊上又一次接触到了伯父洒过香水的胡子。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坐到桌旁。他身上穿一套英国风格的、做工精巧的晨服,头上戴一顶小小的菲斯卡帽子。这顶小帽和漫(man)不经心地系起的领带暗示着乡村生活的自由,但是他那衬衫的硬领却像平时一样,衬托着他那剃得精光的下巴。

“你的那位新朋友到哪里去了?”他问阿尔卡季。

“他不在家。他通常都起得早,然后到什么地方去。我们不必对他加以注意,他是不拘礼节的。”

“对,这一点看得出来,”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开始不慌不忙地往面包上放牛油,“他会在我们这儿做客很久吗?”

“很难说。他是去看他父亲顺路来我们这里的。”

“他父亲住在什么地方。”

“就在我们省,离这里大约八十俄里。他在那里有一份小小的田产,以前他在步兵团里当过军医。”

“哦,得…得…得……怪不得我老在问自己:巴扎罗夫这个姓我在哪儿听说过呢?尼古拉,还记得吧,老爷子的步兵师里不是有个医生姓巴扎罗夫吗?”

“好像是有一个。”

“一定是的,一定是的。这么说来那个军医就是他父亲了。嗯!”巴维尔·彼得罗维奇摸了摸他的胡子,“好了,那么巴扎罗夫先生本人到底是个什么人呢?”他一字一顿地不急不慢地问道。

“巴扎罗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阿尔卡季淡淡一笑,“亲爱的伯伯,您是希望我告诉您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好侄儿,麻烦你讲一讲吧。”

“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

“什么?”尼古拉·彼得罗维奇问道,而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则把刀尖又着一块牛油的刀子举在空中,一动不动地呆住了。

“他是虚无主义者。”阿尔卡季重说了一遍。

“虚无主义者。”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说道,“据我的判断,这是由拉丁文nihil一词译过来的,意思是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说,虚无主义者是……对任何东西都不承认的人吗?”

“应该说是对任何事物都不予重视的人。”巴维尔·彼得罗维奇接口说道,随即又着(zhuo)手叉牛油。  “是对一切都采取批判态度的人。”阿尔卡季说道。

“这不是一回事吗?”巴维尔·彼得罗维奇问道。

“不,这不是一回事。虚无主义者,这是不在任何权威面前低头,不相信任何原则的人,不管这个原则受到多大的尊重。”

“怎么,你觉得这很好吗?”巴维尔·彼得罗维奇打断了他的话。

P15-18

序言

本书作者屠格涅夫,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对于现时的青少年朋友,他可能有点陌生,所以在此加以简单的介绍。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生,1883年去世,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母亲是个残暴的农奴主,任性专横、肆无忌惮地虐待农奴,使他从小就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后来受到反农奴制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决心不向农奴制妥协。他的作品,有着对农奴制度真实的描写:一方面反映出了农奴们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无情地展示出了农奴主们的虚伪、残忍和浅薄。他甚至在《木木》中不惜以自己的母亲作为原型而塑造出了一个残暴的女农奴主典型,表示他与农奴制誓不两立的态度。他后来长期居留国外,与他的这一态度不无关系,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和我所憎恶的人,在同一空气中生存一刻。我们的敌人,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名字,那就是农奴制度。”屠格涅夫的作品形式精致,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感人,他塑造出来的典型,给人印象很深,比如罗亭,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代名词;比如英沙罗夫、巴扎罗夫成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爱国志士……他特别善于塑造俄罗斯的少妇少女的形象,她们温柔多情,对爱情忠贞不二,而且富有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如《前夜》中的叶莲娜……

屠格涅夫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传到了中国。《新青年》当年就连载了他的《春潮》,次年又发表他的《初恋》。截至新中国成立,他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文译本,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如巴金译有他的《父与子》《处女地》和一些散文诗,丽尼译了他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丰子恺译有他的《猎人日记》……改革开放以后,屠格涅夫不仅没有失去读者,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精装豪华插图本,又出版他的节选本就是一个证明。

读者的多寡是检验作品的主要标尺,没有读者,怎么说得上是好作品呢?一个时期有读者,也算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作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作品,读者不妨一读。至于这篇作品为什么值得一读,则有待读者讨论。我这个老朽就不在这里饶舌了!

译者谨识于长沙岳麓山下

2005年8月2

书评(媒体评论)

屠格涅夫的才华突出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漂浮在理想的领域。

——【法】德·沃盖

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作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正是这样的作品。

——李鹤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与子(名家名译双色插图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李鹤龄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65853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8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