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在无形无垠的宇宙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是女性?是否存在一种女性主义的创作?当代艺术只是一种小圈子的文字游戏?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只可感知不可言说的艺术作品吗?作为中国当代标志性的女性艺术家,向京为何在2019年彻底结束了她的雕塑创作?
二十年来,艺术家向京与作家林白、哲学家陈嘉映、电影学者戴锦华、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的朋友进行了一系列对谈,这些谈话涉及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也谈到了女性主义、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和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这些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将不同时候谈论同一话题的片段用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到一起,形成了一篇长谈。
德国学者阿克曼在与向京对谈时提到,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如同行走在一个无形、无垠的宇宙。被打乱时空后的长谈某种意义上模拟出了类似的宇宙,时间、空间这些外在的因素被剥离,通过谈话中变化着的和未曾变化的表达,艺术家在这个宇宙中的基本依靠和边界依稀可见。
导语
1.当代杰出女性艺术家向京的首部访谈集,讲述近二十年创作历程和思想轨迹;
2.戴锦华、陈嘉映、林白、朱朱、阿克曼等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对谈,贡献在传统、当代、女性、艺术以及社会思潮等话题上的真知灼见;
3.纪录片式呈现,蒙太奇式剪辑,是非虚构的现场对话,也是虚构的跨越时空的长谈。
书评(媒体评论)
向京的意义在于,她以自己渐次延展、渐次圆
融的作品序列,由私语而语言,其丰沛的原创与震
动不在于她显露的才情或张扬冒犯,而在于她以形
象、以系列、以材质……尝试并确乎创生着一种语
言或语言形态。因这原创性的语言,女性的生命、
连续性的生命、女性的生命经验得以显现并获得表
达。……向京的世界寂静而空荡,在深刻而抽离的
内视间,她似乎只在自己的身体中倾听着生命急促
而无名的足音。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她那里,当所有外部世界的影响与召唤从未
通过身体与行动去加以释放,一切向内敛压,如同
沸腾的岩浆翻滚,在那里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和伤痕

——朱朱(诗人)
她能够把丰富感情通过类似钢琴家那样敏感的
手指,直接诉诸她塑造的形象中,创造了一种完整
的语言模式-写意的雕塑模式。我觉得这种模式,
是写实主义到中国以后的一种创造性转换。她创造
的语言模式,非常类似中国文人画的笔墨书写性质
和对意象的表现,就这种意义上说,她是一个天才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
如果向京不是诗人,她就不会去像哲学家那样
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不是写在易碎的纸
上的发问,而是写在宇宙这本广阔而蓬勃的书上的
永恒发问。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作为艺术家,从一开始,她想要做的就是帮助
真实突破重围,现在,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实,而真
实让她变得强大。向京的作品并未叫人顺从,而是
迫使观者(还有她自己)去发现真实自我的生命活
力,并以一种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恐惧的率直,将自
我投入到作品和世界里去。
——乔纳森·费恩伯格(美国艺术史家)
精彩页
选摘1
向京:陈老师,我插一个问题,因为这也是我一直特别不理解的问题:陈寅恪用最后很多年,我不知道具体是多少年,写了《柳如是别传》,我不知道您怎么看,他这么大的一个学者,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去写这样一个人?
陈嘉映:有一种说法说那是他晚年的游戏之作,这种看法我不接受。我有一个朋友,叫王焱。王焱是个人物,他80年代时候是《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那时候《读书》杂志影响特别大。他世家出身,又博闻强记,中国的文化人他全知道。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研究陈寅恪,也写了一本书,但是始终没有杀青。我老批评王焱,觉得他太名士派了,他非常棒,但是不像个劳动者。书应该早就差不多写成了,但他还在那儿不知磨磨蹭蹭什么。但是他对你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是最赞成的。他认为陈寅恪看到几千年来的大变局,给自己提出来一个中心任务,就是中华文明大统还有没有希望?或者说,谁是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因为他爱这个文明爱得不得了,要弄清楚这个文明的血脉是怎么传承的,这个香火是怎么传下来的。如果我们弄清了它到底是怎么传下来的,也许就能看到它还能不能传下去。他研究隋唐政治,说单一民族时间久了会衰落,它需要民族融合的新鲜血液,所以他对隋唐特别感兴趣,他研究李氏家族的族谱之类的并不完全是偶然,他认为隋唐是中华文明通过民族融合的一次复兴。在隋唐时,汉族人跟藏族、西北的民族在生理上、血脉上交流,他研究敦煌文化,因为那里最鲜明地体现了汉文明跟佛教等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新的思想上的冲击和回应。据王焱理解,陈寅恪通过对明清变局的理解,悟出来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并不是士大夫,而是柳如是这样的人。首先是女性,社会的边缘人,不是从上层来的,可她们有着很好的文化素养。她们不是主流士大夫、文化人,但对我们这个文化的实质反而理解得特别切实,是这样一些人托住了中国文明的血脉。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他对柳如是这样的人有兴趣,把她的生平事迹和社会环境通过这么一本大书考据下来。当然他是春秋笔法,只讲故事,不做评论。我自己也读了《柳如是别传》,没有王焱那么深的中国文化和古文的功底,但王焱这么讲我觉得是相当靠谱的一种解读。哪怕没有这样深的理解,你读下来,会觉得陈寅恪对柳如是这个人敬佩有加,她的内容丰富得不得了,不光是一般我们所说的文化,她有灵魂,跟文化相交织。文化的东西,刚才用风雅这个词儿当然是过了,但的确,文化太文化了,风雅的东西太风雅了之后,灵魂就流失了,没有那种血肉、那个灵魂,文化就飘起来了。血肉和灵魂才成就文化。而文化要传承呢,不能太高不能太低,始终要有血肉和灵魂。
选摘2
阿克曼:按照我的理解,今天做艺术家只能从自我出发,只能依赖自我。这句话需要解释,这个自我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个人主义,我想用一种比喻解释: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如同行走在一个无形、无垠、黑暗的宇宙里面,宇宙没有方向和目的。这是做艺术跟科学研究或搞哲学最根本的区别。过去的艺术家行走在这个宇宙的时候,他有基本的依靠和上帝安排的边界,帮助他的这个系统叫“宗教”。以博斯[Hieronymus Bosch,1450—1516]——一个15世纪的欧洲大师——为例,无论他遇到了多么大的残酷和恐惧,他知道,宇宙有上帝安排的秩序——地狱、人间和天堂,上帝最终会托底。他在这个可怕的空间里有安全感和安慰。无论是博斯的基督教或八大山人的道教,都是宗教信仰的依托。今天的艺术家早已失去了这个依托。他/她不仅失去了宗教系统,也失去了审美系统,他/她在既令人恐惧又有魔力的宇宙里行走的时候,只能依赖自己——他/她的自我。这是可怕的,艺术家面临一个寂寞、恐惧和迷惑的状况,没有上帝来引导你,你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至诚。大部分当代艺术家缺少这个。他们躲避寂寞、恐惧和迷惑,制造一种个人的系统。这是今天流行的观念艺术的来源。他们的宇宙不可避免都是苍白和狭隘、非常有限的。看这些作品使我不耐烦,顶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有这么一个想法,你有这么一个概念,你有这么一个目的,就完了。他们用或多或少的才气制造了某个想法或概念的插图,明白之后我就没兴趣了。
向京:我做艺术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困惑,来自跟你一样的认识:难道艺术就是这些观念吗?差不多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迟来的西方观念艺术在中国很流行,试图在美学上打破既有的规范,拓宽了许多语言、材料的使用,它的背后是一套后现代理论和问题,所有“先进的”在中国都会掀起一阵热潮,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掌握了某种权力,可以评判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当代的还是非当代的。当时我就非常困惑,艺术并不是像数学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有一个什么公式,有对有错。观念艺术首先消除的是艺术的视觉重心,没错,艺术是一种思维轨迹,但我不觉得艺术是呈现抽象思考过程的最佳工具,因为它毕竟是一个视觉化的结果。我觉得仅仅是所谓观念的东西真不如去写作,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在无形无垠的宇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58108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23-03-01
首版时间 2023-03-01
印刷时间 202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44
CIP核字 2023027971
中图分类号 K825.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13:36